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可以用具體作品為例
9
回覆列表
  • 1 # 健康生活1960

    尋根文學

    尋根文學指的是以“文化尋根”為主題的文學形式。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

    1985年韓少功在《文學的"根"》中宣告:"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應該"在立足現實的同時又對現實世界進行超越,去揭示一些決定民族發展和人類生存的迷。"

    在這樣的理論之下作家開始進行創作,理論界便將他們稱之為"尋根派"。

  • 2 # 元勝涵

    恢復高考以後至1985前的文學作品多為傷感文學,尤以知情生活和右派勞改生活為題材的作品為主。雖然傷感,但,三觀正,思想內容健康,作者的文化底蘊厚實,文筆流暢,修辭規範,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那時暢銷書的作者無愧作家這個稱呼。路遙的《人生》,張賢亮的《靈與肉》《綠化樹》等等,堪稱為經典。

    1985年後,痞子文學強勢襲來。代表人物王朔,以調侃的語言反映底層人物的生活狀態和思想行為及感情矛盾糾葛,故事中的人物好像都是現實生活中的熟人,尤其作品中的語言犀利,一針見血,是讀者在現實生活中想說不敢說的話語,很容易勾起讀者的認同感,如《編輯部的故事》中的一些經典臺詞至今猶如在耳邊。如果說1985年前的文學作品是紳士是大家閨秀的話,那麼1985年後的文學作品就是市井人物,各具特色,沒有好壞之分,蘿蔔白菜各有所好嘛。

  • 3 # 熊文文熊建平348

    1985年以前的文學作品多以苦情劇,革命鬥爭劇夲居多,客觀反映當時的人生百態,愛情題材多以向封建宣戰,吶喊等內容。多數作品以悲劇為主。革命題材多以戰勝反動階級主流派。85年以後改革春風席捲神州,文藝百花齊放,各種題材作品如雨後春筍,如嚮往美好愛情的作品,武俠作品,勵志作品,零零後的青春偶像作品,貞探,玄幻,神話作品等都是作者為迎合讀者的創作。但總感覺85以前的文學作品更經典,讀起來更有韻味,85後的一些作品俗氣還不說而且有些爛!

  • 4 # 鄭光赫

    在我的記憶中,如果粗略地劃分,1985年的確可以作為一個分水嶺:

    1985年前的文學作品,在形式上,現實主義是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內容上,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追憶、揭露、反思、批判十年浩劫的,包括對錯誤的思想、反派的人等等的反思、批判,以“傷痕”“反思”等文學為代表;二是努力追回被耽誤的時光,奮起直追、實現人生價值等等的勵志類。這兩類的共同點是:注重思想觀念上的表達,包括撥亂反正的反思和追趕時代思潮的求變、求異等等,藝術上的變化與追求則相對薄弱。

    這兩類的作品數量極大,可謂舉不勝舉!僅舉一例:女作家陸星兒當時有篇小說《啊,青鳥》,名字取自比利時象徵主義作家梅特林克的戲劇《青鳥》,“青鳥”就是“追求”的象徵!小說《啊,青鳥》寫的是一對知青夫妻返城後,在新時期如何努力學習和奮鬥,不僅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婚姻危機也跟著得到了圓滿解決的故事!老實說,這種將各自的事業成功或進步與夫妻感情混為一談的做法,現在看來非常奇怪,但當時則是普遍的!

    1985年後,“先鋒文學”興起,掀起了各種對文學“形式”的顛覆性實驗,當然有得有失,但畢竟是將藝術表現力的追求放在了首位。比如,當時格非有篇小說《褐色鳥群》令人驚豔,馬原、殘雪等一大批先鋒作家更是讓人目瞪口呆!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一些卓有成就的名作家也創作出了許多先鋒類的作品,如王蒙、劉心武等,王蒙有篇小說(我忘了小說名),主人公的名字只有讀音,沒有文字,連性別、職業、容貌等等都是不確定的!劉心武不僅寫了“第二人稱”視角等實驗作品,還提出了“結構決定作品”(大意如此)的新觀點!儘管先鋒文學很快式微——一些走到極致的“三無”作品(無主題、無情節、無人物)過於排斥讀者,應該是其式微的主要原因——但藝術標準畢竟無法忽略了,至少不再做是“內容大於形式”還是“形式決定內容”這樣的無謂爭論了。即,迴歸後的現實主義,已不同於1985年前的現實主義了,因而被冠以“新現實主義”之類的稱謂了。

    我作為一個讀者而非研究者說出看法,或有差錯,僅供參考吧!

  • 5 # 趙如才

    1985年前比較單調;1985年後比較多元。

    1985年前以現實主義為主,反思“文革”,有人把它叫“傷痕文學”。如張賢亮的大部分作品。1985年以後,"新現實主義"丶"先鋒文學”出現,一批勇於探索的作家橫空出世。如馬原、殘雪的作品就是。

    還有就是王朔式的調侃文學,市井特點比較濃厚,如《編輯部的故事》《我是你爸爸》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小時候被爸媽逼著上興趣班的人,現在過著怎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