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慾乾坤

    是否承認人是可以成為完人的問題。認為人都有無法克服的缺點的西方只能選擇制衡;認為人是可以自我完善的就選擇了信任自覺性。

  • 2 # 鄭光鱭

    這就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東方文化強調的是“內心”與“自覺”,西方文化擇重“外在”與“制約”。應當說各自的文化適應各自的社會生態與環境。

    從品位和境界上來看,東方文化要優於西方文化。以這次疫情的抗擊來說,長期受東方文化薰陶的華人,能在大災大難面前聽從號令,自覺地不添亂不添堵戴口罩、勤洗手,不出門不聚會,因而短時間內取得抗疫的決定性勝利。歷來接受西方文化的歐美各國民眾,充分地展示了抗拒“約束”和“牽制”的情愫,雖然身處險境,仍我行我素,追求

    自由和無約束的開放。政府雖有一些抗疫的規定,民眾大多不以為然,以“自我為中心”。歐美的抗疫至今尚未走出“黑暗時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民眾的行為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

    以此而論,應對大災大難,東方文化應當優於西方文化。

  • 3 # 青霞人文

    自覺性與制衡性,從根源上說,其實就是對人性認識的差異。

    東方文化,也就是中國文化,歷來是認為人性為善,人之初性本善,既然人性本質是善,那就要強調善,人人皆可以為善,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在人的一生中,要防止丟失本心,就是丟掉了善。

    古代王朝治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周代,周是特別注重德治,統治階級要有道德,以德治國、以德服人,孔子是最嚮往周代的,“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以德治國,是基於人性本善。“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只要人人自覺向善,那麼,事情不就好辦了!所以,要立德修身。儒家就是念念不忘修身完善道德,這不就是自覺嗎?

    宋代程朱理學理學的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慾,到明代王陽明致良知,還是要做聖人,這個功夫就是一個自覺的功夫。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難就難在一般人“自覺”不了。這個自覺的功夫太難了,心中的私慾太多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衰落,證明了儒家思想事實上難以適應社會的變革了。

    西方文化說制衡,就是基於對人性的認識是消極的,人性很惡,啥壞事都幹。羅馬帝國是征服者,也亡於來自北方森林的野蠻人,十字軍東征,歐洲眾多海盜國家以搶劫立國,歐洲中世界黑暗千年,英國工業革命後殖民全世界,白人販賣黑奴到美洲,白人滅絕印第安人,兩次世界大戰起源於“最發達文明”的歐洲,都證明了西方文化的惡的一面。

    所以他們都思想家主張要制衡,其實就是防止惡的不受控制,當然有他們的道理。至於深究,咱也搞不懂。

    制衡似乎很完美,其實遠不是那麼回事,制衡可能只是相對的,不制衡卻是絕對的。

    制衡機制死板僵化了,就是扯皮低效無能或者集體作惡;他們對國內的政治行為可能有制衡,對國外政治軍事行動不制衡,屢屢發動對外戰爭,恃強凌弱,西方對中東等地區發動戰爭,誰也制衡不了。比如,美國白人警察濫用暴力,其實已經沒辦法制衡了!

    從某種角度說,西方制衡機制是虛偽的,可以造成更大的惡。

  • 4 # 長風浩蕩

    那不是制衡性,那是欠揍性。

    那是“只要別人發現不了我就沒做錯”,那是什麼事都必須被外力強制才能做。

    禮治君子,法治小人,鞭杆子治驢。自己不知道該做什麼,那就只好被鞭杆子抽著逼著做了。

  • 5 # icicle

    情理和法理。

    舉個栗子:

    中國式過馬路,湊夠一波人——可以理解;

    西方式過馬路——按規則、規定過馬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方法使小榆樹成多枝杆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