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廿由八曬

    論語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在公務必服務大眾,於私務須權行審慎。

    (注:君子喻為公,小人喻為私。“義利觀"~道義中的義務~例如:教育義務,養老義務,扶助老弱病殘義務,公共衛生義務,公共環境義務,愛國義務,個人自律自覺義務等等在此不細數…義務是利國利民利家利個人有利於整個社會的道德主張)

    ——有些章節或許不註釋反而會給人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間。

    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過往事無須掩藏,未了事亦無須掩飾,放開襟懷豈不活的更鮮色。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有節奏有規律的生活人在各方面才不至亂子頻出。(比喻:工作效應以及身體健康等等)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人的才能不僅體現在能言善辯上,還須看其是否具備處事的能力。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若肯付出努力,必然會有收穫碩果的一天。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江山代有人才出,較之一代尤勝一代。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人沒有經歷生危死劫,那知健康及平安的可貴。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百姓對官史有三怕,而且這三怕概括起來只有三個字,那就是:慵、懶、貪。

    子曰: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

    ——人可以綣縮在寒夜一角蟋瑟發抖,但不可失去明天再續沐浴陽光的興致。

    (薦讀)

  • 2 # 紹興李珍

    答:出自《論語·里仁》篇,君子明道義,小人知利益。

    這個是講君子與小人的思維特點是不相同的,君子如果思利首先考量的是:是否合於義理、即適宜,也就是取之有道;小人是每每考量:利益為重。他沒有道義的概念,如何會考慮?

    我們要知道,孔子這裡沒有罵人,他只是在講清楚道理。後人往往以為孔老夫子一說小人,就是在罵人,不是這樣的,他只講道理,修養自己都怕來不及,沒空罵人呢。敬奉!

  • 3 # 文發揚

    《論語·里仁笫四》4.1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註釋:

    1,君,天子,國君,大夫,為君,統治,治理,主旨

    2,小,細,微,少

    3,子,諸子,詞尾。

    4,喻,曉喻,開導。比喻。通愉,愉快。

    5,君子,為君的人。

    6,小人,本是對人的蔑稱。這裡譯為<百姓>。與君子,與統治者相對的人是百姓。

    7,義。正義,大義,正確的主張。善,美。

    8,利。銳利,順利,利益。

    詞義解釋參考《古漢語詞典》。

    譯為:

    《論語·里仁笫四》,4.16:夫子說,為君的人愉快在於正義在握,百姓的愉快在於過日子順利。

    你看,這樣的理解還喜歡嗎?

  • 4 # 博睿迪

    這個很容易理解:

    1.君子指的是有德之人。

    2.小人指的是有才之人。

    3.義指的是人和人的關係。

    4.利指的是人和物的關係。

    因此:

    君子有德,重視的是人和人的關係。君子以人為本,所以君子喻於義。

    小人有才無德,重視的是自己的利益,小人是以利為本。所以小人喻以利。

  • 5 # LWDwdxx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現在的理解走到邪路上了。這個義講什麼了?政策主張和方法的正義性、科學性和便宜性,主要指方法論的科學性和便宜性。利指收穫的效益、效能和效果,是指具體實踐,小人指勞動者,生產活動實踐者。決策科學、舉措便宜,實踐活動有成效,收益好。兩個範疇分工合作,管理決策與生產實踐活動者,分工與一體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基本上是一個思維邏輯及存在。毛主席主張“鞍鋼憲法”,幹部參加勞動,職工參加管理,存在及認識是一樣的,“鞍鋼憲法”再進一步加強一體性,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實踐活動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實踐活動的成效。中華文明文化的辯證否定傳承,及發展豐富創新賦新,供朋友們斟酌……

  • 6 # 如一凡夫

    #釋解《論語》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里仁》,其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為仁在己。君子與小人,好仁者與不仁者是有根本的區別的。前者是"義以為上",後者是"利以為上"。孔子認為造成兩者不同的一個基本原因是一個人是否真心實意努力為仁。如以行仁作為自己人生的根本目標,就能從內心"好仁""惡不仁"。好仁者既然以追求仁德為最高理想,那麼就應該以自己的言行去影響"不仁者",更不能"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受"不仁者"所左右。孔子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乎?我未見力不足者。"(第六章)從求仁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是一個人主觀上肯不肯"用力",而不是力足與力不足的問題,因為,無論什麼人從根本上來說都有為仁的能力。這裡已蘊含著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以後孟子加以發展,提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命題。

  • 7 # 飛鴻吟

    君子喻於義,說的是思想正直,品行端莊的人,他往往會將自己的熱情、情懷投入於有益於人們的事業中去。

    小人喻於利,則說的是胸無大志,心無他人的人,則往往的著手、著眼點看是否有利可圖,即這種人的熱情和情懷在利益上。

    這種對人作義和利的劃分,彰顯了封建社會的主流道德觀是重義輕利,故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國人都蔑視商人,認為商人是無奸不商、無商不奸。

    在市場經濟中則要求所有的經濟活動要遵紀守法。故則無上述之稱謂了。

  • 8 # 王高華9999999998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實君子和小人都是喻利,發展強大是硬道理。區別在於君子取利的基礎在於行大義,利已利國利正氣。君子之利,在於國富民強。

    小人取利唯商人的商業行為爭名奪利而已,事實也是利國,民富有國則也富有。

    義利天下,義是精神層面,利是物質層面。人人都在義的思想引導下去獲利則義利天下,利益國家百姓,天下人無恙,身心健康。

  • 9 # 24K讀書記

    問題中正確句子應該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關於“義”和“利”的理解,我們可以不用太大的區分,最重要的點應該放在獲取方式方法或者說途徑、渠道。當代社會,我們都是為利益而生存的人,至於“君子”與“小人”的做法就區別在獲取的渠道上。獲取利益的手段是合法合理,符合法律標準,符合道德規範,可以理解為“君子所為”;一個人如果透過不正當的手段,違背法律與道德,行為陰險狡詐,則可以理解為“小人所為”。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對於利益的追求,是我們每個人的慾望。但是慾望過強,我們會淪為慾望的奴隸,被其操控。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必須穩住自己內心的心魔,不能被其所操控,才能不易淪為小人所為。相比利益,肯能最讓人頭痛的就是慾望了,慾望是可以無限放大的,被慾望吞噬後就會發瘋地去獲取利益,並且造成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陷入無法自拔的地步。

    “君子”與“小人”的行為,最關鍵的就是自身的修養,特別是自控力的修養。自控力比較好的就可以掌控自己的慾望,不讓慾望超越底線,壓制在法律和道德之下。“義”與“利”沒必要做很大的區分,真正要區分的是獲取途徑和手段,我們生活在當下社會無論做什麼必須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這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我們每個人也就是“君子”了。

  • 10 # 明澤國學

    孔子認為,對於同一件事情要不要做,君子考慮的是做這件事符不符合道義,而對於小人來說,考慮的是做這件事是否有利可圖,這就是所謂的“君子喻於利,小人喻於利”。

    一、“君子喻於利,小人喻於利”的出處

    “君子喻於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里仁篇》,其原文如下: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翻譯成白話文後,其大意如下:

    孔子說:“君子明白個人行為要符合社會的道德秩序,而小人看重的只是個人財利。”

    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利益要符合道義。但是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說的“道義”更強調人們要服從封建等級秩序。如果人們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最終影響或者破壞封建等級秩序。所以,孔子才把致力於追求個人利益的人視作小人

    二、關於“義”與“利”

    對於當代人來說,“義”與“利”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做人不符合道義,輕則會招致他人的唾棄,重則會身陷囹圄。但是,如果完全不重視“利”,那麼就無法獲得豐富的物質條件,給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所以,對於當代的君子來說,既要“喻於利”,又要“喻於利”,只要謹記“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即可

    結語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千年之前,孔子關於“義”與“利”的討論,對於當代的國人,依然很有教育意義。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無法離開“道義”的指導。如果一味地追求金錢,而不顧“道義”的約束,最終必將自己置於不利甚至災難性的境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cpa對創業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