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道拍案
-
2 # zhenqu
這裡必須要從書法美學說起。
書法,是一種有觀賞性的藝術,最直觀的的就是“形質”,是大多數人觀賞書法作品最先關注的維度。至於打一照面就看出“神采意韻”,也是可以的,但是並非大多數人都能做到,需要對書法的理解到達一定高度。
所謂“形質”
我們看一幅作品,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通篇之佈局--“章法”
其次是單字之佈局--“字法”
最後才是察之細微,看一筆之收放有度否,中側合理否。此為--“筆法”
透過這三者的“優劣”,也可以看出觀賞者的水平。
如不學字之人,懂“章法”。
識分佈之理,即使結字無出處,筆法拖沓,但字與字之間分佈得當,也會有一種和諧之美。
初學字之人,懂“結字”
初學書法之後,於各家書風均有了解,則可見一字之結構是否得當,合理。
入門之人,懂“筆法”
所謂入門,不過是識得“筆法”而已,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能從一篇作品中看出哪家筆意,學某帖,筆法是否符合法度,筆是否得力。
所以說書法美學,根據人的不同,則有不同見解。沒人可以做到不學書法就瞭解“神采”,好比二維的世界永遠只有平面。
書法的審美和書法的水平是息息相關的。
淺議,只能說出我們看書法看的是什麼,從什麼角度去更全面的理解書法。
並不可能讓一個沒學過書法的人,就因為看了這麼一篇破文,就成了“美學大家”,這是不可能的。
歷史上書論家,有書藝精的,但是幾乎都是書藝不俗的。
常有人說“不寫字難道還不會看字了?”
這是典型的“強盜理論”,如同“我用冰箱還得學制冷?”這個“冰箱理論”一樣。
用冰箱,看冰箱美醜,自然不用懂製冷。
但是非要評價人家冰箱好壞,非要爭個是非對錯,實測資料要比較“嘴強”靠譜。
懂“原理”重不重要估計不用我多說了。
誰人都可以說這個東西用這不順心,這是權利,但是沒道理的強硬較真就是屬於“槓”了。
對於這類人,客氣則是多餘的了。
其實每個人看一幅字都可以說“我不喜歡”,其實我個人在初學時,最不喜歡的字就是王羲之的字,事實證明那是我無知。
為何非要談“抬槓”的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很重要,因為接下來講的很多估計都會被這類人“無腦噴”。
① 章法
很多人都喜歡王羲之,趙孟頫那種排列比較合理的字。但是對於王鐸傅山徐渭那種氣勢磅礴的大草不待見。
其實任何一種審美,都是矛盾的,美學也是建立在哲學上的。而中國的哲學,簡之稱為“道”,化而為陰陽,是一種對立矛盾的審美。
具體的就不多說了,可參考我前文“書法中的陰陽”
王羲之,趙孟頫,文徵明的書風大體上屬於偏“靜”的,需要平和的心態支撐。而王鐸,傅山,徐渭則從跌宕連綿的線條中可看出“燥”,需要一種心情的起伏來支撐線條的變化。
看書法如看人一樣,不能說“這個人脾氣好,他就是人,他個人脾氣爆,他就不是人(抑或說:不是好人)”,這是不成立的。
如果成立,只能成為“偏見”,而非“客觀”。
學習書法,首先就是要有一個“客觀”的心態,不能說自己喜歡的就是好,自己喜歡的就是不好。
當然,不學書法怎麼說都是對的,因為你沒法跟他們解釋“哪裡錯了”。
但是想要學,要學好,就一定要有一種“客觀”的態度,偏見帶來的只有“片面”。
于右任寫字重形質,以形質“厚實”為主。
林散之寫字重神韻,以形質“縹緲”為主。
因追求不同,所以表現方式不同,給人的直觀感受也不同。
② 結字
有人喜歡米芾,但是有人不喜歡蘇軾,有人喜歡歐陽詢,但是不喜歡顏真卿。
但是,審美應該做到可瞭解米芾的沉著痛快,也可以看到“石壓蛤蟆”的敦厚之美。
字到了一定的高度,是沒有辦法比較的,歷史上各個大家都有其出彩之處。
終歸只有一條,結字要有出處。
米,趙 結字不同王,但是其出處在王,但並非不學顏。
蘇,黃 結字不同顏,但是其出處在顏,也並非不學王。
如蘇軾,其書可追溯到楊凝式,李西臺,徐浩,顏真卿,王僧虔,二王。
用筆要“中實”,米芾雖快,用筆不虛,筆力的收放也都是變化自然的,沒有突然粗突然細的情況,其原理在於筆的彈性變化,力度的變化自然,故而看到的筆畫中實有力,力道圓滑。
再比如黃庭堅,一波三折,橫謂“蕩江筆法”,中間有提按,提筆處雖細但是筆力“實”,跟其餘部分沒有明顯的衝突。
如很多人初學,連“橫”都寫不好,說明用鋒的力度還有欠缺,基本還不夠。“橫”在黃字中,是最簡單的一筆,這個字不解決,其餘撇捺之間的提按頓挫更無從把握。
看筆法,要看到一筆之妙處,古人大家用筆都得“自然”之法,力度變化不突兀,不刻意。
但是筆力厚實,雖細微處,也不輕浮。雖肥大處,也不失骨。
至於筆法出處,則需要看讀帖量了,先廣而後精,實大體而察細微。
先從風格上了解帖,然後細察其筆法。
其實在“形質”的層面,審查角度就這三種,得之,字可入品。但是字品之高度,還要看“神韻”“氣韻”“意韻”等“神采”方面。
書法之“神采”
關於神采,唐人到有這樣一句話來解釋。
張懷瓘《書議》:玄妙之理,出於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於杳冥之間,啟長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
其實“形質”是外形,大多數人都可以看見,經過訓練之後都能看的明白。
但是“神采”是內在,就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了,要看天分,思考。
孟子云: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說的就是這類內在的東西,真的要靠“不學而能得之”的能力。
這是人內在的學識,性格所決定的。
如黃庭堅說“學書須要心中有道義,又廣以聖賢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餘常言,士大夫處世百世可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
所謂的“俗”就是有形無神罷了。
這需要“字外功”,陸游所謂“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行路,書則是死書。
-
3 # 陽光裡奔跑的向日葵
不要因為每個人都會寫字就覺得每個人都懂書法,書法不是寫字,是線條、空間諸多方面的藝術。題目所謂的美醜,絕大多數人是在評價寫字,而不是書法。
-
4 # 野地10
曾經看到過一個刑事案例,屬於異常極端的那種,大致情形是:一個村裡的一個女子死了,土葬。同村有個男子半夜把她的墳挖開將雙腿砍下拿回家放在被窩裡抱著睡……我怎麼都不明白怎會有這種事!根本無法用常理去分析,甚至天底下最高明的精神病科醫生也無法解釋這件事。
在我看來,寫出這樣“書法”的人以及給這樣的東西評大獎的人與那個犯罪男子屬於同一類人……不要再浪費時間和精力了,他們的世界你不懂,也不可能懂!
-
5 # 陸兵9647611161716
字和人是一個道理,妻醜良善,樸實忠厚,生兒育女,操持家務,盡心盡力,備受寵敬!字丒也是如此,只要用心寫了,心誠則靈,心到手到,字成一體,字醜功成。同樣也會被人尊敬讚賞的。
-
6 # 清泉居士老劉
無論是硬筆和毛筆書法作品,評判好壞的標準無非從筆法、單子結構和章法佈局三個方面入手。如果三個方面都處理的很好便是佳作,但是現在書法上也有“醜書”之說,即以醜為美,醜到極致即是美,由於個人審美觀沒有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真的無法欣賞有些“醜書”作品,但是我知道有一點,現存的歷代名帖傳世作品無不都是賞心悅目,美感十足,各位書友認為呢?
-
7 # 敬石翁
美與醜是個相對概念。對於書法藝術而言,從欣賞角度看,不能僅僅停留在書寫字的層面,而應該從中國文化積澱和自我認知上判斷。
-
8 # 使用者3397937154954
有可能這位書者碰到的評委是他本人的老師,老師肯定認為他教出來的學生必好,所以,也不管好壞,均把獎給他的原顧。
-
9 # 錚然jc
其實,這評委還有一個深意被隱藏,那就是:鼓勵書法家要敢於打破常規,勇於大膽創新!
誠然,中國書法不能永遠活在古代大家的影子裡,也不能永遠為古人背書,我們要有勇氣創作出屬於我們時代的書法。
-
10 # 陸地巡洋艦上
一是書法沒有好、醜的衡量標準,好看、難看只是人的欣賞角度不一樣。二是書法作品名氣大小與書法作者的地位成正比,所書者是名人,他的作品易被人推崇;反之,書法作品上乘,在書法界也默默無聞。
-
11 # 愛素描art
這些大師不是因為寫的醜而被人追捧,是因為被人追捧才寫的醜,大部分寫得醜的書法家以前寫的並不醜,寫的很傳統、很規矩,他們透過這種傳統的書法得到了社會和專業人士的認可,在書法界混出了名堂,有了話語權、有了足夠的人脈和資金,才有了資本放飛自我,開始嘗試探索別人不敢寫的風格。
處於這個地位的書法家,他們之前已經得到社會的認可,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透過書法也獲得了足夠的金錢,即使寫的醜、寫的不被人所接受,他們也不怕,他們不需要為世俗的一切而擔心了,可以不再考慮讀者的喜好,可以自由自在的書寫,想寫什麼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了。
另一個方面,他們之前就掌握了話語權,因為他們是名家、是名師,所以無論搞出什麼理論來,總有一部分人願意去相信他們,大部分人會認為“名家說的話總不會沒有道理吧”、“畢竟人家練習了這麼多年的書法”。
比如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的醜書名家曾翔,雖然我們見到的都是他蹦蹦跳跳、大喊大叫書寫的影片,但是他坐下來依然可以寫工整的小楷、秀美的行書和狂草,他之前是有很深的傳統功底的,在書寫吼書之前,他在書法界已經很出名了,吼叫只是他的另一種表達,雖然這種表達被很多人批判、包括圈內的專業書法家,但也有一批追隨者,喜歡他這種表達方式。
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確實有很多人喜歡寫很醜的字,再說醜書並不是絕對的,每一個人的眼光不一樣,有人喜歡中規中矩的書法,有人則喜歡變化、喜歡跌宕起伏的書法作品。二者之間也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大家喜歡的風格不一樣而已。
當然,以上所說的醜書書法家都是有實力、有傳統功底的書法家,還有一批書法家他們沒有臨過字帖、甚至沒有經過一天的專業訓練,只是照貓畫虎模仿別人寫醜書,外形動作學習的很像、甚至更誇張,但是他們才是純正的“亂畫”,無一點藝術性可言,他們估計連醜書都算不上吧,只是一種譁眾取寵的表演而已。
無論大家喜歡與否,醜書書寫作為一種形式已經出現,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失的,它也不會影響的傳統書法愛好者對於傳統的追求,當今書法的包容也正表現在此,能夠包容不同書法風格的存在,不管是田英章還是曾翔都有他們的一套理論和追隨者,至於誰能夠走到最後,就交給時間吧。
做為一個書法愛好者,不要受他們的影響,選擇自己喜歡的古代經典書法作品來學習就可以了,這是最靠譜、最值得肯定的學書之路。
-
12 # 使用者天府另類生
玩不過古人,另僻蹊徑。別人明確告訴你:書法不是寫字,是線條藝術,你怎能用寫字的標準去套書法?藝術,藝術你懂嗎?你都懂了,我還能騙人?
-
13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行
現代書法的認知,好象離開了傳統書法的要旨與規範。或求名心切,殺出了很多民間自認體。什麼xX體,什麼醜書。不知以後會怎樣!
-
14 # 暴雪舞
要說書法作品的美醜,不妨打個比方——見過“歌手大獎賽”嗎?咱們聽著很不錯的,認為應該得獎的,結果“評委”沒有給獎。相反,咱們覺得不該拿大獎的,結果人家評委給了!怎麼回事——除了“陰謀論”者認為有“貓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評委與觀(聼)眾的審美標準不一樣。具體怎麼個不一樣法,我在此引用某某評委的一句話:“大家都覺得演唱非常標準非常完美的,並不如不太標準不太完美的好。因為後者充滿個性!”
言歸正傳——書法作品的“美醜”之別,首先取決於用誰的嘴來說。有道是“千人千模樣,萬人萬脾氣”。其實大眾的眼光(審美標準)也是千差萬別的。所以說觀點不一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再“囉嗦”幾句——大概的意思是:書法作品的“美醜”之分,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個方面,大概前文已經說明白了,就是“眾口不一”!第二個方面,可就牽涉到一個“專業”問題了。就是說,要明白一個“專業術語”——“醜書”!簡單粗暴地說,“醜書”這個概念,有它的本質屬性。就是說,“醜書”一詞本來的含義,與大家現在僅從字面上的理解是大不一樣的!具體說怎麼個不一樣法,這就要從大清朝傅青主傅山先生的“四寧四毋”說起……限於篇幅——點到為止。
-
15 # 56049320387
醜書也能獲獎,可能是有他的特色吧,寫美體字的人,不一定寫的來醜字,就因為字醜的出奇,而沒有人寫,成了奇書。
回覆列表
原因只有一個,你對書法的認知和審美還不夠,努力讓自己看得懂才是正途,尤其對於看似雜亂的行草書,沒有專業知識的積累是無法看懂的。
書法有門檻,審美是關鍵。何時能感受計白當黑的美感和線條的力度,便是你入門之時,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