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前世今生
-
2 # 我欲穿花尋路
實在糾結。不戴口罩心裡不安,戴上口罩實在難受。天氣熱了,口罩戴時間長感覺肺部和眼睛都不舒服。近來,在戶外剛把口罩摘了,地鐵上和封閉的空間內是戴著的。
國外疫情一直兇猛,不知道今年冬天國內情況如何。突然冒出的口罩品牌太多,不太敢買,只敢買一些正規醫護用品廠家的產品。
已經有半年都沒敢運動了,也不敢去人多擁擠的地方湊熱鬧。這不,北京又出現確診病例。實在是太難了。
-
3 # 吵鬧實驗室
關於這個問題,任何草率的回答,都是不負責任的,我想從另外的角度談些想法:
對於普通民眾是否帶口罩,任何一刀切的說法(尤其是規章)都是值得商榷的,需要慎之又慎,這一點基於如下的現實:
每個人面對病毒的抵抗力是顯著不同的——就新冠而言,年齡、生活習慣、日常作息、經濟因素、鍛鍊與否的人之間的免疫力有比較大的差異;每個人對於佩戴口罩的認知是有很大差異的——教育水平與收入與此直接相關,個性的釋放以及多種觀點並存的環境也加劇了這種差異,更不用說有些信仰對於口罩存在障礙,這些顯然都無法迴避;每個人佩戴口罩的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口罩的質量、更換頻率、儲存環境等等,這些都隨著使用者個體的認知和社會地位有著巨大差異;每個人所生活的環境也是截然不同的——人員密度、組成結構、空氣流通性等等都決定了每個人接觸病毒的機率有著天壤之別。我僅列舉了首先映入腦海的幾點差異,實際上的區別是更多維度的。
對於主管部門,最應該做的,首先就是用簡潔易懂的語言或影象,對真相進行清晰的描述,並且對於在各種環境下的應對策略,頒佈“強制措施”(底線,要間接明瞭,可執行,不存在理解偏差)和“指導性意見”(更豐富的執行方案,兼顧現實情況,對於各種環境給出不同的可操作性方案)。
每個個體,最應該做的,首先就是提升自身的認知水平,在遵守“強制措施”的前提下,結合自身的現狀,以及相關“指導性意見”,形成自我的“戴口罩策略”。
顯然,關鍵是要建立每個個體的“主動行為”——每個人在充分了解各方面資訊之後,主動性實踐,為自我負責,並實現社會價值。
最後想特別聊一下,其實最可悲的一種狀態,就是“為了戴口罩而戴口罩”。
這是一種典型的“表面文章”,其帶來的結果往往是:
不講求口罩質量,反正有的戴能通行就好,這也間接導致偽劣產品橫行;不在意口罩的使用環境,有些人帶了一個多月的口罩照戴不誤,平常的保管也並不衛生,這樣的口罩,說不定帶了比不帶還要危險;僵化的形式主義,對於開放綠地、以及鄉村人員密度很小的地方,可能仍會對戴口罩提出要求,實質上這是不合理的……小小口罩,往往也會折射出這個社會的不少問題,而且疫情發展至今,不得不說,整體狀況雖說相較於非典時期已經有所好轉,但大量細節仍然令人失望。
期待有識之士共勉之。
目前在戶外很少戴口罩了,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場合,還是要戴的,比如超市、公交車站等,囤點口罩道是不必,現在市場供大於求,大部分口罩廠都有存貨,也不會漲價,隨時買都可以,不必驚慌,國家對此疫情已應付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