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塑造了很多頂天立地、豪邁氣概的大俠人物,如蕭峰、郭靖等,就算沒有俠氣的狄雲,也是一個善良樸實的小夥兒,但偏偏金庸在他的最後一部作品《鹿鼎記》中塑造了一個“反俠”人物韋小寶。什麼叫“反俠”?就是跟俠背道而馳,不僅沒有俠氣,反倒是有很多為俠義人士所唾棄的各種毛病。韋小寶就是這種人。
韋小寶
韋小寶出生於揚州麗春院,他的母親叫韋春芳,正是麗春院中的妓女。也就是說,韋小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雜種”,他的父親是誰,他屬於哪個民族,這些都無從考證。
在《鹿鼎記》中,韋小寶的身份比較複雜,簡單地說,他一直在朝廷和江湖之間徘徊,又一直在康熙和天地會之間逗留。他要投向哪邊,想必他自己下不了決定,或者說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決定。
韋小寶當然算不上是一位真正的“反清復明”的英雄好漢。他之所以加入天地會完全是出於一場誤會,很顯然,他也沒有為天地會做過任何有意義的事情。然而另一面,他又算不上一位真正的鐵桿兒漢奸,雖然他對康熙忠心耿耿甚至以命相報,但他也並沒有出賣過天地會。更何況,他還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救過天地會四十幾位英雄以及顧炎武等幾個當世大儒的性命。這些都足以證明韋小寶並不是一位大漢奸。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康熙要他去消滅天地會,他寧可在通吃島上過著與他性格極為不符的無聊的生活長達數年之久,乃至連康熙最後都不得不對他讓步,反而表揚他對朋友盡義是一種美德。
韋小寶就這樣徘徊在朝廷與江湖,康熙與天地會之間,始終沒有完全地屈從一方,也沒有徹底去對付另一方。
韋小寶之所以既不反清復明,又不消滅天地會,其實並沒有從什麼民族大義方面去考慮。他完全不懂,甚至完全無視所謂的民族大義。他之所以徘徊不定,是出於他的“道德良心”,即“對皇上盡忠,對朋友盡義”。所以,當康熙要殺陳近南時,他會捨身相救;而當獨臂神尼要殺康熙時,他也會捨身相救。
他一直都想兩邊討好。若真的到了兩邊都討不了好,或者一邊要他與另一邊為難時,他就“老子不幹了”。
然而沒想到的是,最後兩邊都要為難他,康熙逼他不要再腳踏兩條船,要他做出明確的抉擇;天地會群雄則更是逼他去殺康熙,為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報仇。青木堂的兄弟想推舉他為天地會新總舵主,從而擔當起“反清復明”的總司令。更可笑的是,顧炎武等一干大儒,竟然要他“乾脆自己做了皇帝”。在多重壓力之下,韋小寶實際上只能有一種選擇,那就是“老子不幹了!”
我想說的是,韋小寶之所以選擇“老子不幹了”,其實並不牽扯政治立場與民族大節等這些重大的價值判斷,而只牽扯韋小寶這一個特殊的人。
天地會群雄常常以“民族大義”相責韋小寶,其實這中間包含了一個極大的誤會,那就是他們將韋小寶當成了一個漢人,應該說不管是小說中的所有人還是讀者都沒有想過韋小寶究竟是不是漢人這個問題。實際情況是,韋小寶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他的母親韋春芳自然是漢人,可他的父親呢?可能是漢族,也可能是滿族,還可能是蒙族、回族、藏族……
問題就在這裡,韋小寶是一個“雜種”,他到底屬於哪個民族,我們不得而知。若他的父親是漢人,他或許有漢奸之嫌;若他的父親是滿族人呢?或者是回族或藏族人呢?
這就是《鹿鼎記》的妙處,我們不能從民族大義這一角度去理解這部小說,更不能從民族大義這一角度來理解韋小寶這一主人公。韋小寶是一個民族不詳、身份不明的人,他做的事只與他一個人有關,而不必牽扯到他的民族與血統上去。
小說中,韋春芳的一句話,非常耐人尋味,只不過讀者通常都沒注意,當韋小寶問他的母親韋春芳是否接待過外國鬼子時,引起了韋春芳勃然大怒:“你當你娘是爛婊子嗎?連外國鬼子也接?羅剎鬼、紅毛鬼到麗春院來,老孃用大掃帚拍了出去。”韋春芳的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資訊,那就是韋小寶一方面是一箇中國各民族的“雜種”,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地地道道、貨真價實的“純種”中國人,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是的,韋小寶是妓女生下來的“雜種”不假,但這個“雜種”恰恰又是一個“純種”。看起來,“雜”跟“純”似乎是矛盾的,不和諧的,但在韋小寶身上,無疑是非常和諧的,他就是這麼一個“雜而又純”的中國人。那麼,韋小寶始終在朝廷和江湖之間,在康熙和天地會之間做不出選擇,就並不難理解了。
金庸塑造了很多頂天立地、豪邁氣概的大俠人物,如蕭峰、郭靖等,就算沒有俠氣的狄雲,也是一個善良樸實的小夥兒,但偏偏金庸在他的最後一部作品《鹿鼎記》中塑造了一個“反俠”人物韋小寶。什麼叫“反俠”?就是跟俠背道而馳,不僅沒有俠氣,反倒是有很多為俠義人士所唾棄的各種毛病。韋小寶就是這種人。
韋小寶
韋小寶出生於揚州麗春院,他的母親叫韋春芳,正是麗春院中的妓女。也就是說,韋小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雜種”,他的父親是誰,他屬於哪個民族,這些都無從考證。
在《鹿鼎記》中,韋小寶的身份比較複雜,簡單地說,他一直在朝廷和江湖之間徘徊,又一直在康熙和天地會之間逗留。他要投向哪邊,想必他自己下不了決定,或者說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決定。
韋小寶
韋小寶當然算不上是一位真正的“反清復明”的英雄好漢。他之所以加入天地會完全是出於一場誤會,很顯然,他也沒有為天地會做過任何有意義的事情。然而另一面,他又算不上一位真正的鐵桿兒漢奸,雖然他對康熙忠心耿耿甚至以命相報,但他也並沒有出賣過天地會。更何況,他還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救過天地會四十幾位英雄以及顧炎武等幾個當世大儒的性命。這些都足以證明韋小寶並不是一位大漢奸。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康熙要他去消滅天地會,他寧可在通吃島上過著與他性格極為不符的無聊的生活長達數年之久,乃至連康熙最後都不得不對他讓步,反而表揚他對朋友盡義是一種美德。
韋小寶就這樣徘徊在朝廷與江湖,康熙與天地會之間,始終沒有完全地屈從一方,也沒有徹底去對付另一方。
韋小寶之所以既不反清復明,又不消滅天地會,其實並沒有從什麼民族大義方面去考慮。他完全不懂,甚至完全無視所謂的民族大義。他之所以徘徊不定,是出於他的“道德良心”,即“對皇上盡忠,對朋友盡義”。所以,當康熙要殺陳近南時,他會捨身相救;而當獨臂神尼要殺康熙時,他也會捨身相救。
他一直都想兩邊討好。若真的到了兩邊都討不了好,或者一邊要他與另一邊為難時,他就“老子不幹了”。
韋小寶
然而沒想到的是,最後兩邊都要為難他,康熙逼他不要再腳踏兩條船,要他做出明確的抉擇;天地會群雄則更是逼他去殺康熙,為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報仇。青木堂的兄弟想推舉他為天地會新總舵主,從而擔當起“反清復明”的總司令。更可笑的是,顧炎武等一干大儒,竟然要他“乾脆自己做了皇帝”。在多重壓力之下,韋小寶實際上只能有一種選擇,那就是“老子不幹了!”
我想說的是,韋小寶之所以選擇“老子不幹了”,其實並不牽扯政治立場與民族大節等這些重大的價值判斷,而只牽扯韋小寶這一個特殊的人。
韋小寶
天地會群雄常常以“民族大義”相責韋小寶,其實這中間包含了一個極大的誤會,那就是他們將韋小寶當成了一個漢人,應該說不管是小說中的所有人還是讀者都沒有想過韋小寶究竟是不是漢人這個問題。實際情況是,韋小寶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他的母親韋春芳自然是漢人,可他的父親呢?可能是漢族,也可能是滿族,還可能是蒙族、回族、藏族……
問題就在這裡,韋小寶是一個“雜種”,他到底屬於哪個民族,我們不得而知。若他的父親是漢人,他或許有漢奸之嫌;若他的父親是滿族人呢?或者是回族或藏族人呢?
韋小寶
這就是《鹿鼎記》的妙處,我們不能從民族大義這一角度去理解這部小說,更不能從民族大義這一角度來理解韋小寶這一主人公。韋小寶是一個民族不詳、身份不明的人,他做的事只與他一個人有關,而不必牽扯到他的民族與血統上去。
小說中,韋春芳的一句話,非常耐人尋味,只不過讀者通常都沒注意,當韋小寶問他的母親韋春芳是否接待過外國鬼子時,引起了韋春芳勃然大怒:“你當你娘是爛婊子嗎?連外國鬼子也接?羅剎鬼、紅毛鬼到麗春院來,老孃用大掃帚拍了出去。”韋春芳的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資訊,那就是韋小寶一方面是一箇中國各民族的“雜種”,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地地道道、貨真價實的“純種”中國人,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韋小寶
是的,韋小寶是妓女生下來的“雜種”不假,但這個“雜種”恰恰又是一個“純種”。看起來,“雜”跟“純”似乎是矛盾的,不和諧的,但在韋小寶身上,無疑是非常和諧的,他就是這麼一個“雜而又純”的中國人。那麼,韋小寶始終在朝廷和江湖之間,在康熙和天地會之間做不出選擇,就並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