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花八門Jonnoy
-
2 # 使用者清風細雨
屈原真的冤。冤在①公元前305年,屈原代表楚國剛和齊國簽定友好同盟。秦國一施壓,楚懷王立即認慫,要屈原寫一首罵齊國的歌,屈原說,秦怕咱們和齊聯盟,咱們聯盟對楚國有好處。咋能剛和人家定了友好條約,出爾反爾再去罵人家呢?就不寫,被罷免了左徒,當了不管事的三閭大夫。②秦請楚懷王去秦赴會,屈原阻止不讓去。但懷王不聽,結果被扣押,最後死在秦國。說是屈原把秦國得罪了,就將他革職,流放江南。③楚懷王之子楚襄王上位,賜屈原毒酒,多虧屈原一生滴酒不沾,女弟子惠蘭替喝了,也替死了。④聽說秦己滅楚,一生忠於楚國的屈原大夫於公元前278年農曆5月初5,抱著一塊大石頭跳進了汨羅江!
-
3 # 冷暖看人生
早年屈原曾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 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公元前305年,屈 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放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 他的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成為中國詩歌文學的起源之一。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 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紀念儀式。
關於屈原自沉汨羅江的原因,歷來有諸多說法,卻都相差甚遠,恐怕是因所選擇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總括起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說法是以身殉國。這一種說法,以清代學者王夫之和現代歷史學家郭沫若為代表。他們認為屈原是楚國的貴族。先秦採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 主,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就親疏有別地分封到不同地方當諸侯,諸侯又按照同樣的方式把國家分給不同的大夫。楚國和其他諸侯國有點不同,國君和周天子並沒有直接 的血緣關係,所以在其他諸侯只能稱“公”、“侯”時,楚國國君就能自稱為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稱號。
楚國的君臣同樣有這種關係,屈原和楚王同姓, 所以他對楚王和楚國,不僅有一份大臣對國家的忠誠,也有一份難以割斷的血脈親情。王夫之在《楚辭通釋》中認為,屈原所以寫下著名的詩章《哀郢》,是由於哀 嘆郢都的陷落,宗廟社稷成為荒丘廢墟,人民流離失所,楚頃襄王不能拼死抵抗秦軍,楚國滅亡指日可待。
據此,現代的屈賦研究者大都認為,屈原投江是因為秦軍 攻破楚國都城,屈原不忍親眼目睹國家滅亡,故而投江殉國。郭沫若在《屈原考》中寫道:“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寫了一篇《哀郢》……他看不過國破家 亡,百姓顛沛流離的苦狀,才悲憤自殺的。”他在《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中寫道:“屈原的自殺,事實上是殉國難。”
還有一種說法是屈原以死諫楚王。持此說的人認為屈原看到楚國“黨人”橫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沒有忠良之臣,國家沒有抵禦外敵的力量,楚國將面臨 亡國大禍。滿懷救國大志的屈原卻遭讒言而被流放,報國無門的他沒辦法身諫楚王,哀嘆報國之志無法實現。絕望的屈原決心以死來震醒昏君。屈原在《離騷》篇末 有“吾將從彭咸之居”。彭咸是殷朝有名的賢士大夫,他曾忠心勸諫國君,遭到漠視,最後憤然投水而死。由此看來屈原之死是“尸諫”,是向彭咸學習而來的。
最近,有人對屈原的死提出了新的看法,那就是,屈原並非死於自殺,而是被謀殺。屈原是一個具有浪漫主義理想的詩人,他寫過大量的情詩,其中《湘夫人》是其中之一。
研究這篇文章,我們透過屈原謙卑的態度判斷,“湘夫人”擁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超過了屈原本人,很可能是一個王室成員;“湘夫人”有著驚人的美貌; “湘夫人”是位已經出嫁的、受道德禮教制約的女人,她不能與屈原公開見面,而只能跑到荒郊野外與其秘密幽會。而標題“湘夫人”中的“湘”代表楚國,“夫 人”就是妻子。對照王宮裡的所有有身份的女人,符合“湘夫人”這四個特徵的只有楚懷王的寵妃鄭袖。
屈原與懷王寵妃的暖昧關係被懷王知道後,促使他以政治名義放逐屈原,使他再也無法與鄭袖見面。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在秦國病逝,秦國把遺體送還了 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楚人正式立太子為王,是為頃襄王。耐人尋味的是,心灰意冷的屈原聞聽此訊後卻禁不住的歡欣鼓舞、欣喜若狂。因為屈原相信 他的老情人“湘夫人”會想盡辦法說服頃襄王,讓他重返京城,再握權柄。
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為防止屈原與鄭袖的關係捲土重來,楚國王室遵照楚懷王的遺命, 派人對屈原進行了捕殺。追殺事件的發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羅江,兵士們最終在江邊抓住了屈原,將他刺殺後裝進袋子,捆緊了之後綁上石塊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殘 酷的歷史悲劇。
而流傳至今的賽龍舟和包粽子是不是也在暗示當時的追殺情景呢,用賽龍舟隱喻當時追殺屈原的激烈場面;用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事實—糯米飯象徵著屈原的肉體,粽葉象徵著裝他的袋子,粽絲象徵著捆紮他的繩索;而把粽子投入水裡,則象徵著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當然屈原死於謀殺這一說法並沒有切實的依據,只是一種猜測,但是誰又能說這種猜測不是歷史的事實呢?
-
4 # 小龍女5505
屈原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末期一位悲情的忠臣,一心忠君報國,歷經楚懷王、楚襄王父子兩朝,盡忠職守、忠君愛國,可惜被奸臣同僚進讒陷害、兩次蒙冤慘遭流放,憂憤痛苦傷心。因此一代忠臣屈原確實是蒙冤遭難,結局也是壯烈。在楚國被秦朝滅亡後,他盡了最後一片忠心,身投汨羅江而死,以身殉國,與楚同亡。
-
5 # 白鹿躍青崖
這種事情怎麼說呢?他的情操值得讚揚,也值得我們學習。
但是,縱觀整個個歷史發展程序,因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不匹配,而倒在歷史車輪下的人少嗎?太多太多了!
-
6 # 湘西超風行者
真的冤,冤在碰到國家走下坡路的時候,冤在自己身邊無知己,冤在不被他人所識,冤在昔日的相處好的君王、同事、徒弟等個人在關鍵時期都反目成仇,冤在自己沒有反駁的機會,冤在自己的主張被偷樑換柱,冤在被秦國派來的張儀一個人離間所有人,冤在自己被名氣與身份所累
-
7 # 神馬看世界
從司馬遷著史至今,屈原因政治憂憤而投汨羅江自沉的動人故事被人們廣為流傳。而其中唯一的證據,就是詩人那首被放逐以後所寫的《懷沙》。詩中稱,自殺的方式已然確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躍,去擁抱(“懷”)江底柔軟的泥沙。對此,早在30年代胡適先生就曾提出質疑,認為《懷沙》一詩中的許多話語並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後人根據他自殺的傳說而炮製的一篇偽作。
那麼,屈原究竟是怎麼死的呢?目前,在海內外的學者和歷史學家當中,“屈原死於謀殺”的說法十分流行。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許多人有謀殺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治宿敵令尹子蘭、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貶放,除非有極特殊的原因,否則他們沒有必要再去殺害這個在政治上已經毫無指望的人。這樣看來,屈原最終不過是一場秘密愛情的犧牲品而已。
屈原在愛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他寫過大量的情詩,其中《湘夫人》最令人關注,因為屈原對她投入了異乎尋常的眷戀與愛慕。從詩中可以推斷,此女美貌驚人,而且比屈原擁有更高的地位;她因為種種限制無法與屈原公開見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約會。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女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其實“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國;“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與其寵妃的暖昧關係被懷王知道後,促使他以政治名義放逐屈原,使人再也無法與鄭袖見面。十幾年後,楚懷王駕崩,為防止屈原與鄭袖的關係捲土重來,楚國王室遵照楚懷王的遺命,派人對屈原進行了捕殺。追殺事件的發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羅江,兵士們最終在江邊抓住了屈原,將他刺殺後裝進袋子,捆緊了之後壓上石塊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殘酷的歷史悲劇。
還是有百姓目擊了這一謀殺過程,但在當時的暴政下他們必須委婉地說出真相,於是導致了“端午節”的起源:在紀念另一個楚國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裡,舉行哀悼屈原的祭禮,用賽龍舟隱喻當時追殺屈原的激烈場面;用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事實——糯米飯象徵著屈原的肉體,粽葉象徵著裝他的袋子,粽絲象徵著捆紮他的繩索;而把粽子投入水裡,則象徵著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
8 # 那抹夏天
公司發出了端午節放假通知,值此佳節來臨之際,我想起了屈原來,也想起了許許多多的“忠臣”,首先呢,我的觀點是屈原冤,他可以不與楚同亡的,但是轉念一想,如若不亡,不以生命消亡警醒世人,也不足以突出其愛國忠君,他,冤啊。現代人都說,端午節是祭奠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咱們來聊聊屈原吧。
人人都知道屈原有文韜武略。他的不朽作品,六國聯盟就是明證。可惜,偏偏遇到了昏聵的楚懷王,有眼不識金鑲玉,他的赤膽忠心,遠見卓識被白白糟蹋了。奇怪的是,屈原有如此的遠見卓識,偏偏就是政治的高度近視眼!竟看不清自己所事的是一介昏君,是一個混蛋。結果,六國聯盟被毀壞。令人扼腕痛惜的是:悲上加悲,自己悲憤交加,竟糊塗的選擇了抱石溺亡!你絕世聰明,卻糊塗透頂,為一介混蟲,為一個罪惡的皇朝、家天下殉葬,簡直渾到了極點!屈原啊,屈原(屈冤),你活得屈啊,死得冤啊。
回覆列表
現在正值端午節前夕,我們就借探討這位戰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詩人。來緬懷這位受人愛戴的先人。
就屈原本人而言,他是自願投江,但大環境而言他死的確實很冤屈。
咱們先看看屈原那個時期的歷史背景,是戰國時代,正是中國史上極為動亂的年代,社會開始從封建領主制轉向封建地主制。
屈原(前339~前278),楚國人,出身貴族家庭。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走上仕途之後,很受楚懷王賞識。、任左徒,三閣大夫。與懷王商議國事。並參與制定律法,主張明法度,舉賢人,政治改革。聯齊抗秦等。一些建議也得到了採納,並取得成效。
但後來由於與舊貴族之間矛盾加劇,在加上秦使張儀來楚國與楚懷王簽署黃棘之盟,屈原極力反對,最後被楚懷王放逐流放。流放期間,秦國誘楚懷王入秦,將其囚死秦地,
楚襄王即位以後,屈原不但沒受到重用,反而繼續被放逐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帶兵攻入楚都。
屈原理想破滅,有心報國,無力迴天,最後以死明志,警醒楚國民眾,最後投江而亡。
從他的一些詩詞裡也能感覺到他的一步一步不得志而失望痛苦之處,《離騷*》裡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涉江》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
所以說屈原是以個人之死,來為楚國喊冤。以死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