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InvestoR

    這其實是一個心理學問題。厭惡風險在金融中的理論應用是在行為金融學,行為金融學本身就是把心理學、行為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同金融結合產生的學科。而風險厭惡假設是其中之一。

    所以您在財經板塊提問應該得不到理想的答案,推薦您去心理學相關板塊提問。

  • 2 # 閱小海

    舉個例子,學金融的都知道,風險越大收益越大,所以在金融領域裡面,風險代表的並不是壞事,而是不確定性。而高收益一定伴隨著高風險,有的人屬於激進型的,願意投資高風險產品,而有的人是穩健型的,則更注重保本升息。

    又比如在生涯風險裡,比如離婚,負債,破產,疾病等財務危機類的風險,就是比較令人厭惡頭疼的了,那是因為趨利避害的性質,讓受害者本身遭受了損失。所以不喜歡風險

  • 3 # 庸仁製造

    風險,這個詞其實是個中性詞。有風險不意味一定有虧損,風險大預示著收益也大,但是一定要掌握方法方式,人一聽說風險大就會自然而然的往壞的方向想,所以會討厭。

  • 4 # 黑白筆記

    人,都是趨利避害。說白了,人都喜歡不勞而獲。

    我們常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人們厭惡風險,是因為風險總會讓人們擁有的美好與幸福,一瞬間的消失和毀滅。

    那種瞬間失去的痛苦,或是突如其來的打擊,往往讓很多人不能接受。

    人們常說的心態爆炸,崩潰了等,都是因為無法接受突如其來的結果所造成的。

    就拿股市中常說的,“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來說,就是在強調股市中存在的突發事件導致股價的極速變化的風險。

    人,總是貪婪的。

    即厭惡風險,又追求高回報。其實這本身就是矛盾的。

    風險與收益並存,才是投資的本質。

    低風險的理財,往往回報率低,高風險的股票期貨,可能會產生高額回報。

    風險的加大,同時也加大了高收益的不穩定性。愛賭博的人,常說富貴險中求。

    無法看清投資的本質,一廂情願,往往得不償失。

    在股市交易中,如果想生存下來,我們首先要磨鍊的就是自己的心態,只有當心態能包容風險波動的幅度,才能始終保持自己最好的狀態(最起碼能做到理性的思考),才能在股市有所收穫。

    至於收穫的多少,那就因個人能力而定了。

  • 5 # 冰火慄大叔

    不是所有人都厭惡風險的。

    可以詳細區分一下,什麼樣的人更厭惡風險,什麼樣的人更偏好風險。

    大部分人都覺得賺到錢的人更加激進更加偏愛風險,其實截然相反,偏愛風險的往往是那些虧了錢的人,簡單來說就是賭徒效應,不懂收放自如。

  • 6 # 價值投資為王

    人為什麼厭惡風險?

    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厭惡風險是人的通病。但是做股票投資就需要逆人性才能勝出。在合適的時機堅持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只有我們克服自身弱點才能在交易中做到無往而不利。

    之所以經濟學中假設多數人是風險厭惡情緒的,主要是根據調查中的發現,多數人都屬於風險厭惡型的,有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受尊重的需求等多方面的權衡。因此,參考國外的成功運作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為了解決利益矛盾和資訊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問題,從維護客戶利益的角度出發,可以採用經紀公司按照客戶投入資金量和存續時間支付經紀人一定比例的介紹費用,客戶按照資金量支付一定比例的管理費用的模式。在此模式下:經紀人的安全感、歸屬感增加了,公司與客戶雙方對經紀人的約束力增強了,有利於控制風險,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利益矛盾和資訊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問題。

  • 7 # 秋楓一葉舟

    自然界到處是風險,要生群就要找,在這找的過程中出現的意外就是風險,風險有可控與不可控,可控的風險是可以預見的,所以可控。危害相對小。不可控的危險是不可預知(突然發生)的,危害更大或是灰滅性的。人厭惡風險是正常的生命反應。

  • 8 # 佳貝佳

    人之初,性本善。善……事實就是美好的縮影。美好的事物可以給人帶來愉悅的心情,從而影響到生活,滲透生活,幸福指數自然也就提高了。而風險是在通往美好的目標過程增加了障礙,具有不確定因素,事物可能會往自己設定的方向發展,同時也有可能背道而馳往反方向而去。風險所帶來的後果往往是不想或不能承受的。

  • 9 # 澳門老餘

    賠錢的痛不輸身體的痛

    預期虧損的思考是在「前腦島」進行,前腦島是針對負面刺激起反應的大腦部位。也就是說,光是思考財務虧損,跟身體實際上受到傷害的感覺很可能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大腦面對虧損的反應,會深刻地影響行為。

    史丹佛大學的布萊恩.克努森指出,在碰上虧損之前,投資人都會以理性而自利的方式來交易。克努森在實驗中讓受測者從三種投資選擇其中一種:低風險債券和兩種風險與報酬都不確定的股票。債券很簡單,每次保證報酬一美元,而股票的變化就大得多,其中一支股票是有較大機率可賺十美元、較小機率會賠十美元;另一支股票則剛好相反,賠錢機會大於賺錢。

    克努森觀察受測者進行投資任務時的大腦活動,注意到投資人一開始大都會進行理性交易,而決策時大腦的理性中心也最活躍。但這是在他們遭遇意料之外的虧損之前。

    一旦經驗過虧損以後,大腦的疼痛中心隨即被喚醒,之後的決定往往就比較不理性。虧損讓投資人趨於保守,引發他們對於穩定債券的非理性偏好,這對整場遊戲的報酬帶來破壞性影響。這真是非常奇怪的峰迴路轉,讓人類具備優勢的特質,竟然正是我們在投資領域吃癟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爾的空調可以遠端操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