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地道農民

    絕對不會。諸葛亮可是少有的智者,斷然不會作一拍腦腦袋的決定,得經過縝密的分析,反覆推敲,熟輕熟重心裡要有十有八九的把握,謀定而後動。還有一個就是幾乎沒那能力了,所有家當被劉備一敗而光,自保都不足,哪還有復仇的本錢。所以,定不會有此念。

  • 2 # 朱雀叔

    謝謝邀請。如果劉備被陸遜斬殺這個結果正是諸葛亮想要的,當時蜀國幾乎絕大部分精兵良將都損失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的兒子劉禪平庸無能,諸葛亮正好取而代之,然後修書一封和東吳講和,吳蜀聯盟重歸於好,諸葛亮可以在蜀國培養自己的勢力,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讓劉禪當一個名義上的皇帝,等幾年以後,蜀國內部形勢穩定,正好取而代之,蜀國政權更替完成。

  • 3 # 好話說不完

    不會,因為夷陵之戰劉備被大敗,次年死於白帝城。和被當場斬殺的結局差不多,後面諸葛亮也沒有攻打東吳為劉備報仇。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一面向曹魏稱臣,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

    主要原因是此次夷陵之戰後,劉備集團損失太多,夷陵之戰後,名將張南、馮習、傅彤、程畿死於亂軍之中,還有馬謖的哥哥馬良也在亂軍之中遇害,駐守江北的黃權被堵住住退路投降孫吳,五虎上將唯剩趙雲一人。《三國志陸遜傳》記載道:“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大量的物資損失殆盡。戰後諸葛亮話了五年才有了能出兵的實力,但出兵也是北伐。並沒有打東吳。

  • 4 # 七絃星語

    劉備當時死跟逃回白帝城死,其實沒用太多區別,失去荊州的蜀國,必定只有防守的份,別說諸葛不想打,就是想打也不能打,當時蜀國會面臨崩潰的危險,荊州集團幾乎損失殆盡,內部反對勢力蠢蠢欲動,這時候還報什麼仇。

  • 5 # 信陵小司徒

    首先,劉備伐吳,正史上雖然沒有諸葛亮勸阻的直接記載,但可以知道的是,他是不同意的,《三國志 法正傳》提到,諸葛亮面對慘敗,痛心的說到,法正要是還在,一定能阻止劉備,就算無法阻止,有他跟著,也不至於敗得這麼慘,便是最好的證明。

    其次,諸葛亮、魯肅、孫權是孫劉聯盟的擁護者,他們的目的是盡全力維持聯盟,對抗曹魏,針對荊州的爭端,諸葛亮不介意湘水劃界的那種處理方式。

    第三,劉備伐吳時代,蜀漢全軍約十五六萬人的規模,此番蜀軍前後動員約十萬人,留守江都兩萬人,東進蜀軍約八萬人,而從秭歸東下的前軍約四萬人,經過夷陵、馬鞍山地區的交戰,蜀軍前後被攻殺“數萬人”,但絕不是《傅子》所說的八萬人,所以,最終劉備集團損失過半,超過了四萬人,元氣大傷,傷的不單純是兵力,更是荊州的人口與地利,這種情況下,劉備都不得不派遣宋偉等人連線孫權,蜀漢集團遭受晴天霹靂般的損失。

    如果劉備在這一戰被斬殺,那麼對蜀漢的打擊更大,太子年幼,輔政大臣沒有明文規定,軍隊損失三分之一,荊州集團丟了老巢,整個益州一定是暗流湧動。

    東州集團益州土著集團也許都會有動作,北方的曹魏,又怎麼可能放棄這個機會?劉備還沒死,南中地區就已經出現了騷亂,劉備若直接被斬殺,主少國弱。

    因此,丞相就是想報仇,都沒有那實力與精力,所以他根本不會去報仇,因為那時候的蜀漢,保住基業才是第一位的,諸葛亮的謹慎,怎麼可能出兵報仇?

    劉備的死,雖然不是直接被東吳殺掉,可東吳也是罪魁禍首,如果諸葛會出兵報仇,為什麼劉備死後不直接報仇,反而派遣陰化鄧芝連線東吳呢?

    所以,諸葛亮的謹慎,是絕對不會走這步錯旗的,至於所謂的諸葛亮趁機篡權,那是不瞭解諸葛的為人,他不會出兵,為的不是自己,而是為了劉備集團。

    希望這個答案能幫到您。

  • 6 # 東海漁夫

    諸葛亮帶兵不一定幹得過陸遜。

    陸遜的軍事能力在三國中可以排前三,大家可以仔細看看三國志。

    更何況當時蜀國精銳盡失,穩定成都本地計程車族和皇權才是當時最緊要的事情。為老劉報仇,也是安定國內以後再計劃的了。

  • 7 # 使用者資訊自動生成

    只會退兵以待天時,不會求和。

    劉備已經開國稱帝,如果被陸遜臨陣斬殺,不給他報仇,蜀漢後續政權就沒有合法性了,同時肯定內部矛盾不斷,偏師可定蜀漢,坐等滅亡而已,所以不可能主動求和!

    但蜀漢已經是精銳盡失,此時北有曹魏,南有叛蠻,東有吳軍,四處無力再戰,連守土都難,主幼國疑之時諸葛亮這個時候去拼陸遜,他也就不配叫諸葛亮了,是個人都能理解這個時候他的擔子是什麼,能不能維繫住局面,不負先主之託,才是這個位置的人應該考慮的。

    最可能的做法依然是退守永安,放棄三峽以東所有地盤,不再與東吳接戰,北面死守陽平關漢中一帶以防曹魏突襲,平定內部擾亂,高高豎起漢室旗幟,設法挑撥吳魏之爭,(比如退守永安時投書將永安以東獻給曹魏噁心一下東吳),再適時而動。

    此事並非無前例參照,當年孫堅被劉表部將黃祖所殺後,孫家可沒有一擁而上去跟劉表拼命,而是託庇於袁術之下,待孫策成長奪取江東創下基業,才巡江而上與劉表接戰,並殺死黃祖報仇雪恨。孫策正是陸遜的岳父大人哦!

    年幼時的孫策能想到的,諸葛亮會想不到?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可不是大權獨攬,名義上是丞相,他可沒有開府。歷史上劉備白帝城託孤託的可不是諸葛亮一人,還有李嚴為副,這可不是諸葛亮想出兵就能出兵的,他還沒這麼大的權力,還要等鬥倒其他人,大權獨攬之時才能在蜀漢貫徹他的想法!有人說這正是諸葛亮想要的,正好拿下劉禪自己坐皇位云云,實在是很可笑!倒不是非要論人品說諸葛亮高風亮節鞠躬盡瘁,那都是後話而已,就論實際情況而言,蜀漢從頭到尾都是扯起漢室大義的虎皮才能存續幾十年,所以就算極端情況下劉備兒孫死絕,諸葛亮也要弄個姓劉的宗室當皇上。真換了他諸葛亮來坐皇位,瞬間旗倒人亡。就算他諸葛亮還想追求進步,這也不是曹魏,沒有曹丕那麼好的條件能壓制住忠漢之人心。好不容易豎起興漢大義旗幟,拿命搏來這一畝三分地,倒了旗幟,蜀漢可就沒有再存在的價值,瞬間政權土崩瓦解。也就是說蜀漢從來都是靠高喊興漢討賊還於舊都的口號才把一群人團聚在一起快樂的玩耍,可不是靠對諸葛亮的忠心。而諸葛亮在蜀漢的權力的來源正是在這裡,沒有了劉氏當皇上,大夥不如投奔北邊曹魏去也,畢竟那可是漢獻帝親自禪讓給曹丕的,有些無可置疑的正統合法性。

    還真以為是打遊戲,每個月賞賜銀子部下的忠誠度就不會下降?

    所以只能不戰不和,名戰實和,內肅不寧外不惹敵,厚積薄發,待敵有隙,八面邀友,一擁而上,方是報仇之道!!!

  • 8 # 零度Military

    先說結論:諸葛亮別無選擇,只能去跟孫權死磕。最終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

    先主是季漢政權無可爭議、無可替代的核心和旗幟。諸葛亮可以在先主崩殂之後同東吳講和,重新締結盟約,這麼做的前提就是因為劉備是敗戰後病故,而不是戰歿。

    季漢政權可以建立,劉備的個人能力佔了非常大的比重,這個過程中,一方面,他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屢仆屢起,依靠軍事實力拿下了荊、益之地;另一方面,他盡力網羅了當時所有不肯臣服於曹操的力量,以興復漢室作為自己的旗幟。

    果劉備是死於東吳之手,那曹丕要得意了。首先成都方面可能會崩(史實中,劉備一死就有不少反叛,只不過都沒成氣候),如果成都方面不崩,諸葛亮能否擁有後來的政治地位還兩說,劉備死在軍中,哪有後來的永安託孤嘛。要知道陣亡和病故是有本質區別的,況且劉備的病情是逐漸惡化而不是急病突然就去世了,從他兵敗到去世還有幾個月的時間,先主利用這幾個月的時間仔細思考了自己的身後事,做好了交班的準備,可以說他設計的亮正嚴副的格局是很成功的。如果他來不及交代這些後事,季漢政權會走到什麼程度?以後主當時的見識和格局能否讓諸葛亮發揮?這一切都是問號。所以如果劉備沒有託孤就去世的話,我是極端不看好季漢政局的走向。

    其次,東吳一定會盡可能擴大戰果。當年周瑜魯肅都對劉璋的益州垂涎三尺,如果劉備橫死孫權不可能不抓住這次機會入川,到時季漢朝廷能不能組織有效抵抗,或者抵抗到什麼程度都是問題,對於孫權來說就算不能全吞其地好歹也要結個城下之盟讓其成為附庸。

    但是曹丕會給他這個機會麼?顯然不會。如果孫權戰果很大曹丕甚至可以直接兵進漢中來分一杯羹,可以利用政治優勢對蜀地計程車人進行策反動員。不要認為漢賊不兩立,真到生死存亡的時候,蜀中計程車人對魏國的接受度要遠大於吳國,所以在這個IF的位面上,最大的贏家應該是曹丕。

    綜上,我的意見是:

    如果劉備死於夷陵戰場,則孫劉聯盟不可修復,三國鼎立的形式可能不會出現,季漢大機率亡於魏吳兩國的圍攻,而魏的一方會佔較大的便宜,有很大可能佔有大部分的勝利果實,南北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最終能否提前統一還要看在這個位面中,文帝、明帝二位是否能好好養生,多活幾年。。。

  • 9 # 小謝人家

    不會

    首先八百里火燒連營,精銳盡失,短時間無論是兵力,還是糧草,都是供應不上的。

    其次,劉備不顧北方曹魏的威脅,貿然出兵,如果真的不幸那啥,曹魏必然趁著蜀漢政權交接期間起兵攻打,很有可能蜀漢政權就沒了。

    再其次,除了空城計,孔明一生不曾弄險,不會趁著自己最弱的時候,不遠千里去找東吳報仇。劉備對他有知遇之恩,必然會幫劉備保全基業,至於能不能保得住另說了。

  • 10 # 賈甄矜

    陸遜都已經贏了,幹嘛還要殺劉備,他沒有那麼蠢。

    如果,是底下人誤殺了劉備,陸遜大不了找個替罪羊,送到諸葛亮那裡頂缸。

    聰明如諸葛亮不會不就坡下驢的。

    更重要的是,權力慾爆棚的諸葛亮,能那麼早就碰上主公戰死這樣的好事,簡直比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還要興奮還要高興了。

    往後的蜀國,他想怎麼整就怎麼整,再也不用顧忌太多了。

    至於求和與休養生息,恐怕諸葛亮不會去做的。你看他六出祁山那個折騰勁, 就知道諸葛亮是個不服輸、不服累的主。

  • 11 # 十四山人

    漢獻帝崩逝,劉備稱帝,為給關報仇,進攻吳國,孫權求和,不允,隨派陸遜迎敵,陸遜以守轉攻,以逸待勞,在夷陵火攻蜀軍,蜀軍元氣大傷,將領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一點便宜沒佔著。退到白帝,即白帝託孤;後,孫權使書承認漢中王,隨恢復正常外交。

    第一,夷陵之戰,蜀國元氣大傷,陸遜擒獲了劉備,蜀國群龍無首,必亂,諸葛亮在u會亂的太厲害,之後,劉二世即位,年齡小,群臣力挺諸葛亮輔政;

    第二,魏國曹丕上位,聽聞劉備被擒獲,必藉此機會討伐吳國,蜀國要麼安坐靜養,要麼順便拜下年;

    第三,陸遜對局勢判斷還是有分寸,擒獲蜀國君主,弊大於利;

    第四,就算擒獲了劉備,劉備戰死,也輪不到諸葛亮,劉備家的人還在;劉嬋還在;

    兵者國之重器,兇器也,動則傷人,宜靜;再說,冷兵器時代拼的是人,打一仗死傷個萬八千,重新補充兵源得需要時間,經濟恢復得需要時間等等;

    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哪方面講,就算劉大爺掛了,諸葛亮也不會出兵去給劉大爺報仇,求和恢復正常外交才是上上選,不過這個出兵的藉口還是可以留著,隨時出兵打打吳國,還是沒話說的。

  • 12 # 清風鑑史

    歷史上劉備死後,蜀漢舉國震動,南中方向甚至發生了太守被人綁了送給吳國的奇事,諸葛亮花了四五年整治內務,穩定內政。

    而如果劉備臨陣被殺,那震動肯定比歷史要大的,毫無懸念,仔細想想三國有幾個勢力足夠的諸侯被當場斬殺的?袁術都是病死的。陸遜幾乎肯定威震華夏。

    蜀漢不說全境,臨近的江州南中方向八成是日夜擾動,逃亡者叛降者大增。蜀漢確實有諸葛亮趙雲魏延這些忠臣,但別忘了糜芳潘濬孟達郝普範疆這些人也是順勢投降的。實際上多數人都是大難臨頭各自飛,盡忠職守的才是少數。

    別忘了歷史上諸葛亮整治了好幾年,聽到孫權稱帝還力排眾議去恭賀——骨氣?面子?命都快沒了還骨氣呢,三國最弱還有啥資格嫌這嫌那?你以為打遊戲啊輸了拍拍屁股就跑?

    劉備託孤時的重點就是保住蜀漢啊,諸葛亮怎麼會忘了呢?

    所以私以為和談幾乎是必然,羸弱的國力註定瞭如此,諸葛亮可不是小屁孩,一天到晚就想著面子面子。

  • 13 # 雁回九哥

    話說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劉備對吳國發動的一場具有復仇性質的大戰,該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的最後一戰

    如您所問:如果夷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當場斬殺,諸葛亮是選擇不顧一切的出兵報仇,還是與東吳求和,藉機休養生息。

    老九認為,如果真是如此,諸葛亮十有八九不會出兵報仇

    客官別急,且聽老九給您分析分析。

    背景與結局

    首先,咱們先來講講這個夷陵之戰。

    話說公元219年,孫權為了拿下當年被劉備騙取的荊州,當時關羽駐守荊州,於是孫權便派呂蒙和陸遜率兵白衣渡江,突襲了關羽的後方,蜀將麋芳、士仁不戰而降,關羽敗走後又在和魏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被東吳擒殺。

    劉備失去荊州的同時又失去的手下一員大將,這也成了夷陵之戰的導火索

    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稱帝,年號章武。同年,劉備高舉奪回荊州、為兄弟報仇的大旗,親率二十萬大軍,對吳國發動戰爭。

    孫權得到訊息後,立刻派使者求和,劉備非常自然且隨意的拒絕了孫權的求和。孫權求和不成,便棋分兩路,一路向魏國稱臣,而另一路則是任命陸遜為前敵總指揮,率軍迎敵

    劉備此次出征,諸葛亮並未跟隨,這也使得劉備身邊缺了一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指揮者,而陸遜的指揮才能在當時也是屬於青年翹楚,頗有帥才之風,當年也正孫權也正是看重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才得以升遷。

    蜀國兵眾,缺乏用兵之將;吳國兵寡,卻有帥才一名。在那個年代,如此一比,高下立判。

    陸遜採取積極的防禦姿態,蜀軍寸步難行,士氣也在長期的對峙中逐漸被消磨殆盡。

    此時劉備又犯了一個致命性的錯誤,那就是在吳境的深山密林之中安營紮寨,軍營在崎嶇山道之上綿延二三百里,乍一看聲勢浩大,但在陸遜的眼中,蜀軍早已成了砧板上的魚肉。

    客官,您想想,蜀軍深入敵後,補給肯定是最大的問題,兩千年前的運輸能力肯定會造成補給不足,而綿延百里的軍營也使得部隊首尾距離過大,兵力分散。

    這就是陸遜反擊的絕佳機會,當然,如果諸葛亮在的話,一定不會選擇這樣的紮營方式。

    當時江南正值炎炎夏日,氣候悶熱,而那個時候的營寨都是木頭壘的,蜀軍又是在山林中扎的營,這可真是樂壞了陸遜。

    於是,陸遜制定了火攻蜀營的作戰計劃。總攻發起時,陸遜派兵乘夜突襲蜀軍營地,順風放火,蜀軍大亂。而後吳軍從四面殺出,劉備見全線崩潰,便率殘部逃到了夷陵西北的馬鞍山。陸遜集中兵力,圍攻蜀軍。

    劉備乘夜突圍,翻山越嶺,狼狽而歸,逃到了白帝城。

    夷陵之戰以蜀軍近乎全軍覆沒的結局而終結。

    公元223年4月,劉備因夷陵慘敗而一病不起,兩個月後亡故於白帝城。

    至此,劉備的時代已然結束,因為新主劉禪尚不能完全執政,且劉備曾託孤於諸葛亮,因而劉禪便視諸葛亮為父,大小事宜,都要經過諸葛亮的同意,蜀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回到咱們的問題,如果劉備在此戰中被殺,諸葛亮會作何反應呢?

    其實從整個事件來看,諸葛亮還是該幹嘛幹嘛,絕不會為了復仇而出兵伐吳。

    首先,夷陵戰敗到白帝託孤,不過幾個月的時間,但從時間上來看,劉備死在白帝與死在夷陵差別並不大,從某種意義上講,劉備因為夷陵戰敗而病故,與死在亂軍又有什麼區別呢?至少老九覺得,唯一的區別就是說法不同,但並不影響諸葛亮的判斷和行為。

    就算拋開這個不說,諸葛亮還是不會出兵,不信?咱們來分析分析。

    夷陵慘敗,國力不足

    陸遜火燒連營,打的劉備丟盔棄甲,經此一戰,蜀國可謂是損失慘重。

    《三國志·陸遜傳》中記載:“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蜀軍物資損失殆盡,士兵也所剩無幾,沒兵沒將還沒裝備,任誰也不可能再開第二戰,即使諸葛亮休養生息,厲兵秣馬,也是在數年後才有了出兵的資本。

    這是諸葛亮不會不惜一切代價,為復仇而出兵的第一個原因。

    三國鼎立,曹魏覬覦

    什麼是三國鼎立?

    看過歷史的客官都能回答:“不就是魏蜀吳三國形成的戰略對峙嘛。”、

    對,這話非常正確,沒毛病。

    鼎足之勢,既是相互對峙的戰略態勢,同時也是相互威脅、掣肘的潛在危機。

    根據《蜀記》中記載:“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簡單來說,夷陵之戰,劉備可以說是帶走了全部軍隊,且全軍覆滅。因次,如果諸葛亮再次發兵,先不說能帶出去多少部隊,單看留守的部隊夠不夠魏軍塞牙縫的,我想以諸葛亮的頭腦,一定能想到這一層,只要他敢起兵,魏國絕對偷襲,到時候就算諸葛亮是天神下凡,也要分身乏術、無力迴天啊。

    九哥結語

    綜上所述,無論劉備是死於亂軍之中,還是亡故於白帝城,諸葛亮的選擇都是一樣的。

    古代打仗靠什麼?

    很簡單,一是靠人,二是裝備,夷陵戰敗後的蜀國這兩樣都沒有,就算諸葛亮有心報仇,也無力出兵。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四方交好,休養生息才是儲存蜀漢基業的唯一途徑,畢竟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以諸葛亮的性格,必然要全力以赴的去保全發展。

    我想,這也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重要原因吧!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答案。

  • 14 # 一見鍾晴留不住

    斬殺劉備已經無法和解了,鬥地主計劃進行不下去了,仇肯定是要報的,但是實力不允許,只能輔助劉禪繼位,修養生息,北伐曹魏,再滅東吳。

  • 15 # 豫北老崔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關羽一時不慎被東吳抓獲,其誓死不降最後被東吳斬殺,張飛因為急於給關羽報仇而對手下兵士非打責罵,其手下忍無可忍一下將張飛斬殺。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舉兵伐吳,在伐吳途中劉備犯了兵家大忌把兵營駐紮在茂密樹林之內,被陸遜火燒八百里聯營,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也是為了蜀漢鞠躬盡瘁一生。

    可以說關羽的死加上劉備舉兵讓蜀漢由盛轉衰,以至於蜀漢多年以後國力才有所恢復。劉備死後大權基本上都在諸葛亮手中,諸葛亮並沒有率軍為劉備報仇,依然採取東和孫權北拒曹魏的策略,當蜀漢有一定的實力之後,諸葛亮以功代守,暫時不讓蜀漢敗與曹魏。

    我們也許會心生疑惑,如果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當場斬殺,沒有了白帝城託孤,身為軍師的諸葛亮是會向東吳求和還是會不顧一切的舉兵伐吳為劉備報仇。

    如果夷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當場斬殺,諸葛亮還是會向東吳求和的,劉備舉兵伐吳可以說用了蜀漢的全國之力。劉備既然被陸遜當場斬殺,夷陵之戰也是蜀漢大敗而歸,蜀漢已經沒有了繼續討伐東吳的本錢,畢竟蜀漢還要防止曹魏的進攻,就局勢而言諸葛亮也不會繼續伐吳,只會向東吳求和。當然一些蜀漢元老或許會為了給劉備報仇,建議繼續攻打東吳,諸葛亮為了蜀漢也會以大局為重,勸說他們不要將蜀漢陷入絕境。

    其次,東吳得到了一場大戰的勝利,東吳上下士氣大勝,東吳雖慘勝,慘勝只有東吳的核心幾人知道,東吳軍士也許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對他們來說戰勝了蜀漢,他們士氣高漲異常,士氣決定一支軍隊的戰鬥力,此時的東吳軍士可以說戰鬥力要大於蜀漢。蜀漢遭此敗並且劉備也被陸遜當場斬殺,這對於一支軍隊來說打擊很大,甚至可以打擊到不戰自敗的地步。一支士氣衰落的大軍如何能對戰一支士氣大勝的軍隊呢,諸葛亮生性謹慎斷然不會繼續攻打東吳。

    再則,蜀漢軍士敗與東吳可以說傷亡慘重,蜀漢要把這些戰死的軍士屍首送歸故土,還要給那些受傷的軍士進行治療和撫慰他們的家屬,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諸葛亮短時間內不會進行伐吳。三足鼎立時期其實不管是蜀漢還是東吳,那怕是曹魏的軍士其實都不想在發生戰事,他們也期待和平,他們也不想在繼續無休止的征戰,諸葛亮不但是謀士也是蜀漢丞相,為了大局也不會繼續伐吳。

    諸葛亮是蜀漢丞相,諸葛亮要主持蜀漢的大局,既然劉備被斬殺,首先要做是讓劉備入土為安,在料理劉備的後事。諸葛亮如果伐吳也必定遭到蜀漢一些臣子的反對,諸葛亮只是蜀漢丞相,做主的還是後主,後主堅持為劉備報仇的話,諸葛亮以及李嚴這些臣子也會勸阻後主以大局為重。

    蜀漢主要是統一天下匡扶漢室江山,東吳起始之初也是如此,也就說蜀漢的大敵是曹魏,因為是曹魏致使漢朝滅亡的。為了蜀漢政權的正統,蜀漢的文臣也不會建議繼續伐吳,而是求和東吳。

    透過以上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如果夷陵之戰劉備被陸遜當場斬殺,諸葛亮為了大局不會不顧一切的伐吳為劉備報仇,諸葛亮只會求和東吳以圖後進。

  • 16 # sunjin6278

    如果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被當場斬殺,作為蜀漢實際的掌控者,諸葛亮會怎樣對付東吳呢?

    就當時的情況看,蜀漢正處生死存亡危急之秋。蜀漢經過漢中之戰的慘勝,荊州丟失之痛,夷陵大敗,精銳盡失,已發動不起一場再討伐東吳的戰爭了。當時益州疲憊,四境反叛,內政不穩,諸葛亮還會不顧一切地收合餘燼,前去找東吳報仇?明顯知道自己打不過別人,還要去拼死,那是在自尋死路,做事一項穩重謹慎的諸葛亮,怎麼會那樣冒失地去做?諸葛亮明白,當前最急需的,就是穩定蜀漢內外局勢,先守住根本,其他的以後再說。既然雙方發生了戰爭,那就等於兩個相決鬥的人,各自簽下了生死狀,生死無論。本來赤壁之戰的勝利,東吳出力最多,又是你劉備主動上門尋求聯盟的,勝利果實自然要傾向東吳一方。為了表示友好,孫權讓劉備暫據荊州,已經是法外開恩了,更何況劉備取了益州後賴著不還呢?東吳取荊州,殺關羽,那也是情非得已。劉備明為關羽報仇,實是另有所圖,但卻技不如人,戰場被殺,也是咎由自取。因此如果劉備當場被殺,無論是東吳有意殺之,還是意外殺之,東吳都會報以意外致死。當時蜀漢已是窮途末路,諸葛亮還會喪失理制,不顧一切地為劉備報仇?諸葛亮本人對東吳一直是有感情的。從諸葛亮為劉備定的《隆中對》就可看出,蜀漢的國策是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在沒有消滅曹魏之前,諸葛亮是不願意與東吳翻臉的,這不但是曹魏強大需外援,東吳國險民附難與敵,更在於諸葛亮對東吳有好感。諸葛亮幼年時由於曹操對其家鄉的屠殺,在諸葛亮幼小的心靈中,就對曹操沒什麼好感,感到是除滅的物件,而對東吳就不一樣了,畢竟東吳沒對自己有什麼傷害,更何況自己的兄長還在東吳為官呢?

    其實陸遜這個人用兵也是很謹慎的,夷陵之戰大敗劉備後,陸遜沒有全力追擊劉備敗兵,而是隻讓兩個部將去追擊劉備,自己則率大部隊去防備曹魏了。果不其然,看到東吳大勝,觀夠了魚蚌相爭的曹丕,就率大軍襲擊東吳,幸好東吳早有準備,才沒讓曹丕陰謀得逞。據史書記載:劉備收集敗將殘兵,退回白帝城後,大為慚恚,說:“我竟受到陸遜的挫折侮辱,豈非天意啊!”到了秋天,劉備聽說曹丕率軍犯吳,就寫信給陸遜說:“賊兵已經在江陵了,我也準備再東征,將軍還能行嗎?”陸遜說:“恐怕你舊傷未愈已沒有時間興兵了吧。你應該跟我們的君主通好才對,如果不聽我的勸告再率大軍前來,這次我不會讓你們一個人存活性命。”結果劉備再沒東征,而是接受了孫權和好的提議。因此,陸遜在夷陵之戰中,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冒然斬殺劉備的。

  • 17 # 閒雲隨野鶴

    諸葛孔明一直是反對伐吳的,劉備是為了給二弟關羽關雲長和三弟張飛張翼德報仇而發動這場戰爭。其實關羽關雲長兵敗父子被斬首是他高傲自大、目中無人而導致的。諸葛亮入蜀時就一再告誡他的戰略戰術是“南聯東吳,北拒曹操。”。吳主孫權本來是想和關羽關雲長搞“秦晉之好”但是關羽卻妄自尊大,藐視吳主孫權,罵他是“吳狗”,還發話“虎女安嫁犬子。”這樣激怒了孫權,於是派大將呂蒙偷襲荊州,關羽關雲長敗走麥城,最後被擒獲。

    我認為即使蜀主劉備劉玄德兵敗被殺,頭腦異常清醒的諸葛亮也不會起全國之兵討伐東吳,他知道北面還有一個亡蜀之心不死的曹操的強魏,他應該還是和東吳修復關係,使蜀、魏、吳得到平衡。這是我的認為,不對請指教。

  • 18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夷陵之戰慘敗的後果很嚴重!因為這導致了劉備集團的擴張勢頭戛然而止。所幸劉備沒有戰死,否則蜀漢集團將會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機!

    那麼,假如劉備在夷陵之戰中不幸死於陸遜之手,身為蜀國丞相的諸葛亮會怎麼做呢?是出於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興師為劉備報仇,直到拼光蜀漢最後的本錢為止?還是會選擇忍辱負重專注於積蓄實力,以便在時機成熟時再為劉備復仇?

    我認為諸葛亮會選擇後一種方法,也就是不能被仇恨衝昏頭腦,以至於不顧夷陵之戰後蜀漢元氣大傷的處境,掏光蜀漢的家底同東吳血拼!

    (劉備:幸虧我逃得快!不然我的北伐之夢就破滅啦!)

    在北有曹魏虎視眈眈,隨時可能趁機消滅虛弱的蜀國的巨大壓力下,即便諸葛亮再痛恨東吳,也要先從大局考慮問題。在蜀漢政權有傾覆的危險時,絕對不可以兩面受敵!

    因此在劉備遇害之後,諸葛亮首先會採取分兵防守漢中和白帝城的方法,利用蜀國有利於防禦的地理優勢,先行打消魏、吳兩國鯨吞蜀國的妄想!

    然後,再向東吳表明蜀漢的態度,並向孫權指出如果東吳不交出害死劉備的陸遜,蜀國將會在“十年恢復、十年教訓”之後,集中力量為先帝復仇!而屆時東吳必將陷入孤立無援的態勢。

    而曹魏則將會採取汴莊刺虎之計,坐觀蜀吳互鬥,然後再乘勢陸續消滅兩國。因此,魏國既不可能助蜀,也不可能助吳。因為無論是蜀國吞併了吳國,還是吳國滅掉蜀國,都不符合魏國的利益!所以,魏國介入蜀吳互斗的可能性不大。

    (諸葛亮:若是主公戰死了,蜀國就危險了!)

    而孫權雖說因為利慾薰心而襲取荊州,致使孫劉聯盟破裂,但卻並不是傻瓜!他當然明白魏國從未放棄過統一南方的夢想,若是蜀吳互鬥不止必會讓其有機可乘!

    因此,孫權就必須向蜀國表達歉意,並盡力做出最大限度的妥協,從而使諸葛亮擺脫“既無力伐吳報仇,又不能置先帝之仇於不顧”的兩難境地。從而使蜀吳兩國勉強達成妥協,暫時維繫住共同抵抗曹魏的“聯盟”。

    但這只是權宜之計,諸葛亮與孫權都明白:蜀漢不可能忘記先帝之仇!遲早有一天,兩國一定會重新爆發你死我活的戰爭!而這場決戰會在何時爆發?這將取決於魏、蜀、吳三國的力量對比變化,以及整個“國際”局勢的轉變!

    (孫權:都怪我當初的一念之差,鑄成了大錯!)

    綜上:即便劉備被陸遜害死,諸葛亮也不可能不顧夷陵之戰折盡蜀國精銳力量,而立刻興師伐吳復仇!而是會選擇隱忍待機,等到有機可趁時,才會為劉備報仇!只是如此一來將會打亂蜀國的北伐夢想,使其主要對手由曹魏轉為東吳!

  • 19 # 雲哥看歷史

    會報仇,但不會不顧一切的出兵報仇。諸葛亮雖然受劉備三顧茅廬的厚恩,想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報答劉備,但諸葛亮更是一個成熟而理性的政治家。這畢竟不是黑幫火併,你砍死我們大哥,我這個二當家的就得場子不管了,帶齊所有小弟,給大哥報仇。不要把國與國之間的事想象成江湖式的快意恩仇。那未免忒幼稚了些,也辜負了劉備對他的厚望。

    但求和就更不可能了,國君被人所弒還跟人家求和,那得多麼屈辱。畢竟蜀漢不是南宋,滿足偏安一隅。蜀漢一直以大漢正統自居,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一州之地也要北定中原,還於舊都。況且向弒君治國求和也會使國家上下離心。所以我推測諸葛亮很可能一方面表示與東吳勢不兩立,一方面勵兵秣馬休養生息,甚至會向曹魏拋去橄欖枝,以免兩面受敵。待南中平定,兵甲已足之後,會由諸葛丞相親自領兵伐吳。臨行前還會寫一道《出師表》,其中有幾句話是這麼說的:“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東平吳賊,庶竭駑鈍,攘除奸兇,夷陵之敗,一雪前恥。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 20 # 內蒙農夫

    諸葛武候,一心輔佐劉備,而劉備因喪失關羽,張飛二人,起兵伐吳,夷陵之戰,兵馬損失大半,要不是諸葛軍師擺下石陣困住了陸遜,使陸明白,再進恐怕損失更大而退兵,白帝城劉備託孤,讓其子劉禪接替大位,稱諸葛亮為相父,李嚴與之共為輔助大臣,繼承蜀漢基業,這時的蜀漢,因損失大部精兵及幾位將領,黃忠乃五虎上將死於此役,其餘不言,己無力討伐東吳,且南王孟獲又起兵犯境,曹魏興五路大軍就有孟蕕,想解此局,己讓諸葛思濾許久,假如劉備戰敗被殺,蜀漢也己無力伐吳,但立穩根基後,伐吳不伐魏是必須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真的是被孩子纏住還是內心深處不想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