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如果張衡生活在現代,很難取得這麼高的成就。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位數學家,天文學家,早在1900年前就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球儀,創造了世界上最先出現的候風儀,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這些輝煌的成就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歐洲,令無數中國人倍感驕傲。
我們回顧一下1900年前的張衡。
張衡小時候特別喜歡讀書,除去四書五經外,還常讀一些文學,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他不僅愛讀,還總願意提問。向學堂裡的老師提問,向有經驗的人提問,無論是鐵匠,還是工人,都是他請教的老師,總之不恥下問。
在他十一二歲的時候,家住鄉下的他約兩個同學到離家50裡地的宛城去玩。三個人被城裡的熱鬧新奇的景象吸引住了,正看得眼花繚亂時,一陣“叮噹,叮噹,”的打鐵聲傳來。“宛城”是有名的鐵器之鄉,造出來的兵器鋒利,鍛出來的鐮鋤農具堅固。他們很想去看看,順著聲音找到了鐵匠鋪,只見紅爐裡烈焰騰騰,鐵匠們從爐火中鉗出燒紅的鐵塊,放在鐵砧上,接著掄起鐵錘,一下接一下地鍛打著。
“師傅,這造鐵器用的原料是從哪裡來的呢?”張衡盯著火紅的鐵塊兒問道,鐵匠大聲說城外鍊鐵爐裡煉出來的。張衡瞅著成垛的鐵錠,自言自語地說,“這鐵錠是怎麼練出來的呢?一定要去看個明白。”
鍊鐵爐在城外的白河邊,他們特地來到河邊鍊鐵爐旁,河岸上矗立著一排排的鍊鐵爐,工人們正忙著往裡頭裝填礦石,木炭,裝滿後就封閉了爐門,每支爐子都有好幾個風箱鼓風,吹的爐火通亮,張衡他們看來看去,沒有人拉風匣,“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哪來的風呢?”
原來這白河水流很急,人們在急流中安裝了水輪,被湍急的流水衝的轉個不停,水輪的鐵軸很長,上端裝有齒輪,帶動著別的機件,最後透過一根鐵桿一來一回的拉動風箱,就這樣一排幾十只風箱,不用一個人卻能日夜不停地朝鐵爐鼓風。
張衡就問工人:“這吹風的裝置叫什麼名字啊?”水排,就是用水力帶動一排風箱的意思,”一個工人答道,又指著鍊鐵爐說:“這鐵爐也叫鼓風爐,”他們離開了鍊鐵爐,但那種用水力帶頭齒輪的方法,在張衡腦子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他日後從事發明創造的啟迪。
經過這一次遊歷,他這才意識到大自然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要想掌握、利用它,非得有深厚的知識和高超的能力不可,因此學習更加刻苦,讀書更加勤奮。
若張衡生活在現代,他每天都在學校讀書,寫作業,上補習班。若擠出點空餘時間,還得玩玩遊戲,上上網路,哪有時間接觸外界的事物,更別說要親近自然了。
興趣和愛好是沒時間發展的,考學又想著考什麼專業有前途,考上啦!就工作,掙錢。一路上費盡心思出人頭地,好不容易修成正果,得好好喘口氣兒,怎麼能想到自己少年時的愛好和興趣呢?況且在日復一日的機械學習中,把那些興趣早已慢慢遺忘,更別說發展了,人到了成年,心思日趨社會化,怎麼可能再去回頭追逐年少時純情的夢想呢,更別說那麼大的動力去研究了。
一天,他在一本書中看到有關北斗的四句話,“頭柄指東,天下皆春,頭柄指南,天下皆夏,頭柄指西,天下皆秋,頭柄指北,天下皆冬。”
還在他小的時候,就被奇異美妙的夜空所吸引。有時數星星,有時比劃著月亮的形狀,還從奶奶那兒學會了辨認北斗星。現在他仔細分析這幾句話的意思,把詩中的描述的情形畫成了圖,每逢晴天的夜晚,它都到院子裡對照著圖暸望天空,有時守候通宵。天長日久,他終於弄清楚了,斗轉星移的道理,為後來成為天文學家做了興趣的指引。
若張衡小時候生活在現代,他大部分時間在幼兒園,學算術,背唐詩。背是背會了,可孩子回家能有奶奶給他指認星星嗎?有誰帶他好好看看花花草草?有誰陪他看一下午螞蟻蝴蝶呢?有誰能經常帶他走進自然,探索自然呢?現在孩子都是本本主義,書本學的的一套一套,理論和實踐隔著十萬八千里,學習只限於書本上,不能從生活中汲取知識。
現在的孩子每天不是作業就是興趣班兒。什麼畫畫、彈琴、奧數、英語……各種班兒應有盡有,老師手把手的教,孩子不加思索的學。學來學去,大多數孩子是手法嫻熟的技藝,而不能創作出給人類盛宴的藝術。
每個孩子都各不相同,怎麼挖掘孩子自身的天賦極其重要,而不是由著家長盲目的臆斷。我看過幾期最強大腦,那裡選出的冠軍,真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除了他們本身加強了這方面的訓練外,主要還是自身的潛力強大。如果能源著自身的潛質發展,會不會在二十五六歲時取得驚人的成就呢?
當前如何認識每個孩子的潛質顯得尤為重要。既需要家庭環境的造就,更需要社會環境的配合,給孩子一方寧靜的思考空間,給孩子一方成長的沃土,讓孩子在自由快樂的天性中爆發出強大的內動力,那就會成就方方面面的優秀人才,科學家,藝術家,數學家,天文學家,發明大王……那時更是人才輩出,中國又會大大的前進一步,中國又多了多少世界第一呀!不是不可能的,完全可能,我們的教育就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吧!
我認為如果張衡生活在現代,很難取得這麼高的成就。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位數學家,天文學家,早在1900年前就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球儀,創造了世界上最先出現的候風儀,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這些輝煌的成就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歐洲,令無數中國人倍感驕傲。
我們回顧一下1900年前的張衡。
張衡小時候特別喜歡讀書,除去四書五經外,還常讀一些文學,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他不僅愛讀,還總願意提問。向學堂裡的老師提問,向有經驗的人提問,無論是鐵匠,還是工人,都是他請教的老師,總之不恥下問。
在他十一二歲的時候,家住鄉下的他約兩個同學到離家50裡地的宛城去玩。三個人被城裡的熱鬧新奇的景象吸引住了,正看得眼花繚亂時,一陣“叮噹,叮噹,”的打鐵聲傳來。“宛城”是有名的鐵器之鄉,造出來的兵器鋒利,鍛出來的鐮鋤農具堅固。他們很想去看看,順著聲音找到了鐵匠鋪,只見紅爐裡烈焰騰騰,鐵匠們從爐火中鉗出燒紅的鐵塊,放在鐵砧上,接著掄起鐵錘,一下接一下地鍛打著。
“師傅,這造鐵器用的原料是從哪裡來的呢?”張衡盯著火紅的鐵塊兒問道,鐵匠大聲說城外鍊鐵爐裡煉出來的。張衡瞅著成垛的鐵錠,自言自語地說,“這鐵錠是怎麼練出來的呢?一定要去看個明白。”
鍊鐵爐在城外的白河邊,他們特地來到河邊鍊鐵爐旁,河岸上矗立著一排排的鍊鐵爐,工人們正忙著往裡頭裝填礦石,木炭,裝滿後就封閉了爐門,每支爐子都有好幾個風箱鼓風,吹的爐火通亮,張衡他們看來看去,沒有人拉風匣,“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哪來的風呢?”
原來這白河水流很急,人們在急流中安裝了水輪,被湍急的流水衝的轉個不停,水輪的鐵軸很長,上端裝有齒輪,帶動著別的機件,最後透過一根鐵桿一來一回的拉動風箱,就這樣一排幾十只風箱,不用一個人卻能日夜不停地朝鐵爐鼓風。
張衡就問工人:“這吹風的裝置叫什麼名字啊?”水排,就是用水力帶動一排風箱的意思,”一個工人答道,又指著鍊鐵爐說:“這鐵爐也叫鼓風爐,”他們離開了鍊鐵爐,但那種用水力帶頭齒輪的方法,在張衡腦子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他日後從事發明創造的啟迪。
經過這一次遊歷,他這才意識到大自然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要想掌握、利用它,非得有深厚的知識和高超的能力不可,因此學習更加刻苦,讀書更加勤奮。
若張衡生活在現代,他每天都在學校讀書,寫作業,上補習班。若擠出點空餘時間,還得玩玩遊戲,上上網路,哪有時間接觸外界的事物,更別說要親近自然了。
興趣和愛好是沒時間發展的,考學又想著考什麼專業有前途,考上啦!就工作,掙錢。一路上費盡心思出人頭地,好不容易修成正果,得好好喘口氣兒,怎麼能想到自己少年時的愛好和興趣呢?況且在日復一日的機械學習中,把那些興趣早已慢慢遺忘,更別說發展了,人到了成年,心思日趨社會化,怎麼可能再去回頭追逐年少時純情的夢想呢,更別說那麼大的動力去研究了。
一天,他在一本書中看到有關北斗的四句話,“頭柄指東,天下皆春,頭柄指南,天下皆夏,頭柄指西,天下皆秋,頭柄指北,天下皆冬。”
還在他小的時候,就被奇異美妙的夜空所吸引。有時數星星,有時比劃著月亮的形狀,還從奶奶那兒學會了辨認北斗星。現在他仔細分析這幾句話的意思,把詩中的描述的情形畫成了圖,每逢晴天的夜晚,它都到院子裡對照著圖暸望天空,有時守候通宵。天長日久,他終於弄清楚了,斗轉星移的道理,為後來成為天文學家做了興趣的指引。
若張衡小時候生活在現代,他大部分時間在幼兒園,學算術,背唐詩。背是背會了,可孩子回家能有奶奶給他指認星星嗎?有誰帶他好好看看花花草草?有誰陪他看一下午螞蟻蝴蝶呢?有誰能經常帶他走進自然,探索自然呢?現在孩子都是本本主義,書本學的的一套一套,理論和實踐隔著十萬八千里,學習只限於書本上,不能從生活中汲取知識。
現在的孩子每天不是作業就是興趣班兒。什麼畫畫、彈琴、奧數、英語……各種班兒應有盡有,老師手把手的教,孩子不加思索的學。學來學去,大多數孩子是手法嫻熟的技藝,而不能創作出給人類盛宴的藝術。
每個孩子都各不相同,怎麼挖掘孩子自身的天賦極其重要,而不是由著家長盲目的臆斷。我看過幾期最強大腦,那裡選出的冠軍,真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除了他們本身加強了這方面的訓練外,主要還是自身的潛力強大。如果能源著自身的潛質發展,會不會在二十五六歲時取得驚人的成就呢?
當前如何認識每個孩子的潛質顯得尤為重要。既需要家庭環境的造就,更需要社會環境的配合,給孩子一方寧靜的思考空間,給孩子一方成長的沃土,讓孩子在自由快樂的天性中爆發出強大的內動力,那就會成就方方面面的優秀人才,科學家,藝術家,數學家,天文學家,發明大王……那時更是人才輩出,中國又會大大的前進一步,中國又多了多少世界第一呀!不是不可能的,完全可能,我們的教育就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吧!
孩子在年幼時心思單一,原始的對世界的好奇強烈。所以會產生許多個為什麼?是這些無數個為什麼才把他們引向更高的知識領域。張衡若生活在現代,很難取得這樣卓越於世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