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與我的朋友,我的同事們現在基本上沒來往了。但是一份懷念永遠在心中……
我就沒弄明白,為什麼這樣了呢?我就想知道這是為什麼?您方便我們交流唄。
回覆列表
-
1 # 晉三吉
-
2 # 蘭花草1234
天氣慢慢變涼了,閒著無事會突然想起相處的比較好的同事或朋友,發個資訊詢問一下現在的情況。互相傾訴一下想念之情。並沒有越來越疏遠的感覺。
入了心的朋友不會因為距離而疏遠,也不會因為時間而疏遠,更不會因為天涼而疏遠。
雖然我和我的朋友三十多年沒聯糸,可當我們再次相遇還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一點也沒變化!
你好!
如你所說,有的人走著走著就丟了。這也是我的原則。分享於你:
首先,我把一切社會關係分為若干同心圓,如親情、友情、愛情三個大的同心圓,其下可以細分。如親人裡分出“有主見”、“缺乏主見”以及“中間型別”(成人)。同一個圈層裡的人,儘可能“一視同仁”與之交往。
其次,朋友圈的建構策略是,逐漸刪除“摯友圈”,也就是無話不說,分享秘密的人。畢竟朋友不同於親人,還是有芥蒂的,哪怕生活與職業秘密也不可分享。當我們最終實現了“沒有摯友”的時候,才真正實現了君子之間淡如水的局面,人人可敬,人人可交。顯然這都在原則底線之內。此時所謂的“朋友”反而更多了,甚至跨越了一定的年齡與性別範疇。
最後,不得不說兩個特例。一是父母,我的父母屬於家中寶型別,所以子孫可以在他們面前無條件“潑皮耍賴”。
有的老人可能是家族中的“老妖”角色,攪得家人雞犬不寧,我本人的原則下,自然敬而遠之,甚至是千里之外。假如我的父母如此,一樣如此。我指的是心理距離,而不是縱容“逆子”之風哦。我的諮詢臨床有成功案例分享。
第二類,“不識人的人”,拒之千里之外。在成人範圍內,自己沒有義務和權力教會他如何識人。敬而遠之為上,這不僅僅是自我保護,不給他或少給他提供資訊,一樣是保護他本人,少了許多煩憂。
第三類,小人!德性低劣的小人需要打壓,哪怕自己受傷害也要主張正義。反之,聽之任之,自己的良心一輩子都不安。更何況國家和社群有法規和許多正直善良的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