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龍

    小孩子容易發脾氣可以使用以下方法進行調整:

    1、一定要做溝通和交流了解發脾氣的原因積極去解決,同時也讓小孩子學會表達,尤其是碰到了壓力大的事情,心情不好或者需要尋求父母關注和幫助時多用言語來表達,而不是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現問題。

    2、一定要適當的讓孩子多些人際交往的經驗,多和小朋友溝通交流,在人際互動和交流當中多些經驗和技巧。

    3、也應該對容易發脾氣的事情多些包容,有時缺少表達的技巧,不應該對事情過分的批評,甚至因為發脾氣就隨意打罵孩子,只有孩子有很高的安全感以及來自於父母的支援,才能有效地解決發脾氣的問題。

  • 2 # 母嬰常識集合

    首先家長不用太緊張,因為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因為語言能力表達受限而做出一些異常行為,這種做法是想向家長表達自己的訴求。

    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受到了不愉快或者批評冷落的以及自身行為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時候,對家長們進行需求表達的一種方式。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先不要責罵孩子,應該安撫孩子緊張的情緒,再耐心詢問孩子摔東西的理由。

  • 3 # 王美文

    寶寶在兩歲之後,自我意識發展很大,他們有自己的主張與看法;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主張與看法強行壓制、擺出絕對權威。孩子就將會堅持已見心生不服。孩子摔東西,是對不滿的一種表達,這樣的表達方式說明孩子語言的表達能力欠缺,習慣於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真正有愛的撫養一定是嘮叨的,孩子不善於用語言去表達時,我們反觀一下孩子是否是在一個家庭關係和諧,夫妻感情親密無間,親人之間交流和風細雨的環境之下成長,孩子的耳邊是否經常能聽到一些愛的嘮叨

    父母都不知道孩子發脾氣暴躁摔東西往往與父母對他的評價有關。如果我們將孩子列入不聽話、脾氣暴躁、小氣行列;孩子自己也將會把自己列入這些行類。

    其實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父母多跟孩子溝通交流、聽懂孩子的心聲、多對孩子耐心些。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行為言談對孩子影響極大,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行為都是模防父母而來的。平日裡父母在孩子面前正確得樹立積極形象、做個好榜樣孩子看;孩子自然而然會學好。常言道:一歲看大;三歲看老。父母不要太過溺愛孩子,很多時候孩子都是被憒壞的;當孩子發脾氣摔東西怎什辦?父母請不要馬對孩子進行打罵指責,應該告訴孩子某東西摔壞不沒有了,東西摔在地上也會疼.如 果這時孩子聽不進哭鬧請採用冷處理,孩子要哭就讓孩子哭一會(注意開始哭的時間不要太久在5分鐘之內)不要怕哭壞孩子。其實孩子在哭的過程中也在想問題,想自己錯在哪裡。

  • 4 # 李一甄

    孩子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意識逐漸增強,對各種事物好奇心也逐步增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我掌控意識增強。孩子雖然人小,但他意識中認為他無所不能,我家孩子兩歲半開始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來吧”,如果不讓他做,就會發脾氣,進而扔東西,所以這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告訴他做事的規則,讓他去嘗試,如果他做不到,他會主動放棄的;

    2.叛逆期到來。好多家長覺得奇怪,認為叛逆期一般在10幾歲,但孩子的叛逆期一般有幾個階段,最小的時候是在兩三歲就開始了。你會發現有段時間孩子特別喜歡說不,其實這種情況家長也不用著急,隨孩子去吧,因為他這個年齡段更多的是好奇和覺得好玩,喜歡採用一種否定。家長不要強行命令孩子一切聽從,要知道,這個過程一旦被打斷,對孩子來說,不僅是一個痛苦的體驗,也是一個無法彌補的損失。因為你剝奪了他說“不”的權利,孩子長大之後或許就會成為一個沒有自我、不敢主動爭取的人。

    3.模仿。這種情況需要家長反思下,是不是有人遇到問題就發脾氣,孩子的模仿意識很強,如果家長或者周邊有人經常發脾氣,也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意識。還有就是扔東西,有些家長幫孩子收拾玩具或者其他東西時喜歡採用扔的方式,我家孩子姥爺就喜歡扔玩具或者用腳踢,我家孩子覺得好玩,也就學著扔,只不過他還不能很好掌握自己的力度,扔的玩具到處都是,我制止時,孩子問我為什麼。所以家長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多表現出愛,和善以及良好的行為舉止,不要有過激的脾氣以及行為。

  • 5 # 教育救世

    我是家庭教育諮詢師,關注我,很高興為您解答。寶寶吃飯時發脾氣、摔東西,首先肯定是不對的,他不管是在表達什麼訴求,還是在表達什麼不滿,都不應該透過發脾氣摔東西來表達。孩子的教育中止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從孩子小時候就要防止孩子形成不好的習慣。這個發脾氣摔東西就是非常不好的習慣,如果不進行止惡,孩子就會養成透過發脾氣摔東西來表達訴求或者不滿。所以正確的做法就是對於這個行為要進行訓導。讓孩子明白,不管是孩子在表達正確的訴求,還是因為他人不對而表達正確的不滿,都不應該透過發脾氣和摔東西來表達。而如果孩子透過摔東西發脾氣表達無理的訴求,那更是不應該。

    而要進行止惡,首先就是要禁止其行為,讓其停止發脾氣和摔東西。然後才是教訓,讓其明白道理。這是基於知行合一的原則,當他的發脾氣、摔東西的行為被禁止之後,它是身臨其境體會到發脾氣和摔東西是不被允許的,並且還可能嚐到發脾氣和摔東西的相應後果。同時從道理上他也明白了,不能發脾氣和摔東西。這樣從實踐和道理上他都明白了之後,他的行為就會改變。如果只是給他講道理,告訴他摔東西和發脾氣是不對的,那這只是從道理上做到了,遠達不到改變行為的目的。

    小孩子小時候的教育是童蒙養正的教育,要打好純正的基礎,培養良好的習慣,對於不良習慣要堅決制止糾正,不能任其發展。這一點父母要特別重視。教育家對這一點看得特別重。盧梭在他的《愛彌兒》裡面講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訴求,應當堅決禁止,對於孩子無理的行為,要讓孩子嚐到不良行為的後果。比如孩子發脾氣故意打破玻璃,那就要讓孩子在沒有玻璃的房間裡待著,感受冬天的冷風。所以對於孩子發脾氣摔東西要特別重視,讓他改掉這個行為。孩子發脾氣摔東西更多的是想讓父母滿足他的要求,當他的需求不被滿足時,他就透過發脾氣摔東西的方式表達。如果現在不重視糾正,隨著他年齡增長,這個不良習慣愈發加固,以後他就會透過打鬧、離家出走來表達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中綠蘿的擺放有講究,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