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廿由八曬
-
2 # 風飛沙141567642
七十而從心所欲,表達的是人活七十不容易,應該順心所欲,古語說的好,人活七十古來稀,己經達到了人生活的最高境界了,就應該順心順意,由自己的慾望來滿足並順應,這也是人們對尊老的表達吧!當然還有就是到了這個年齡就應該是隨遇而安,沒有任何要求的表達,碰上什麼生活就順應什麼生活,又叫順其自然吧!
-
3 # 向日葵sl
俗話說得好“人到七十古來稀”,七十歲的人,應該早已經歷了世間的風雨和人生的磨礪,看淡了世俗的名聞利養與恩怨情仇。
這個年紀正應是放鬆自己頤養天年的時候,在不觸及道德底線和違反法律的情況下,我們可以不再看別人的眼光活著,同時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義,從而達到“心與意合、意與道合”的自在境界。
-
4 # 夏天視覺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字面意思理解,是跟隨自己的心意做事,不去違背做人的規矩。
也可以把這句話當成孔子先生的人生感悟分享。
他活到七十三歲,七十歲的境界,是要去體悟,不是去理解、去猜的。
理解和猜測的結果非真正的“境界”, 那麼怎樣才能“體悟”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呢?
那就要是修行了,儒家的修行為:止,定,靜,安,慮,得,依次遞進。
內心的價值觀的根深蒂固,雖隨心所欲也淡定從容,行為有規矩,是他對自己一生的一種修行寫照。
-
5 # 和樂舞悅
<論語>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出自<論語,為政>篇。
這裡不逾矩的“矩”,就是儒家之道,就是儒家的行為準則,這裡的矩主要是指儒家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孔子在這裡用自已打比方,說明人的一生應該怎樣來修養自已。說他十五歲就開始學習儒家學問,三十歲基本上能按儒家的規矩辦事,站得住腳。四十而不惑,不僅能站住腳,而且更加理解和堅定了對儒學的信仰。到了五十懂得了儒學與天命即大自然的規律是相吻合的,到了六十歲的年齡段,我便知道自覺地順從天命了,因為我尊儒就是順天。
而人到了七旬晚年,就可“從心所欲,不逾矩”了,就是說由於一生不懈努力,換來了修養之大成,儘管心想什麼就去做什麼,都能輕易地達到目標,而且不會觸犯規矩。
-
6 # 環評紅樓
需要提出的一點是,“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的自我評價,與別人無關。這個結果,來自於他“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的自身修行與克己復禮。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經過幼年喪父、少年喪母、老年喪子和周遊列國十四載的磨難,到了七十歲的時候已經是將天道與人道完全統一起來了,順天應時,像太陽和月亮一樣,在既定軌道上有序運轉。
-
7 # 雲悟LX
七十而隨心所欲,不愈矩。這是孔子對自己從十五歲致於學直到七十歲的人生總結。
從孔子對各年齡段感悟可以看出,隨著人的年齡增長,學習的提升,經歷的豐富,閱歷的積累,人的一生,從立志開始,是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從無知走向有知,從困惑走向睿智,從狹隘走向豁達,從浮躁走向從容,從偏見走向客觀,從奢望走向談泊。在這人生的整個修練過程中,己然形成了自身的行為操守,養成了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這種素養,綜合成人的人格品德,已經外塑於形,內化於心。一種極高的自律意識,已無需外力的制約規範。他的一言一行,也都遵循天地自然之道,符合禮儀,保持良知,絕不會違規違法。所以說隨心所欲,都不會愈越規矩法紀。
這已經是修身做人的最高境界了。
-
8 # 原創詩詞賞析
人到七十古來稀,就已經很少了,人世間所有的事已經全部經歷過了,看淡了紅塵,事情一開始就知道結果是什麼,還能犯錯嗎?同時人已經進入暮年,沒了往日的衝勁,不會做過頭的事了。
-
9 # 師雲丹青
70歲的時候從心所欲,說明已經活到相當灑脫的境界,不逾矩更加表明了古稀老者的高深,能夠隨心所欲並且不會越界,這應該是每個中國人一生都要追求的最終境界
-
10 # 周前進
儒家學說歷來主張中庸之道,凡事提倡中規中矩。意思就是說有了規矩才能構成成方圓。孔子所說的規矩,就是符合封建綱常的倫理,制度,法典及言語和行為。
這段話來源於孔子的論語。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既是對他自己的總結,也是努力勸戒人們必須加強學習的。以他自己為例,從十五歲立志學習,到了七十歲,終於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
11 # 紹興李珍
答:這是孔子對自己生命感悟的六階段其中最後一段人生之路的感言。
絕大多數人的人生之路是越走越固執,路越走越窄小。而孔子且是相反的,人生之路是越走越寬廣,這個寬廣是指心靈深處的遼闊與廣大,這個“矩”是指人世間的所有典常、法規及規章。
“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兩個概念,前者是指人性是向內的舒適度;後者是向外的,對外界的一切規範的尊重度。宗教最終也是在尋找心靈的無限遼闊與厚重,這是滋養生命的根本。孔子把這種情況說成“仁”、“中庸”;《黃帝內經》說成“恬淡虛無”;《心經》說成空。其實,說得雖然不相同,但意義是一樣的。
現代社會對這方面的研究並不多,最好的教育是對心靈的教育,即人性的覺悟。這一塊的覺醒,人生才會有無限的可能,人也會有無限的潛能與智慧被激發出來。
外界與內心是同等的,天空無垠,內心也無垠。修性彰顯光明之德行的意義在這裡,所以後人智慧者,才會把《大學》放置在《四書》之首,就是因為有“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種話,並且隨帶方法。
這樣後人就知道:“從心所欲”就是“仁”或者說是“慈悲”,這是養育、覺悟人性的唯一通道。只有人性之養育,才能知道善終啊。敬奉!
-
12 # 大道無痕唯本心
孔老夫子一生致力於勸說各國君主恢復周禮,以仁愛民。可是雖然願望美好,現實很骨感。孔子名聲很大,各國君主對他這一套理論並不感冒,敬而遠之。最後孔子也知道不可為,為之也不後悔,所以有從心所欲之感慨。不逾矩,孔老夫子認為的矩是什麼?矩就是禮,每個人都要遵守禮。平民有平民需要遵守的禮,士大夫有士大夫需要遵守的禮,國君有國君需要遵守的禮。大家都要遵守禮,國家就能正常執行,世界就能太平。有沒有覺得孔老夫子很天真,很幼稚。可是我們對一個一生都堅持一個理想的老人,是不是應該報以尊敬,佩服,讚歎,甚至去學習一下他的精神。
-
13 # 小塵茶事
那是孔子自己到七十歲的狀態,見過七十歲在垃圾堆裡翻東西的老人嗎?每個人的一生經歷的都不同,受著周圍環境和人群圈子的影響及自身的經濟水平和思想都有不同
-
14 # 與浪共悟的妦
這是孔子人生的總結之一,但這一句或許是孔子暮年思想的自省,服軟於“天意難違”的人之常情。孔子對子貢哭訴:“……予始殷人也”洩露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天機……
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並非是對自己行為能力、自信滿滿的自大表述;“不逾矩”、也並非是對自己行為準則、淡定從容的自控認可。我們把孔子:從心所欲的“心”理解歪了!孔子畢竟是聖人。孔子的仁德思想較為成熟,心繫天下卻有一定程度的衝動,要不然老子不會暗示孔子:“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可惜!……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那個時代佛教還未傳入中國,人們崇拜的是“三皇五帝”,信仰的是“祖先”,孔子亦然。
“七十而從心所欲”是孔子順從天意的態度;“不逾矩”是孔子心有不甘又無可奈何的後事交待: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七十多歲的孔子,要獨力撫養三、四歲的孫子孔伋。親人和愛徒一個接一個地離世,孔子的晚年生活並不如意,甚至過的很淒涼……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以下附文)附1.
六十五歲時得意弟子閔損死;
六十七歲時夫人亓官氏死;
六十九歲時獨子孔鯉死;
七十歲時兒媳宋氏失蹤;
七十一歲時得意弟子顏回死;
七十二歲時得意弟子仲由死;
七十二歲時得意弟子顏無由死;
附2.
吾窮數載說列侯,終未見禮歸樂清。吾身食素也,衣麻也,車陋 也,至盡路洞悉天授之慾而徒棄乃大不智也。
附3.
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閒。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閒,予始殷人也。
-
15 # 雲中子595
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人到了七十歲,一輩子了經歷了無數的事情,所以就可以處事不驚,明智的解決各種問題,懂得自己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了,但是在外國可不是這個樣子了,你看特朗普七十四了還瘋狂的很,不象一個成熟的正常人,對外就不說了,就這次選舉,明明輸了還不認帳,又是起訴選舉登記,又是撤任一些自己不喜歡和自己喜歡的人,拉幫結夥到南海搗亂,蓬佩奧也是在下臺前到處亂跑亂說,這些人象個正常的老年人嗎,象個大國領導嗎,在聯合國一有不順心就退群,充分體現一個唯利是圖的市儈嘴臉,這也更能讓世界人民看清楚美國人的醜惡。
回覆列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宜主張加勉五類對社會貢獻突出的人:第一類研發匠人,第二類文化與藝術匠人包括醫匠,第三類工藝匠人,第四類畫藝匠人,第五類巧織匠人,其意在鼓勵人們傳承不朽之經典傑作。(說說:從論語孔子思想中汲取到智慧和實用價值才是人生正主題,其他都是次要的。本章開頭“十有五”,如果能夠從中認識到這個“十”字的字元不是讀10而是讀“加”的話,進而推理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是不是按順序數排列=5個數,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也是順序數的排列=5。能夠這樣認識並理解,即可以在研讀本章中找到孔子思想的智慧所在,不可忘記孔子乃易學名家,易理中的易數構成是與萬事萬物相通的,其變化來自運動過程,其因果則相生而又相剋亦即相吸而又相抵…在本章可以直接體驗到中華文化之博大~精妙)
(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