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明北疆

    中華文化一直都是博採眾長,兼收幷蓄,但主體是中華文化。當今的中國,西方文化,幾乎入侵到生活的每個角落,有取代中華文化的趨勢,值得警惕!

  • 2 # 閩海雄風666

    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具有本民族的特性,有其優秀的精華,必然也有糟粕的所在。中華文化,幾千年來,各個時期的統治者為了其封建專制,對傳統文化進行人為篡改,使文化為其統治服務。先秦時代,諸子百家爭鳴,各家的學說思想空前開放,達到歷史巔峰。然而,自漢代以降,董仲舒提出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直到明代朱熹的理學,儒家文化文化整整統治了中華民族上千年,偏激說,儒家文化猶如一劑毒藥,尤其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三綱五常思想,極大禁錮了人民的思想自由。

    要想破除儒家文化的毒害,惟有以開放的眼光,以相容幷蓄的胸懷,主動融入其他民族的文化,倡導其他民族科學,民主,自由的思想,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才能真正復興。這也是5.4運動的初衷!

  • 3 # 玩心玩味

    一個國家的文化,融入社會時代的步伐是必然的,不可逆!

    本國古文化,文明的精華必須傳承,不然還是中國嗎?

    任何外來的東西都不能影響中國的特色文化。

  • 4 # 劉洪剛liuhonggang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熵增原理告訴我們,一個孤立系統的熵不會減少。由於孤立系統熵隨著時間流逝會不斷增加,當孤立系統的熵增加到一個閥值,系統就會崩潰,這就是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王朝不斷輪迴的原因。人是生命,生命本質是負熵,以負熵為生,由人組成的國家,宏觀上也是一個負熵生命,為了維持自身負熵,就必須從外界獲取負熵。這就是美國整天東征西討越發活躍的原因。當中國實行開放政策後,外界的負熵和熵都會進入中國,這個時候就要吸取負熵排出熵。

  • 5 # 吳楚古邑一一菜根譚

    有朝一日,在米其林唰羊肉串吃火鍋,在希爾頓西餐廳用筷子夾牛排,別給我說這是夢話,也別說是誰同化了誰。華夏文明,就是這麼牛x的存在,自古以來就是!將來還是!

  • 6 # 紅塵彌勒

    所謂的西方文化融入東方社會,其實是一個早有的文化現象,並不是今天才發覺的。

    隨著近現代西方文化的繁榮,西人日益強盛,開始了播及全球的過程,西風東漸,使得這兩個文明產生了從未有過的激烈碰撞,也使得我們透過一些具體的互動,感知到了兩個文明、兩種文化的激烈交鋒與相互融合。

    古老的中華文化,已經綿延了五千年,是自成體系、傳襲久遠的東方文明,也是較為完整的東方文化傳承

    古老的華夏大地上,很早以前就生活了人類的始祖,透過勞動和群居,逐漸發明了具有東方智慧的古老文明。

    東方文化,其實更具體的說,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代表並領銜的東方文明。

    甚至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東方文明遠遠領先於西方文明。遠的不說,僅是明成祖時期的鄭和下西洋,就是播撒東方文明之光的世界之旅。

    而且,強盛的東方文明讓西方世界歎為觀止,也接受了這種文化輸入。比如:我們的瓷器,我們的綢緞,我們的航海,還有我們的絲綢之路等等,都是這一文明交匯的絕佳見證。

    而我們的英文名字CHINA,不就是東方文化之於西方的巨大影響而產生的直接共知嗎?

    西方世界透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實質崛起的西方文明,並以船堅炮利的形象向世界血腥擴張

    西方文明雖然起步比我們晚,但他們趕上了好時機,隨著古希臘文明、羅馬文明的遞延,西方社會誕生了蒸汽機和工業文明,並迅速的實現了資本的擴張、殖民的擴張、文明的擴張。

    我們的記憶依舊很深刻——隨著八國聯軍入侵大沽口、進佔北京,我們就迎來了一群用西方文明裝備到牙齒的西方“野蠻人”。而早在鴉片戰爭時期,英國人的魔掌就伸向了我們的國土,餐食著我們的文明。

    更早以前的荷蘭人,一路向東直接佔據了我們的臺灣島,這樣的行徑就是他們相較於我們的、高度的工業文明促使的。

    西方文明,其實就是一種接近野蠻人的侵略性文明,仗著他們有高射程、大威力的炮艦、火器,實行了全世界的文明掠奪。

    我們曾經的“萬園之園”圓明園,就被他們燃起的戰火毀於一旦,連故宮那鑲在宮爐外層的黃金都被他們一一剝去,十二獸首,就是他們犯下滔天罪行的有利見證。

    可惜的是,十二獸首這樣的民族瑰寶,還殘缺著不能迴歸。

    中西合璧,洋為中用,我們試圖透過接受和吸納來提升我們的文明,也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開端

    不能否認,西方以現代化科技為先導的文明社會,確實比我們更有生命力,也更能迅速的提升本民族的文化素質,還有最為可觀的競爭實力。

    我們一方面拒絕西人的洋槍洋炮,我們又開展了洋務運動,學西人之所長,師夷長技以制夷。

    好在我們的東方文明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吸附性,無論外來的文明多麼彪悍魯莽,我們都可以用綿力將其一一化解,然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其精華部分吸附在我們的文明上,使之相互融合,共振後產生一種有別於西方世界的、具有東方神韻的嶄新文明成果。

    這一點,我們比洋人做得好,做得徹底,也做得地道。

    西方文明的自由主義氾濫成災,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劇烈衝突,也再一次警示我們:西方文明不過就是一種用自由換生命的慘痛文明。強加於人的弱肉強食,永遠是西方文明的痛點和悖離。

    融合以後的東方文明,雖然不再那麼純粹,但已然跨越了東西方文化的天然界限,正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讓東方文化更兼能、更多元,更有生命力

    我們不能否認,西方世界帶給了我們日新月異的科技工業,也讓我們看到了域外的天。

    我們正是在這種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中,獲得更為強大的支撐,也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通往強盛的大門。

    我們的國力,我們的科技,還有我們計程車氣,目前都應該是最好的狀態,以這樣的狀態砥礪前行,我們還有什麼不可以戰勝?還有什麼不能跨過?

    或也可以這麼說,東西方文化的相容,讓我們如虎添翼,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東方大國的偉大復興,方興未艾,指日可待。

  • 7 # 麥sir小螺號

    有否想過,融入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輸出東方文化,這種碰撞是可以產生新的能量的,不一定是西方影響東方,有時也東方影響西方,就如印象派的繪畫就是被東方日本的浮世繪影響的,而浮世繪卻是受中國明代春宮畫影響的。所以,在這裡,我引用烏克蘭的一名畫家來講講文化藝術的發展不需要過份尋求孰是孰非,“無問西東”的態度才是藝術正確的發展之路……

    “中國吸引著我,中國的傳統文化深深吸引著我。”

                    —— 米哈伊爾·顧依達

          烏克蘭位於歐洲東部,是歐洲除俄羅斯外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烏克蘭有世界聞名的大畫家列賓,還有非常熟悉的女畫家雅勃隆斯卡婭,他們都深受中國畫家的尊崇。

          米哈伊爾•顧依達(1954——)的畫讓人觸目,他是烏克蘭當代畫家。

          顧依達是哥薩克人,家族成員很多都是哥薩克的頭領。顧依達曾經是一名軍人,他仰慕中國文化,後來長期客居中國的江南——他的家鄉也有相似的氣候特徵。

           顧依達是一位有東方情結的“中國通”,他的油畫在傳統烏克蘭風格中汲取了中國元素:平面處理畫面、簡約的大色塊造型、利索的線條等等都具有鮮明的中國式審美。從題材和表現上,明顯是屬於“中為洋用”的實踐者。

          在顧依達看來,烏克蘭和中國是兩個有著共同點的國家,甚至連近代歷史也相似——整個二戰期間,烏克蘭也成為戰爭重災區。顧依達身上流淌著哥薩克人的血液,哥薩克民族性格直率、勇敢、正義,哥薩克的榮譽神聖而不可侵犯。

                       群芳過後西湖好

    垂柳闌干盡日風

            被中國文化感染的顧依達說:“中國江南組畫是我無法割捨的系列作品,我一次又一次地把目光投向它。令人驚異的形象,預感和聯想相繼浮現在我的腦海,讓我激動不已,浮想聯翩,於是我感到了作畫的衝動。”

          顧依達喜歡中國畫的大寫意,他偏愛“黑白灰”渲染畫面,彷彿讓人看到中國畫中熟悉的“墨分五彩”。他的畫比西方傳統繪畫加強了平面效果,他把“氣韻生動、言簡意賅,形神兼備”等東方特有的美學思想在作品中一氣呵成地展現。其實,他將西方油畫與中國畫作了糅合的實踐,既有中國畫的靈魂又有西畫的軀殼,為東西文化的思考架出一條橋樑。    

         顧依達甚至把現場作畫看作是中國畫家的“揮毫”。用筆揮灑,豪情萬丈,手法嫻熟,就像用“中國功夫”和“哥薩克舞”同場獻技。

       讀顧依達的畫,可讓國人感受到“意境”和“趣味”。傳統中國畫把哲學意境作為首選,西畫則看重科學、真實地再現。

          顧依達的畫面經常“留白”,“白”是無內容的空間,是給觀眾停頓思考的地方,這就是哲學。

         改革開放剛開始,國人發現我們與西方比較相差一大截,大家開始坐不穩了,懼怕洶湧而來的西方文化淹沒剩餘不多的“尊嚴”。當“油畫民族化”被喊成口號後,許多人熱情踴躍,奮勇向前,自覺擔起大旗。這時候,忘記了“油畫”本來是泊來品。

          抗戰時期,錢穆以為要亡國,提筆疾寫《國史大綱》,準備作為日後復國的基礎,這是一種真正的擔當!

           或許,就因為有無數的仁人志士甘願為藝術大業自發擔當、一擲孤勇,才造就了眼前當今美術的繁花似錦。老一輩藝術家為理想前仆後繼,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不朽的藝術風骨,當讓後輩深刻銘記。

          在“百花齊放”的大觀園裡,當下畫家的理想、信念應需要思考什麼?

          當年提出的“油畫民族化”,是否就意味著要建立一個嚴格區分於“西方油畫”的藝術體系或審美模式?在十八世紀,義大利畫家郎世寧成為清朝宮廷畫家後,已嘗試油畫“中國化”,結果如何?

          或許問題有點唐突,就等於提出“西裝民族化”、“西醫中國化”一樣,與世界發展不相適宜。

         當下,還能出現多少個唐吉訶德式的英雄?一位理想主義者面對不存在的“敵人”,挑起“騎士精神”的旗幟,無所畏懼,奮勇向前!

         電影《無問西東》有一段描寫泰戈爾訪華,目的為了告訴國人,不要盲目羨慕西方,因為他認為東方文化一定會優於西方,東方人的使命是要用東方文化去救濟西方的文化。

          影片結尾有一句——“獻給珍貴的自己”,讓人無限感慨:每個人都是珍貴的,需要真誠的面對,不要忘記來時的初衷,聽從自己本心,無問西東。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讀顧依達的畫,感覺是西方的又是東方的;是烏克蘭的又是中國的;既陌生又熟悉。

         剛過去的短短几十年間,世界由單一格局走向多元化,當今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人類社會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運與共、休慼相關的命運共同體。當世界成為“地球村”,一條村的文化如何分出西東?

         “全球化時代,應該是所有人造福所有人。”

          而民族的自信,一定是植根於文化的自信。

           

  • 8 # 一桌宴席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白,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什麼?中華文化的精髓就是相容幷蓄,有容乃大。

    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中國人,中國。這五個詞是相關的。是緊緊聯絡在一起的,是密不可分的。

    就像一棵小樹苗,不斷地吸收各種外來的營養,陽光,雨露才能夠不斷地成長,成為參天大樹。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華文化能夠生存到現在,其他三個文明古國,都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妄圖儲存自己所謂的純粹性的文明,無一列外的都將消失。對於中華文化來講,任何外來文明都是成長的營養。從盤古開天闢地,三皇五帝一直到現在。中華文明吸收了多少外族文明,作為自己成長的營養了,大家細細想一想。從黃帝和蚩尤大戰。一直到滿族與漢族在無任何區別。不斷的吸收周圍的少數民族文明。過去無比強盛的匈奴,今何在?蒙古黃金家族又何在?囂張無比的野豬皮到哪去了?

  • 9 # 中國油畫學會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在世界文明的程序中交相輝映,各具風采。既然文化作為人類的精神創造,要提倡差異性,反對趨同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的目的就應該是比較鑑別、吸收改進,在傳統的底蘊中發展有時代品格的藝術,使它具有延續性、深邃性和時代性,成為世界文化叢林中不可或缺的奇葩。中華民族在近兩個世紀的榮辱興衰、社會變革是任何其他民族所難以比擬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和多災多難的歷史,帶給了炎黃子孫深刻的思索和豐厚的情感,成為藝術家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我們應該自尊、自強,相信我們能夠為世界文化的積累作出應有的貢獻。因此,在文化領域我們沒有理由說西方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我們更沒有理由說中國的文化要由西方的理論來指導,中國的美學價值需要由西方的慧眼人來評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別人在背後議論你,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