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者於

    吳昌碩。

    吳昌碩作為首任院長,吳對西泠付出了巨大心血。他熱心參與印社文化建設,並多次前往印社創作、交遊,留下了大量墨跡。他先後兩次為西泠印社書寫篆書“西泠印社”匾額。從他首次擔任社長到1927年故世,15年間,正是民國社會變革、軍閥混戰的動盪時期,而恰恰卻是西泠印社基本建設速度最快的時期。吳昌碩還團結、聚合國內外著名書畫篆刻家,推動與日本書畫篆刻界交流,發展吸收日本社員,確立了西泠印社的國際地位。西泠印社的文化活動,也因為吳昌碩的參與而備受世人注目,從而使其在不足六畝的地盤上,較短時間內迅速發展。

  • 2 # 魚生文化雜談

    哈哈,西泠八家裡並沒有吳昌碩,下面幾位答主估計對篆刻了解不多。確實,吳昌碩名氣大過西泠八家,是近代篆刻史上之集大成者。但他其實正是站在這些人的肩膀上一步步變成巨人的。

    而最早的西泠八家,是指篆刻家 丁敬 、 蔣仁 、 黃易 、 奚岡 、 陳豫鍾 、 陳鴻壽 、 趙之琛 、 錢松 等八人的合稱。他們的藝術風格清剛朴茂、蒼勁鈍拙,在篆刻藝術中獨樹一幟,為“浙派”的代表。

    但要說哪一位詩書畫印的造詣最深,這個我卻不敢造次。我買過一套西泠八家的篆刻印譜作品集,剛拿到手就激動地從頭看到尾,簡直像是吃了一頓山珍海味,倒不能消化了。

    這種書還是適合一點一點去啃的,就是花幾年的時間一塊印一塊印去琢磨,都是非常值得的。可惜我用功不勤,看過幾遍又撂下了,真是罪過。

    就我的一點印象,好像那個作品集裡陳鴻壽,趙之琛的作品更多一些。丁敬蔣仁比較早,算是開風氣者。

    但篆刻這個東西,就是要玩花樣的,沒有哪位大家是風格一成不變的。本來就是尺寸之地上見文章,如果印印雷同,就顯得太小氣了。

    他們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同風格不同刀法的篆刻作品,很難去比較出一個決定性的結論,說誰是最好的。但風格近似的印章倒是可以拿來互相比較的,這是正常的學習的過程。

    至於誰最好,可能再過個幾十年我回頭看的時候也許能置一喙。這個問題太大了,估計能寫一本書。現在工夫太淺,完全不敢放肆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這輩子達不到自己所定的高度,實現不了你愛的人的期待,那怎麼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