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上說,歷朝歷代,包括當代,都有。但能不能像唐太宗和魏徵君臣傳為佳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們讀《貞觀政要》,常常會發現,貴為帝君的唐太宗,好多想法都被魏徵、房玄齡等一班大臣給擋了回去,特別是魏徵,好像就是專給太宗找茬,青史留名,太厲害了。其實,深入分析一下,更厲害、更了不起的還是唐太宗。如果魏徵沒有遇上唐太宗這樣納諫如流的好老闆,輕則貶官,重則掉腦袋,有十八個頭也不夠砍的。唐太宗到底是一代明君,能信任大臣(要知道,魏徵不但不是唐太宗的嫡系,而且還是太子府的人,標準的政敵啊!),包容大臣,對大臣的進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大臣知道了皇帝的信任,才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為國為民,殫精竭慮。君臣互信成就一段佳話。
《論語·子張第十九》說:“……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說得多麼經典!只有君臣互信,進諫才有意義,如果老闆不信任你,最好閉嘴,否則他會認為你這是在誹謗他,你就攤上事了!公子扶蘇品學兼優,很有優勢立為太子,但他老是向秦始皇進諫,秦始皇煩了,“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遠離了權利中心,完了,後來就被秦二世假傳聖旨,被迫自殺。比干向紂王多次進諫,紂王惱了,“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比干就掛了。比干青史留名,掛了也算值吧?那些沒有留名就掛的人更慘!伴君如伴虎啊!
這些都是反面的例子,正面的例子中有比唐太宗和魏徵君臣關係更鐵的君臣關係。比如北宋的趙匡胤和趙普,君臣之間充分信任,甚至互提意見。趙匡胤當上皇帝后,知道不能再隨便到曾是朋友的大臣家裡去了,但在宮裡悶時間長了,就會去趙普家聊聊,以至於趙普家半夜之前都不敢閉死大門,因為趙匡胤哪天晚上都可能到趙普家去,有一次下著大雪,趙普想皇上今天該不會來了吧,於是命僕人關門,準備就寢,可趙匡胤那天還真去了,沒辦法,趕緊招待。
有一次,南朝送給趙普很多金子(趙普畢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趙普打算第二天再給皇帝打報告。偏偏那天晚上趙匡胤又去趙普家了,金子就擺在堂上,還沒來得及收拾,這下子你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說嚴重了,這是私通外邦,死罪!只有硬著頭皮說了,趙匡胤聽了微微一笑,你在人間眼裡是宰相嘛,人家送,你就收下,沒關係。
趙普一次推薦一個人,趙匡胤一向就討厭那個人,沒同意。第二天,趙普還是推薦的那個人,趙匡胤就生氣了 ,一下子把奏章都撕碎了,氣呼呼退朝。第三次,趙普推薦的還是那個人,說皇上您只叫我推薦人才,沒說喜歡還是討厭,趙匡胤就同意了,你說趙普任性不?趙普有時候也有點小家子氣,原來得罪過他的人,總想報復一下,趙匡胤反過來勸趙普,紅塵中誰識得帝王將相,你現在是宰相了,應該大度一些。說得趙普很不好意思,報復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君臣互信,到這個份上,不多吧!
從理論上說,歷朝歷代,包括當代,都有。但能不能像唐太宗和魏徵君臣傳為佳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們讀《貞觀政要》,常常會發現,貴為帝君的唐太宗,好多想法都被魏徵、房玄齡等一班大臣給擋了回去,特別是魏徵,好像就是專給太宗找茬,青史留名,太厲害了。其實,深入分析一下,更厲害、更了不起的還是唐太宗。如果魏徵沒有遇上唐太宗這樣納諫如流的好老闆,輕則貶官,重則掉腦袋,有十八個頭也不夠砍的。唐太宗到底是一代明君,能信任大臣(要知道,魏徵不但不是唐太宗的嫡系,而且還是太子府的人,標準的政敵啊!),包容大臣,對大臣的進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大臣知道了皇帝的信任,才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為國為民,殫精竭慮。君臣互信成就一段佳話。
《論語·子張第十九》說:“……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說得多麼經典!只有君臣互信,進諫才有意義,如果老闆不信任你,最好閉嘴,否則他會認為你這是在誹謗他,你就攤上事了!公子扶蘇品學兼優,很有優勢立為太子,但他老是向秦始皇進諫,秦始皇煩了,“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遠離了權利中心,完了,後來就被秦二世假傳聖旨,被迫自殺。比干向紂王多次進諫,紂王惱了,“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比干就掛了。比干青史留名,掛了也算值吧?那些沒有留名就掛的人更慘!伴君如伴虎啊!
這些都是反面的例子,正面的例子中有比唐太宗和魏徵君臣關係更鐵的君臣關係。比如北宋的趙匡胤和趙普,君臣之間充分信任,甚至互提意見。趙匡胤當上皇帝后,知道不能再隨便到曾是朋友的大臣家裡去了,但在宮裡悶時間長了,就會去趙普家聊聊,以至於趙普家半夜之前都不敢閉死大門,因為趙匡胤哪天晚上都可能到趙普家去,有一次下著大雪,趙普想皇上今天該不會來了吧,於是命僕人關門,準備就寢,可趙匡胤那天還真去了,沒辦法,趕緊招待。
有一次,南朝送給趙普很多金子(趙普畢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趙普打算第二天再給皇帝打報告。偏偏那天晚上趙匡胤又去趙普家了,金子就擺在堂上,還沒來得及收拾,這下子你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說嚴重了,這是私通外邦,死罪!只有硬著頭皮說了,趙匡胤聽了微微一笑,你在人間眼裡是宰相嘛,人家送,你就收下,沒關係。
趙普一次推薦一個人,趙匡胤一向就討厭那個人,沒同意。第二天,趙普還是推薦的那個人,趙匡胤就生氣了 ,一下子把奏章都撕碎了,氣呼呼退朝。第三次,趙普推薦的還是那個人,說皇上您只叫我推薦人才,沒說喜歡還是討厭,趙匡胤就同意了,你說趙普任性不?趙普有時候也有點小家子氣,原來得罪過他的人,總想報復一下,趙匡胤反過來勸趙普,紅塵中誰識得帝王將相,你現在是宰相了,應該大度一些。說得趙普很不好意思,報復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君臣互信,到這個份上,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