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指尖熱點

    要說元明清比較著名的宰相,我認為有以下幾人,輔佐天驕北國臥龍——元代名相耶律楚材(1190~1244)

    元代著名政治家,三朝重臣。字晉卿,號湛然居士。

    契丹族。遼皇族子孫。世居金中都(今北京),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金宣宗時,任左右司員外郎。1215年降蒙古,隨成吉思汗西征,占卜星象及行醫。拖雷監國和窩闊臺即位後,日益受重用。1218年耶律楚材隨成吉思汗從軍參政,官至中書令(宰相)。1231年,任掌漢文字的必赤長(漢人稱中書令或中書侍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利於中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元朝還有兩位我認為也很厲害的宰相,劉秉忠、脫脫這兩位。

    帝王之師救時宰相——明朝名相張居正(1525-1582)

    明朝名相,字叔大,號太嶽,諡號“文忠”,生於江陵草市,死後遺體隆重葬在江陵城東門外,世人稱他為“張江陵”。

    他在為官期間,大膽地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改革,使國家安定,經濟發展,一時出現清明富強的景象。

    四大舉措:(一)精簡機構,裁汰冗員。當時行政機構雍腫,人浮於事。張居正把能合併的都合併了。(二)嚴肅法紀、信賞必罰。張居正認為“賞罰功罪,須至公至平,人心乃服,人心服,而後可責其用命。”(三)蠲免積負,減輕人民負擔。(四)重視人才,知人善任。他曾上書神宗說:“今後用人,但問功能,不可拘資格。

    文膽武略官場楷模——清代名相曾國藩(1811~1872)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派名傳豫,清湘鄉縣荷葉塘(今雙峰荷葉鄉)人。

    咸豐二年十二月,曾國藩奉命在湖南幫辦團練以抗拒太平軍。“別樹一幟,改弦更張”。創辦以“忠義之氣為主”的湘勇,將辦團與辦練分開,著重練勇,網羅羅澤南、彭玉麟等一批程朱理學信徒,以及同鄉、同學、親友為骨幹將領,知識分子為營官,招募身強力壯的農民為士兵,組成一支地主階級武裝。成為鎮壓太平軍、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重要支柱。

    曾國藩治學嚴謹,崇尚儒學,其學術思想以程朱理學為主體,把中國封建文化歸納為“義理、詞章、經濟、考據”四門學問,有獨特見解,對當時和以後均有一定影響。他提出“早、掃、考、寶、書、蔬、魚、豬”的“八字家訓”,反映了曾“修身、齊家”的封建道學思想。所為古文,卓然成家。文秉桐城派之衣缽,為一時所宗。其家書、日記,人頗稱道。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計128卷

    還有說到清朝宰相,不得不提一位不能少的一位宰相,張廷玉!

    張廷玉曆康雍乾三朝,長期擔任首輔大臣,身兼多職,“以大學士兼管吏部、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皆極繁要重大之職。貴為父子雙宰相(張英、張廷玉),一門三世得諡(張英、張廷玉、張若渟)、六代翰林(張英、張廷玉、張若靄、張曾敞、張元宰、張聰賢)的張家,簪纓世族,貴胄滿朝,卻能清白傳家。

    以上是我認為元明清宰相比較有作為的!

  • 2 # 楚籍魯裔

    耶律楚材,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湛然居士,蒙古帝國時期的政治家。出身契丹貴族,早年在金仕至左右司員外郎,蒙古軍攻佔金中都時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為臣。耶律楚材以儒家治國之道提出和制定了各種施政方略,為蒙古帝國的發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耶律楚材先後輔弼成吉思汗父子達三十餘年,擔任中書令達十四年之久。他對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產生深遠影響,他採取的各種措施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礎。死後贈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寧王,諡號文正。

    他積極恢復文治,逐步實施""以儒治國""的方案和""定製度、議禮樂、立宗廟、建宮室、創學校、設科舉、拔隱逸、訪遺老、舉賢良、求方正、勸農桑、抑遊惰、省刑罰、薄賦斂、尚名節、斥縱橫、去冗員、黜酷吏、崇孝悌、賑困窮""的政治主張。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殫精竭慮,創舉頗多。

    他保護農業,實行完善的賦稅制度;改革政治體制,提拔重用儒臣;反對塗炭生命,以保護百姓為天命;禁止掠民為驅,實行編戶制度;反對撲買課稅,禁止以權謀私;主張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經典,使元統治階層逐步地接受漢文化思想。

    他的努力,使新興的蒙古貴族逐漸放棄了落後的遊牧生活方式,採用漢族以儒教為中心的傳統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使戰爭不斷的亂世轉為和平的盛世,使先進的中原封建農業文明得以儲存和繼續發展。

    耶律楚材久居樞要,但他廉潔奉公,不搞裙帶之風。《元史·耶律楚材傳》曾記載過他有言:""睦親之義,但當資以金帛,若使從政而違法,吾不能徇私恩也。""他死後有人中傷天下貢賦,半入其家。朝廷派人檢查,其家只有一些古琴、字畫以及遺文數千卷,其清操可見一斑。

    耶律楚材於55歲上病逝,訊息傳出,傾國悲哀,許多蒙古人都痛哭,如同失去自己的親人。漢族計程車大夫更是流著眼淚憑弔這位功勳卓著政治家,史載大蒙古國數日內不聞樂聲。

    脫脫(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裡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

    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書。至元六年(1340年),為中書右丞相,大改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主編《》、《》、《》,任都總裁官。至正九年(1349年),復出為中書,至正十年(1350年),改任中書右丞相,發行新鈔票“”,並派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被讚譽為“”。至正十一年(1351年),鎮壓抗元。

    至正十五年(1355年),脫脫被革職流放雲南,矯詔,令其自盡,年四十二。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

    于謙,被稱為救世宰相!為大明王朝續命百年。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 ,漢族,浙江杭州府(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元年(1426年),以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後巡按江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大軍。瓦剌太師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于謙獨運徵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時,于謙被複官,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肅愍”。時,改諡“忠肅”。有《》傳世。《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張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1]。生於()[2],故稱之“張江陵”。政治家、改革家、,輔佐萬曆皇帝進行“”,史稱“”。[3]

    嘉靖二十六年(1547)。隆慶元年(1567)任兼,後遷任內閣次輔,為、。隆慶六年(1572)代為內閣首輔,晉,[4]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等名將鎮北邊,用、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萬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諡文忠。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天啟二年(1622)恢復名譽。

    清朝的有張廷玉,劉統勳,劉墉,曾國藩。

  • 3 # 紅柳說歷史

    嚴格意義上,從明朝之後就沒有宰相了,因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把權力分配到六部和內閣身上,清朝延續明朝舊制度,所以說自秦以後的宰相制度在明清沒有。但是這三朝能者甚多,如果非要選三位能者任宰相之職的話,我認為:

    1.元朝最有能力的宰相非史天澤莫屬。

    史天澤能文善武,元太祖八年時候接替他的哥哥任元帥一職位,元朝為馬背上的民族,尚武之風,史天澤任元帥之時,屢立奇功,他以及他的家族為鞏固和發展蒙古族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忽必烈推行漢法的重臣。他出將入相五十載,被人比作郭子儀,曹彬,可見其出色的能力。

    2.明朝的“宰相之傑”張居正。

    明朝到了嘉靖年間,已經千瘡百孔,百病叢生,嚴嵩父子趁機作亂,平民出身的張居正這時候站了出來,實行“一條鞭法”,一心要把改革搞到底,大膽用將,戚繼光就是張居正任用的,就這樣在張居正的改革下,明朝從頹敗的局面一路走到了生機勃勃,使明朝的政治經濟都得以恢復,硬是將大明的統治硬生生從中國歷史上延長了幾十年。

    3.清廷三朝老臣張廷玉

    張廷玉一開始只是一個小官,後來接替父親的管制做到了禮部尚書,他的父親是雍正皇帝的老師,所以得到了雍正皇帝的重視,雍正登基後,張延玉依然盡心為雍正出謀劃策,為了加強君權,張延玉還建議設立軍機處,並給軍機處建立了政治制度,經常給雍正提出一針見血的問題,對雍正有很大的幫助,雍正去世後,乾隆登基,張延玉就是雍正留給兒子輔佐的大臣,還當初雍正還說盡心輔佐新帝,以後賞賜他配享太廟。太廟是擺放皇帝的靈位的地方,可見其殊榮。

  • 4 # 晨舟0312

    中國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層出不窮的人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果只從元明清三朝選出三位宰相,非下列三人莫屬。

    一、元代名相 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又稱耶律文正、長髯人等,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湛然居士,生於北京,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金朝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

    耶律楚才自幼熟讀漢籍,精通漢文,學富五車,其任職近30年,官至中書令,備受重用。窩闊臺汗即位後,耶律楚材倡立朝儀,建議頒行《便宜一十八事》設立州郡長官、建立賦稅制度、制定初步法令。其法律思想和實踐對建立元朝法律制度具有重大影響。

    他的主要政績:

    1、蒙古建國之初,實行軍政合一的制度,由軍事將領管轄一切,毫無約束,橫行霸道。耶律楚材提出應軍政分離,互相牽制,建議頒行《便宜十八事》作為臨時法律。耶律楚材還大量起用漢族儒臣,讓他們負責徵收賦稅,提出“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的主張。

    2、抵制了殺光漢人的政策。《元史》載,近臣別迭等人言:“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耶律楚材雲:“陛下將南伐,軍需宜有所資,誠均定中原地稅、商稅、鹽、酒、鐵冶、山澤之利,歲可得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餘萬石,足以供給,何謂無補哉?”窩闊臺讓耶律楚材試行此法,於是“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徵收課稅使,凡長貳悉用士人,如陳時可、趙昉等,皆寬厚長者,極天下之選,參佐皆用省部舊人”。次年,耶律楚材果然以稅收之法為蒙元提供了大量的財富,窩闊臺非常高興。耶律楚材也由此奠定了蒙元實行稅收制度的基礎。

    3、耶律楚材還採取一些措施,遏制了高利貸、通貨膨脹、買斷稅收等行為。

    4、耶律楚材“奏括戶口,皆籍為編民”,以戶籍製為名讓成為蒙古人變相奴隸的人重新變為平民。

    5、禁止屠殺,保全工匠和富戶。1232年,蒙古大軍圍困汴京,首將速不臺意欲屠城。耶律楚材面見窩闊臺,言:“將士暴露凡數十年,所爭者地土人民耳,得地無民,將焉用之?”窩闊臺疑而未決,耶律楚材楚材再三懇求,汴梁城一百四十七萬戶人民,終獲活命,禁止屠城遂成定例。《新元史》雲:“卒使中原百姓不至踐刈於戎狄,皆夫人之力也。”

    6 、耶律楚材還大力倡導儒學,推崇孔子,建議修復孔廟,建立國子學、恢復科舉取士,窩闊臺都聽從了。

    耶律楚材提出的這一切合理的措施,基本決定了後來元朝的格局。

    二、明朝名相 張居正(1525-1582),j字叔大,號太嶽,諡號“文忠”,生於江陵草市,死後遺體隆重葬在江陵城東門外,世人稱他為“張江陵”。

    他在為官期間,大膽地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改革,使國家安定,經濟發展,一時出現清明富強的景象。

    1、精簡機構,裁汰冗員。實行了統收統支;對不盡 職或只拿錢又無事可幹的官吏,盡行淘汰。還進一步劃清了政府各部門的許可權職責,嚴格官吏考核制度,加強了人事管理。這樣,既減輕了朝廷支出,又鞭策著官吏們更好地工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2、嚴肅法紀、信賞必罰。在他執政期間,凡是違法犯紀的人,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地方 豪強,一概繩之以法。徐階曾任過首輔,也是推薦他入閣的人,但當徐階的親屬對清丈全 國大地主隱瞞的莊田進 行破壞時,他也決不寬恕。黔國公沐朝弼累次犯法,因是功臣世家,別人感到難辦,但他 仍然將沐朝弼逮捕治罪。他一面大刀闊斧地整肅吏治,一面帶頭不搞行賄受禮。比如被他 推薦用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後來被封為寧遠伯。李為了報答他的推薦之恩,曾派人給他送 去錢財。他嚴肅地對來 人說:“而主以百戰得功勳,我受其金,是得罪高皇帝也。”堅決不受。因此,他主持頒 布的一切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3、蠲免積負,減輕人民負擔。他對神宗說:“今尚有一事為民害者,帶徵稅糧也。夫百 姓財力有限,一歲之入,僅足供一歲,不幸歲歉,目前尚不能辦,豈復有餘力更完累歲積 逋乎?有司避責,往往將今年所徵,抵完舊逋,即今歲所欠,又為將來帶徵矣。”要求神 宗責令戶部“核萬曆七 年以前積負,悉行蠲免”。神宗採納了他的意見,免去了農民在萬曆七年以前積欠國家的 錢糧田賦。

    4、重視人才,知人善任。他曾上書神宗說:“今後用人,但問功能,不可拘資格。 他曾引用李成梁鎮遼東,戚繼光鎮薊門,使得“荒外讋服,邊境坐拓。”他又用潘季馴黃 河,使得“堤工早完、轉漕無患”。所以史書稱他“善知人”。 在他執政的10年期間,“邊境義安”、“太倉粟可支十年”、“太僕寺積金四百餘” ,“一時政績炳然”。 正當張居大力整頓吏治,實行政治革新的時候,御史劉臺在神面前告了他一狀,說他“專 擅威福、罔上行私,橫黷無厭”。張居正知道了,對神宗說;“臣之所處者,危地也;言 者以為擅作威福,而臣之所行,正威福也。將巽順以悅下耶?則負國;竭公以事上耶?則無以逃專擅之譏。”對 那些攻擊他的人以迎頭痛擊。 萬曆五年,他的父親去世。按照封建禮教,他應該回家“守制”。但他考慮到國事紛 繁、主上年幼,仍然“吉服視事”,沒有回家守制。這又引起了一些人的攻擊,說他“忘 親貪位”。吏部尚書張翰甚至捶胸長嘆道:“三綱淪矣!”但在他的堅決抵制和皇帝的支 持下, 這些攻擊他的人,都一個個受到了撤職的處分。

    三、清代名相 曾國藩(1811年~1872年)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原名曾子城,清朝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1、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對“康乾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係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己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

    2、曾國藩提倡忠君衛道、以儒家學說治軍的這一宗旨還貫徹在選將、募兵、軍隊管理以及協調軍內外關係等方面。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

    3、曾國藩治學嚴謹,崇尚儒學,其學術思想以程朱理學為主體,把中國封建文化歸納為“義理、詞章、經濟、考據”四門學問,有獨特見解,對當時和以後均有一定影響。他提出“早、掃、考、寶、書、蔬、魚、豬”的“八字家訓”,反映了“修身、齊家”的封建道學思想。

  • 5 # 韓祿鑫

    一是曾國藩,號稱古今第一完人。二是耶律楚材,後金人卻建立了元代大部的制度基礎。三是張居正,萬曆年間歷經近十年新法改革,把明朝從死亡邊緣又拉了回來。

  • 6 # 小龍女5505

    如果從元明清三朝各選一位厲害的宰相,分別是:元朝一代名臣宰相耶律楚材,明朝首輔重臣張居正,清朝三朝元老、位高權重的張廷玉。

  • 7 # 嵇康大大

    元代就不說了,畢竟不是漢人主體的王朝。從明清兩代來看,真正堪稱治國良相的有以下三人:

    姚廣孝。雖然他的正式身份是個僧人,卻乾的是軍師+宰相的活。

    張居正。這個不用多說了。

    李鴻章。不要以為他只會籤不平等條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的人問你喜歡誰,你怎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