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搗蛋淼小姐

    真羨慕你還有時間出去浪[捂臉],我這倆娃娃的爹,被媳婦要求下班就回家帶娃娃!大鑫每天上網課,小淼一週三個月,都是需要爹媽陪伴,有應酬的時候我是能推就推!孩子需要陪伴,對咱們有依賴,咱們也就陪他們這幾年,還付出的時候付出吧,誰叫咱們是爹是媽呢[捂臉]

  • 2 # 笨點點

    轉自網路:

    有了寶寶後,媽媽幾乎天天圍著寶寶轉,以孩子為中心的生活很辛苦,但寶媽們也樂在其中,因為能享受到和寶貝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初來乍到,更多的是依戀自己的親人,尤其是媽媽在生理和心理上給寶貝更多的支援,因而聯絡最為緊密。在寶寶心中,媽媽也是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可是這種甜蜜的依戀關係總有一天要被打破,媽媽可能要出去上班,而寶寶自己也面臨著上幼兒園的挑戰,分離在所難免。人說“父母和孩子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的確如此,父母一邊在養育孩子,一邊在和他做告別,就像雛鷹總要自己飛上天一樣,分離是必然的,但萬事開頭難,這會讓寶寶感到嚴重的不適。

    分離焦慮集中在兩個時期,你家寶貝屬於哪種?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人生的初始階段將面臨兩場“驚天動地”的分離,一是從7個月到18個月,你會發現寶寶認人了,如果和媽媽分開,有時哪怕只是上個廁所的功夫,寶寶都會失聲痛哭,感到萬分焦慮;另一個階段是3歲左右入園的時候,那更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場拉鋸戰。

    幼兒園入園階段簡直是父母的一場噩夢,動輒就要牽扯到一家人的心。剛送去的時候大人在門外哭,孩子在門裡哭,奶奶姥姥在家裡哭。有的寶貝因不願和媽媽分離,還扯著頭髮不鬆手。怕孩子會不適應新環境,不少家長都靜靜地等在外面,等孩子出來活動時再偷偷觀察。一個孩子說:“別哭了,你媽媽不要你了”,就會引來一個班級的孩子都跟著哭起來,看著真是讓人揪心啊。

    寶貝在此期間會表現出嚴重的不適應,他們會以哭鬧、拒絕、廝打等方式想要逃離,入園初期的寶寶還有可能出現失眠、厭食、不愛與小朋友互動的特徵。這種彷彿“生離死別”一般的感覺叫做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孩子們已經具備了獨立運動的能力,自主意識也在增強,他們此階段需要和除了家庭以外的其他人員進行接觸,嘗試社會化的開端,但心理和精神上還沒有做好準備,因此會出現矛盾和衝突的內心感受而變得焦慮不安。分離焦慮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現象,幾乎每個寶寶都會不同程度地存在過。

    說說分離焦慮適應期的五個階段

    依戀主義之父約翰·鮑爾比將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更細化一些,其實孩子的每一次分離焦慮,都會呈現出這五個階段的特點。

    第一階段:震驚與麻木

    還是拿兒童上幼兒園這件事情來分析,當娃第一次進入到陌生的環境中,對他心靈的震撼是非常巨大的。這並不是因為他開眼看到了許多小朋友或者更新奇的事物,而是對父母“拋棄”自己這件事感到不可思議,難以接受。

    孩子會處於一種“應激反應”狀態下,震驚之餘變得麻木。他們往往會面無表情,不與其他人互動,好像還沒有回過神來而期待著爸媽有如“神兵天降”,能馬上出現在眼前接走自己,或者幻想著睡一覺之後媽媽就在身邊。

    第二階段:反抗

    在整個分離過程中,第二階段的反抗是最讓父母和老師操心的。孩子會突然變得急躁不安,他會採取種種反抗措施來對抗這種“不公”,哭鬧、推搡、廝打、尖叫,偶爾看到在牆外的親人會控制不住情緒痛哭流涕,以至於回到教室後可能還在全身發抖。

    第三階段:討價還價

    在激烈的情緒對抗後,孩子會發現反抗無用,或者收效甚微,於是他們開始嘗試和老師進行溝通。孩子可能會說“可不可以讓媽媽陪我睡午覺”,或者“我們做完這個遊戲就讓媽媽來接我”等等。寶貝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嘗試逃離,這是他走向獨立,動腦思考的表現。

    第四階段:失望

    經過討價還價發現毫無用處,孩子會陷入一種失望的情緒當中。他們不再試圖逃離,有的會以更激烈的反抗形式表現出來,用怒吼來表達自己的憤怒與失落,有的孩子則比較淡然,他們雖然沒有情緒上的大起大落,但是會明顯不配合老師的工作,喜歡獨處。

    第五階段:超脫

    分離焦慮到第五個階段,屬於“黎明前的黑暗”了,終於能看到曙光了。寶貝逐漸接受了分離的事實,他們開始正常的活動,接受別人的照顧,但有時只是“暫時的接受”,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或者自己想起心酸的處境,又會鼻涕一把淚一把了。

    看過這五個階段,你會發現孩子分離焦慮的產生和瓦解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另一個特點是孩子在分離中的哭鬧會出現反覆,這都很正常,需要家長理解和支援。

    如何幫寶寶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

    分離的痛苦是兒童必須經歷的,這點避無可避,但分離焦慮是陣痛,過去就好了。這也是孩子走向獨立的第一次考驗,將孩子推出心裡舒服區,是為了讓他更好地適應外面的世界,開始建立起與社會真正的聯絡,所以家長千萬別心軟,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1、 多帶娃參加戶外活動

    當孩子具備了獨立運動的能力後,家長可嘗試讓寶寶從小家的“殼”中走出來,看看外面世界的精彩,多參加戶外活動。這能幫助寶寶開拓視野,交到二三知心好友,也能發掘更多他的興趣愛好。當他有了更廣闊的視角後,媽媽雖然無可替代,但不會是娃生活的全部了。孩子不僅心靈收穫了更多豐盈的東西,而且邁出了接觸社會的第一步。

    2、 告別要有儀式感

    告別的儀式感,其實是在給寶寶愛的鼓勵。分離時抱抱孩子,拍拍他的肩,揮手告別,這些雖然是大人眼中的小動作,對孩子來說卻意義非凡。它代表著尊重與告知,並表明分離的堅決態度。告別不宜過長,告別不要反覆,最好在固定的地點和固定的時間離開,給孩子一個心理緩衝期,並逐漸接受分開的事實,告別時父母也要儘量控制情緒,家長高興離開,孩子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心理負擔。

    3、不偷偷溜走

    父母偷偷溜走,突然從孩子的視線裡消失,看似有效,結果卻並不好。寶寶發現媽媽不在了,依然會哭泣打鬧,只不過這些媽媽看不到而已。由此造成的連鎖反應,就是當家長再出現時,孩子會比以往更加黏人,他們害怕父母突然消失的恐懼感,也因此加深了不安全的感覺,並不為心理專家所推崇。

    4、 做言而有信的父母

    父母不遵守承諾,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說幾點回來就要言而有信,如果做不到可以用“晚飯後”或者“你睡覺前”等模糊的字樣來代替,最忌給孩子以希望過後,再兜頭潑冷水。父母言而有信,有助於孩子養成規律的生活,也能增加他內心的安全感,幫助其逐漸擺脫分離焦慮。

    5、爭取其他照顧者的支援

    如果分離不可避免,那一定要幫孩子找到合適的照顧者,最好是孩子比較信賴的人,比如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平時生活中也可由其他監護人輪流照顧,特別強調爸爸的參與。當孩子的心不再系在一個人的身上時,分離的時候憂傷和反抗也能小很多。

    總之,我們在瞭解了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和階段性特徵後,對孩子的這種狀況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最關鍵的是,父母不要讓自己也陷入孩子的分離焦慮中難以自拔,而要積極採取措施,引導孩子順利地度過這一特殊時期。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3 # 七彩的雲

    每次都哭,是因為寶寶除了哭不會用其他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寶媽不用擔心,哄哄就好了。

    每次要出去又不能帶寶寶一起出去的前提下,可以先用寶寶能理解的方式告訴寶寶,媽媽只是出去一下下,不一會就回來了的,然後讓平時和寶寶親近的家人照看寶寶,也可以拿些玩具分散寶寶的注意力,這樣可以有效的排解寶寶因為媽媽要離開的緊張情緒。

  • 4 # 娟媽媽的秋鈴墨

    我就三個熊孩子,每次出去都帶孩子,連獨自出去浪的機會都沒有,我會擔心孩子的。而且我沒有公公婆婆,我老公偶爾下班幫我帶一下而已,就算平時出去買菜也是帶三個孩子一起出去,更何況小孩不能經常悶在家裡,你出去浪的時候帶孩子一起出去就好啦

  • 5 # 又見荷香

    你想自己單獨出去浪啊?你為啥生孩子啊?生了孩子你不愛她啊?愛她你不時時刻刻想陪伴著她啊?

    孩子才兩歲,不想跟媽媽,難道跟陌生人?兩歲多的孩子你不時時刻刻關注著?

  • 6 # 牙牙愛育兒

    你女兒很正常,分離焦慮而已。

    我想問,你這樣浪好嗎?你是媽媽要出去浪,還是爸爸要出去浪?浪是浪哪裡,出去一下溜個彎也是浪,吃喝嫖賭也是浪,咱們是天天都在浪?

    你這個問題如果這麼問,“我女兒兩歲,每次出去浪,我女兒從來不想跟著,每次也不哭也沒反應,這樣好嗎? 如果你問出這樣問題,恐怕所有人都要質疑你有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要出去,2歲的女兒都沒有反應,可見你是一個失職的父母。

    三四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及逃避的反應。等到寶寶長到五六個月大的時候,會認定一個特定的物件,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這個物件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尋媽媽,看到時,就會高興得手舞足蹈,但只要媽媽一離開,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寶寶的眼裡只有媽媽(或著照顧他的第一監護人),甚至認為和媽媽一個整體。所以當媽媽要離開時,不在跟前時,就會產生分離焦慮中。

    寶寶分離焦慮症的表現:

    第一個就是會出現焦慮的症狀,寶寶往往會表現的比較緊張不安、害怕、哭鬧、不容易被安撫。

    第二個就是寶寶的日常生活方面的表現,比如說不能自己一個人玩耍,一定要有父母或者是其他的親人陪伴在一旁;一旦父母或者是其他的家屬離開寶寶的視線,寶寶就會非常的緊張、害怕、大喊大叫,很難被安撫下來;寶寶飲食和睡眠都會出現紊亂,寶寶可能會出現退行,比如已經學會了控制大小便的寶寶,有可能會再次出現遺屎、遺尿的現象。另外寶寶也會出現做噩夢、夜驚的情況。

    所以,如果不是必要的外出,0-3歲的寶寶儘量避免分離,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如果父母早上要上班,孩子又開始出現分離焦慮時,我們可以提前培養孩子來緩解。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溜走離開、或是告訴孩子你只是去另一個房間、騙她一會兒就會回來(實際上是要離開家一段時間),雖然這些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但從長遠來看會讓寶寶更痛苦、他們無法判斷什麼時候是你真的要離開、什麼時候你說的話是真實可信的,甚至對你開始產生不信任感。

    正確的做法:

    1:如實告訴孩子你要去哪裡,去幹什麼,什麼時候會回來;

    2:告別儀式搞起來,擁抱一下,說再見,飛吻,揮手等等,建立肢體語言;

    3:告別時家長要堅定溫和,不要孩子一哭,就猶豫了。

    4:信守承諾,按時回家。不讓讓孩子覺得你每次離開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失去了信任。

    浪就別浪了,出去一下還是可以的!哈哈:)

  • 7 # 六呱

    上幼兒園之前別想一個人出去浪,除非有靠譜的,女兒又喜歡的人照顧,比如她爸爸,奶奶外婆。多點耐心吧,反正女兒這樣粘著你也沒幾年。

  • 8 # 彩虹谷

    一年前在超市門口看到一對夫妻帶著一個小女孩,夫妻倆同樣染著誇張的顏色的頭髮,穿著也很誇張,瞬間覺得小女孩沒有父母,一個人為人父母后就要有為人父母的樣子,不知道你所謂的浪是什麼,但是如果我的孩子哭著不讓我去做的事,除了賺錢養家,必須加班之外,其它的事情都可以忽略不計!

  • 9 # 彩虹花花

    有個同學,剛懷孕的時候,問我,有了孩子我還能不能出去玩。

    我正帶著我家小丫頭焦頭爛額的,回答她,如果你想出去玩,肯定能出去玩。但你確定你能把孩子交給別人嗎。

    結果呢,現在她家孩子4歲了。

    叫她出來玩,總是說要陪孩子上課,即使能出來,也是帶著孩子的。

    我笑話她,怎麼不說自己出來玩了,不帶著這個小尾巴呢。

    確實,有了孩子,我要出去辦事,注意是辦事,不是玩,只要能帶著她都帶著。實在帶不了才找人看。

    出去玩,就不用說了,肯定帶著她。總覺得不帶著她,自己出去玩,虧欠著她呢。

    我研究生畢業的時候,我家孩子2歲多,我去學校參加畢業典禮,一個人帶著她去。

    結果我們班的畢業合照裡面,都有她。因為她不要別人抱。

    其實,不帶也關係,她也不鬧。但就是想帶著她,自己也能帶了。

    孩子粘著媽媽的時間也就幾年的時間,長大一點,人家有了自己的夥伴,可能就不需要大人的陪伴了,到時候,失落的可能是大人了。

    這個長長長長的寒假,網課上的孩子都非常想去學校。

    我說, 你不想天天跟媽媽在一起嗎?

    她說,我想跟媽媽在一起,可是我還是想去學校上課。

    你看,她是學生,她還是願意去學校,跟老師和同學在一起。

    好好珍惜跟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子吧。

  • 10 # 綏格格

    答:帶好孩子,時光流逝!

    1、1985年,我帶孩子去北京,祖婆婆、婆婆、公公,全反對。

    2、我執意帶,在遊覽天安門時,遇到另一所學校的老師,有位沈老師說:“看到格老師帶孩子多好,我很後悔沒帶咱朱韻……”

    3、孩子的童年很短暫,長大後,你想帶,沒機會啦!

  • 11 # 善良無錯

    你這個出去浪一詞在我們北京話來說可真的不好聽

    不管是你浪還是帶著女兒浪都不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身教大於言教 既然有了孩子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應該是好的榜樣

  • 12 # 周也又

    一,這個時期,還是應該多給孩子安全感,多陪伴孩子。出去能帶她的場合就儘量帶著,不能帶她的場合儘量平衡拒絕,孩子粘媽媽的時期也就小時候這幾年,等長大了,反而我們更需要她的陪伴了。

    二,平時陪伴,多對孩子說愛你,讓她有非常多的安全安,再慢慢和孩子講道理,可以藉助幼兒繪本,讓她懂得,媽媽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讓她在家裡完成自己的事情。你要相信在你用心的教育和引導下,孩子是可以很講道理的。

    三,孩子這個時期會有分離焦慮情況很正常,媽媽一定要有耐心,要幫助孩子度過這個分離焦慮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啥卡薩在rng和在tes表現截然不同,最近猛的一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