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來點心理學
-
2 # 象象媽
所謂畏難情緒,就是人遇到困難就放棄,稍微難點的事情就不願意做,遇到困難就想找藉口或理由逃避、拖延。其實這個問題非常常見,畏難情緒不單單體現在兒童身上,在大人身上也經常看到畏難情緒,但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而且肯定有辦法幫助孩子擺脫這種畏難情緒的。
首先,我們不要去否認孩子對事情表示困難的態度,並且不要隨便批評打壓孩子,更不能給孩子亂貼標籤,我們做家長的,要幫助孩子去捋清楚這件事究竟難在哪裡?我們要知道孩子遇到這件事情的時候的具體感受是什麼?一起幫孩子看看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之前都做過哪些努力,我們陪他多練習幾次,再讓他自己去解決這些小困難。如果還是有困難,那我們就重複分析,直到把困難解決。在孩子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家長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我們鼓勵孩子再試試,即抱著和孩子一起面對困難的積極態度,那麼孩子也更容易挑戰困難、面對困難,而且他也能夠主動思考,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做為家長,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學習中遇到困難很正常,比如說做數學題很難,背英語單詞也很難,文言文背誦也很難,其實這都是一種錯覺,俗話說:難者不會,會者不難。每天都要輔導孩子學習的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寫作業時,明明很簡單的題目,自己不習慣動腦思考就非要去問家人,甚至看到作業都沒有認真看清題就立馬就問家長怎麼做,這種孩子的畏難情緒表現的就很嚴重,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很家長平常的態度密不可分,孩子上幼兒園寫作業的時候,一開始我們要陪伴他,是因為我們要看孩子的握筆姿勢對不對,那其實應該在上學之前就練好的,握筆姿勢標準了以後,我們就不用時時刻刻盯著他寫作業,即使在同一個桌子上,也是他寫他的作業,你做你的工作,安安靜靜的,頂多互相抬眼可以看到對方一眼就行,當他有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幾點:
1.全部寫完再問
2.家長了解了他哪些不會再讓他多思考,多讀多想,實在不行,就只告訴他一兩題,剩下不會的請他到學校問老師,很多家庭都是媽媽輔導孩子,我們媽媽經常就是越俎代庖,就習慣一有困難就馬上告訴他,告訴完之後再批評他,我們這樣做就會讓孩子覺得寫作業好煩吶,自己不會的話又要被媽媽批評了,他就會覺得自己不行,再有就是,他會覺得我不會了反正媽媽會告訴我的,所以我們做家長的要做的就是:
第一:不能及時告訴他
第二:不要全部告訴
第三:鼓勵他想想,他想起來了,我們要及時表揚他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當中,往往人都會有畏難情緒,就本能地會拖延、本能的逃避,那我們做家長的,就必須要正確引導孩子去思考,如何把這個難變成簡單,把不會變成會,把不熟練變成熟練,這樣一來這種難的感覺就會消失了,剩下的就是一種自信和驕傲。
做家長的,我們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年齡小,就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家長時時刻刻都要做好跟孩子的溝通和交流的方式。
疫情期間,孩子可能有一些過度的擔憂,對於不利的資訊過度關注,那麼這就需要親朋好友的幫助,首先我們有良好的社會關係和家庭成員,無論從給孩子具體的幫助還是心理上的一些籍慰,都會對孩子擺脫當前的一些緊張不安的情緒給予一個很好的幫助,比如讓孩子有個合理的睡眠、合理的膳食,把機體處在一個良好的一個狀態,再加上適量的運動,而且已經有充分證據證明適度的運動鍛鍊對抑鬱、焦慮、壓力都有效的緩解作用,所以運動對我們身體免疫系統、對我們的這種危機的干預和壓力的抗爭都是有非常大的好處。
以前在學校,孩子在學校會上體育課、課間操,幾乎每天都有課外活動,但是前段疫情嚴重期間,孩子一天天不能出門,他們旺盛的精力要怎麼釋放呢?可想而知疫情這段時間,孩子在家裡都快憋瘋了,我們成人也還好,因為我們可以去看看書、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一些事情,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從孩子特殊的年齡階段來說,他過度的精力旺盛,無從發洩的情況下,更是容易產生這種急躁、各方面的一些情緒,我們可能需要給他們去安排好,作為家長來講,安排好孩子的日常生活,每天陪伴孩子做半個小時以上的運動,現在呢,孩子已經復學了,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有個好成績,可是家長的希望、學習的壓力也可能成為孩子的心理負擔。
孩子都有喜歡玩,喜歡快樂的天性,如果限制他們的這些天性,去一味要求他們去做該做的事情,有可能適得其反。
家長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自律性非常強,還聽話懂事,天天每天刻苦學習,一點學不好自己就非常著急,像這種非常懂事的孩子,這些孩子有時候等不到長大就可能要去看心理門診了,如果孩子給自己過度的壓力得不到他生活狀態往往去滿足所謂家長的需求,滿足別人對自己的期待,我考不好家長會生氣啊,考不好老師會對我不滿意啊,考不好就覺得自己丟人啊,實際上自我的滿足,自我的這種需求沒有被得到滿足,這種孩子長大以後非常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我們都知道孩子都喜歡打遊戲,那麼孩子為什麼那麼喜歡打遊戲呢?很可能孩子在遊戲角色裡獲得了滿足,獲得了快樂,比方說他在遊戲裡成了一個大英雄,他就願意打這個遊戲,而學習呢?如果這個學習當中得不對快樂和滿足,那麼長此以往,他就會對學習本身產生厭惡。
說了這麼多,不難發現畏難情緒會成為我們學習過程當中最大的障礙,這個事情難不難呢?這個知識難不難呢?這個知識可能會很難,但是我們對這個東西的恐懼,會遠遠大於它本身的難度,如果你想得到你從來沒得到過的東西,那麼你就要去做你從來都沒做過的事。你一直在做自己熟悉的事情,一直在看自己已經熟悉的內容,那你怎麼能夠感受到那些未知的美好!?你怎麼能夠獲得你不曾擁有過的東西呢!?
-
3 # 木嘛0524
每個人都有畏難情緒,這是正常現象。我們要思考的不是:“孩子怎麼能有畏難情緒呢?這是不可以的,我們要讓他多經歷點挫折,多練練就好了。”這是種我們常態的認識,這是錯誤的,孩子因為我們的挫折教育也特別無辜,過多的挫折,只能讓他的意志力越來越薄弱,最後情緒崩潰,並沒有有效的突破口。面對孩子的畏難情緒,我們更應該教給孩子的是怎麼處理這種畏難情緒,我們把孩子撫養長大,教會了他數學、語文、甚至外語,恰恰是在面對挫折,孩子出現畏難情緒的時候,我們只是再加給他更多的挫折,我們認為這是正確的,其實不然,我們給孩子提供了那麼多實踐場景,恰恰沒有教給他實踐方法,這是我們教育的誤區。
-
4 # 愛湯圓的麼麼
為什麼沒有呢?你也是孩子長大的,換位思考!他出現畏難情緒的時候,是因為他真的害怕,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他身邊鼓勵他,告訴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你需要媽媽幫助的時候媽媽肯定會幫助你,一起客服困難!
-
5 # 小衝小悟
我家孩子也有過這樣的情況。後來我是這麼分析的:
之所以覺得孩子畏難,完全是因為我們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孩子的問題。在我們大人眼裡,孩子那點兒事真的太簡單了,所以對Ta的表現就無語。
問題是:你試著把自己切換回你的世界看看。為什麼我們要天天熬著雞湯鼓勵自己?什麼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為什麼你總覺得做不好領導佈置的工作?為什麼你天天嚷著減肥都管不住自己的嘴?為什麼開會就想往最後一排躲?為什麼想著第二天要上臺發言就睡不踏實…
其實我們也有很多畏難情緒,只不過我們並不覺得自己是在“畏難”。而孩子們遇到的問題,對於成人的我們,都是小兒科,所以,我們“雙標”了。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去替孩子著急。不要以你的認知水平和智力水平去判斷孩子是“畏難”。那就是人家的真實感受啊!人家只是個孩子啊!
-
6 # 北京婷子
家有5歲半小姑娘,大概從3歲左右開始,她要背一首古詩,或者要練習一首鋼琴曲之前,都會苦著臉跟我說“我肯定不行”。又或者有老師或者長輩誇獎她的時候,她會說“我覺得我不是好孩子”……當時一直覺得是孩子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也就是你提到的“畏難”,後來終於瞭解到,原來這是一種高自尊表現的自我保護,很高興分享給你,希望有幫助:
這種"故意和自己過不去"的行為,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妨礙"。也就是由於害怕做不好,先提前否定自己,心理學家Covington把它定義為:"個體為了給潛在失敗提供一個預先的藉口,而為自己的表現製造一些想象的或真實的障礙"。
主要是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自尊心非常強,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因此為了避免受到批評或別人對自己能力的懷疑,而提前製造外部障礙或自我否定,如果真的失敗了,就可以理所當然的推卸責任或“你看,我早就說我不行了”。
一般對自我期望更高的人,容易“自我妨礙”,因為他們希望自己有一個“完美”形象,還有心理控制源為外控型的人,也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提前自我否定或者歸責於外界,可以讓自己好受點兒。然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還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表揚的,因此如何有技巧的引導孩子解決這類問題呢,迴避不如直面。
一方面家長和孩子形成統一陣線,讓孩子覺得家長是自己人。請不要總是站在評判者的角色去指點或者評價孩子,這樣只能讓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在您面前放下面子。千萬不能在公眾場合讓孩子沒有面子,也儘量不要在公眾場合給孩子搞突然襲擊,讓他回答問題或者表演什麼的,除非您確定孩子願意這麼做。
另一方面,當孩子願意和家長敞開心扉之後,家長可以以小秘密的形式,幫助孩子私下練習。譬如,“咱倆私下悄悄練好琴,下次讓老師嚇一跳”等等,這樣可以不斷拉進親子關係,只有走進孩子的心裡,才能解決孩子的心理和情緒問題,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成長,而不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上評價他的成長。
-
7 # 靜默然
我家兒子小的時候就是這樣,不喜歡寫作業,每天寫作業都要鬧好久!
後來我發現他沒有寫作業的動力,於是跟他一起協商,你今天有沒有想做的事情?想怎麼做?什麼時間做?我如果覺得可以,我們確定後,就按著他的計劃做。
有一次我不同意,他非要那樣做,我也就順從他,這樣讓他受點挫折也不錯!慢慢的,他的畏難情緒就減少了很多!
-
8 # 都說我的情商很高
孩子7歲了,很不自信,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想說,您家孩子還是有很大的改變餘地的,7歲的孩子年齡上很有教育的優勢哦,所以不要灰心,只要抓住關鍵,找到方法,很快就有成效的。
我這樣說是因為我的女兒在7歲時也不自信,我記得她都上2年級了,還對我說:“媽媽,這課文到底怎麼背啊?我覺得都背不會!”我拿過她老師正要求背的一篇課文,給她演示,一段段背,一句句背,就是化繁為簡,把複雜的東西剖開來,每個步驟就很簡單了!
我只用了半小時引導,女兒就把一篇500字左右,三五段的課文背個七七八八了。後來,我又用同樣的方法和她一起背誦,我們背得越來越快樂!
原來,看到閨女記憶慢記憶差的時候我也很懷疑,她是不是就是腦子不好用?可是現在已經上小六了,她自信的笑容經常掛在臉上,放學回來和我說各種事情,就是說作業都佈置了什麼什麼,哪一頁幾道題,哪一道題好做這樣細節的內容都記得清清楚楚,尤其是考試後回來會第一時間和我說:“媽媽,我這兩分扣的好冤,是這樣錯的!”就開始給我講,為什麼錯了,當時做的時候是怎麼想的……
我就驚歎,一個孩子的潛力如此巨大,女兒從一個從小成績上默默無聞的學生到現在逐漸向優秀生甚至是學霸的方向發展了!
總結來看,孩子畏難,不自信,特別需要家長的引導,而且很關鍵的一點,鼓勵一定要基於實際,千萬不要誇大,否則孩子的壓力更大,畏難情緒更重。
所以,您最需要去做的是面對孩子的一個難題,把難題簡化,一步步跨越,指導他去解決。您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做,為孩子樹立榜樣,也讓他看到問題是不難解決的。
-
9 # 馬小格
可能的問題在於,你一直對他的鼓勵起到了一定的負面作用,我個人認為是過度保護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普遍忽略的一個問題。 實際上,過度保護在短期內,對孩子是很有幫助的,很多時候,有這種過度保護支援的孩子能夠獲得輕微的競爭優勢。但是從長遠來看,過度保護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在私人助理一樣的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很快就會失去這種競爭優勢。
過度保護可能會導致過度依賴,這種情況會在成長中慢慢呈現出來。
被過度保護的孩子,他們的環境通常是高度結構化的,他們的時間被嚴格控制,那麼就意味著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那麼多的自由時間。 如果沒有機會練習自我管理,他們就缺乏實現目標所必需的技能。
這些問題帶來最直接的後果是:長大後會有拖延症,從而缺乏取得成功所需的主動性和動力。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被過度保護的孩子,長大成年後不太可能擁有成功所需的精神控制和內驅力。
原文這裡:
https://www.toutiao.com/i6835234919707312648/
這是我之前寫過的一篇關於過度保護的文章,涉及自信和孩子的成長,一些相關的思考。
-
10 # 似水流年12
問題可能就出在這個你很棒上面,許多人盲目的相信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個說法,不管是否是事實,一概猛誇,但從不動腦子思考一下,一旦你這個你很棒與事實不符,你孩子從你很棒感覺到的是很差勁,那這個誇獎就變成了負擔,孩子會覺得媽媽說的很棒的這個感覺是很容易得到的,但自己就是無論如何都得不到,應該輕輕鬆鬆就能有的感覺他沒有,他還能有自信嗎?在沒有百分之百確認的情況下,他敢去要這個很棒的感覺嗎?孩子儘量不要否定他,但這也不是讓你誇大其詞,言過其實去猛誇,表揚和鼓勵要實事求是,遇到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要給予具體的指導,而不是空洞的說教,評價和所謂的鼓勵,來一句你能行,我相信你,這樣大而無當的話,其實孩子知道你根本就不相信他,否則,你不會在對孩子的真實狀況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隨隨便便就將這樣的大帽子扣在孩子的小腦袋上。
-
11 # 微雨軒Cathy
1:一個大人都沒有辦法去正視困難或者面對自己,我們無法要求孩子比大人都在理智的看待困難並戰勝它。
2:教會寶貝技能或者知識是重要的,同時培養他正視困難,積極主動想辦法的心態最重要。心態才會伴隨她們一生。
-
12 # 心理諮詢師高巧雲
八年的家庭教育指導,讓我見到太多太多這樣的情況!抗挫折能力差,嬌氣,習得性無助,畏難……
現在的小朋友絕大多數都不缺乏關注,不缺讚美表揚,但是為什麼還是這麼不自信呢?遇事動不動就是“我不行!”“我不會!”
有沒有想過你家孩子有可能並不缺乏成功的經驗,他缺的是艱難成功的經驗?在到達成功之前的過程更能影響他的心理品質!
日常生活我們經常看到下面類似情況!就拿我見到一個小孩吃飯的情況來說!小朋友五歲,經常跟奶奶,爸爸媽媽一起吃飯!
小朋友用勺子吃飯把碗裡靠自己的那一邊吃完了,奶奶發現他不方便吃了,就主動幫忙把碗轉過去!孩子可能都沒意識到自己遇到困難了!建議孩子可以練習用筷子後,小朋友筷子使用進步非常快!但是,夾菜本來使得挺好的,離他近的菜夾完了,奶奶發現孩子夾不到,在孩子沒有說需要幫忙的前提下就又一次代勞了,幫孩子把菜撥到孩子方便夾的地方,小朋友依然常態的吃自己的!用筷子吃飯,到最後飯變得一粒粒夾不起來,奶奶再一次主動出擊,不需要小朋友努力什麼、表達什麼,就開始喂他!每天都要進行的吃飯,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遭遇困難,遇到難題,但是家長可能並沒有讓孩子擁有這樣的機會——“意識覺察問題——分析問題——嘗試解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那當孩子在自己獨立面對問題的時候,他會怎麼表現呢?
你的孩子有這樣一次次摔倒,一次次重來,直到成功的經驗沒?看著孩子一次次失敗,你能忍得住不插手嗎? -
13 # 肆叄貳壹
很多孩子就是被“你很棒”摧殘的,弄得他們只能很棒,只能贏不能輸,久而久之,因為怕輸,怕做得不棒,而不敢去做。家長鼓勵孩子是對的,但可以試著去鼓勵他的行動,比如你昨天努力去試著彈了幾個音,我聽著很喜歡,不管你彈得怎麼樣,你努力的樣子媽媽很喜歡。
我兒子今年7歲,特別沒有自信。
比如說做題,除非是他100%知道答案,否則無論你怎麼問他,怎麼引導他說出了他心中的答案,他就是不肯說,猶猶豫豫,吞吞吐吐,最後沉默,嚴重一點就哭鼻子。
還比如練琴。每次學新的曲子,他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好難好難,我一定彈不了”,然後就千方百計不肯練琴,拖拖拉拉的,被我逼著去連的時候,會一邊發脾氣一邊說:“我就是彈不好,我根本不認識這些音。”,我鼓勵他,多練習就好,他一定會告訴我“好不了,好不了”。他的鋼琴老師也這麼說,你孩子怎麼那麼畏難?
從小我就一直鼓勵他告訴他“你很棒”,但是他還是很膽怯。他還小的時候我還能耐著性子去安撫他,但越來越大,我就越沒有耐心。
100%的鼓勵不行,她是要200%的鼓勵嗎?
回覆列表
我們可以先來想想,為什麼孩子會出現畏難情緒,為什麼受挫能力會差?
我認為是有三點的:
1. 家長無法體會孩子的受挫感
受挫時候的感受是很主觀的,家長不能用成年人的認知去判斷孩子受挫的感受。很多話聽起來是在安慰孩子,其實還是不認可孩子的受挫經歷。
例如:當孩子遇到困難像父母求助時,很多家長都會這樣回覆孩子:“這有什麼難的,這麼簡單的事情...”
這樣的回覆往往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沮喪無助,“原來大家都覺得這件事簡單,為什麼只有我做不好?”,孩子的自信就會在這種情況下慢慢被消磨掉,覺得自己肯定處理不好,從而真的放棄嘗試。
2.父母給與孩子過多的幫助
很多父母會將“為孩子剷平成長中的障礙”作為養育孩子的終極目標。在這樣的一個目標下,很多父母見不得孩子出現任何的負面情緒,只要孩子一有負面情緒,馬上就會用應激反應來制止孩子的負面情緒,例如: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給予過多不必要的幫助。
這類家長對於孩子生活學習中的大小事,習慣完全包辦代替,替孩子剷除成長中的任何障礙,製造一個“真空免疫環境”。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僅容易出現嚴重的自我中心,而且不利於擁有良好的抗挫能力。孩子小的時候經歷過任何挫折,長大以後即便遇到一點點困難也會變得一蹶不振。
3.泛泛而談的鼓勵
當孩子受挫時,很多家長都喜歡說一些,“你要勇敢一點,你可以自己搞定的呀”等鼓勵孩子的話。
但這種泛泛而談的鼓勵話語,並沒有告訴孩子如何去面對挫折,“勇敢是什麼?該往哪個方向去努力?” 對抗挫折最關鍵的是要教會孩子怎樣去分析挫折,解決問題。
生活中打倒我們的並不是挫折本身,而是面對挫折時的負面逃避態度。因此,父母只一昧說些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困難的話,對孩子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回到正題,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
1.正確評價孩子
家長應該抓住有利的時機,教會孩子正視挫折。
例如,年幼的孩子不小心跌倒,有些家長就會著急地將孩子從地上抱起來,甚至還拼命地跺跺地板,指責地板的過錯。這種教育會使孩子在往後的成長過程中,容易將自己的過錯推到別人身上。
面對孩子摔倒,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如果摔得痛,那就讓孩子痛痛快快地哭幾聲。
有時候,家長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主動創造條件,讓孩子嚐嚐失敗的感覺。對於5歲的孩子來說,家長可以讓他們學學象棋或圍棋,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地承受失敗與勝利。
2.不輕易代勞
當孩子做某件事情還沒有成功時,家長儘量不要輕易代勞。
例如,當有些家長看到2歲的孩子撿不到正在滾動的球時,就會立馬上前幫助孩子抓起小球遞給他。其實家長在這種時候撿小球給他並不能讓他開心,反而讓他受挫。
時間一久,孩子就會失去在挫折面前堅持的耐心,下次他們遇到挫折也會習慣性讓父母幫忙解決。
3. 不要跟別人比
很多時候,孩子的無意行為都會被家長進行有意的比較。這樣,孩子就自然而然學會只關注結果。
長期被誇獎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應該比別人厲害,遇到別人比自己做得好時就接受不了了。而孩子長期不被人“比下去”的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做某件事不如別人,從而喪失了做事的興趣。
4. 做事有始有終
對於某些必要的“強迫”事件,也是培養孩子們責任心的好時機。
例如畫畫,家長應該允許孩子不喜歡畫畫,可以不強迫孩子學習畫畫,但當孩子開始畫一幅畫,畫了一半孩子覺得沒有興趣繼續畫了,家長就應該讓他將一幅畫堅持畫完。
這裡的強迫不是強勢地將孩子按在座位上讓他畫,而是我們需要給孩子引導,例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沒畫完的畫就像是沒吃飽的孩子會哭泣。我們應該調動孩子的責任心讓他們去堅持完成作品。
挫折教育並不是一蹴而成的,父母需要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摸索出適合鍛鍊自己孩子受挫能力的方法。
適當的挫折教育可以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從小多經歷一些事情,多自己動手,適當的時候還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一些責任和壓力,這些都將會對孩子今後的人生有著非常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