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GBTTH

    劉備(161-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東漢遠支皇族。幼年貧困,與母親販鞋織前維持生計。

    東漢末年起兵,參與鎮壓巾起義軍。為了爭得一方霸業,他“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輔佐。

    後採用諸葛亮聯孫拒曹的主張,於208年,孫劉聯軍取得赤壁大戰的勝利,佔荊州奪益州和漢中,終成一方霸主,於221年稱帝(蜀漢陽烈布),都成都,國號漢,年號章武。赤壁之戰後,荊州是蜀吳兩國爭奪的焦點。

    219年,江陵一戰孫吳取得荊州並殺死關羽。劉備一怒之下,傾全力出兵攻吳。他輕敵冒進,222年吳蜀彝陵之戰中劉備為吳將陸遜打敗,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劉備因伐吳失敗,加上戰陣疲勞,於223年6月10日(蜀漢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距今已1797年)病逝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東北)。

  • 2 # 蝴蝶涯泉

    劉備亂世之梟雄也。

    以仁義之名著稱,擅長哭戲。含有稱霸之志,四次易主,不甘於屈於人下。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把劉備塑造的仁德之君。但我個人覺得劉備是梟雄。

    長坂坡趙雲救出劉禪,劉備哭著要摔劉禪,這樣使的趙雲死心塌地。從這點看出,劉備善於籠絡人心。

    曹操是個奸雄,做什麼都明明白白,劉備是個虛偽的梟雄。

  • 3 # 偉哥說文史

    劉備(161-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東漢遠支皇族。幼年貧困,與母親販鞋織前維持生計。

    東漢末年起兵,參與鎮壓巾起義軍。為了爭得一方霸業,他“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輔佐。

    後採用諸葛亮聯孫拒曹的主張,於208年,孫劉聯軍取得赤壁大戰的勝利,佔荊州奪益州和漢中,終成一方霸主,於221年稱帝(蜀漢陽烈布),都成都,國號漢,年號章武。赤壁之戰後,荊州是蜀吳兩國爭奪的焦點。

    219年,江陵一戰孫吳取得荊州並殺死關羽。劉備一怒之下,傾全力出兵攻吳。他輕敵冒進,222年吳蜀彝陵之戰中劉備為吳將陸遜打敗,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劉備因伐吳失敗,加上戰陣疲勞,於223年6月10日(蜀漢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距今已1797年)病逝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東北)。

  • 4 # 軒轅小弟

    自公元223年駕崩於白帝城,結束了劉備顛沛流離且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劉備(公元161-223年),即昭烈帝,字玄德,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蜀漢開國皇帝,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劉備雖然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但是他父親早死,家境貧寒,與母親賴販、織草蓆度日。但他志存高遠、以卓越的品質、謙遜的作風招攬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如關羽、張飛、糜竺、簡雍、孫乾等),雖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最後卻堅韌不拔的毅力,終成大事,建立蜀漢,從一個賣草鞋的變成昭烈皇帝,其一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籠絡豪傑,深得人心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

    劉備年輕時師從大儒盧植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於收買、籠絡人心,這是他性格遠勝於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佔據北方大部,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軍事上都佔有明顯的優勢。但曹操行事殘暴,時常就屠城,劉備行事多與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劉備寬仁;曹操狡詐,劉備忠厚;曹操篡漢,劉備扶漢,因此,劉備深得人心。

    劉備入蜀後,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識人善用,君臣融洽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儘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佔據,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麼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後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後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

    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堅忍不拔,終成大事 劉備性格中還有堅韌不拔、屢敗屢戰的優點。劉備創業之初,艱辛異常,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依靠袁紹時,受到節制,依附曹操時,曹操眾謀臣想誅殺他。曹操兩次都免殺,並以禮相待,後他又趁機逃脫,聯吳拒曹。他也曾依賴劉表,卻被劉表暗地裡提防,忍辱存身,以圖稱霸。

    可見他有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是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硬骨頭。 寬以待人,心胸廣闊 中,劉備大軍潰敗,部將黃權再不得已的情況下,率軍投降曹魏,當時大臣們都勸劉備將黃權全家滿門抄斬,劉備卻說,黃權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舉動,還說:“黃權並沒有辜負我,是我辜負了黃權!”,身居高位,有如此廣闊的胸襟,實為難得,總的來說,後世人都以寬以待人評價劉備。

  • 5 # 鳴史

    公元223年6月10日,劉備病逝白帝城。其實,劉備也不是病逝在白帝城的,說實話,劉備的死是被活活氣死的。在某種程度上說,劉備的悲劇和“作”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劉備起兵數十年,一直沒有太大勢力。他人生的前半部分,可以說都是在失敗中度過的。請諸葛亮出山後,劉備才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諸葛亮給劉備定下的策略是三分天下,讓劉備先取荊州,之後取益州,最後就是統一天下。

    劉備也是按照諸葛亮的既定步驟來實施的。赤壁之戰,劉備將荊州佔據,之後,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順利拿下益州。然而,此時一系列變故,讓劉備不再奉行諸葛亮三分天下的策略了。

    漢中之戰,可以說是劉備的巔峰,他在將曹操擊敗之後,實力如日中天。然而,這種喜悅的背後,卻是關羽和張飛相繼被殺害。之後,劉備對東吳恨之入骨,決定討伐東吳。

    劉備進攻東吳的過程中,前期是比較順利的,可是當他遇到陸遜的時候,正是酷暑之際,劉備為了讓士兵整頓,將士兵安排在森林之中,之後陸遜一把大火,將劉備的兵馬燒的一乾二淨。

    於是就有了白帝城託孤的悲劇。劉備在白帝城沒過多長時間就病逝啦。臨終前,他讓諸葛亮取代劉禪當皇帝,可是諸葛亮是一個忠誠的臣子,他知道劉備是在試探自己,所以,諸葛亮一直奉行自己三分天下的策略,和東吳合作,之後出師北伐曹魏,試圖一統天下。

    這是筆者對劉備一生的簡單描述。從劉備的一生來看,劉備並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他必須有謀臣來幫助,如果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謀臣幫助他,劉備取得勝利的機率會小很多。

    而白帝城被活活氣死,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劉備失敗人生的真實寫照。當然,我們不否認草根出身的劉備的功勞,雖然他是皇族後裔,但是這個身份並沒有幫助他太多,然而,劉備能夠從底層成為一個國家的皇帝,這一點也是值得人們敬佩的。

    對於劉備這個人

    想必讀者朋友有自己的看法

    筆者沒有太多資格去評價這樣一位歷史人物

    如果讀者朋友對劉備另有高見

  • 6 # 小熊哥愛叨叨

    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也算是漢代正統,蜀漢的開國皇帝,歷史學家稱其為政治家,思想家。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透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託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贊為古今之盛軌,後世眾多文藝作品以劉備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之紀念。

  • 7 # 浪繼一生

    劉備其實是個多面體人物。但《三國演義》把他塑造成了正統人物,講情義、識大體、有勇有謀、知人善用、謙虛、愛護下屬、求賢若渴。

    第一,桃園三結義說明劉備此人有情有義,是個性情中人,豪氣衝雲天。

    第二,三顧茅廬說明劉備此人謙虛,求賢若渴,也說明此人對自己認識很到位,為了自己的事業,到處尋找能人賢士。

    第三,當趙子龍殺了個七進七出救出阿斗事,劉備直接摔了阿斗,並說道差點折損我一員大將。這說明劉備此人愛護下屬。但這又何嘗不是收買人心的伎倆呢?

    第四,借荊州事情,一方面說明劉備此人有勇有謀,但另一方又何嘗不是說他是個言而無信、狡詐之人呢?只是關注的重點不一樣,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

    第五,託孤之事,劉備讓孔明輔佐阿斗,並交代如果覺得阿斗無能,可以取而代之。往好的說是劉備相信孔明,大度,心胸寬廣。往壞處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誅心之術呢?劉備擔心孔明取代阿斗,故意這樣說,讓孔明作出全心全意輔佐阿斗的承諾。同時也是拿當年三顧茅廬所謂的知遇之恩在要挾孔明,你不要忘恩負義。

    其實一分為二地分析劉備的一系列事情,劉備透過立德立言立行將自己充滿野心、狡詐、自私的一面很好的掩蓋起來了。從本質上講,劉備和曹操、司馬懿等人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 8 # 常長話古今

    歷史上的今天,劉備病逝白帝城,談談您對此人的看法?

    劉備是一個人們比較熟悉的人物。如果說《三國演義》帶有演義、戲說的成份,《三國志》等史書是更加註重於歷史真實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眾多的歷史人物中,劉備是一個值得肯定和尊敬的豪傑之士、仁義之君

    劉備生平簡介。劉備(公元161年-223年),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3年6月10日,病逝於白帝城,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於惠陵。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越挫越勇。劉備的父親劉弘早亡,劉備從小與母親以織蓆販履為業,生活非常艱苦。劉備起兵後,也一直不順。二十三歲因討伐黃巾軍有功,被任命為安喜縣縣尉,但因不滿,捆綁鞭打督郵不得不逃亡。後當了高唐縣令,又被黃巾軍打敗,只好投靠公孫瓚。

    陶謙病故,讓他代理徐州,又被呂布驅逐,走投無路又投靠曹操,後面還投靠過袁紹和劉表。總之,在赤壁戰勝曹操之前,劉備一直寄人籬下,但他沒有怨言,不拋棄不放棄,一路隱忍,屢敗屢戰。最後終於問鼎三國,成為一代帝王。

    求賢若渴。任何時候,人才是關乎成敗勝衰的關鍵。三國紛爭,豪傑爭雄,正是最需要人才的時候。當初,劉備只是一個沒落皇族的後代,沒有什麼大背景,也並不強大,但他以他的品德、誠意招賢納士。“三顧茅廬”請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終身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故事世人皆知。

    劉備的求賢若渴還表現在他與徐庶的關係上,當時,曹操非常想得到劉備帳下謀士徐庶,便把他母親捉住,迫使徐庶來投奔自己。劉備也對徐庶依依不捨,不忍放行,但仁義的劉備怕徐庶因為自己而失去了母親,最終還是流著淚把他送走。他對待手下的人都非常的好,這也是為什麼劉備能夠招納到非常多賢能人的原因。

    以德服人。西晉史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說:“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袁紹對劉備也有這樣一個評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流傳至今的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劉備臨死前教育他的兒子劉禪說的。

    有一個故事,劉備當平原相時,郡民劉平不服從劉備的治理,唆使刺客前去暗殺。劉備毫不知情,還對刺客十分禮遇,刺客深受感動,不忍心殺害劉備,便坦露實情離去。

    正因為如此,除了諸葛亮,關羽和張飛,也是當時一等一的人才。而劉備呢,不但一無所有,而且很長時間看不到希望。然而,兩個人卻一直死心塌地跟他,忠貞不渝,至死不悔。

    還有從其他人對劉備的態度,我們也可以看出劉備的德行。劉備被呂布打敗,投靠曹操,曹操讓他做豫州牧,表他為左將軍;劉備被曹操打敗,投靠袁紹,袁紹出城二百里相迎,父子“傾心敬重”。在當時,袁紹和曹操可是最牛的人。對於劉備這樣一個四處求人的人,所到之處都備受歡迎。

    綜上所述,在眾多的歷史人物中,劉備是一個值得肯定和尊敬的豪傑之士、仁義之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