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媽叨叨叨
-
2 # 蚌埠大山
這句話本身沒錯,可是好多人很容易就曲解了它的本意,他們認為嚴就是要痛打責罵怒斥,其實不然,嚴是指要求嚴格,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張白紙,要立世,先做人,那就要先立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比如按時起床吃飯睡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老愛幼,吃飯前要洗手,長輩落座以後再坐下,長輩動了筷子才能動筷子,吃飯時不能吧唧嘴,見了長輩要畢恭畢敬的問個好,小朋友之間要團結,去小朋友家做客要有禮貌不能亂翻人家的東西,說話不能說髒話罵人,要尊重和愛護女生等等等等,人的教養基本是七歲之前形成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尤為重要。
-
3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4 # 弘道
事實上,任何事情要想做好都不是很簡單的,對於一個理念來講,不同的人也會有很多不同的理解,這些理解也不能被簡單地肯定或否定。
何謂“嚴”?嚴到什麼程度是好的?嚴到什麼程度就會走向其反面?何謂“松”?松到什麼程度是最合適的?
其實,松與嚴是相對的,離開松的嚴和離開嚴的松都是不實際的,也不可能存在。從理論上,松嚴適度和松嚴平衡可能才是最有效的,但是做到卻是極難的。
毋庸諱言,教育是有規律的,教育又是複雜和系統的工作。所以,很難說“嚴是愛,松是害”這種理念是對的或者是錯的。簡言之,這樣的理念沒有什麼課可操作性,沒有什麼具體的指導價值。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每個孩子的個性特徵和生活環境也都有很大的差異,不可能存在統一有效的教育公式,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5 # 左手斷了線
教育永遠不會是一句話可以概括得了的,如果一句話能概括,那教育太簡單了,那人人都是天才了。
機器人你可以用一個程式去概括。
-
6 # 跨越未來少兒活動策劃
郭德綱有句話說的非常好!我在家裡把他罵夠了,外面人就不會罵他了!在家裡把委屈受夠了,外面就不會受委屈了!
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句話是對的!現在很多時候講究快樂教育!但是千萬記住快樂是有底線的!如果你在家裡把底線畫好,在學校和在社會上會有無數人會幫他畫底線!
但是這個後果遠遠比你在家裡教他嚴重的多!
-
7 # 鍾書校外
對小孩子嚴格管理教育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 要嚴而有格。 這說的是嚴格要有分寸。對小孩子是要堅持嚴格要求、管理、教育。但並不是越嚴效果越好。也就是說,嚴格的程度與效果並不完全成正比。中國有這樣一句成語:“過猶不及。”不論做什麼事,做過了頭,超出了有益的範圍,同樣效果也是不好的,甚至會走向反面。“嚴格”也是這樣。
“嚴格”的“格”字,就是“規格”,即有要求、條件、標準等。其中就含有“度”的意思。“嚴格”,就是“嚴而有格”,嚴格要有“度”,有分寸、尺度。嚴格得不夠,效果要打折扣;嚴格得過了頭,效果同樣不好,甚至會導致失敗。
培養教育小孩子是一項非常細緻的工作。有人說教育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有人說像雕塑師。這很有道理。
我國古人對於工藝品雕刻和金屬冶煉曾做過這樣的論述:“木可雕,而病于越度;金可鑄,而病于越冶。木越度,金越冶,雖有良工巧匠安施?”這意思是說,木頭可以雕刻成工藝品,而雕刻的失敗往往是由於刀工不穩,用力過度造成的;金屬可以鑄造成各種物件,而鑄造的失敗往往是由於冶煉時的火候沒掌握好,溫度過高所致。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雕刻的力度和冶煉的火候,再好的雕塑師也雕刻不出精美的藝術品,再好的鑄造師也鑄造不出合格的物件。這裡說的就是“度”在雕刻和鑄造中的關鍵作用。管理教育孩子也是這樣。
塑造孩子的靈魂,雕刻孩子的品行,都要把握好“度”。
第二,有嚴有寬。
這說的是要辨證地看待寬嚴問題。
對小孩子進行管教,有的問題上需要嚴格,而在另外一些問題上則需要寬鬆、寬容。不能不加區分,事事都看得嚴嚴的,管得死死的,要因事而異。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他的《家庭教育》一書中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孩子管教往往出現兩種偏向:
一是過於寬容姑息,一點兒也不管教,任其為所欲為。這是很有害的。他說:“這種‘姑息養奸’的教育在家庭裡是常見的,會使孩子養成利己害人的壞思想。”
二是規矩過嚴,事事都要秉承他父母的意旨。父母對待小孩子好像對待成人一樣,“既叫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穿起長袍馬褂來限制他們的動作,又叫小孩子一舉一動要模仿成人的樣子。”這樣,就會使小孩子成為一個“萎靡不振、具體而微的小成人。”
他主張對孩子管教要在寬嚴之間掌握平衡。他說:“我們教小孩子當折其衷,一方面予以充分機會以發展自動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範圍使他們不得隨意亂動以免侵犯他人的權利。教育若能如此折衷施去,小孩子未有不受其惠的。”陳鶴琴先生所說的“折衷”,就是說該嚴格時就嚴格,該放手時就放手。
第三,要嚴慈相濟。
這是說的教養態度問題。
對孩子要嚴格,但不能只是一味地嚴格。該嚴格的時候要嚴格,該慈愛的時候也要慈愛;而且,嚴厲和慈愛都要掌握好分寸、尺度,做到“嚴慈相濟”。
由於家長和孩子之間是一種特殊的關係,即具有血緣和親情關係。因此,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缺乏理智,很容易感情用事,或是“有嚴無慈”,或是“有慈無嚴”,這是家庭教育中最常見的偏向。
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顏之推,在很早的時候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說:“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這是說,對子女濫用父母的權威,要求苛刻,簡單粗暴,子女就不會孝敬、服從;對子女過分親暱、寵愛,一點父母的威嚴也沒有,子女就會放任,行為怠惰。
他認為:“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焉。”這是說,父母只有對子女既嚴格又慈愛,掌握好“嚴”和“慈”的分寸、尺度,子女才會尊敬父母,服從教導,謹慎言行。
因此,他主張:“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這是說,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應當嚴肅,嚴格管理教育,不可過分親暱而失於態度不莊重;父母也應當慈愛自己的子女,不可要求苛刻,簡單粗暴,濫用父母的權威。
回覆列表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
太嚴厲對孩子自信心培育不好
太鬆對孩子自律不好
兩者都不容易培養孩子感恩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