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梁瑞林
-
2 # 為人排憂解難
《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著名的一部數學專著。大約成書於一世紀,當時領先於世界。隨唐時傳入南韓日本,後來又傳入印度、阿拉伯等國。在唐宋時期,政府把它列為教科書。即定為教科書,其課程在政府主辦的書院是應該有所設計安排。私辦書院也設有“珠心算”等數學內容。土地革命時期丈量土地計算地畝的人員,多是進過私塾學堂的舊知識分子。
《九章算術》內容豐富,多以解決人們生產、生活中需要計算的數學問題。
第一章,方田。講述各種面積的計算。
第二章,粟米。提出比例率的演算法。
第三章,衰分。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問題。
第四章,少廣。已知面積求邊長的問題。
第五章,商功。計算立方體積,用於工程分配方法。
第六章,均輸。是一種垵比例交納賦稅或攤派。
第七章,盈不足。分數計算。
第八章,方程。多為一次方程組。
第九章,勾股定理。
以上這些內容中,都是以應用題的形式列舉,在西學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不設有未知數X等字母。現在初中數學課本中,就選有《九章算術》中的方程題,不再舉倒。
對於方程題,民間也有不少流傳,現舉一例供大家欣賞:“三齒衩,兩齒衩,八根齒的大落耙,一百根齒二十個把。”問:兩齒衩、三齒杈、八根齒落耙各有多少把?
-
3 # 心朝大海不會游泳
不重視數學,但也有教材,“算經十書”之類的,相當於現在孩子們的習題集,主要是應用題,道理不講,只給答案,中國古代沒形成數學學科體系。
你說的字母X,沒,漢字“元”代替,二元一次方程
①古時候,中國是不重視數學課教育的。因為官貴民賤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讀五經四書寫八股文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三篇文章作得好皇上欽點狀元郎,“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再加上詩詞歌賦對對聯,這些都和語文課相關;數學課是排不上號的。由此造成中國數學人才還是比較缺乏的、自然科學進展緩慢。所以才有一個流傳相當廣的笑話,說是某財主需要一錢糧師爺,難覓,迫不得已張貼告示,說有認稱之人,可來應聘師爺,待遇優悅,年底付薪若干。有一人應聘。秋後收租,請其掌稱稱谷,他連連搖手說“不識斤兩”。問他“你不是因為識稱才來應聘的嗎?”答曰“我認識這個東西叫稱,但是不識斤兩。”
②並沒有因為相對於語文而言,數學課不受重視,就沒有數學課教育了。像小九九;"三一三剩一,三二六剩二"、"三下五去二"之類的珠算、"背會斤乘流,能去賣香油"的"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等十六兩一斤制折算成十進位制的口訣,就屬於數學課的內容。珠算除了教學生學習加減乘除之外,高深一點的還會教開方運算,這是古代劃陰宅(墳地要求應當是方形地塊)所需要的,例如二畝地陰宅應當多麼寬多麼長啊?五畝的時候呢?就要用珠算開平方。這個珠算方法,我小時候學過,現在還可以用珠算算。另外還有一種中國古代數學的高階演算法叫作大流法。大家不知道還記不記得史豐收這麼一個人,他擅長口算,八位數乘八位數,你題目出完,他答案就出來了。實際上他用的就是中國古代數學中的大流法,這種方法現在可能除了史豐收外,基本已經失傳了。中國珠算口訣"歸(除法)從頭上起,因(乘法)從足下生,不足需隔位,言十在本身"中的"因從足下生"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了,大流法是從頭上開始算起,所以運算起來很快。
③中國古代數學中沒有代數XYZ,沒有微積分,更沒有傅立葉變換、拉普拉斯變換、高斯級數、泰勒級數、麥克斯韋方程等。但是有應用題,有《九章算術》等書籍。例如,"隔牆聽得客分銀,每人三兩剩三兩,每人四兩缺半斤。問多少客人多少銀"、"百個和尚百張餅,大和尚每人分三個,小和尚一餅分三人。幾個和尚幾張餅"等等,還有渡河問題等等。這些題目用代數法解題很簡單;但是用中國古代的一次到位,倒退補償法也不是不可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