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飲馬流花河
-
2 # 農人徐小二
種薯消毒為消滅如瘡痂病、粉痂病等表面細菌,可用1mg/kg高錳酸鉀液浸10-15min或用40%福爾馬林液1份加水200份,噴撒種薯表面,或浸5min後,再用薄膜覆蓋2h,再晾乾進行種薯消毒。
種薯大小與切塊塊馬鈴薯種薯大小與生長、產量、繁殖倍數極為有關。
北方乾旱一季作地區種薯一般以50-80g為宜,南方種薯以20-50g為宜。
催芽在春秋二季作區,春薯秋播和秋薯春播,種薯播種時需打破休眠並催芽,方能保證按期出苗、出苗整齊並避免秋季爛種。研究發現,隨著休眠期的推移,塊莖中赤黴素的含量大量增加,到萌芽時可增至30多倍,因此可用赤黴素打破休眠。浸種用的赤黴素濃度,因品種、種薯貯存天數、薯塊大小、催芽或直播而稍有差別,濃度一般為0.2~1mg/kg,浸泡時間10-15min,浸種畢撈出。選通風陰涼,沒有陽光透射的地方放置,務使在1~2h內晾於
-
3 # 象山縣現偉海鮮
馬鈴薯是一種常見的農業作物,它在我國栽培範圍也特別普遍,而且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栽培價值,馬鈴薯不但是一種糧食,而且也是一種重要的蔬菜,那麼,馬鈴薯種植時間是什麼時候?下面一起來進行一下了解。
一、種植馬鈴薯的最佳時間
1、4月中下旬-5月初,這段時間適合東北和甘肅、青海等一些西北地區種植馬鈴薯,到秋季收穫,通常情況下一年只能種一季,所以稱為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區。
2、以下這些省份可以一年種植兩季的馬鈴薯,山東、河北、河南、山西、江蘇、湖南、河北等。山東、河北、等中原一帶的2、3月份種植春馬鈴薯,6-7月是收穫機;8月份種植秋馬鈴薯,10-11月初的時候收穫;江蘇、浙江等中南一些的省份1-2月份可以種植春季馬鈴薯,5-6月份收穫;9月份的時候種植秋季,12月份的時候收穫。這些地區被稱為中原以及中南二季作區。
3、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等地可以在秋季水稻收穫後利用期間空隙種植一季馬鈴薯。一般10月中下旬-11月份播種,下一年2-3月份收穫。因生長期多處於冬季,因此這些地區通常稱為南方冬季作區。
4、此外,馬鈴薯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適於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於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土溫16~18℃),高於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
二、馬鈴薯種植步驟
1、購買品質優良的作為種子
2、休整土地。當然你也可以種在花盆裡,不管是土地還是花盆,要先堆肥或者施肥!確保土壤營養豐富!
3、種植馬鈴薯。一般選取最後一次霜凍過後!這樣就能在夜晚把土壤裡的害蟲先凍死!而白天的陽光也會更長!注意把土蓋滿土豆!
4、定期澆水,清除雜草,勤奮的人總能收穫美好!
5、收穫馬鈴薯,你不用知道什麼時候收穫,因為馬鈴薯最好收穫的時候,它的葉子會枯萎!
透過以上的介紹,我們現在知道了馬鈴薯種植時間是什麼時候,馬鈴薯對溫度的要求:塊莖生長的適溫是16℃~18℃,當地溫高於25℃時,塊莖停止生長;莖葉生長的適溫是15℃~25℃,超過39℃停止生長,地區不同、氣候不同,馬鈴薯的種植時間也會有所差異。
-
4 # 鄉村小糊塗
種植土豆之前必須精選種薯,一定要選擇一些良種,必須選擇一些薯形規整,具有品種典型特徵的種薯,種薯的薯面具有光滑、色澤鮮明,重量大約在1到2兩之間,大小一致的健康種薯進行作種。選擇種薯完成以後也要嚴格的去除種薯表面畸形、尖頭而且具有一些壞死或者病菌的塊莖,這些有問題的薯塊是不可以進行選擇的。
薯種處理
種植土豆的時候,要將種薯進行切塊,這樣才能促進薯塊中的氧氣進行交換,而且也可以從休眠期轉為生長期,可以有利於提早的發芽以及出苗。切塊的時候要把工具進行消毒,以防工具中的細菌傳染給薯塊,而引起了爛種缺苗的情況,更會增加田間的一些發病率,更能使腫塊或者品種退化。切塊的時候一定要大,因為用種量大,一般都會切成20到30克的薯塊。切塊的時候要縱切,使每一個切塊兒上都必須帶有一些優質的芽眼,切塊兒時要剔除一些病薯,切塊的用具,必須進行嚴格的消毒,以防傳病。
如果利用小整薯進行做種的話,可以避免一些切刀的傳變現象,而且小整薯的生活力以及抗壓力都非常的強,在播種過程中可以使出苗率更早,也更加的整齊。大部分都會採用25克左右的健壯小整薯進行做種,可以有顯著的防病增產等效果,但是小整薯的生長期短,成熟度低,休眠器而且也長,後期生長的時候會有一些早衰的現象,在栽培上應該掌握好適當的密度,做好催芽的處理,可以使一些鉀肥並配合著相應的氮磷肥進行營養的補充,才能發揮小薯做種的生產潛力。
催芽管理
種植土豆需要進行前期的催芽,才能達到防病豐產的一個措施,播前進行催芽可以促進早熟的階段,而且還可以提高產量,同時在催芽的過程中可以淘汰一些病種,可以有效的減少了田間的後期管理,更有利於達到全苗的效果。催芽的時候將種薯與沙子分層的進行放置,厚度大約要保持3到4層,並保持周圍的溫度要在20度左右,而且要足夠的溼潤狀態下才可以正常萌芽,經過10天左右以後即可出芽,催芽的時候可以利用一些赤黴素以及高錳酸鉀液進行浸種,這樣可以防止種子上有一些病菌,也可以提高催芽的效果。
土地選擇
土豆是一種不可連做的作物,在種植土豆的時候一定要選擇一些三年內沒有種過土豆的地塊進行種植,土豆對於連作的反應非常的敏感,在生產上一定要避免一些連作。如果在同一塊地上進行連續的種植,土豆就會引起一些病害發生,比如一些青枯病等,同時也會引起土壤中的養分導致了失調,缺少了一些微量元素,使土豆不能夠正常的生長,就算存活以後植株矮小,產量過低,品質也會下降。種植土豆的時候,最好與一些其它的植物進行能作,這樣可以達到增產的效果。
土地整理
種植土豆的地塊,最好選擇一些地勢平坦,灌溉條件好,土質肥沃的沙土壤進行種植。而且也要對這些土地進行整理。因為在土豆的正常生長期間,需要大量的營養成分,所以就要施足一些基肥,整理土壤的時候可以利用一些肥料與土壤均勻的攪拌混合到一起,才可以達到減肥的效果,讓土壤中的養分增加。
田間管理
如果在秋季種植土豆,最好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進行播種,冬天種植土豆最好在12月下旬到1月中旬進行播種。確定出種植土豆的時間以後,也要合理的密植。只有合理的密植,才可以使土豆利用好光能以及地中的養分,達到了高產的效果,每畝地可以播種6000株左右的土豆。當馬鈴薯生長期間要及時的補苗、間苗才能提高全苗的效果。而且還要及時的追肥,澆水完成以後與中耕鬆土進行共同的除草效果,可以提高品質使產量更高。
-
5 # 蘇北小朱
在種植馬鈴薯前要做好選種和處理工作,包括種薯的選擇、種薯的催芽、種薯的切塊,也可以選擇整薯播種,這樣更能減少病毒侵害。
一、種薯的挑選
挑選馬鈴薯種薯時,必須挑選無病毒的馬鈴薯種薯,並且種薯的形狀必須整齊並與品種特徵保持一致。除去患病,受傷,爛掉,冷凍,枯萎和畸形的種土豆。
二、種薯的催芽
將塊莖切塊後,和溼潤的土壤混合,完全攤開在溫床或者木箱中,總的厚度為50釐米左右。要注意在倒進去之前要在四周蓋好7到8釐米的溼潤土,攤開之後上面也要加上溼潤土。完成之後,保持溫度10℃-15℃,同時保持一定的溼度,促使幼芽萌發,當芽長1-3釐米時,即將發生根系時,將塊莖扒出播種。要注意,因為幼芽與根系都特別脆弱,容易折斷,操作時應該小心。
三、種薯切塊和藥劑處理
薯切塊播種可節約用種和提早發芽。一般每個切塊重量不應低於20克,其上應有1―2個芽眼,種薯切塊時,為防止環腐病和青枯病借切刀傳染,切刀應嚴格消毒,可用兩把刀邊切邊將刀輪流在沸水中煮5分鐘消毒,或用75%的酒精消毒。種薯切好後要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水汽後再播種。為促進早發芽,切口應靠近芽眼,切口還可沾抹一些草木灰。從外地引種時,為防止種薯帶病(瘡痂病、黑腥病和黑痣病)傳染,播種前應對種薯進行消毒。一般用0.5%福爾馬林溶液浸種20―30分鐘,浸後撈出悶6―8小時,然後再進行切塊。
回覆列表

南方秋播栽培的適宜播種期在8月中、下旬。因為從這時起日平均氣溫已開始下降,約在25℃左右。如播種過早,由於氣溫高,而且多陣雨,種薯在土中容易腐爛,雖然播種提早,但出苗的日期井沒有相應的提早,而且即使早出苗的話,這些幼嫩的植株在高溫而乾旱的氣候條件下生最往往表現得較衰老,莖葉細而弱,產量非但不高反而較低。如播種過遲,生是期短了,養料製造與累積少了,產量也是不會高的。

種薯在催芽之後播種的情況下,播種時期尤其值得注意:萌動了的幼芽對不良環境的抵抗力較弱,這是因為一方面幼芽內組織柔嫩,細胞內水分的含量較多;另一方面這些芽是在較適宜的溫、溼度條件下是出來的,所以種到地裡去了之後,對不良環境的適應性就會差些。
所以發了芽的種著播種期不應早於不催芽的播種期,一般在8月下旬左右播種,播種時一定要注意到土壤溫、溼度的變化狀況,否則反而會引起不良的後果,這表現在薯塊容易腐爛,已發出的芽易於死亡,薯塊上的休眠芽重新開始萌動、生長,不但多消耗了塊中所路藏的養分而且出苗反而延遲,缺苗率則有增多的危險。

除了播種的日期之外,還應注意到播種的時間。應掌握在陰天或者晴天的下午3~4點之後播種,這也是因為要減少高溫的影響,如果在上午或中午氣溫高時播種,由於播種之後,土壤溫度較高,而直播種層的土壤水分蒸發量較大,就會影響到芽的萌動和生長。
種植的距離,一般是行距1.1~1.2尺,棟距0.5~0.6尺,每畝播種量為350~400斤(但一般農家播種時,由於種薯少,所以播種量常小於300斤)。
因為秋季生是期較短,日照時間也不及春播栽培,所以植株的生長與營養面積就較春馬鈴薯為小,種植的密度就可以較春播栽培較密,適當增加密度也是秋馬鈴薯增產的重要關鍵之一。

在與其他作物固作時,可根據馬鈴薯收穫前作物的生長情況與營養面積來考慮種植時適宜的株、行距。
播種的深度在秋季栽培是應值得重視的。因為這影響到播種層溫、溼度的變化,這就關係到出苗的遲早與缺苗的產重與否,一般以2~3寸較為適宜。
如播種過深,雖然溫、溫度;條件教好,但復土太深,頂土困難,就會使出苗延遲。播種過慢,則播種層的土壤溫度較高,而且土壤溼度尤其得不到保障,在這情況下,井但出苗延遲,而且常因薯塊的腐爛而造成大量的缺苗。
曾經觀察到播種深度在2寸左右時,腐爛的薯塊的數約5~10%,而播種深度不足1寸,則薯塊的腐爛量竟達30~75%之多。

為了增加播種深度,上海郊區農民應用了一種“反套肋”的播種方式。這就是在播種行的上面再加上一層土,而使播種行成為背形隆起,這一層土是從播種行的兩邊挖起來的。
用這種“反套肋”方法種植時,可以使播種深度加深到3~4寸,因而可降低土溫,更主要的還是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所以出苗可以早1~2天,出苗率也較高。據農民反映:反套肋可大為減少因障雨而引起薯塊的腐爛,其原因也朗在於可減輕土壤溫、溼度的劇烈變化,但在出苗之前需要削去1~2。寸,以利出苗。

除了反套肋的方法之外,用覆蓋物覆蓋在土面上,也將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在氣候條件惡劣的情況下。覆蓋物如稻草、瓜蔓等都可採用。
據觀察:用稻草覆蓋後,土壤溫度一般地對照(不復蓋的)的溫度要低2~3°C,而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則降低溫度的效果也較為顯著,觀察到當對照的土壤溫度達到36.5℃(中午土接表層1.5寸處)時,有覆蓋物保護下的溫度僅29.5C,二者相差竟達6℃之多。
覆蓋物不僅降低了土壤的溫度,而且由於減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發,因而使土壤保持較高的溼度,薯塊的萌芽生長條件較為優越,出苗就早(早2~4天)而整齊。但由於此法需要大量的覆蓋材料,在大面積栽培時不易全面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