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就喜歡哩格兒楞
-
2 # 詩禮悅書院劉東
1,為何晉以後無新字型產生?
我認為字型產生需要一個特定的時機,如篆書之後產生隸書,隸書之後產生章草一樣。為了適應當時的戰爭抄送文書的便捷快速,減損筆畫才產生的。而隨著時代發展,尤其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加上楷書已經相當成熟規範,文字的使用性傳播速度明顯加快,現在依然可以看到宋刻本讀物。而漢字書寫從晉王羲之開始“藝術化”覺醒,漸漸強調書法本身的藝術追求。由此,人們在漢字本身的變革上不再化太多力氣,自然而然新字型誕生的環境逐漸弱化,於是沒有新字型產生是正常的。
2,唐朝是書法高峰,為何說不入晉人格局終成下品?
這個觀點是經常聽到,但不是絕對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魏晉時期是中國書法真正的“自我覺醒”期,什麼是覺醒?就是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書法藝術是主動開始追求自我藝術風格,突破了前任“無意識”或被動狀態所生產的藝術效果,從魏晉開始,才有真正意義的“筆法”運用,尤其行草書筆法極大突破前人而豐富起來。唐朝雖然名家輩出,但取法依然從魏晉,如孫過庭《書譜》取法王羲之草書。歐陽詢,褚遂良等楷書融入了《蘭亭序》筆法而成。魏晉是書法覺醒的源頭,由此說不入晉人可能成下品也是有道理的!
3,為什麼後人書法無法超越唐朝的高度?
本人以為,這個現象有兩個原因。
第一,唐朝書法達到高峰,是唐太宗李世民汲取隋朝尚武而“短命”的教訓,開始謀劃“文治天下”的宏圖,加上李世民本身嗜愛書法,於是推舉“王羲之”書法為書聖,可以達到統一天下“士族”,也就是讀書人的思想,書法甚至關乎考取功名,書法之風由此極為盛行,李世民親自擔任“書法領導小組組長”,自然會湧現一批高手。
第二,唐朝近300年曆史,確實出現了“貞觀之治”等大唐盛世,才出現文化大繁榮,出現了“飲中八仙”,李杜唐詩,張旭狂草,等一大批長安街上的文化名人。這些都是李姓皇族勵精圖治的成就,是後世難於達到的!
4,明清後館閣體的出現?
明朝也是朱姓漢家天下,也是一個比較發達的朝代,想想“鄭和下西洋”浩浩蕩蕩的船隊把洋人看傻了,你就知道了明朝的威名。而元明是外族統治中原,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無法自建體系,只能沿用“漢族朝廷”的體制,而科舉制度是其中選拔人才的重要關節,為了顯示“皇威”,自然會選擇一種皇帝認可書寫字型 ,於是“館閣體”產生了,雖然有人詬病它不是書法藝術,但是對統一書寫,普及書寫也起了一定作用,有點像現在對列印字型。任何事物存在都是有道理的!
本人水平有限,只能說這些,請指正!
-
3 # 楊炳升66
說不準。
你把啟功以前的歷史上精典的185篇書論搬出來細看,根本就不統一。若是將這一幫老先生都抽起來開展辯論,他們照樣會掐架。
-
4 # 戴眼鏡的魚2
恕我直言,本人對書法瞭解甚微,書法的學問太深,不敢苟同。什麼行書,楷書,草書的,都認不出,屬實是不敢造次,讓你失望,對不起。
-
5 # 小徐聞
書法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如果要真正學習書法首先還是得了解中國的歷史,瞭解書法名家的故事,要會讀古帖,多臨摹古帖
-
6 # 美好手記
1. 按中國書法字型發展的脈絡看,秦以前產生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漢朝出現隸書、章草;魏晉出現楷體、行書、今草,但為何自此之後就無新的書體出現?原因是什麼?
答:首先,你要明白,無論是大篆還是小篆,都是有一個源頭,甲骨文及金文。基於實用,大篆是對金文的快寫,小篆是對大篆的簡化快寫。隨著社會發展,小篆的書寫便利性,仍舊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再次演化為隸書,西漢的隸書,基於篆書的快寫的意味很明顯,而到了東漢,則是對隸書進一步美化。但美化了的隸書,仍舊不能適應社會對文字快寫和便捷的需求,因此,基於便捷、快捷的需求,同時演化為楷書(規範字)、行書(規範字的手寫)、草書(快捷書寫)。到了此時,基於象形文字的甲骨文的演化,已經很成熟了,已經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如果再往便捷的路徑去做,那麼,文字的拼音化、脫離傳承的簡化字就會出現,那就脫離了傳統。
2. 唐朝是公認的中國書法發展的巔峰,即使以行草論,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蘭亭序、聖教序、十七帖等,也基本都是唐人的摹本。更何況楷書公認的四大家,三家都是唐人。那為何說不入晉人格局終成下品吶?
答:關於這個問題,一是中國書法強調傳承,二是中國文化崇古好古,以古為高。簡單地說,一個沒有傳承的書法,文化蘊涵太單調了,因此唐宋及後人便說不入晉人格便成下品。
3. 按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看,應該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但為何自唐以後,無論宋、元、明、清,雖人才輩出,但終究無人可以超越唐的高度。原因是什麼?
答:這個也很好理解的。你記得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人,你記不住第二個上太空的人,你記得美國的第一任總統,你記不住第二第三任。人就是這樣,人們總是記住第一人。書法的發展,其實從運筆的平移、絞轉到提按,筆法的根本,就是這三樣,到了晉唐,書法家在探索這三樣基本筆法衍生出來的種種表現力和美感,都差不多了。到了後人,再怎麼玩,也是前人玩過的花樣,已經做不到“第一人”了。
4. 自唐以後,不僅不能超越,反而發展到了明、清,出現臺閣體、館閣體,這是為何?
答:臺閣體、館閣體本身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寫卷子好認,是手寫的印刷體。這是科舉制度的產物。
5. 既然唐朝是公認的中國書法發展的巔峰,但不入晉人格局終成下品又是練習書法的人的共識。那麼產生這一有趣現象深層次的原因有是什麼吶?
答:唐朝只是中國書法發展史的又一座高峰。記住,別漏了個“又”字。
-
7 # 愚言7
一、書法有實用與藝術二重性,印刷術普及用的屬性受抑制,則書法字型更新的動力就沒了,反倒宋代印刷字型出現了,且自明初始,臺閣體在專制主義扶持下漸成主流。
二、書法的基本筆法來自篆隸,南北朝書法因戰亂險失其脈,故學書當溯其源。
三、唐末開始印刷術興起,過去靠手抄的部分最終被印本取代,造成書寫應用量下降普通今天電腦取代硬筆書寫應用一樣;同時,書寫工具和文房傢俱的變化,則對書寫者的能力以及書寫方法造成影響。
請教以下幾個問題:
1. 按中國書法字型發展的脈絡看,秦以前產生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漢朝出現隸書、章草;魏晉出現楷體、行書、今草,但為何自此之後就無新的書體出現?原因是什麼?
2. 唐朝是公認的中國書法發展的巔峰,即使以行草論,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蘭亭序、聖教序、十七帖等,也基本都是唐人的摹本。更何況楷書公認的四大家,三家都是唐人。那為何說不入晉人格局終成下品吶?
3. 按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看,應該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但為何自唐以後,無論宋、元、明、清,雖人才輩出,但終究無人可以超越唐的高度。原因是什麼?
4. 自唐以後,不僅不能超越,反而發展到了明、清,出現臺閣體、館閣體,這是為何?
5. 既然唐朝是公認的中國書法發展的巔峰,但不入晉人格局終成下品又是練習書法的人的共識。那麼產生這一有趣現象深層次的原因有是什麼吶?
回覆列表
我個人以為魏晉書法與盛唐書法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魏晉書法沒有功利性,更自由、無拘無束,更能表達個人的性情。自隋開始有了科舉,且自唐起更將書法納入科舉考試。有考試自然就要有標準,故唐人尚法。自宋開始,活字印刷開始普及,此事雖屬我國四大發明,有利於文明的傳播。但恰恰桎梏了書法的發展。不僅書法字型因書寫效率提升而變革的需求不再迫切,而且所有讀書人對於書法形態的想象空間也被侷限住了。故宋代草書成就不高,行書也基本屬楷式行書。宋人總覺著哪不對勁,又想不明白,所以就只好追求所謂的“意”了。沿著這個方向發展下去,也就是為何到明、清兩代會出現臺閣體、館閣體的原因了,其實就是發展成了“活人”印刷了!不知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