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雷達說歷史

    研究明史的人,對張居正不重用海瑞,常有一說法,認為是張居正心胸狹窄,嫉妒海瑞,故拼命地打壓海瑞。筆者以為這種觀點,過於偏頗,是隻看到一面而不顧其他。在明代,張居正與海瑞幾乎是同時代的人,他們都是在嘉靖皇帝當政時步入政壇,而且兩人有過交往。他們又同為明朝名臣,為何不能相互提攜、相互支援、並在一道工作呢?其實,箇中原因很複雜,並非僅是張居正心胸不夠博大的緣故。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張居正與海瑞儘管都名聲顯赫,但畢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類人。張居正是權臣能臣,而海瑞是好官清官,不僅層次不同,也內涵不同。故他們二人只能說有相似的地方,卻不是相同的官吏。因此,張居正不重用海瑞是有其內在“道理”的。筆者認為,張居正之所以不肯重用海瑞,主要源於如下考量:

    其一,張居正與海瑞的性格特點不同。《明史》是這樣評論張居正的:“居正為人,頎面秀眉目,須長至腹。勇敢任事,豪傑自許。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測也。” 體貌挺拔,長鬚飄飄,敢作敢為,思想深邃,城府極深,既帥氣又傲氣,使人可望而不可及,這就是歷史中的張居正,一個讓人看不透也說不盡的張居正。曾經有人這樣評價張居正:無情而重義,拒賄而好諂,偉大與渺小,堅強與卑微集於一身,多側面性格,複雜的個性,恰如湖北人傳說中的九頭鳥,似鴨非鴨,遍身赤紅,“九頭皆鳴”,這九頭既是神通廣大的顯示,也是多種聲部的呈現。這多聲部而又和諧的組成,體現了張居正性格中的多面性和複雜性。這段評價,指出張居正屬於多面而複雜的性格之人,故我基本贊同,但若說他拒賄,恐怕有些不實,下面我們會進一步談及,在此就不詳述。而海瑞的性格特點,《明史》有這樣一段話:“萬曆初,張居正當國,亦不樂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視,瑞設雞黍相對食,居舍蕭然,御史嘆息去。居正憚瑞峭直,中外交薦,卒不召。” 文中點出了海瑞的性格“峭直”,那就是說海瑞剛正不阿,堅持原則,從不委曲求全,從不讒言媚上。正是因為如此,張居正才儘管面對輿論高調地推崇海瑞,但是就是不重用他。

    其二,張居正與海瑞的處世原則不同。張居正性格多面且複雜,就決定了他為人處世的原則把握上很圓滑。張居正作為明代見識和能力首屈一指的政治家,其在政壇上爐火純青的權術,就是其圓滑性格的最好演繹。奸臣嚴嵩當政時,“嵩亦器居正”。徐階代替嚴嵩為首輔後,同樣“傾心委居正”,這左右逢源的水平非一般人能達到。高拱秉權後,“兩人益相密”。可當高拱成為橫亙在他面前的石頭,不扳倒高,他就不可能成為首輔時,張居正就又私下裡結交司禮秉筆太監馮保。“神宗即位(萬曆帝),保以兩宮詔旨逐拱,事具拱傳,居正遂代拱為首輔。” 至此,張居正的為人處世不是顯露無疑了嗎?海瑞卻大不相同。他得意時如此,失意時也如此;他人前如此,人後也如此。就連他退休後,依然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為民請命,是個響噹噹、硬挺挺的正人君子。譬如,對仗勢抖威風的奸官,海瑞援引故例,抗顏不屈。他說:“臺渴當以屬禮,此堂,師長教士地,不當屈”,大有周亞夫營前長揖不跪以迎天子的氣概,大煞了御史的威風。再如,對仗父勢橫行的衙內,則懲子戒父,令他們啞子吃黃蓮。胡宗憲的兒子依仗父勢凌辱釋吏,海瑞給以嚴懲後,還罰沒數千金,並搶先馳告宗憲,假說懲辦了詭稱胡公子的花花太歲。胡宗憲只能吹須瞪眼,出聲不得。這類事舉不勝舉。這其中的不同,筆者認為,最最關鍵的是,他們二人的出發點不同,前者是一切為私心,凡事先替自己打算;後者則是克己奉公,死而後己。僅就這個不同,他們就不可能走到一起。

    其三,張居正與海瑞的為官理念不同。張居正雖然確實做了許多挽救明朝衰敗的大事,但他也因此收穫了許多榮譽、許多名利。他為官不得不說主要是媚上媚權,凡是可能損害和影響自己權力地位的事他堅決不做不為。故而,在對待海瑞是否可以重用的問題上,他並不害怕海瑞在政治上權勢上超過自己,而是怕海瑞這個連皇帝都不怕的死倔之人,一旦進了權力中樞,不僅會以道德的標準來對待政治,更可能對張居正的政策橫挑鼻子豎挑眼,鬧得朝野都知道,對自己極為不利,何況萬一海瑞得到同情或支援,那就大大不妙了。海瑞為官很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考慮考量政策制定與實施的利弊,而是儘可能為廣大民眾切身利益著想,所以他在帝王昏庸、官吏貪腐的年代裡,變得沒有政界市場,沒有仕途朋友,個人的品德只有符號意義,在權力場中是蒼白無力、不堪一擊的。換個角度看,海瑞卻深受民眾的愛戴,深受百姓的擁護。這般完全不一致的為官實踐,預示著張居正與海瑞根本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車”,不僅無法交匯,更不可能並肩。其四,張居正與海瑞的追求境界不同。前面,我們說了張居正的政治品德實在不怎樣,他是怎樣對自己有利他就怎樣幹,毫不在乎什麼名節。其實,他在個人的私德上,他也做得很不怎樣。張居正好色縱慾,因為常服春藥,大冬天都滿腦袋冒熱氣,不能戴帽子。父親死了後,為了權柄不落入他手,和馮保共同策劃,促使皇帝下達了“奪情”的旨意,在父喪期間依然緊握手中大權(明代是非常推崇孝道的,士大夫在父母喪後,必須丁憂三年)。至於說到他為官時是否清廉,可以講:屬下的官員賄賂他的財物不計其數。否則,後來他被抄家時哪裡會發現“鉅額來源不明財產”?海瑞為官一生,十分清廉。他遷淳安知縣,穿布袍、吃粗糧糙米,讓老僕人種菜自給。就連總督胡宗憲曾告訴別人說:“昨天聽說海縣令為老母祝壽,才買了二斤肉啊。”再看看海瑞的固定資產情況,他還是在退休後,才在海南買了一套並不很大的房產,供家人居住生活。有資料稱,海瑞沒有兒子。去世時,金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顧海瑞,只見用葛布製成的幃帳和破爛的竹器,有些是貧寒的文人也不願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來,湊錢為海瑞辦理喪事。在封建社會里,竟有如此好官清官,實在難得。有道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張居正之所以不肯重用海瑞的理由,不是已經躍然紙上了嗎?多餘的話就不說了。

  • 2 # 全科醫療王醫生

    張居正,漢族,字叔大,少名白圭,號太嶽,諡號“文忠”,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

    ,改革家。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內閣首輔,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

    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隆慶時與高拱併為宰輔

    ,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諡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時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等。

    張居正用人,打破了君子與小人的界限。總結他用人的經驗,

    最核心的一點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就是腦子一根筋,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結果放在第一位,而不會有道德上的約束;清流則不同,總是把道德放在第一,說的多,辦成的事兒卻少。

    有這麼一個例子,就是對於海瑞的任用。中國的老百姓,幾乎沒人不知道海瑞抬著棺材給嘉靖皇帝上書的事。即便在當世,海瑞就已經成了一個民間人物,清官形象的代言人。嘉靖皇帝看了海瑞的萬言書,非常震怒。不過他沒有處死海瑞,但也不放他,就關在大牢裡不聞不問。嘉靖皇帝死了以後,徐階把海瑞從監獄裡放了出來。

    鑑於海瑞的名聲,徐階決定予以重用。他讓海瑞到江南,當了應天府的巡撫,管南京周圍幾個最富的州府。海瑞在那搞了兩年,結果當地的賦稅減了三分之二。大戶人家都跑了,沒有了稅源。他自己倒是非常清廉,八抬大轎也不坐,騎著驢子上班。這樣,他班子裡的其他領導很不滿意,因為他是一把手,既然他騎驢子,那二把手豈敢坐轎?因此都想辦法調走。富人都很怕他,窮人和富人打官司,不管誰有理,肯定是富人輸。海瑞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人物,但他對行政管理的確缺乏經驗。工作搞不上去,海瑞氣得罵“滿天下都是婦人”,憤而辭職。

    張居正當了首輔之後,讓每一個三品以上的大臣都向朝廷推薦人才,其中有不少人寫信推薦海瑞。當時的吏部尚書楊博就這個問題還專門找了張居正,希望他啟用海瑞。下面是一段很意思的對話:

    “博老的意思,是將海瑞重新啟用?”

    “如此清官,焉能不用?”楊博的反問理直氣壯。

    張居正笑了笑,答道:“博老,僕決心已下,不打算啟用海瑞。”

    “這是為何?”楊博大驚。

    張居正說道:“嘉靖四十五年,海瑞因上疏譏刺世宗皇帝迷戀方術而被打入死牢,嚴嵩揣摩世宗皇帝心思,讓大理寺從嚴鞠讞,將海瑞問成死罪。摺子到了世宗皇帝手上,大約是世宗皇帝顧忌到天下輿情,一直未曾批准。其後不久,世宗皇帝大行,嚴嵩劣跡敗露,徐階接任首輔,他不但給海瑞平反,並給他官升兩級,由戶部的六品主事一躍而為眾官垂涎的四品蘇州知府。可是,這位海大人到任後,升衙斷案,卻完全是意氣用事。民間官司到他手上,不問是非曲直青紅皂白,總是有錢人敗訴吃虧。催交賦稅也是一樣,窮苦小民交不起一律免除,其欠額分攤到富戶頭上。因此弄得地方縉紳怨氣沸騰。不到兩年時間,富室商家紛紛舉家遷徙他鄉以避禍,蘇州膏腴之地,在他手上,竟然經濟蕭條,賦稅驟減。還有,官員出行,有規定的扈從儀仗,這本是綱紀所定,官家的體面。海大人也嫌這個勞民傷財,一律撤去,出門只騎一頭驢子,帶一個差人,弄得同僚與之結怨生恨。一任未滿而劾疏連發,海大人負氣之下只好掛冠而去。論人品,海大人清正廉明無懈可擊。

    僕基於以上所思,決定不再啟用海瑞。你給他官復原職,他仍不能造福一方,若給他閒差,士林又會罵我不重用他。所以,乾脆讓他悠遊林下,這樣既保全了他的清廉名節,讓千秋後世奉他為清官楷模,豈不更好?”

    歷史證明,好人操好心不一定能辦好事!

  • 3 # 文史並蒂

    簡單來說,海瑞是個好人但不是好官。

    海瑞是非常理想化的一個人,在他的認知中,每個人都要嚴格按照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能有任何的私心,但凡是違反一點聖人之道就必須付出的懲罰。

    比如說,他認為男女就應該授受不親,所以自己的女兒接受了一個男僕的饋贈後,他就活活餓死了自己的女兒;因為堅持“不孝有三,無後無大”,逼死了自己的妻子。往好了說,他就是眼睛裡容不得沙子,往壞了說他就是一個毫無感情的工作狂。

    這種人在放到官場上,就是一把雙刃劍,只要給他提供你政敵的把柄,他就會毫不猶豫的去死磕,但是對方也可能以同樣的路數的來對付你,因為海瑞這樣的人是不可能站隊結黨的。就連他的救命恩人徐階都被他弄得狼狽不堪,試想誰還能拉攏他。

    而張居正是一個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使用非常規手段的人,他的上位之路並沒有那麼幹淨,一旦海瑞擁有足夠的實力且掌握足夠張居正的把柄,那麼海瑞會毫不猶豫的攻擊張居正,這對張居正是不可忍受的。事實上,張居正擔任首輔那十年,整個明朝的言官都被張居正打壓,因為張居正不喜歡別人對他的改革指手畫腳。

    不過,張居正對海瑞也不是完全不用,而是把他塑造成為了一個典型供其他官員學習,告訴別的官員要以海瑞為榜樣,雖然他知道別人不可能做到海瑞那種程度,但是有這麼一個典型放在那裡,對塑造整個官場的價值導向還是非常不錯的。

  • 4 # 歷史檔案館

    海瑞是一位大清官,他便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清官——海瑞,海瑞一生廉潔,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然而,卻沒有受到重用,這是為什麼呢?

      張居正逝世後,次輔張四維進位首輔,此人是張居正一手提拔起來的,張居正當政之時,張四維是張居正改革的堅決擁護者和執行者,而張居正一去世,張四維就成了張居正改革的反對者,當然,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改革態度的影響。

      

      用人不當而導致改革失敗的先例,在王安石變法時就已經上演了,王安石信任呂惠卿,而呂惠卿卻背叛了王安石,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時間的積累,所以改革要成功,必須要保證改革的強有力的連續性,在制度上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最終才有可能實現改革的初衷。反觀張居正改革,且不說後繼者張四維將張居正的改革制度作進一步完善,就是連他的改革精神都沒有傳承下去,相反倒戈成了反對派的代表人物,對於張居正而言,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政治的殘酷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人情,這確實是令人寒心的。

      張四維是一個能臣,但處世圓滑,城府極深,高拱、楊博、王崇古都曾經提攜過他,所以他能夠受到張居正的重用,可以看得出,張居正在用人方面更注重於實幹之能臣,對於個人的品質問題並不放在首位,但對清流一般持排斥的態度。

      比如說海瑞,海瑞是一個清官,他的心地是光明的,他還在福建南平任教諭的時候,見到視學,周圍的兩名官員連忙下跪,而他只是作了一個長揖,正好形成一個筆架的形狀,於是,“海筆架”的大名就在官場上傳開了,老百姓愛戴他,一部分同僚尊重他,一部分同僚擠兌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民間一直傳誦著《海公案》的評書,他在老百姓的心裡就是“青天”。

     

      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海瑞的為人,他不畏權貴,敢犯龍顏,嘉靖四十五年,海瑞針對嘉靖皇帝迷信方術,不理朝政等弊端,向嘉靖皇帝呈上《治安疏》,嘉靖皇帝讀完後十分憤怒,準備殺了他,幸虧當時的首輔徐階極力勸阻,方才救了他一命,然而,等到徐階退休之後,由於家鄉的土地田畝問題,身為地方父母官的海瑞絲毫沒有容情,甚至在看到張居正的信後(徐階是張居正的老師,為了此事曾寫信求救於張居正,張居正便寫信讓海瑞照顧一二,然而海瑞沒有答應),還是嚴辦了徐階。

      這樣的鐵面無私連張居正都深感佩服,很多人曾說,張居正掌政十年,沒有啟用海瑞,是由於海瑞是清流,不一定有能力辦好變法改革的大事,其實並不盡然,須知海瑞在淳安知縣任上就已經開始實行“一條鞭法”的改革了,這比起張居正在全國全面推行“一條鞭法”要早得多,因此,在改革的問題上,他們是英雄所見略同,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張居正不啟用海瑞呢?

      其原因是因為海瑞性情耿直,不通世故,不懂權變,而變法改革又隨時會觸及到權貴的利益,這當中需要太多的政治策略,光靠單純的道德力量是不能在“官僚腐敗”的官場辦得好事情,而前文所說的張四維卻可以在這樣的官場上游刃有餘,張居正的改革需要的是有政治頭腦的循吏,所以,張居正一直沒有啟用海瑞。

      在循吏和清流之間,張居正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能臣,儘管會冒幾分風險,對於張四維和海瑞的選擇就體現了張居正的用人原則,一切以處世為人的能力和精明練達的程度作為用人標準,至於名聲和口碑,在政治家眼裡絕沒有政治謀略重要,“寧用循吏,不用清流”就是這個道理。

      昔日的政治盟友轉眼變成政敵,張四維如果說這是張居正的不幸,那麼鄒元標則是張居正的大幸,此人也是典型的清流,曾因政見不合被張居正廷杖致殘,四十年後,已近饕餮之年的鄒元標已官封都察院左都御史,作為東林黨的領袖,望著江河日下的大明江山,不由得想起了四十年前勵精圖治的“救時宰相”張居正,於是鄒元標在天啟皇帝面前為張居正平反奔走呼號,國難思良臣,天啟皇帝欣然准奏,恢復了張居正的官職,並給予祭葬,這位身後蒙冤四十年的名臣,而今終得平反。

      這件事不但讓鄒元標遭到了政敵的攻擊,甚至許多東林黨的同僚也不理解,左光斗就曾問鄒元標:“你當年罵張居正,今天又為張居正說話,不是首鼠兩端嗎?”鄒元標感慨說:“沉浮半生,方知江陵(張居正)之艱辛也。”“江陵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國爾之議,死而後已。謂之社稷臣,奚愧焉!”

      另一位清流海瑞也有同樣的評價,認為張居正“工於謀國,拙於謀身”,他們終於明白了對一位手握權柄的歷史推動者的良苦用心,那便是不能單純的用道德觀念來衡量,而是一切是國家利益為重,遲到了幾十年理解,或許能讓張居正含笑九泉了吧!

  • 5 # 饕餮史海

    張居正是明朝著名宰相,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他輔助萬曆新政具有重大意義。

    而海瑞雖然是個清廉的清官,為百姓著想,但是因為太過耿直,曾經在杭州任知府期間,規定管轄區域禁止坐轎子,結果因為一系列措施導致杭州經濟一片蕭條。由此可見,海瑞在管理能力上有所欠缺,性格上也十分固執,遵循禮法,但是張居正致力於改革,必定同海瑞產生矛盾。

    張居正評價海瑞雖然是位清官,但也做不了大事。就因此,儘管海瑞是名清官,一身清廉,但是依然不會重用他。海瑞如同包拯一樣,有他們的賦予的歷史使命和價值。他們倆的政治抱負和想法各不相同,所以不會有太多的交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90天的母豬怎麼呼吸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