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臨床小碩
-
2 # 山河先生看手相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是官僚主義或官僚主義現象的一種別稱,被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也可稱之為“官場病”、“組織麻痺病”或者“大企業病”,源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的標題。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們轉載傳誦,用來解釋官場的形形色色
諾斯古德·帕金森,英國曆史學博士,曾在哈佛大學擔任教授。1957年,他在馬來西亞一個海濱度假時,悟出了一個定律,後來他將自己思考的結果發表在倫敦的《經濟學家》期刊上,一舉成名。《帕金森定律》一書出版以後,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美國更是長踞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墨菲法則”、“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中最傑出的三大發現。
英國曆史學家諾斯科特·帕金森做實驗分析為什麼大型組織會變得大而無當,毫無生氣,從而得出一個定律,“事情增加是為了填滿完成工作所剩餘的多餘時間”。他認為,人們的效率之所以會降低,是由於給了完成任務的多餘的時間。比如你想給一件事情更多的時間來希望完成的更好,然而結果往往並不如預期。相反,在一個相對緊張的時間內,人們的效率可能會更高,而任務也完成的相對較好。
帕金森做過一個試驗,讓一位老太太花上一整天的時間來寄一張明信片給她的侄女,本來30分鐘就能做完的一件事,卻用一整天的時間,整個過程中充滿了猶豫、擔心、憂傷。本來一件快樂的事,卻因此變得憂傷抑鬱。對此,帕金森得出結論“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資源與工作本身沒有太大關係,一件事所顯露出的重要性與複雜性,與完成該事件所怕費的時間成正比”。
一個學生的成績位於中等,家長擔心讓孩子學習更多的補習班會使孩子的成績更差。然而在該學生學了更多的補習班課程以後,他的成績不降反升。這是因為在有限的時間內,他的選擇更少,效率更高,因此根據帕金森定律,他的成果也會更好。
總之,帕金森強調對於一件事應該給予相當的時間來做,時間太長反而效率降低,實際所得與預期會有較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