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由如風安然寧靜
-
2 # 林叢木
蘇軾說:道可致而不可求!
【開篇】
這一句話涉及到了實際的修證,在儒釋道當中分為實際的功夫修養和學問見解。
這兩者要分開來看,而這個“道”主要指的是實際的功夫而不是一種見解和學問。
【一】
蘇東坡是儒佛兼修,儒家佛家他都懂一些。蘇軾有個朋友叫做佛印,他經常和佛印探討禪理,經常去寺廟裡參禪打坐!
【二】
本文的關鍵點就在這個靜坐修為上面,靜坐就是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也就是平心靜氣,內心寧靜。在靜坐的實際操作當中為了應對心中腦海裡的無數妄想,就是不迎不拒,勿忘勿助!
【三】
不要主動去認為製造個意念去去除妄想,因為你去除妄想的想法本身是妄想,也不能任由妄想紛飛不去管。而是要用心看住他,任他烏雲晴空,不跟著他走,盯住他。佛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四】
蘇軾所說的道可致而不可求,就是這個意思,大道不可以人為去創造一個有求的心去求道
【總結】古有言曰:人言見道方修道,我笑騎牛又覓牛!大道是不可求得的,所以說我認為要想悟道要用無求之求的心!
-
3 # 江西南昌迷悟9655
能說的可描繪不是道,而是道理!道就是德,德就是道,道借德顯,德由道生。只有無我利他的擔當奉獻付出,生活當中處處是真道,細微之處顯真道!
-
4 # 戰國策陳永佳
道,一個首,加一個足也!首代表的是人的頭腦,也就是思想!合起來就是“會走路的思想”!
一個人的思想,變幻莫測,如夢如幻,無影無蹤。再加上一雙腿,那就是虛無縹緲,如神龍見首不見尾般神秘!而且人的思想是很神聖的,因此,凡人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也!
因此,蘇軾才會說:“道可致而不可求”!
至於“道”,是什麼?
《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
《莊子》:道在屎溺!
《孫子兵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民不畏危!
貧道淺見:合乎自然即為道!
-
5 # 沐智慧
道可致而不可求的意思就是,道是無所求而得到的,你如果帶著能得到一種叫做道的東西而去求道,那麼終其一生都無法得道。什麼是得道呢?啥也沒得到就是得道。假名為得道,實無所得。
-
6 # 書法自娛
蘇軾所說的‘道可致’,就是有志於道的人,就要時刻去剋制私慾,讓良知照耀自我。這種說法當然是好的,但也有點理想化,“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倉廩實而知禮節”,我認為,一味地拋開私慾去追求“道”,就不夠現實了。
-
7 # 文化領域愛好者
我比較認同這種說法,曾經聽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和這種說法大致相同,道是需要在不斷學習或人生的不同體驗及實踐中不斷領悟到的;所謂道,就是規則,規律,科學原理,道理。
通常我們在平常生活中總要按照一定的原則行事,我們想做什麼,總有一個理由和原因,否則就是漫無目的,如同行屍走肉。沒有人願意自已的人生變得毫無意義,我們為了實現自已的生活目標會有計劃有步驟地去一步步去努力,我們每個人都在為理想的生活而奮鬥不息,無怨無悔;我們可能會經歷各種生活的苦難,挫折,但只要我們有堅定的信仰和信念,生活的艱辛從來不會壓倒我們,有時我們反而愈挫愈勇,更加堅韌不拔,從泥濘中爬起來繼續前行,有時我們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感悟,這就是道可致而不可求,因為是不經意的發現,可遇而不可求,但其實也是來自於我們平常生活中。有時你可能是想達到某個目標,完成一個任務和使命,但卻忽然領略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風景和另外的收穫。
蘇軾是宋朝著名的詞人,他的很多詞都是千古佳句絕唱,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至今被人們傳唱沉吟,如果沒有長期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以及刻骨銘心的思念和不斷的生活提練與思索也不可能有佳句偶成的機會,這也是我所悟到的“道”。
-
8 # 蓼汀花漵
能解這句話的人不多~。
道~,只是修道者的一個假名兒,並不存在道這個物,正如釋尊所說,並沒什麼無上正等正覺,只是名叫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一定要描述”道”~,只有二個字最接近它,那就是俗和無,其實無還不確切,而是無和有之間的那個虛間,非有非無~。
百姓日由其道而不知,如果百姓自詡為得道者,他就“知與行分離了”~。道即俗本身,那些背離了俗放棄生活本身的所謂修道者,都是假行僧~。文王望道而未見,那些修道的只是走在無限去接近道的路上,而百姓~,卻終日行於道中…。事兒就這麼怪,高僧大德都還俗,才就又回到了道本身~。
引用一下不知哪個寫的偈詩~
理極忘情謂,
如何有喻齊。
到頭霜夜月,
任運落前溪。
果熟兼猿重,
山長似路迷。
舉頭殘照在,
元是住居西。
-
9 # 祖曰文
古人云,道法自然。就是說,道法存在於大自然中,是抓不著摸不到的,近乎一種神奇神秘的狀態,實際上就是處在虛幻狀態。所以蘇軾說,道可致而不可求。那為什麼會產生道法呢?因為人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並由此而產生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產生一種拚搏奮鬥的動力。因為人類要與天鬥與地鬥與大自然鬥還要與邪惡鬥,沒有精神力量沒有理想信念怎麼能有前進的動力。有人說你這是不是唯心主義?我說現在正在爭論唯物和唯心兩種主義誰是誰非,暫無定論。我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唯物觀應多一些,但在理想世界唯心主義佔上風。在大宇宙裡,所謂爆炸論,黑洞論等宇宙現象誰見過?唯物主義能解釋清楚嗎?火星離地球都有二億公里,這還是太陽系內。大宇宙還有千萬個星球到底是什麼樣的魔幻世界?簡直無法想像,唯物主義能解釋嗎?所以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同時存在,所以蘇軾這句話並沒有說錯。那麼什麼是道和道法呢?我認為道法就是存在於大自然中一種虛幻的理想世界,激勵我們總是去追求,雖然會遇到驚濤駭浪和艱難險阻。但或許有一天,勇敢者有志者竟終立大業終成正果。這就是所謂道的力量,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理想的力量。這是不是哲理性的回答,歡迎批評指正。謝謝
-
10 # 子墨文學
“道可致而不可求”一句出自蘇軾的《日喻》。《日喻》說白了就是寓言一類的以理明心的議論文,多比喻之說。
而“道可致而不可求”其句式存在是這樣的: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透過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道可致而不可求,這句話的意思是大道不可求。本意是說:“道能夠透過學習培養,循序漸進使其自然來到,但不能不學而強求於它。”
或許,更是有些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只管耕耘不問收穫的意思。
而對於我們寫文章來說,更符合陸游之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說:“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藝高超的人在偶然間所得到的。”
這與蘇軾的道不謀而合,其中點睛之處是一個致,而並非道,道法自然,大道也是修行,而最終都是歸於一個致。
所以,致之含義則是,不求而得!心念之和,必有所致,說的也是因果。
對於我們的啟示,無非是經過努力學習而致道,道是致的結果,致是學的過程,可謂是,學以致道了。
當然了,這是辯證的說法,在我們的理解中,要結合意識與物質來看問題,就是學習實踐都很重要,心念與行動二者不可缺一,學可致道,行亦可致道,道意廣泛,道便是果。
-
11 # 碧空鷹鳴
《弘鷹正反說成長》
~問題回答之36
首先非常認可“道可致而不可求”,”道可致“,揭示了得道的規律和途徑,“不可求”。指出了常見的誤區。它和孔子的“學而時習之”、王陽明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毛澤東的“實事求是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有著相同的內涵和意蘊。
何為“道”,本人理解就是事物的本質和一般規律。既然是本質和規律,那就不是可以輕易明白和獲得的,不但需要認真探索、實踐和學習,還有不斷研究、提煉和總結,這是一個不斷迴圈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
個人認為,其核心要義主要有三點:
1、道的獲得,需要不斷實踐、體會和學習,在做和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可以習得。
人非生而知之,也無法憑空頓悟,這是認知事物的一般規律和必然途徑,無法省略和跨越。
2、得道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急功近利,不考慮實際。
不會水的北人之所以會淹死,就是急於按南人的傳授去下水,沒有循序漸進,加以練習。
3、提醒人們不要為了道而道,這是一種人為的強求和刻意。
如果沒有親身體驗和實踐,就不可能真正掌握和利用,結果不是僅限於知,就是形而上。正如毛澤東比喻的: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親口嘗一嘗,而不是僅限於看見和知道。馬謖失街亭就是典型的錯誤和例子,這也是很多人”雖然明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沒有過好一生“的原因。
遺憾的是,總是有人不相信前人的實踐總結和智慧,也不願遵循規律和道理,老想抄近道走捷徑,希望自己可以例外和僥倖,結果就是不斷重複同樣的錯誤和不幸。
世上從來就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也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遵循規律,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才是理性選擇與正確之舉。
大家好,我是弘鷹飛揚,說職場聊成長,提升認知,正確成長,價值前行。
-
12 # 冰雪文人
"道可至而不可求",出自蘇軾《日喻》,是說道行經過修煉可以成功但不能強求,道行也是德行,經過千錘百煉,是綜合素質的體現,功到自然成,急於求成,欲速則不達。
-
13 # 馬上皇帝
蘇東坡說:道可致而不可求。意思是: 道只能透過學習來漸修,而不是在形式上走捷徑求頓悟得道的。佛說: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是:眾生以色相求道,以言語求道,這都是住相,是行邪道,是見不到如來自性的。我認為蘇學士這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道是什麼?道是有生命的,道是自本性,道是智慧,道是洞察力,道是認知能力,道是規律,天下的道理都是通的,一通百通。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意思是:什麼是道?道就存在於我們的內心裡,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而我們的內心卻被塵勞所遮蔽,自己發現不了這個道,所以,我們才要去修心。修心要在理上悟,事上修,直至理無礙,事無礙,理事都無礙。佛家講空理:空謂色之體,色謂空之用。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緣起性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道家講玄理:無謂有之體,有謂無之用。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儒家講性理:天命之謂性,率性以謂道,修道以為教。所謂道德就是:道謂德之體,德謂道之用。德之得也。得於內謂之性,得於外謂之行。道是模仿不來的,要用心去悟。齊白石先生說: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悟道的最高境界:就是獲得了洞察力或者叫認知能力,有了洞察力就有了智慧。有了洞察力就如長了火眼精金,便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能看清世上一切假像。那如何悟道?儒,釋,道,三家都開了同一種方子就一個字:靜。佛家說:禪定,就是靜慮。道家說:虛極,靜篤。儒家說: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蘇學士說的:道可致而不可求。正是這個意思。
回覆列表
道原來是指道路。
經老子的《道德經》引用,就變成了宇宙間的自然執行規律或法則是道。
經《道德經》面世,人們廣範應用在好的事物上和別的字連用。
如道德、道行、道高、道理、人道等等
。
“道可致而不可求”這裡的道可理解為自己的願望或理想事物透過虛心勤奮學習,尊從自然而得到,但不可強奪取和不勞而獲。此言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