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檔案館

    1939年5月份爆發的諾門坎戰役中的第二階段,日軍大規模投入戰車部隊對付蘇聯紅軍摩托化部隊和坦克部隊。激戰中,日軍戰車因裝甲薄弱慘遭蘇軍裝甲部隊痛打,而蘇軍坦克旅遭到日軍步兵瘋狂的進攻損失極大,第三階段不得不又投入一個坦克旅。

    根據作戰部署,戰車第一團為河東攻擊兵團,第23師團主力為河西攻擊兵團。為了加強戰車第一團攻擊能力。第23師團長小松原道太郎中將給戰車第一團加強了步兵、炮兵,並統一由安岡中將指揮。

    對面蘇軍則為摩托化裝甲第9旅(1809人)、摩托化裝甲第8旅(1531人)、摩托化步兵第36師的摩步第149團(BA-20裝甲車10輛、FAI輕型裝甲車8輛、BA-3裝甲車3輛)和炮兵第185團(1731人,裝備76.2毫米—152毫米榴彈炮33門)。除了火炮外,日軍戰鬥兵和坦克數量都多於蘇軍。尤其是坦克數量,蘇軍只有摩托化裝甲第8旅有10輛BT5\BT7快速坦克,其餘都是裝甲車。看似日軍佔優勢,但真正較量起來,日軍根本佔不到任何便宜。

    7月2日黃昏,數十門75毫米野戰炮向蘇軍進行炮擊,隨後戰車第3聯隊配合步兵第64聯隊從北面進攻,戰車第4聯隊在步兵南面協同進攻。由於草原上無公路,又是夜晚行動,很多大隊、中隊都迷了路,到了最後與安岡支隊司令部失去聯絡,戰車部隊只能藉助雷雨中的閃電前進。

    蘇軍方面得知日軍戰車部隊已經出動後,以76.2毫米野戰炮、107毫米榴彈炮、122毫米榴彈炮對日軍猛烈轟擊,蘇軍強大的炮火攻勢響徹整個河岸。即使這樣,戰車第3聯隊長吉丸清武大佐仍命令戰車部隊繼續前進。而此時蘇軍炮火威力越來越猛,前進在最前面的第1中隊在蘇軍主陣地738高地遭到炮擊,很快陷入混亂,其中一輛八九式坦克炮塔被擊毀。在後面的戰車第2中隊也陸續被蘇軍炮火襲擊,清水少尉、古賀少尉分別指揮的坦克均被擊毀。日軍其餘戰車見狀後,紛紛向後撤退。第2中隊長木野本少佐(很多書籍將該中隊長名字記錄為木之本守之助少佐,而日軍戰報記錄為木野本少佐)發現友軍有撤退跡象,命令駕駛員加速馬力打算直接突破蘇軍防線。因衝的太猛,很快遭到蘇軍炮兵的集中射擊,木野本少佐所在的坦克連續被擊中5枚炮彈,坦克當場起火損壞,木野本少佐連同車內3名士兵全部戰死。

    在後面的坦克、裝甲車也接連遭到蘇軍炮火和機關槍火力的射擊。田坂少尉的坦克展望塔被擊穿、坦克側面也被命中5枚炮彈,田坂隨即陣亡。井上中尉駕駛的裝甲車被蘇軍機槍彈打成馬蜂窩,隨後被飛來的穿甲彈直接貫穿裝甲,車毀人亡。

    此次戰鬥,戰車第3聯隊損失坦克5輛、裝甲車1輛,人員傷亡數十人。聯隊長吉丸清武大佐見損失慘重,不得已命令戰車部隊停止前進。

    戰車部隊第一天的攻勢悽慘的狀況,令安岡中將震驚。他起初以為,在炮兵的支援下,戰車部隊配合步兵追擊,必定會殲滅蘇軍。結果部隊剛一出動,就迷失了方向,同時還遭到蘇軍猛烈炮火的襲擊,未能達到最初的目的。但他還是要求部隊第二天繼續進攻,達成任務要求。他萬萬想不到,他這一愚蠢的繼續進攻的命令,會讓他的戰車部隊陷入全軍覆沒的危機。

    第二天中午,加滿油補充完彈藥的戰車第3聯隊與第64聯隊準備向蘇軍主陣地發起進攻。蘇軍方面,因遭到日軍戰車部隊的襲擊,第57軍軍長朱可夫命令正在向諾門坎西部日軍渡河地域增援的坦克第11旅第2營抽出8輛BT-5快速坦克由盧金大尉指揮轉向戰線東部,加強給摩步第149團。

    這樣一來,日軍戰車部隊對面的蘇軍有約有7000人(算第149團)、坦克車18輛、裝甲車162輛、76.2毫米口徑以上火炮51門。日軍坦克雖略多於蘇軍,但九五式、八九式裝甲太薄,蘇軍裝甲車上的45毫米坦克炮能輕而易舉的擊穿日軍坦克裝甲。

    當天中午,蘇軍前沿觀察哨報告約數十輛日軍中型坦克在步兵和炮兵的掩護下開始進攻。摩托裝甲第9旅的1個連12輛BA-10裝甲車倒車進入了深約2米的單車射擊掩體,只露出45毫米反坦克炮。野戰炮、榴彈炮全部部署在後方。

    日軍戰車第3聯隊在2日戰鬥損失較大,但還是有充足的戰鬥力,按照《戰車第三聯隊諾門坎戰役7月2日/3日戰鬥詳報》記載,3日當天戰車3聯隊共派出坦克車22輛、裝甲車7輛。

    總攻開始後沒一會,戰車第3聯隊、步兵第64聯隊就遭到蘇軍炮火的襲擊,藏在單兵掩體的裝甲車以45毫米反坦克炮猛烈射擊日軍八九式坦克車隊。BT-5快速坦克在炮兵支援下,出動出擊迎戰日軍坦克,裝備45毫米炮的BA裝甲車部隊也跟了上去。激戰中,日軍第1中隊小隊長砂川中尉的坦克首先被蘇軍BT-5坦克的45毫米炮彈擊中起火。中隊長宮武大尉見狀,命令駕駛員將坦克開過去支援,隨即遭到蘇軍坦克、裝甲車的圍攻,很快連人帶車被蘇軍轟上了天。進攻前,按照吉丸大佐的命令,第1中隊位於右翼第一線配合第64聯隊主力作戰,第2中隊為左翼第一線,對738高地北方凹地開展進攻,第64聯隊派出一部協助作戰,聯隊段列留著原地修理故障的坦克。

    進攻738高地南側的戰車第2中隊也遭到蘇軍4、5輛BT-5坦克的堵截,一陣炮戰後,雙方各有傷亡。指揮車(九七式坦克)上的吉丸大佐見兩個戰車中隊進攻受阻,命令駕駛員將坦克開至最前邊鼓舞部隊士氣。九七式坦克很快衝到了第1、第2中隊的中間最前面,以57毫米主炮射擊蘇聯紅軍的坦克、裝甲車。副官古賀大尉的坦克也開到吉丸所在坦克的左邊進行掩護。此時蘇軍認為,衝在最前面的日軍坦克應該是指揮車(畢竟是新式坦克,和八九式不一樣),集中數十輛BT坦克、裝甲車從吉丸大戰和古賀大尉的左邊出擊,後方也將反坦克炮對著他們射擊。

    被包了餃子的日軍坦克連續遭到從四面八方飛來的穿甲彈的襲擊,其中一輛BT-5快速坦克炮塔對準吉丸所在的坦克猛烈射擊,一枚穿甲彈直接擊穿了九七式坦克的展望塔,指揮戰鬥的吉丸清武大佐的腦袋被炸的粉碎當場戰死。

    位於左側的古賀音大尉指揮的坦克也遭蘇軍4、5輛BT坦克、裝甲車的圍攻,激戰數十分鐘後,日軍坦克被20多枚炮彈所擊中,很快就車毀人亡。

    代理聯隊長原田少佐命令戰車第3聯隊全線撤退,就這樣,戰車第3聯隊僅僅作戰2天就撤出了戰場。根據《安岡支隊諾門坎戰鬥詳報》記載,戰車第3聯隊兩天戰鬥共消耗三八子彈673發、九二機槍彈1220發、57毫米炮彈2355枚;損壞坦克、裝甲車21輛,其中八九式(乙)坦克毀9輛、燒5輛、九七式坦克毀1輛、九七式裝甲車毀1輛、九四式裝甲車毀4輛、燒1輛。

    日軍戰車第4聯隊在隨後幾天作戰也遭到重創,7月7日也撤出戰場,隨後再也沒有出動。蘇軍雖然取得第二階段作戰勝利,但坦克、裝甲部隊損失巨大。整個諾門坎戰役蘇軍共損失坦克,裝甲車397輛,蘇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卻付出了遠大於日軍的損失。

  • 2 # 提督按察使知事

    日本在二戰中使用了大量坦克,只不過都屬於“輕型”坦克。噸位低,防護裝甲“薄弱”,火力不足是其共性,尤其是在中國戰場坦克在各項大戰中起了很大作用。對我國軍民造成了很大破壞。由於我們抗戰武器嚴重落後,日軍的所謂“輕型”也是讓我們中國軍隊很是“難對付”。

  • 3 # 小雨CQC

    日軍在二戰中的南昌會戰戰場上,第一次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這種戰術的運用,比納粹德國攻擊波蘭的“閃電戰”還要早幾個月。日軍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韙,喪心病狂地大規模使用毒氣,令戰場如同人間地獄……日軍3個師團進攻中國13個師,而且兩個師團戰鬥力較差,岡村寧次沒有勝算,於是調動了裝甲兵部隊和化學戰部隊。裝甲兵有3箇中隊,總計1000人左右,有60餘輛八九式坦克,40餘輛九四式坦克,17輛九四式裝甲車。這支裝甲力量已相當可觀。同時期中國唯一的機械化軍第5軍,在經歷過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後,僅有18輛坦克。日軍的化學戰部隊是第2野戰瓦斯隊,人數也有大約1000人。1939年2月7日,岡村寧次命令裝甲兵部隊開往江西德安,進入進攻陣地。於是,從2月10日開始,裝甲兵部隊就乘船走水路從武昌運到九江,然後走鐵路運到德安。這是日軍第一次在戰場上集中使用這麼多的坦克,而且戰法也與以前不一樣。此前,坦克都是配合步兵衝鋒,而這次坦克是集中使用。幾個月後的歐洲戰場上,德國閃擊波蘭,才用到這種戰術。

    日軍在打通大陸交通線豫湘桂會戰中也出動了坦克部隊。1944年5月日本華北方面軍令第12集團軍司令官指揮第110師一部、坦克第3師主力、騎兵第4旅和菊兵團攻擊洛陽。守軍孤軍奮戰至25日分路突圍,洛陽失守。

    二戰時日本有坦克裝甲部隊 但不過在蘇德這些陸軍大國看來他們的部隊和乞丐沒啥區別

    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也有一支規模不小的坦克部隊。日本軍方自1925年開始研製坦克,1929年組建坦克部隊。但初期多以坦克聯隊為建制配屬於陸軍師團,至1936年後才開始在中國東北公主嶺組建日軍第一坦克旅團。1942年6月,日軍在中國東北的寧安、勃利和綏遠的包頭又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戰車師團,1944年在其國內組建了第四戰車師團。日軍戰車師團一般裝備輕型坦克100輛、中型坦克335輛、各種汽車1272輛、加農炮36門、高射炮12門、野炮4門、速射炮12門、平射炮6門、重機槍18挺、輕機槍144挺、步騎槍2900枝等。

    而在日軍準備“本土決戰”時期,他們還陸續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共7個獨立戰車旅團。

    日軍由於當時建軍模式的束縛,對於軍隊的機械化認識不夠,看不到坦克戰術對戰爭的影響,所以機械化程序遠不如歐洲各國。日軍裝備的坦克多為輕型坦克。而中型只是在太平洋戰爭的最後時刻才研製真正的中型坦克—4型坦克。而最初日軍的坦克型號是89式,以後被很快的淘汰了,89式是日軍第一種坦克,對日本意義十分大。而94輕型偵察坦克、95式、97式是日軍在二戰的主要坦克裝備,也就是現在的影片中經常露面的那些坦克,橫掃東南亞的日軍坦克也是它們。日軍最好的97式,但是整體裝甲水平落後裝甲鍛造還是停留在鉚接車體,而使用的裝甲還是老舊的滲碳鋼板 最初的97裝備一門短管57mm小炮用於支援步兵 但是後來和蘇聯 美國交手後很快就意識到97的落後於是快速換裝了一門長管47mm反坦克炮 而在後來更是衍生出了 三式 四式這些對於日本來說真正意義上的中型坦克

    而日軍要稱機械化還差得遠,光是有戰車不算,還要看其它車輛的配屬。日本部隊連一般卡車都不多,更不要提其它輪型或履帶載具。初期的日本戰車炮連近至100公尺數臺齊發都不能擊穿美國M3輕戰車的正面裝甲,火力之差由此可見。末期的炮雖然可以擊穿,不過老美也有M4了。日軍當時有四個戰車師團的建制,其中兩個隸屬侵略東南亞的南方軍,一個配置給滿州的關東軍,最後一個駐守本土,侵華派遣軍一個都沒有。太平洋戰爭後期美軍侵佔菲律賓的戰役中,日軍在馬尼拉郊區使用坦克師團與美軍M4戰車交火,200輛97式被擊毀達到180輛,完全失去戰鬥力。

    日軍的師團主要是以步兵為主,坦克是按需要臨時配置。在二戰中,日軍沒有集中使用坦克的例子,在同蘇聯的兩次作戰時也是這樣的,所以會被朱可夫大敗於偌門坎。在崑崙關一役,日軍是距險而守,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坦克戰役。日軍在二戰時還沉湎於日俄戰爭時期的肉彈戰術,所以不難想象為什麼日軍會在太平洋戰爭時期會有各種自殺攻擊形式了。在這個前提下,部隊的機械化就是天方夜談了。所以,日軍在二戰期間實際上還是停留在一戰的地步,儘管他們的裝備比1914年要好得多。

    二戰中日本確實有裝甲部隊。最精銳的師團配給了日本的老牌關東軍,也就是後來打東南亞的那批部隊。 2.二戰時期日本主要是以89式坦克和97式奇哈式坦克為主,佔了日軍坦克總數的一半。大約2800輛。剩餘的有1型坦克,2型坦克,3型坦克,以及少量的奇託式坦克,那種坦克只生產了不到50輛就停產了。日本的坦克確實不怎麼樣。因為日本找的老師不對。日本二戰軍隊處處效仿法國,看到日本軍帽了麼?後頭的兩塊布就是跟法國學的。法國坦克和日本坦克一樣臭。 3.裝甲步兵部隊不知你指的是不是這個形式,二戰時期,日本一部分坦克被編入裝甲師團以外剩下的坦克都編制給了步兵,也就是說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戰術依然是古老的裝甲部隊配合步兵戰鬥的輔助武器而不是主力,這就是日本坦克差的真正原因,日本直到戰爭後期才發現應當把坦克組成裝甲師團才生產了裝甲較厚的坦克。雖然資源是一部分原因,主要原因是戰術落後。也就是說坦克是給士兵擋子彈的。

  • 4 # 小言禹

    日本在二戰中有過使用大量坦克的,但是相對於德國美國蘇聯在歐洲戰場上大規模的使用坦克集團作戰不一樣,日本坦克部隊在亞洲戰場尤其中國戰場上沒有大規模使用的現象,因為當時主要物件中國坦克部隊很少。所以日本的坦克多和步兵一起作戰。日本的坦克都是超輕型坦克和輕型坦克為主。戰爭後期才有一些中型坦克數量很厚,戰爭後期在蘇聯加入東北戰場被秋風掃落葉。

  • 5 # 花開水不流

    在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戰鬥全重僅15噸,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

    但是,由於日本在戰爭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作戰,作戰物件基本上沒有坦克部隊或僅裝備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較弱,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揚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發展。

    二戰的中後期,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面對美軍強大的M3/M4中型坦克,日本的各型小坦克顯得不堪一擊,使日軍感到“切膚之痛”。痛定思痛的結果,是緊急研製能與對方坦克作戰的三式中型坦克。

    三式中型坦克於1943年開始研製,1944年研製成功,共生產了約150輛(一說60輛),成為日本的最後一張“王牌”。

    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可以說是三式中型坦克的繼續和發展。從97式和97改坦克到三式/四式/五式坦克,可以說是二戰中日本軍方在坦克的研製思想上的重大轉變。前者是支援步兵用的小坦克,後者才是能與敵方坦克作戰的坦克。

    三式中型坦克的戰鬥全重只有18.8噸,而四式、五式Ⅱ型坦克的戰鬥全重卻達到了約30噸和約35噸。也就是說,只有四式和五式坦克才具有一定的同M4和T-34坦克相抗衡的能力。

    不過,到了1945年初,日本已是“秋後的螞蚱”,四式坦克僅造出幾輛,五式坦克僅造出樣車,還未來得及在戰場上“露臉”,日本就戰敗投降了,因此,這兩種坦克就成為日軍手中未打出的“王牌”。

  • 6 # 唐老師daletang

    一次大戰結束不久,日本從英國購買了幾輛Mk.A“惠位元犬”中型坦克,同時從法國購買了幾輛法國雷諾FT17坦克。這兩種坦克是在一次大戰中使用最多的最先進的坦克。日本在這些坦克的基礎上研製了自己的坦克。

    日本的軍方不主張發展重型坦克。因為1)日本是個島國,國土面積小,土質鬆軟,不適合重型戰車的運輸。2)日本缺少鋼鐵,燃油等資源,而這些緊缺資源絕大部分都用來保障日本的海空軍使用。3)日本面臨的主要對手是中國和亞州其他一些國家,日本現有的陸軍裝備已經算相當精良了。和裝備相當落後的中國軍隊作戰,日本沒有必要把陸軍按照歐洲標準進行配備。

    因此二戰期間,日本沒有裝備真正意義上的重型坦克。其在研發坦克上的投入相對很有限。投入使用的多是消耗鋼材和油料較少的輕型坦克。儘管如此,20世紀30年代,日本生產的坦克比歐洲很多國家都多,在坦克的生產技術革新上,例如使用柴油箱式發動機,也算是比較領先的。截止到1940年,日軍的坦克數量僅次於德國,英國,法國和蘇聯。

    1939年,日本與蘇聯之間爆發諾門坎戰役。諾門坎是個大平原,特別適合裝甲作戰。在蘇日的坦克大戰中,蘇聯出動了150輛坦克及154輛裝甲車。日軍出動了其最精銳的第一坦克師團,73輛坦克和64輛裝甲車。日軍投入的是89式坦克,而蘇軍配備的是當時最先進的T-28型坦克。無論火力,防護還是機動性,日軍坦克都無法和蘇軍坦克相提並論。另外日本陸軍缺少反坦克武器,日軍的坦克瞬間被蘇軍坦克碾壓,潰不成軍!

    在1941年和1942年間的菲律賓戰役中,日軍大敗美軍和菲律賓軍隊。在戰役中,日軍的坦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同時期的馬來亞戰役中,英軍,印度軍隊等盟軍沒有裝備坦克,而日軍使用腳踏車及輕型坦克從而可以輕易穿越馬來亞的熱帶雨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米麵發糕用細的玉米麵還是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