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回望蒼茫歷史

    項羽幾乎戰無不勝,一次失敗就再也無法翻身,項羽勇猛,剛直,又和劉邦成了顯明的對比,著名的“鉅鹿之戰”以以少勝多,勇猛無比,只是缺少眼光與頭腦,重感情!

  • 2 # 好話說不完

    楚霸王項羽,周王族姬姓項國後代,項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秦朝末年起義軍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雖然在與劉邦集團爭霸中兵敗垓下,自殺於烏江邊。但是項羽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 3 # 知常不妄

    不管以成敗還是以能力度量還是品德來論英雄,項羽都免不了氣量狹隘,婦人之仁,沐猴而冠,看起來像是個英雄,但實際上就是一個莽夫。

    那些稱讚項羽的,要麼是被誤導要麼就是讀書少。

    為什麼呢,就拿現實生活舉個例子,項羽就很像某些老闆,個人敢打敢拼,也很能闖,但是戰略上極其狹隘,就愛鑽死衚衕。表面上對屬下一個個噓寒問暖,但是一旦屬下立下功勞想要升職加薪,他立馬扣扣索索,找理由推諉,非常小家子氣,不重用人才而且任人唯親,還動不動迫害無辜人員。

    我相信任何一個有本事的員工都巴不得搞垮這樣的老闆,任何一個被項羽欺騙過的員工回過神來都會變本加厲地報復項羽。

    所以,項羽最後眾叛親離也是咎由自取,就算他回江東了,到時候可能死得更憋屈,很可能被江東父老綁了獻給劉邦,還不如直接自刎呢。

  • 4 # 愛影片影院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勝利者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因而歷史從來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如若楚漢之爭的勝利者是項羽,人們或許會對他盛讚一翻,稱他是具有帝王氣質,君子風範的英雄,就連鴻門宴都可能成為一樁美談。

    然而,我們的歷史對於項羽的評價,從來都有失公允,民間的流傳以及史家的正統,向來都是尊漢抑楚,尊劉抑項,這對於項羽,確實不公。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應當“知人論世”,應當將歷史人物放在他所生活的歷史時代背景中去看待,再做評判。如果充分考慮當時錯綜複雜、風起雲湧的政治形勢,那麼完全可以說,項羽的表現很大程度上顯示了他的英雄本色。

    所謂“知人”,即必須以項羽其人其事為基本出發點而論之。項羽的祖上是楚國的貴族,項家世代為楚將,家族威望很高,可以說項羽是忠良之後。良好的家庭背景,是項羽深受影響,貴族出身的他從小就跟著叔叔項梁學書練劍,研習兵法。他青年時期志向遠大,天生神力,能征慣戰,堪稱當時豪傑。單說這一點,就是劉邦所無法比擬的。人們常認為劉邦雄才大略,是帝王之才;然則,事實上,劉邦曾經就是個小人物,處在社會的底層,沒什麼文化,也沒又什麼主見,他的英明決策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張良、蕭何等人。相比之下,項羽才更能稱得上是文韜武略。

    所謂“論世”,即將項羽放在他的歷史時代中去認識、評價。秦朝末期農民戰爭大規模爆發,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眾多豪傑雲集響應;立六國的後人為王作為時代的標誌到處氾濫,與此同時,非六國後人的“地方豪傑”也都爭立為王,兩股潮流日益擴張、以至於廣泛地為當時時代的人所接受,而劉邦、項羽作為這個時代的產物,自然也無法違背歷史的潮流。

    六國畢、四海一;秦王朝畢竟曾擁有一統天下的能力,就算秦二世失政、民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農民沒有精良的武器裝備,缺乏深思熟慮的軍事頭腦,單憑農民的力量就想與大秦王朝的軍隊力量抗衡實在力量懸殊。

    幸而項羽的出現,才使這一形式得以扭轉。項羽從小就有統帥大軍的志向和打敗敵人的決心與魄力;當看到秦始皇出行時,青年時期他就有取代帝皇的雄心,就如同陳勝那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在我看來,項羽被稱為那個時代的戰神,並不是由於他是將門之後,而是項羽身上所具有的那種勇氣和魄力,才更配得上“戰神”二字。

    項羽一生征戰無數,最有名的莫過於鉅鹿之戰,在鉅鹿之戰中,對手實力遠勝於自己,項羽即興演講煽動鼓舞士氣,破釜沉舟,只准備三天干糧,用他自身所帶有的魄力和勇氣帶領士兵背水一戰,最終全殲秦軍主力,這一戰決定了秦朝覆滅的命運。可以說在透過軍事力量滅亡秦王朝這一過程中,項羽具有絕對的功勞。

    事實上,在中學課本里的《鴻門宴》中,絕大多數老師告訴學生,“在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殺劉邦是錯失良機,養癰遺患,釀成千古之恨。最終,也奠定了項羽失敗的必然。”

    誠然,從心理因素與性格因素出發的話,項羽從來就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這是他從小就形成的性格,不可能輕易的改變。他與劉邦畢竟曾一同共事,可以稱得上是戰友,僅從情感方面而言,項羽也是不願意殺劉邦的。

    再者,對於從小就有得天獨厚優勢的項羽而言,他是貴族出身、將門之後,而劉邦就是一個處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他自然就看不起劉邦,也自然意識不到劉邦對自己的威脅有多大。在他看來,最終的勝利者只會也只能是他項羽。其實,項羽這一想法也是人之常情,即使是在當今時代,這一觀點也普遍存在,我們當中的每個人都會有意無意地輕視那些我們自以為在我們之下的人。

    對於項羽的評判,我們不應該過多地著眼於個人因素,還應該將他放到全域性中來看。固然,項羽未殺劉邦有其個人心理因素和性格因素,但更多的應是雙方軍事力量強弱、人心向背、士兵的輿論、軍營的穩定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項羽從小熟讀兵書,作為一個將才,他不可能沒有考慮到這些方面,而仍有情感因素支配自己的決定。事實上,在我看來,正是基於這些客觀因素,項羽從全域性出發,才放棄了在宴會上殺劉邦的大好機會。

    在鴻門宴上,前來謝罪的劉邦一開始就表明了自己的心跡和立場,他一再強調自己對項羽絕對忠誠並對他俯首稱臣,且還言明要把自己已經佔有的關中之地拱手讓出,這對項羽來說,可以透過兵不血刃的方式就能達到他的目的,何樂而不為?

    再者,如果在劉邦罪行已經被洗刷的情況下,項羽如果仍舊堅持殺掉劉邦,那麼他的這一舉動必將不得人心;這會讓其他的有功之臣懷疑項羽妒賢嫉能,由此對自己的前景開始擔憂;另一方面,劉邦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在殺了劉邦之後,一旦他的部下不願歸服,那麼雙方必將兵刃相接,而更進一步就可能引發那些已經歸順了劉邦的秦民的反抗,最終導致項羽民心盡失。

    蘇洵曾評價項羽說,“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

    其實在我們很多人看來,項羽在行兵佈陣方面,可謂是天才;但在治理國家方面,他則是志大才疏。很多人認為在項羽滅秦以後,分封十八路諸侯,這是一個極大錯誤,並且極具有落後性的決定。但就當時的歷史背景而言,雖然在秦朝時期已經完成了統一,但這時戰國的政體還未徹底終結,這也是在秦滅之後,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想要復辟六國的人的原因。

    在當時的時代格局下,戰國餘音未斷,分封體制勢在必行。在我看來,項羽所設立的這種分封,更像是一種公平的分封;當時時局混亂,政治也動盪不安,項羽正是想透過這種相對公平的分封,以求得到諸侯的擁護。

    我無法判斷項羽分封制度的正確與否,但至少他並沒有違背當時歷史的潮流,他的這種做法也並不是完全就具有的落後性,至少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他的出發點並沒有錯。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作為這樣一個時代的英雄,項羽的優點和他的缺點一樣都引人注目。他的優勢給他帶來的無限的榮耀,同樣,他的劣勢給他造成致命的危險。

    在秦朝滅亡以後,為了爭權奪利,劉邦和項羽便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戰爭初期,從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項羽才會是最後的贏家,然則最後他卻以失敗告終,可以說很大一部分原因得歸結到他自身因素上。

    他殘忍血腥,在解鉅鹿之圍後,竟將二十萬降兵全部活埋,造成秦末史上最大慘案。他所到之處,燒殺擄掠,沒有不遭受摧殘毀滅的。天下人都怨恨,老百姓都不願歸附。人心向背,名義上雖是霸王,實則卻失去了天下人的心。

    其二,范增是項羽最重要的謀臣,足智多謀。但他們的君臣關係卻終於被劉邦所離間,以致產生了很深的疏離隔膜,再加之項羽本身性格剛愎自用,這也為他日後的失敗的結局埋下伏筆。

    其三,也就是前面所提及的項羽對劉邦始終估計不足,失去防範意識,常常貽誤戰機。他沒看清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假象,他也沒能夠及時阻止劉邦東進,等等。總之,他始終沒有能夠看清楚劉邦的真實力量,由始至終,他也未曾想過劉邦有朝一日能夠和他抗衡,我想,可能直到烏江自刎那一刻,他才徹底醒悟。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一個人的一生終免不了一死,為了大義而死,其價值就重於泰山;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死,其價值就比鴻毛還輕。

    縱觀項羽短暫的一生,雖然結局是兵敗自刎,但他一生的價值卻在歷史上畫下了濃重的一筆。司馬遷將項羽列入了專門記載三皇五帝,秦皇漢武的《本紀》,足以見他對於項羽功績的肯定。

    敗軍之將本是不足言勇,但以成敗論英雄用在項羽身上並不合適。

    正如李清照的詩句“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項羽作為一個重情重義,叱吒風雲的英雄形象的化身,以他自己的獨特形象,繼續書寫著英雄的故事。

  • 5 # 世界全史羅銳

    以成敗論英雄最大bai的不可取之處,就是du它論不出英雄來。我可以有zhi三個方面來證明這一點。第一,從成功的方面看,如果成功了就是英雄,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當上了駙馬爺的陳世美不可不謂是個英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難道不是一個窮秀才夢寐以求的成功嗎?二戰初期的希特勒不可不謂是個英雄,建立第三帝國,鐵騎橫掃歐洲,他不是成功的在一天內就佔領了丹麥,40天就打敗了法國嗎?而至於南宋的秦檜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一世英雄,他成功地當上了宰相,成功地除掉了岳飛,更是成功地出賣了國家。但是我想問對方同學,你們真的認為這些人是英雄嗎?

    第二,從失敗的方面看,如果失敗了就不是英雄,我們又可以得出結論,荊軻不再是英雄,因為他捨身入秦的兩大目標,刺殺嬴政和逼秦議和均以失敗而告終。布魯諾也不再是英雄,因為他既未能說服當時的民眾相信日心說,也沒能逃脫宗教裁判所的追捕。至於國父中山先生,自辛亥革命之後,就更稱不上是一個英雄了。二次革命失敗,護國運動失敗,護法運動還是失敗,總理遺囑不是也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嗎?但是我還想請問對方同學,他們真的不是英雄嗎?

    第三,把成敗綜合起來看,成敗作為相對的概念總是存在於一定的競爭之中,競爭一方的成,就意味著另一方的敗。於是我們可以得出第三個結論,任何競爭的結果都是一方英雄,一方狗熊。那麼荷馬筆下的特洛伊戰爭,金戈鐵馬,十年鏖戰,難道希臘聯軍主將阿卡流斯是英雄,失敗的特洛伊軍主將赫克托爾就不是英雄嗎?那麼楚漢相爭,逐鹿中原,難道開創了大漢王朝的劉邦是英雄,烏江自刎的西楚霸王項羽就不是英雄嗎?那麼魏、蜀、吳三國鼎立,豪傑輩出,難道僅僅因為最後三家歸晉,就只有司馬氏才是真英雄嗎?那後人又何來的“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呢?

    這些年一直盛bai行“不以成敗論英雄du”這句話,乍一聽,似乎是對的zhi,然而,深究起來,它就dao不是那麼正確的,他對人的發展起著消極作用,誤導大眾。

      支援這種觀點的人,他們用過程論來支援這句話的正確性,以期使之成為真理,然而,我想說,這種過程論是消極的,它是對失敗者的一個慰籍,是對失敗的一個藉口,而這種態度是不負責任的,是逃避現實的。

      很多人會說,成功的原因大致相同,而失敗的原因卻是多種多樣的。也許你為自己的目標和夢想努力過,奮鬥過,然而結果卻不如人意----失敗了,然後告訴自己我無怨無悔,我對得起自己。我認為這種想法是很可笑的,作為一個失敗者,你有什麼理由說自己無愧於心,你又有何面目告訴世人說我無怨無悔。誰都知道,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時候,經過上千次的失敗,他完全有理由告訴自己,告訴大家,我努力了,我拼搏了,我奮鬥了。現在失敗了,那不是我的原因,可是,他沒有這麼說,因為他明白結果才是最重要的,世人看重的是你做出的成績,而不是你付出的努力。我想正是在這種心態的鼓舞下,他才最終取得了成功。

      成王敗寇,這是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歷史上治水的人很多,可是又有幾個人被記住?能夠記住的,能夠千古流傳的卻只有大禹,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他把水給治住了,他給世人帶來了利處。歷史告訴我們,只有成功的結果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

      現實的世界是很殘酷的,尤其在現代社會,競爭異常的殘酷。如果我們告訴我們的領導“對您安排的這件事情,我盡力了,但是由於事情很難辦,最終沒有做成。”我想這句話對領導來說,在心裡就要重新來打量你了,以後是不是對你能夠委以重任,都需要重新考慮了。而對你自己來說,你的結果就很有可能是降職,或者是調任。面對這樣的結果你還能說過程很重要嗎,你還能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嗎?

      結果很重要,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而事實也證明了它的正確性,所以,我不希望我們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用“不以成敗論英雄”這句話來教導孩子。這是不對的,是對孩子,對社會的不負責任。我們要從心裡樹立“結果很重要”這樣的觀點,做什麼事情都要明確自己的目的和想要的結果,不達到目的,一定不要放棄。

      忘說了,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決不能不擇手段,出發點最少要基於義字。

  • 6 # 吳建彬

    項羽是英雄的楷模,項羽又是個失敗的典型。但縱觀項羽一生,英雄無疑!

    項羽集“國恨家仇”於一身,憑著一腔熱血和“彼可取而代之”的雄心壯志,帶著一群“復仇”“兇殘”的“虎狼之師”一路向西殺來,在鉅鹿彈丸之地大破秦軍主力四十萬,降章邯、擒王離,新安城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一時威震天下。史書稱:戰後,項羽端坐轅門,宣見諸侯將領時,諸將無不跪行,莫敢仰視。此時,項羽絕對是英雄。

    後進關入秦,鴻門宴中嚇得劉邦屁滾尿流。殺秦王子嬰、燒宮室、毀始皇陵,將關中攪的雞犬不寧,將一腔怒火任意發洩,哪管秦人哭天叫地。秦地大封諸侯後,滿載而歸,拍著屁股就走,以“衣錦還鄉”的高姿態,心滿意足的回到家鄉彭城。此時,項羽雖鼠目寸光,殘暴之極,仍不失為英雄。

    後,楚漢之爭發生,項羽眾叛親離,雖四處救火,疲於奔命,但彭城之戰,率幾萬人,以一當百,破劉邦五六十萬大軍,揍的劉邦滿地找牙,分不清東南西北。此時,項羽就是英雄中的戰鬥機。

    然,垓下之戰,四面楚歌,項羽落得個烏江自刎,屍身四分五裂,失敗的乾乾淨7淨。留給後人的只是“生當作人傑,死也為鬼雄”的感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無盡遐想。此時的項羽堪稱悲壯,但終以英雄之身謝幕歷史舞臺。

    “成者王侯敗者賊”與“不以成敗論英雄”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項羽是失敗了,按理是個“賊”。但項羽的悲劇,後人深深同情,“霸王別姬”的大戲,經久不衰。歌頌項羽的詩詞歌賦千古流傳。後人推崇之,項羽又是個英雄。

    詩曰:八尺將軍千里騅,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盡無施處,路到烏江君自知。

    死敵劉邦雖是勝利者,假惺惺也好,真敬仰也罷,但最終也在項羽墳前低下了高貴的頭。漢家的臣子司馬遷在《史記》中,也給予項羽帝王的“本紀”待遇,“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項羽最終是以英雄的身份揚名青史。

  • 7 # 唐燏00

    鴻門宴時,就已經是天下已成定局,這樣才有後面的國號西楚,尊號霸王,分封諸侯,可見項羽當時已經成事,後面的乾坤大挪移,敗走烏江,只是項羽還很年輕,單純的認為滅掉暴秦後,大家就該好好過太平的日子啦,沒有與時俱進的想到還有很多暗流湧動。

    其實,就算劉邦統一天下後也並非真的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也不是沒什麼別的事情整天就安心睡大覺啦,也是天天忙的跟什麼一樣似的,不得消停,只不過有啦項羽的前車之鑑才避免走項羽的老路。但是,從呂雉專政看,劉邦的帝國也是圖有虛名,實則早已經是二世而亡啦。

    楚漢相爭彭城之戰時,劉邦五十多萬大軍被項羽的幾萬精兵打的稀里嘩啦的,可見項羽的英明神武,這說明老天即使放過啦劉邦,但是老天還是很支援項羽的。可想而知項羽當時多麼英雄,即使敗走烏江,史上記的也是羽之神勇,世間無匹。

    所以說成與敗和是不是英雄無關,成與敗就如同擊鼓傳花,剛好接到手中而已。所以,自古以來,所有的封建帝王都不相信自己有什麼超出常人的能力和有什麼出眾的人格魅力,只能假裝說成是老天給的運氣比別人多些而已。其實則都是瞎貓碰上死耗子罷啦。

  • 8 # 蜀劍

    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當是拋磚引玉。

    我認為,大家之所以談到西楚霸王,同情他,敬重他,喜歡他,不以成敗論英雄,是因為他雖敗猶榮,是因為他的真性情流露,直逼你我他之心中。

    前幾年,有一部電視劇《漢劉邦》,極盡為一個本是市井雜皮後是劣幣驅動良幣登上帝位的劉邦美化。

    無獨有偶,每每讀及古人詩句,多以成敗論英雄,最刻薄的莫過於辛棄疾:“不修仁政枉談兵,天道如何尚力爭。隔岸故鄉歸不得,十年空負拔山名。”罵了人不算,居然還懷疑人家作為一個男人的孔武,真是豈有此理。

    千古而下,唯有一纖細小女子李清照,發出異樣的聲音,大呼“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難道女人看待男人,和男人對男人的要求,竟相差如許?

    他不是個野心家,頂多算個狂士。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一向公正,唯獨在描寫劉邦和項羽的長相上,有所偏向。他描寫劉邦是個不同凡俗的美男子,“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集《三國演義》中劉備和關羽的優點於一身,顯得儒雅而仁厚;而項羽呢,似乎有點先天畸形,長了一對“重瞳子”,實在稱不上英俊。按照現代醫學的解釋,這種一目兩眸的人,壽命不長,這為項羽的人生抹上了一層悲劇的氣息。好在太史公的筆下評價對他還算公允:“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於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未嘗有也。”

    不過在古人看來,劉項二人都生有異相,只是項羽的帝王之相長在臉上,劉邦的野心藏在大腿上。

    可是天下哪有人把野心寫在臉上的,所以,項羽不是一個野心家。

    反倒是民間戲曲裡,西楚霸王的臉顯得更加真實些:黑色花三塊瓦臉,眉毛像兩個壽字,黑白分明,威嚴肅穆。壽而未壽,別有一番悲壯在裡頭。

    可惜京戲裡的項羽,畢竟老了點,像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流於遲鈍。我想象中的項羽,應該是眉目冷峻,少年銳氣,力拔山兮氣蓋世,舉手投足間有著呂布的驕傲,周瑜的雄姿英發,更重要的,他應該有著禰衡式的疏狂不羈,豪氣干雲天。

    楚人多細腰,更多狂士,接輿如是,屈原如是,項羽更如是。

    他狂放,所以十幾歲就無所顧忌地對著東遊的秦始皇喊出心中的狂言:“彼可取而代也!”,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

    他狂狷,所以執拗地違背亞父范增的意願,像一個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本能地抗拒著來自父輩們的諄諄告誡。

    他是個性情中人。

    性情中人,一顰一笑,一喜一怒,都是發乎真情而無心機的。孟子說:“眸子不能掩其惡”,何況項羽是重瞳子,他的心思都在臉上寫著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我不喜歡《水滸》裡的楊雄石秀,他們的心中連女人都裝不下,何以裝得了天下?所以,也只有灰頭土臉地跟了宋江,在梁山上混口飯吃。我想象中真正的英雄,應該是俠骨柔腸,情深意重,從未泯滅對女性的溫情。

    楚人多情,屈原的《九歌》便是見證。項羽喝著長江水長大,未始沒有聽過湘君湘夫人的羅曼史。然而我之認為項羽多情,不僅僅在於他和虞姬的生死之戀,更在於他是一個完整真實的普通人,他有著毫不混淆的愛恨情仇。

    首先他真誠。他的真誠,是鉅鹿之戰中即興發表的煽動式演講,是鴻門宴上對著樊噲直呼“壯士”的爽快,是被范增罵作“豎子”後默然不應的孩子氣,是被劉邦三兩句可憐兮兮的解釋便卸去武器,並且立馬供出臥底曹無傷的簡單。

    其次他溫暖。他眷念故土,心心念唸的是江東父老,以致被人嘲笑為沐猴而冠。我認為,說這話的肯定是像劉邦那樣的猥瑣男人,為了前程,老婆孩子都可以不要,父親也可以任人宰割,還要分一杯羹,何談故土之情?

    再次他仁愛。狂放不羈的面孔下掩蓋著一片脈脈情懷。他的仁愛,是雖殺敵如麻,對自己的將士卻關愛備至,並親自為他們吮血敷傷時的流淚不止;是一再放走劉邦、劉父、呂后,以及劉邦一對兒女的“婦人之仁”;是在生命最後危急關頭,將唯一的生路留給愛將鍾離昧與胯下的烏騅馬,自己卻單身面對數十萬強敵而死戰不屈的無敵無畏。亞父范增說,“君王為人不忍”,一句道出真相,玩政治權術,項羽不是個中人。

    他是個真正的精神貴族。

    正如人所說,楚漢之爭,劉邦是以一個平民的智慧戰勝了項羽貴族的驕傲。但我並不贊成血統論,我愛極項羽,是因為滲入他骨子裡的精神氣質。

    我也是楚人,血管裡流淌著火神祝融的血液。雖然觸控不到幾千年前祖先們的激情澎湃,卻從父輩們的身上看到了楚人的倔強與尊嚴。“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那是兩千多年前的民諺,太過遙遠;但湘方言中有一個詞叫“霸蠻”,似乎能讓我感受到當年西楚霸王身上的狂放與驕傲。

    不得不說起項羽的死,儘管我很不情願,說到英雄末路,烏江自刎,這樣的結局會讓我心痛。那麼我寧肯說起東城之戰——項羽的最後一戰,這是一場完全為了人格尊嚴的戰鬥,那個鐵骨錚錚的男人,他雖敗猶榮。

    還是讓太史公來為我們描述項羽生命的最後一刻吧,“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乃自刎而死。”儘管有機會逃亡,他寧可選擇戰死疆場;儘管只剩一個人,他還是堅持戰鬥到了最後。這樣的慘烈與悲壯,這樣的高貴與驕傲,是劉邦平民式的實用主義永遠也無法到達的境界。

    我突然想起了屈原,那個與項羽有著同樣祖先的楚國貴族,那個唱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狂放詩人,在國破家亡之後,他自沉汨羅江,同樣,完全是為了他作為一個高貴者的靈魂的尊嚴。

    慷慨赴死,義無反顧。我想,他們死之前,一定懷著對人性的天真幻想,對靈魂的高尚崇拜,對人類尊嚴的無比敬畏。

  • 9 # 怪哉書蟲

    咱們先看一下英雄的定義

    1、指才能勇武過人的人。

    2、指具有英勇品質的人。

    3、無私忘我,不辭艱險,為人民利益而英勇奮鬥,令人敬佩的人。

    我覺得楚霸王不以成敗論英雄,這句話需要放在當時楚漢爭霸的社會背景下來看。也就是要結合項羽的對手——劉邦,來綜合分析。

    勇武過人的少年將軍

    史書記載年少時的項羽,見到秦始皇巡遊的車隊,很是豪氣的說了一句:我可以取代他

    而項羽雖然沒有稱帝,但是我覺得他確實做到了少年時的那句話。

    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帶領江東子弟,一路向西殺出來,可以說是一時無人撼其鋒芒。

    此時的項羽絕對配得上勇武這兩個字。

    而後,繼續殺入秦地,殺秦二世,燒阿房宮,毀秦始皇陵……然後勝利而歸。

    這時候的項羽依舊是意氣風發,快意恩仇的模樣。

    英勇的正直王者

    後來開始楚漢爭霸,這時候有謀士獻策“鴻門宴”。

    一場鴻門宴,急得手下將軍親自下場舞劍,想要殺掉劉邦,但是項羽視而不見,還對劉邦手下的樊噲很是欣賞。

    可見項羽實在是一個很耿直的人。喜好都直接寫在臉上。

    從這可以看出,項羽實在不是一個擅長陰謀和手腕的帝王,更像是一個江湖豪客,這樣的項羽若是生在其餘朝代,必定是位快意恩仇的俠客。

    而在眾叛親離之下,彭城之戰領幾萬人,勇猛善戰、如入無人之境,對抗項羽五六十萬大軍,直殺得漢軍不分南北,

    說起英勇這兩個字,項羽也是當然不讓的吧?

    然而生在楚漢爭霸時代的項羽,所以註定了他的悲劇。

    天生帝王的劉邦

    再反觀項羽的對手,這位從亭長爬上來的劉邦,無疑是為陰謀詭計都很擅長的小人,雖然最後他取得了勝利,並建立了大漢朝。

    然而劉邦在我心裡實在不算是英雄,最多可以稱之為梟雄,這都有些牽強。

    但是,毫無疑問劉邦是天生的帝王,收攏人心是他的拿手戲,即使反反覆覆兵敗,死傷無數,也不改他要爭王的決心。

    再回看項羽,我覺得項羽臨死之前的一個決定,奠定了項羽英雄的地位。

    就是那句: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在項羽心裡,這些跟隨自己的江東兒郎是追隨自己殺出來的,而今就這麼幾乎損失殆盡,雖然返回江東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但是作為領軍人物,項羽無顏面對等在江東的這一群兒郎的父親親人,所以選擇自刎烏江。

    這一死是對江東父老最好的交代,雖然兵敗,但是絕不獨活,而項羽有一個有情有義的點,就是對虞姬的放不下。

    自己一死對戰死的江東兒郎和江東父老都有交代,唯有對不起這位紅顏知己,然而虞姬果斷的選擇與霸王一同死在烏江。

    這樣一位,對故土眷戀,對紅顏有情,而又勇猛、剛強的男子,無論成敗,都是英雄!

    最後,附上項羽的一首詩吧。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10 # 風動藤動銅鈴動

    楚漢之際的霸王項羽,即使是他的所有對手最終聯合起來打敗了他自刎烏江岸邊,然而對手們對他仍很佩服和敬重。

    能讓遇到的所有強敵都服氣的人,即使人格有不少缺陷並不完美,依然是英雄。

    主要原因如下幾條:

    一是滅秦戰爭中項羽建立的戰績功業,強秦主力基本上都是他率軍消滅的,秦朝因此而迅速垮掉,劉邦入關的成功亦是以此為條件的;

    二是項羽為人磊落,沒有陰謀,全是明面上的攻守戰取的鬥爭。恩仇必報,不服就幹。

    三是司馬遷的《史記》對他比較推崇,除對秦軍和反抗者屠殺過重、火燒阿房宮及咸陽之外,沒有其他反面的記載,對後世讀史者的看法影響很大。

    因此,西楚霸王項羽雖然最後失敗自殺,但英雄事蹟無法被抹殺。

  • 11 # 燕趙節度使

    不已成敗論英雄,以什麼論英雄?

    品德嗎?

    項羽這種屠夫有什麼品德可言呢?

    1.對關中縱兵燒殺搶掠,喪失人心

    鉅鹿之戰後,項羽繼續向關中進軍。

    但劉邦前207十月已經搶先佔領秦都咸陽,並派軍在函谷關阻止楚軍入關,楚軍破關直入。

    劉邦大懼,退出咸陽,紮營灞上。

    前206年,項羽進入咸陽後,殺秦降王子嬰,焚咸陽秦宮室,大火燒了三個月。

    項羽大軍所過之處“無不一片廢墟”,關中人民對他大為失望,懷念起“約法三章”的劉邦。

    後來在楚漢相爭中,關中成為劉邦最堅實的大後方,蕭何主管關中 ,將物資和兵員源源不斷的運送到成皋前線,支援劉邦與項羽對抗,最終擊敗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了項羽對平民與降卒的五次大屠殺:

    第一次襄城屠殺,坑殺全城平民;

    第二次城陽大屠殺,處決了此前幫助齊郡防禦的全城平民;

    第三次新安大屠殺,坑殺秦軍降卒二十萬;

    第四次咸陽大屠殺,殺戮關中平民無計,大燒大殺大劫掠大掘墓;

    第五次破齊大屠殺,坑殺田榮降卒,數目不詳,大劫掠大燒殺,逼反覆闢後的齊國;

    楚國諸將:“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史記·高祖本紀第八》)

    2.殺害義帝,諸侯離心離德

    滅秦後,項羽請示懷王如何分封領地。懷王曰:“如約。”

    按照以前的規定,先入關中的劉邦為關中王。項羽不服,尊懷王為楚義帝,但自己卻想要稱王。

    為了架空義帝,他對諸侯們說道:“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翻譯:天下初發難時,我們暫立六國諸侯後代(即懷王)為王伐秦。然而親身披甲執銳起義,戰場奮戰三年,滅秦定天下的,是各位和我的力量啊。不過,義帝雖無功,我們還是分地讓他稱王。

    諸將皆曰:“善。”

    他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梁楚九郡,定都彭城,又把天下分封給各路反秦將領和六國舊貴族。

    而本來應該封為關中王的劉邦,準備封到漢中當王,故秦關中之地,封給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將,以監視劉邦。

    不久項羽把義帝流放至長沙國郴縣,暗命英布在半途殺死他。

    項羽在名義上是義帝的臣子,臣子誅殺君主,這是什麼行為?

    配稱英雄嗎?

    前205年4月,劉邦以項羽殺害楚義帝為名,聯合五國諸侯,兵分兩路,共五十六萬大軍進攻楚國,一路勢如破竹。可見天下的人心所向。

    歷史上,對項羽的負面評價很多。

    《史記》作者司馬遷批評項羽:“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韓信曾批評項羽為:“遇強則霸的匹夫之勇,和遇弱則憐的婦人之仁。既不能任用賢能將帥,又曾遷逐楚義帝,用兵趕盡殺絕。雖名為霸王,其實民心盡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您認為2020年度將是您人生的低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