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紙心情半城煙火

    疫情出來以來,美國多次對中國的汙衊和噴擊,這英國也站出來,說三道四,說跟班哪是對英國評價高了,只能用兩個成語形容狼狽為奸同流合汙!

  • 2 # 閒人球

    沒有誰願意做誰的跟班,這些都只是利益權衡下的選擇罷了。

    有人說成年人的世界只有利益,孩子才分對錯。那麼國家之間就更是如此了。

    歷史發展到了現階段,美國確實是遙遙領先的超級大國,其它所有國家其實都被遠遠的甩在了身後。

    英國作為一個曾經的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同時也是美國曾經的宗主國,其實看待美國是很複雜的 。

    在英國看來,美國某種意義上可能相當於一個,和自己脫離父子關係後另起爐灶的養子。有怨氣又有感情……

    而這些似有如無的感情讓英美兩國相對其它國家來說,更容易達成一種互信。於是在國際事務上達成共識和默契。

    在美國人某些人眼裡,英國可能確實有點像跟班,但在英國人自己看來,可從來不是如此。

  • 3 # 滕不疼

    最早來到美國的白人就是英國人,他們是以殖民者的身份用武力征服這片美洲大陸的。他們也算是‘同文同種’,臭味相投。

  • 4 # 金十七讀歷史

    二戰結束以來,英國確實是美國的跟班,而且是美國最鐵桿的跟班,英國人對此也是不亦樂乎。

    1946年,英國卸任首相的丘吉爾到美國訪問,在一所大學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演說中丘吉爾極力渲染蘇聯的威脅,呼籲美國領導自由世界對抗蘇聯。這篇演說既是冷戰的序幕,也是英美霸權交接的標誌。從此之後,英國將西方世界的領導權和平的交到了美國手上。

    英國對於霸權不是沒有留戀,而是留不住。英國曾經試圖撇開美國,想要找回自己昔日的影響力。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也叫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年,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英國以此為藉口,糾集法國和以色列發動了對埃及的侵略。不僅遭到了埃及人民的英勇抵抗,同時也遭到了美素兩個超級大國的反對,美國表示要對英國實行制裁,蘇聯表示要對英國使用核武器。最後英法被迫灰溜溜的撤軍。這件事表明,英國的霸權永遠的走進了歷史。這次戰爭的失敗,使英國認識到:沒有美國,英國是沒有辦法單獨的實現自己的影響力的。

    在這種背景下,英國制定了新時代下的外交新戰略,這就是所謂的“三環外交”。

    三環外交的第一環還是英美同盟。這是三環外交的核心。也是英國能夠持續發揮影響力的根源。第二環是打造以英國為核心的英聯邦國家聯盟,利用於英聯邦國家的天然聯絡發揮英國的影響力,最外邊一環加強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關係。

    英國人認為,有輕重緩急的搞好這三個方面的關係,能夠保證英國在國力衰落的條件下,還能發揮一個世界大國的影響力。

    實際上到今天為止,英國一直奉行著三環外交的戰略。英國基本上老老實實地當起了美國的小弟。在國際事務中,英國總是第一個響應美國的。

    尤其是冷戰結束之後,更是如此。第一次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第二次海灣戰爭和阿富汗戰爭,背後都有英國的英國都是美國的忠實追隨者。

    在這些戰爭中英國軍隊人數都是僅僅次於美國的。

    在最近的美國黑人抗議運動中,全世英國首相約翰遜堅持稱“美國是自由的燈塔”。

    這個小弟實在做得很稱職。

  • 5 # 法律人生賦

    英國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二戰的勝利國之一,所以說英國是美國的跟單可能說的並不準確,但是它應該是和美國利益有大部分的共同點,這個才是對的。

    在第2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的實力是最強的,號稱日不落帝國。但是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因為戰爭經過損耗了大量的實力,而且由於二戰之後大部分殖民地國家崛起,都獨立起來了,所以雖然現在很多國家是一年半的國家,他們,但是他們存在的是一種弱關係,還並不是一種強關係,所以說英國的實力大打折扣。反觀美國,自從參加二戰以來,由於遠離戰爭地點,然後呢大力發展工業,透過租借法案租借給蘇聯很多武器,並且二戰之後透過佈雷森體系,馬歇爾計劃實際控制了歐洲的政治經濟。

    對於英國來說,跟著美國依舊可以能夠符合全球的利益,如果在英國在二戰之後依舊根據自己的實力來控制世界的話是力不從心的,所以對英國它來說跟隨美國的政策是一個最好的政策,也是符合他國家的實力的。

    所以說你非要說英國是美國的跟班的話,這個確實有點勉強了,只不過是英國人對自己的綜合實力,國際形勢所做出的一個綜合判斷之後而做出了一個選擇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古代人尊崇趕考功名的讀書人,卻又討厭當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