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生考古工作者

    西晉的分封同樣是中央集權,問題是皇帝治不了國就給王爺們起了心,晉朝是唯一一個藩王續命的王朝,南宋是直接,東晉是真正的和漢朝又不一樣沒斷代。

  • 2 # 祖佬爺

    歷朝制度都是吸取前朝教訓,秦以嚴苛而漢以寬鬆,漢有七國之亂,而晉怎麼會不作防備呢?

    他封了五百多諸侯,各有軍力,軍事重地設都督,擁軍三五萬,分派刺史監督人財物。這樣,五百多個人五百多份力量,無力反對有十萬禁軍的中央,又因為權力來自血緣,故天生就能和中央結成利益共同體。

    而朱重八,天下沒他這麼多疑的皇帝了,與其把兵馬交由外人,還是自已兒子統率更放心,同時為了防止兒子們有野心,每個人都只有很少軍隊。

  • 3 # 汐於子

    司馬炎為什麼要分封

    第一,曹魏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沒有維護宗族的勢力,本來應該是曹魏政權守護者的藩王卻被控制、不信任,這才讓司馬家族有了可乘之機。司馬炎為了保護司馬家的天下,必然會採取與曹魏截然相反的政策。

    第二,其次司馬炎要當皇帝,自然離不開宗族的支援,但是司馬家族已經是當時第一家族了,權勢滔天,在這種背景下,司馬家族就是出了一個皇帝,也很難讓他們再擁有更多的利益了。換而言之,司馬炎除了給他封王之外,已實在不能給他們更多的利益了。

    朱元璋為什麼封兒子做藩王

    是為了鞏固統治。 他分封的藩王都是自己的兒子,把各方權力全掌握在朱家的手中。以便抑制隨自己打天下的重臣名將。

    其次封的地方都是邊塞之地,也是為了抵禦外敵。

  • 4 #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當皇帝的總想著江山永固,分封藩王再怎麼鬧騰,江山都是自家的,肉爛在鍋裡。結果忽視了人心和外部因素,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從這點看,這些人並不聰明。

  • 5 # 雄州霧烈

    赫赫大秦二世而亡!曹魏享國五十多年,王莽新朝慘不忍睹!

    而分封的兩漢卻有四百年國祚,兩週更有驚人的八百年曆史!

    你是司馬炎,你學誰?

    大明初興之時,洪武出身寒微,士林不恥。殘元虎視中原,磨刀霍霍。元老手握雄兵,居功自傲。

    天下有變,誰可倚恃?

    唯有大封諸王,為國藩籬。

    再退一步

    同室操戈總好過國破家亡。

  • 6 # 歷史小士

    都是矯枉過正惹的禍。

    曹魏被篡的時候,連個幫忙打架的人都找不到,西晉的晉武帝司馬炎當然不希望出現這種情況,分封諸王,做大晉的番屬,保護大晉的江山。再說現在也一樣,人總是更容易相信自己的家人兄弟。

    朱元璋也差不多,兒子總比那些跟隨自己血戰的大將更值得自己信任,可惜的是朱標早死,否則朱棣同學也只能老實待著,包圍大明的邊疆。

  • 7 # 國史觀

    看看司馬家怎麼得來的江山你就知道為什麼了,司馬炎是透過篡位得來的江山,而他之所以能夠篡位成功,就是因為曹魏沒有有足夠力量的宗室能夠站出來反對,沒有兵權的曹魏宗室最終被司馬炎全部瓦解。

    司馬炎為了吸取教訓 ,說起來這也是篡位者的通病,他害怕再出現一個如自己一般的人篡奪司馬家的江山,就像趙匡胤自己是軍人出身,深知兵權的重要性,所以才會杯酒釋兵權,不管分封的諸侯王有多強,只要他們能夠拱衛司馬家的皇位安全,這樣的做法就是值得的。

    而朱元璋分封諸侯王一方面是因為看到了元朝的滅亡也是因為沒有強有力的宗室站出來力挽狂瀾,另一方面朱元璋也是為了用自己的兒子壓住手下的那些名將,把兵權交給外人可是很危險的,所以朱元璋還是更願意相信自己的兒子。

    還有,明朝建立之後,雖然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全國,可是北方邊境並沒有安寧,為了保證邊境的安全,朱元璋分封了九大塞王鎮守邊疆,代替自己守國門,以此來防範北元殘餘勢力的進攻。

  • 8 # 清山雅舍

    前言

    對於古代的國家而言,一個好的制度首先必須能夠自我制衡,並且這種制衡越容易維持越好。

    就好比做一鍋海鮮雜燴湯,即便是食材種類繁多,只要使湯味能夠達到平衡,和諧美味,就算成功,這便是“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含義。

    △“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道德經》

    那麼為何西晉明知西漢有七國之亂,還要繼續搞分封制?明朝為何又明知西晉有八王之亂,卻仍是採取了分封制?其實便是平衡的道理了,只是這其中的火候極難拿捏。

    歷史在曲折迂迴中前行

    歷史有個明顯的怪圈,就是總在曲折迂迴中前行,決不走直線。

    分封制也是一樣,按說它沒有郡縣制先進,不利於中央集權,是古代政權統治力不足的妥協產物,在周朝到達了巔峰。燦爛豐饒的春秋戰國史便是在分封的140多個諸侯國之間碰撞而生的。

    那為何歷朝歷代還兜兜轉轉地在分封制和郡縣制之間徘徊?比如西晉司馬炎和大明朱元璋,他們難道不懂前車之鑑的道理嗎?

    △歷史從不給任何人開闢捷徑

    說白了,帝王一切的抉擇都是為了王朝統治的穩定性,用現代的流行語來說就是——他們不要你覺得,只要自己覺得。

    所以司馬炎和朱元璋啟用分封制的抉擇,有二人自己獨特的考慮在裡面。下面逐人分析。

    鳩佔鵲巢,矯枉過正

    西晉是篡奪了曹魏的勝利果實,就好像兩個前後腳的賊,前賊得手後又被後賊陰了,都是得位不正,心裡面都發虛得緊。

    所以,對於司馬炎來說,曾經鑽過的曹魏漏洞那是必須要堵上的。

    △曹丕的小心眼坑爹、坑弟、坑社稷

    曹魏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過度削弱宗室。這是曹丕的鍋,這人啥都好就是小心眼,宗室被整得經常換封地,只配老弱兵100到200人,還被朝廷官員監視,嚴格限制人身自由,史料中的簡練描述就是“形同坐牢”。

    這麼弱的宗室力量,就不難想見司馬氏叛變時,為何曹氏一個敢出聲的人都沒有了。不知曹丕泉下有知,該如何向他的老父親辯解。

    △曹丕果然不是最合適的繼承人,因為他不懂愛。

    為了不重蹈覆轍,司馬氏集體守江山,司馬炎便採取了分封制,將宗室分封到全國各地鎮守,以拱衛中央政權。

    然而,這世間事往往容易矯枉過正,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司馬炎賦予了宗室王過大的軍事和政治權力,以致於各宗室王在封地內自成小王國,對皇權形成了瓜分態勢。

    當然這本來就是分封制不可避免的弊端,就像周代的時候,諸侯王們逐漸力量膨脹,就會不再聽周王室的指揮一樣。

    △賈南風是西晉的“劫數”,結果“渡劫失敗”

    但原本“八王之亂”這樣大規模衝突的爆發應該有一個較長的積累過程。但司馬炎錯選的太子和太子妃,直接將這一過程大幅度縮減,直接引爆了亂局。說句玩笑話,賈南風可能是上天派來給曹魏報仇的,可勁兒地禍亂西晉的朝堂。朝堂與地方之間的平衡被打破,那麼剩下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了。

    △朱元璋,一個草根的逆襲時刻伴隨著忐忑

    在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面臨的並不是一個穩定的局面,元朝的殘部還龜縮在北方,且全國好多地方仍然有不同程度的叛亂髮生。朱元璋迫切需要鎮壓住局勢,以鞏固大明的基業。

    那麼問題來了,國家那麼大,朱元璋分身乏術,勢必要依靠骨幹力量幫他分憂。但之前也說了朱元璋很沒有安全感,幾乎不相信任何人。那麼那麼信任度能高一些的,無非就是家人了。所以朱元璋才會採用分封制將兒子們分封到各地鎮守。

    △明初藩王分佈圖,在兒子們的拱衛下,老朱的心裡才覺得踏實

    而後來發生的靖難之役,也是朱元璋在平衡上失誤造成的。和西晉一樣,原本分封制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衡。朱元璋把功臣宿將殺了個精光,以至於宗室王一旦造反,朝堂昏招迭出,竟無人能夠抵制。

    結語

    綜上,大明和西晉採用分封制都是統治者結合當時的形勢,權衡利弊,為了穩定江山基業而做出的選擇。

    雖然二者最後都收到了反噬,但後世對大明的評價比西晉好得多。因為靖難之役後,江山依然姓朱,朱氏社稷並沒有實質上的損失。而西晉的“八王之亂”卻直接引發了“五胡之亂”,使得中原淪喪、百姓塗炭,國家分崩離析,只得南渡苟延殘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芳雨的成就是否男藍小前鋒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