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魑魅涅磐

    早在2018年的時候網上就有關於殲16戰機掛載一種此前從未見過的新型導彈畫面,根據網上的照片來看,該導彈和此前我軍裝備的幾款機載制空彈最大的不同除了長度更長外,罕見的也沒有看到有任何彈翼出現。所以外界推測該新型導彈應該是我國最新研發的超遠端機載制空導彈,也就是所謂專門攻擊敵方空中預警機、空中加油機這類大型戰略特種飛機的。而這類超遠端制空導彈為了達到三四百公里以上超遠射程的同時,儘可能降低導彈的體積和重量,所以在導彈飛行彈道選擇上基本都以“高拋彈道”為主,也就是導彈發射後並不會直接朝目標飛去,而是快速爬升達到3萬米左右空氣異常稀薄的臨近大氣層飛行,這樣就能借助臨近大氣層空氣稀薄、飛行阻力小的優點以微弱的動力需求滑翔性飛向預定攻擊目標,並在衛星制導和主動制導等多種制導模式下,以俯衝和火箭發動機助推的方式增加末端突防速度,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彈體長度只有五六米大機載制空彈能夠達到三四百公里以上超遠射程的原因所在。那麼能不能基於該超遠端導彈較小的體積優勢“下海”衍生出一款可以“一坑四彈”的艦空導彈出來呢?這樣既藉助其較小的彈徑成功在一個發射單元內實現了一坑四彈技術,而且也能夠大幅度增強我海軍軍艦的載彈量優勢。首先從該型導彈的氣動佈局來說,其採用了無翼式氣動佈局,這種氣動佈局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了彈翼,所以橫向飛行阻力小、機動敏捷性更高、射程更遠等,而且對於艦載垂髮單元而言,沒有了彈翼的存在,那麼導彈自身的直徑可以儘可能放大一些來滿足更遠射程的需求。但是無翼氣動佈局自身也存在很多缺點,比如由於沒有彈翼的存在,所以導彈自身的升力完全由彈體產生,因此導彈在發射初段和攻擊末端是機動性較差;而且隨著其尾部的固體火箭發動機隨著射程的增加藥柱燃燒後,全彈的重心會開始向前移動,這樣便會對導彈自身的氣動控制系統有著更高的要求。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見99%的機載制空導彈、包括防空導彈等在內的導彈普遍都有有彈翼的原因所在。當然無翼氣動佈局的導彈自身所存在的缺點也不是不能解決,比如像俄羅斯和歐洲研發的第四代防空導彈普遍在導彈頭部增加了微型向量推進發動機,來為導彈飛行攻擊末端提供向量機動能力。而且既然我國能在殲16等國產戰機上搭載該型無翼式制空導彈,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問題早已得到了解決。但是對於這類機載制空導彈下海也不是那麼容易和簡單的,其中最大的影響就是導彈的射程根本無法達到之前作為機載制空導彈時三四百公里遠的超遠端射程了,或許在保證導彈基本結構不變的前提下,僅僅發射平臺發射改變後,導彈的最大射程應該會縮水到100公里左右就很不錯了。因為相比之前機載制空導彈在萬米上空發射後,導彈爬升後大部分射程處於空氣稀薄的臨近空間飛行不同,不管是從地面發射還是從軍艦垂髮單元發射,導彈發射初始都需要穿過空氣稠密的低空氣團,這樣在空氣阻力大附增加的前提下,導彈的射程肯定會有所降低,而且相比從戰機發射時水平發射彈體還會產生一定升力不同,從軍艦垂直髮射時發動機需要產生更大的推力才能推動且加速導彈垂直爬升,所以這又會降低導彈的射程,而且這種無翼式導彈彈體自身實際產生的升力很有限,所以導彈射程最遠能夠達到100公里已經很不錯了。所以基於殲16掛載的新型導彈下海衍生出一款體積小的防空導彈,並以“一坑四彈"的方式增加軍艦的載彈量方式,從理論角度來說是可行的,雖然唯一缺點就是導彈的射程會大幅度縮水,但是不代表著這種方式不可行。而且很多軍艦搭載的導彈都是基於機載制空導彈衍生而來的,比如美軍軍艦此前普遍裝備的”海麻雀艦空導彈就是在AIM-7“麻雀”機載制空導彈基礎上衍生而來的,後面成功實現“一坑四彈”技術的ESSM艦空導彈雖然氣動佈局相比海麻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也算是有麻雀制空導彈的身影存在。此外我國之前曾經基於霹靂12機載制空導彈,透過增加大直徑固體火箭助推器和增加邊條翼的方式,衍生出過一款能夠作為“一坑四彈”的艦空導彈,只不過這款導彈並沒有成功下海成為艦載防空導彈,而是以“天龍50”的名稱成為了一款廣受好評的外貿型地空導彈系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基剛好在舊化糞池上有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