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介入王小俊讀歷史

    歷史領域新人!

    我是大龍蝦的不一樣

    祖和宗有什麼區別?

    《孔子家語》曰:“祖有功而宗有德”,這就是“祖”和“宗”的區別,即有功曰祖,有德曰宗。功,指開創之功;德,指守成之德。——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開國皇帝多稱祖,而守成皇帝為什麼多稱宗。

    廟號起源於商湯,但是周朝沒有用,真正流行起來是漢朝,漢高祖劉邦是第一個有廟號的。《史記》、《漢書》都記述了給劉邦確定廟號和諡號的過程,“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顯然,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諡號是高皇帝。

    第一個宗是漢朝皇帝漢文帝劉恆,廟號太宗,有人會問:為什麼不是第二任、第三任皇帝為太宗,而其它朝代(明朝除外)第二任為太宗?因為呂后把持朝政,外戚干政,這些皇帝很少有作為,沒有守成之德。

    明朝,也是一個特殊的朝代,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把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趕下臺,朱棣諡號明太宗,有人會說不對啊,不是明成祖麼?這裡面還有故事。嘉靖皇帝繼位以後,為了給自己的爹找個廟號,根據禮制,《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禮器》:“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嘉靖封自己的爹成了皇帝還不夠,還想把自己的爹弄進太廟。但是那時候,太廟中的九個名額已經滿了,要是再塞進去他爹,就得祧一個出來。論親緣關係,朱元璋之下當然是朱棣和嘉靖最遠,所以如果要祧的話,無疑該把朱棣祧出來。

    可是太宗文皇帝何等功勞,就算嘉靖敢祧一個祖宗出來,也不敢祧他。於是嘉靖十七年九月,改朱棣的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則改為“成祖”。 太宗變成祖,是升還是降啊?

  • 2 # 農民更瘋狂

    在秦嬴政自稱“皇帝”以後,毫無疑義,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是“皇帝”,在此以前,夏朝的君主基本沒有稱號,僅以所在地方名字或君主名字代稱,到商、周時期的君主(包括封地的領主),君主的稱號算是比較統一了,稱“王”或“天子”。封地領主開始沒有稱號,以名字代替,逐漸發展到在名字的後面冠上爵位稱呼,如秦國的秦候、公伯,秦孝公、...,到秦惠文王開始自稱為“王”。

    前221年,秦嬴政統一中國,自認“功蓋三皇,德包五帝”,自稱“皇帝”,從此,中國曆朝歷代君主都稱“皇帝”。至於稱xx祖、xx宗的,這就關係到中國古代的廟號制度。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裡立室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常用“祖”字或“宗”字,就如現在我們稱祖上為“祖宗”。

    《孔子家語》載“祖有功,宗有德”,進一步解釋就是,開創為有功,守成為有德。據此,開國皇帝稱祖,以後的繼位者稱宗,但也有例外。

    1,秦始皇沒有實行廟號,以世稱呼,始皇(一世)、秦二世、秦三世....

    2,劉邦開始才剛剛實行廟號制度,沒有形成習慣制度,劉邦——高皇帝——漢高帝——漢高祖,導致本來應該稱為太祖的劉邦被稱為了“高祖”。

    3,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原本廟號是明太宗,但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明成祖”,永樂帝的廟號由太宗改成成祖,享受和太祖皇帝朱元璋一樣的萬世不祧地位。

    4,清朝皇帝有三個xx祖,第一個是創立後金的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二個入關的順治皇帝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第三個是為清朝奠定興盛根基的康熙皇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永樂大帝對明朝,順治皇帝、康熙皇帝對清朝作出了巨大貢獻才被追封為“祖”,可見想成為“祖”難度極大。

    探秘歷史事件,點評歷史人物,更多精彩與您分享!

  • 3 # 聽人笑語

      一、“祖”和“宗”的來歷

      皇帝稱號的祖和宗是廟號,皇帝去世後其牌位要供奉到皇家宗廟,這個宗廟就是太廟。即位的皇帝和皇室宗族要對已經故去的皇帝進行評價,讓他們在太廟裡有尊號。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規矩,一般這個王朝的建立者或者奠基者都被成為祖,比如漢朝建立者為劉邦,他開拓了漢朝的基業,那麼劉邦的廟號是祖,後人給他的畝號位太祖。而一般情況下除了往上追尊自己的祖先為祖外,大部分王朝除了建立者是祖外,其餘的廟號都為宗。

    二、“帝”稱號的由來

      稱皇帝為某某帝大體有兩種,一種是來自於皇帝的諡號,諡號也是一種對皇帝的評價,並逐步形成諡號制度。皇帝的諡號最初很短只有二個字,比如漢朝的皇帝諡號大部分都是孝+一個字,比如劉徹諡號是孝武皇帝,我們在稱號他是就可以成為漢武皇帝,他的父親劉啟諡號是孝景皇帝稱為漢景帝。這種稱號皇帝的方式在唐以前是比較普遍的,但因為唐及以後大部分皇帝都可以有廟號,諡號都比較長,用諡號稱號某位皇帝變得不方便了,逐步改為稱某某宗。另一種稱法則來自於皇帝的年號,年號最早來自於漢武帝,主要為了紀年,有些皇帝有十多個年號,這個時候無法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共有先天、開元、天寶三個年號。明朝開始皇帝大部分只用一個年號,可以用年號來稱呼這位皇帝。比如永樂帝朱棣、萬曆帝朱翊鈞、崇禎帝朱由檢、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等。

    三、“皇”稱號的由來

      “皇”是比較特殊的稱號,歷史上只有秦始皇和李隆基有這個稱號,秦始皇是因為他是第一個叫皇帝的君主,以前都叫“王”。李隆基的情況比較特殊,他比較特殊的廟號“玄宗”。中國古代有避諱制度,和皇帝的名字一樣的字是不允許用的,恰好清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名字裡面有一個“玄”字,對於李隆基就不能稱為玄宗,只能從其諡號上找稱呼,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這個諡號的中心在“明”字,正常應該稱為唐明帝,但整個唐朝除了亡國皇帝稱為哀皇帝外,其他人都有廟號稱呼,稱唐明帝有貶低歷史比較有名的唐朝皇帝的意識,故稱唐明皇。

  • 4 # 好奇觀古今

    “秦皇”嬴政:無諡號,也無廟號,簡簡單單三個字“始皇帝”;

    “漢武”劉徹:諡號為“孝武皇帝”,廟號為“世宗”;

    “唐宗”李世民:諡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廟號為“太宗”;

    “宋祖”趙匡胤:諡號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廟號為“太祖”。

    接下來,我們再看下明清時期幾個著名皇帝的諡號和廟號:

    “洪武帝”朱元璋:諡號為“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23個字),廟號為“太祖”;

    “永樂帝”朱棣: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19個字),廟號起初為“太宗”,後改為“成祖”;

    “康熙帝”玄燁: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23個字),廟號為“聖祖”;

    “雍正帝”胤禛:諡號為“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25個字),廟號為“世宗”;

    “乾隆帝”弘曆: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25個字),廟號為“高宗”。

    廟號制度起源於商朝,西周取代商朝後,廢除了廟號制度,建立了諡號制度。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後,又廢除了諡號制度。漢朝建立後,同時恢復了諡號和廟號的制度,並對它們加以完善。諡號的本意是用來評判前任君王在位時的德行和功績。諡號有“美”、“醜”之分,“文(諡法: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昭(諡法:昭德有勞曰昭,容儀恭美曰昭。聖聞周達曰昭。)”、“宣(諡法:聖善周聞曰宣。)”等皆為“美諡”,“靈(諡法:死而志成曰靈。亂而不損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見神能曰靈。好祭鬼神曰靈。)”、“幽(諡法:蚤孤鋪位曰幽。壅遏不通曰幽。動祭亂常曰幽。)”、“煬(諡法:去禮遠眾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好內怠政曰煬。)”等皆為“醜諡”。而只有那些功績特別大的君王才有資格享有廟號,供子孫後代祭拜。

    漢朝嚴格遵循諡號和廟號的規定。一般情況下,透過一位皇帝的諡號就能看出他的德行和功績,如劉恆的諡號為“孝文皇帝”,這是在表揚他的文治貢獻;劉徹的諡號為“孝武皇帝”,這是在表揚他的武功貢獻;劉宏的諡號為“孝靈皇帝”,這是在批判他的昏庸墮落。

    漢朝極為重視廟號,漢朝二十四帝中,享有廟號者寥寥無幾。漢高帝劉邦的廟號是“太祖”,漢文帝劉恆的廟號是“太宗”,漢武帝劉徹的廟號是“世宗”,漢宣帝劉詢的廟號是“中宗”,漢光武帝劉秀的廟號是“世祖”,漢明帝劉莊的廟號是“顯宗”,漢章帝劉炟的廟號是“肅宗”。除這七個皇帝以外,其他的皇帝均沒有廟號。

    漢朝以後的三國、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大體也遵循漢朝的制度。不過也有例外,三國時魏明帝曹睿“烈祖”的廟號是他提前給自己定好的。南北朝時北魏末期以前的皇帝都有廟號,如太武帝拓跋燾的廟號為“世祖”,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廟號為“高祖”。

    唐朝建立後,在廟號方面沿襲了北魏皇室的習慣,使每個合法的皇帝都享有廟號的權利。在諡號方面,唐朝起初沿用中國曆代皇帝慣用的“雙字諡”或者“單字諡”。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諡號起初是“文皇帝”,唐高宗李治在位時增諡為“文武聖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又增諡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自己的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後人因此也稱李隆基為“唐明皇”。

    歷代唐朝皇帝中,唐肅宗李亨的諡號是最長的一個,他的諡號為“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共11個字,創下了中國曆代皇帝諡號的新高。唐朝以後,“醜諡”越來越少,諡號也越來越長,並且每個皇帝都享有擁有廟號的權利。故而,我們稱唐朝以前的皇帝為““XX帝””,唐朝以後的皇帝則被稱為“XX祖”或“XX宗”。

    由於後世政治人物所處的立場不同,也會發生某些帝王死後同時擁有兩個諡號的情況。

    公元618年4月,隋朝第二位皇帝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殺害後,隋恭帝楊侑給楊廣上的諡號為“煬皇帝”(實為尚未登基稱帝的唐高祖李淵所為)。同年5月,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登基稱帝,建立唐朝;楊廣的孫子越王楊侗也在洛陽登基稱帝,復建隋朝,給楊廣上的諡號為“明皇帝”,廟號為“世祖”。

    也就是說,楊廣同時擁有“煬皇帝”和“明皇帝”兩個意義截然相反的諡號。更有意思的是,楊廣給南陳後主陳叔寶賜的諡號是“煬”,但他沒想到自己死後也被人上了一個“煬”的諡號。

    無獨有偶,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也擁有兩個諡號。公元1644年5月,清多爾袞攻佔北京後,給朱由檢上的諡號為“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同月6月,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稱帝后,給朱由檢上的諡號為“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為“思宗”。

    在中國曆代帝王中,還有兩個帝王的諡號也比較特殊。第一個是開創東吳的孫權,他的諡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大皇帝”,也就是吳大帝。西方人常稱那些對歷史有重大影響的帝王為大帝,05年熱播的歷史劇《漢武大帝》即受到了西方人對帝王稱呼的影響。但是,漢武帝的“大帝”之稱只是電視劇劇組的想法,孫權的“大帝”之稱則是正兒八經地“大皇帝”。

    第二個諡號比較特殊的帝王便是唐高宗李治。唐高宗在公元674年改稱“天皇”,當他死後,“天皇”二字也加入了其諡號中“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在中國曆代皇帝中,武曌的地位或許是最特殊的一個了。她不僅是中國有歷史上唯一一個得到史家普遍承認的女皇帝,也是唯一一個生前“尊號”和死後“諡號”一致的皇帝。公元705年,大周皇帝武曌被兒子唐中宗李顯推翻,武曌被迫退位,雖然如此,唐中宗依然用皇帝的禮儀對待母親武曌,給武曌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武曌在臨死前,親自下令去掉帝號,只稱“則天大聖皇后”。武曌死後,唐中宗給上武曌的諡號為“則天大聖皇后”,和武曌生前的尊號完全一樣。唐中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繼位後,改稱武曌為“天后”,不久又追尊武曌為“大聖天后”,改稱“則天皇太后”。雖然武曌的諡號屢經變更,但都保留了“則天”兩字,所以古人習慣上稱其為武則天,而今人沿用之。

    總而言之,“諡號”、“廟號”、“尊號”都是封建時代朝廷大臣對大行皇帝(已經去世的皇帝)或當朝皇帝的一種政治性評價。其本意在於激勵或警告君主勤政愛民,給國家帶來安定和富庶,但是隨著君主權利的擴張,它們漸漸遠離其初衷,最後徹底演變成為君主權利華美的裝飾品。

    附錄 《逸周書·諡法解》

    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諡。遂敘諡法。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民無能名曰神。稱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德象天地曰帝。靜民則法曰皇。仁義所在曰王。賞慶刑威曰君,從之成群曰君。立制及眾曰公。執應八方曰侯。壹德不解曰簡。平易不疵曰簡。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澼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敬事供上曰恭,尊賢貴義曰恭,尊賢敬讓曰恭,既過能改曰恭,執事堅固曰恭,愛民長弟曰恭,執禮御賓曰恭,芘親之闕曰恭,尊賢讓善曰恭,淵源流通曰恭。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

    威儀悉備曰欽。大慮靜民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純行不二曰定。諫爭不威曰德。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有伐而還曰釐,質淵受諫曰釐。博聞多能曰憲。聰明澼哲曰獻。溫柔聖善曰懿。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協時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大慮行節曰考。執心克莊曰齊,資輔供就曰齊。豐年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令民安樂曰康。安民立政曰成。佈德執以曰穆,中情見貌曰穆。敏以敬順曰頃。

    昭德有勞曰昭,容儀恭美聽昭,聖聞周達曰昭。保民耆艾曰胡,彌年壽考曰胡。強毅果敢曰剛,追補前過曰剛。柔德考眾曰靜,恭己鮮言曰靜,寬樂令終曰靜。治而無眚曰平,執事有制曰平,布綱治紀曰平。由義而濟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耆意大慮曰景。清白守節曰貞,大慮克就曰貞,不隱無屈曰貞。猛以剛果曰威,猛以強果曰威,強毅信正曰威。闢屠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內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受諫曰慧。能思辯眾曰元,行義說民曰元,始建國都曰元,主義行德曰元。

    兵甲亟作曰莊,澼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徵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克殺秉政曰夷,安心好靜曰夷。執義揚善曰懷,慈仁短折曰懷。夙夜警戒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述義不克曰丁,迷而不悌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剛克為伐曰翼,思慮深遠曰翼。執心決斷曰肅。愛民好治曰戴,典禮不忄寒曰戴。

    死而志成曰靈,亂而不損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見神能曰靈,好祭鬼神曰靈。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不顯屍國曰隱,隱拂不成曰隱。年中早夭曰悼,肆行勞祀曰悼,恐懼從處曰悼。不思忘愛曰刺,愎狠遂過曰刺。外內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在國逢難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禍亂方作曰愍。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蚤孤鋪位曰幽,壅遏不通曰幽,動祭亂常曰幽。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禮曰魏。去禮遠眾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好內怠政曰煬。

    甄心動懼曰頃。威德剛武曰圉。聖善周聞曰宣。治民克盡曰使。行見中外曰愨。勝敵壯志曰勇。昭功寧民曰商。狀古述今曰譽。心能制義曰度,好和不爭曰安。外內貞復曰白。不生其國曰聲。殺戮無辜曰厲。官人應實曰知。凶年無谷曰糠。名實不爽曰質。不悔前過曰戾。溫良好樂曰良。怙威肆行曰醜。德正應和曰莫。勤施無私曰類。好變動民曰躁。慈和便服曰順。滿志多窮曰感。危身奉上曰忠。果慮果遠曰趕。息政外交曰攜。疏遠繼位曰紹。彰義掩過曰堅。肇敏行成曰直。內外賓服曰正。華言無實曰誇。教誨不倦曰長。愛民在刑曰克。逆天虐民曰抗。好廉自克曰節。擇善而從曰比。好更改舊曰易。名與實爽曰繆。思厚不爽曰願。貞心大度曰匡。

    隱哀之方,景武之方也,施為文也,除為武也,闢地為襄,服遠為桓,剛克為發,柔克為懿,履正為莊,有過為僖,施而不成為宣,惠無內德為平。失志無轉,則以其明,餘皆象也。和,會也;勤,勞也。遵,循也;爽,傷也;肇,始也;憹,治也;康,安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服,敗也。秉,順也;就,會也;忄寒,過也;錫,與也;典,常也;肆,放也;穅,虛也;澼聖也;惠,愛也;綏,安也;堅,長也;耆,強也;考,成也;周,至也;懷,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捷,克也;載,事也;彌,久也。

  • 5 # 酸甜土豆絲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開國皇帝是封建王朝的創立者或奠基人。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開始,開國皇帝的數量難以準確統計。不過,雖然開國皇帝的數量不少,但是,為大家所熟知的卻是屈指可數,比如劉邦、李淵、趙匡胤、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這四位開國皇帝,前兩位被叫做漢高祖和唐高祖,而後兩位則被稱為宋太祖和明太祖。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開國皇帝中有的叫“太祖”,有的叫“高祖”呢?

    首先,不管是太祖、高祖,還是太宗、成祖,都只是古代帝王的“廟號”。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廟號是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其中,太祖作為帝王廟號使用,多為創基立業者,常見於開國皇帝,也有為其先人追授者。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能夠用上太祖這一廟號的人,要麼自己就是開國皇帝,要麼其後代是開國皇帝。就第一種情況來說,包含了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魏太祖曹操、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等比較著名的皇帝。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西漢的開國皇帝被叫做“漢高祖”,而不是漢太祖呢?對此,這一情況和《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有關。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除了有“廟號”,還有“諡號”,對於西漢開國皇帝劉邦,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但是,多數人搞不清楚廟號和諡號,包括司馬遷,《史記》便把諡號和廟號混用,稱劉邦為漢高祖,所以也有歷史學者認為“高祖”這一廟號相當於是司馬遷創造的。

    由此,對於劉邦來說,其廟號實際上是“太祖”,但是因為《史記》、《三國志》等史料記載的影響,所以被稱之為“漢高祖”了,比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在西漢之後,高祖這個廟號也開始使用開來。比如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太祖是曹操,而曹丕諡號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也即太祖曹操在前,高祖曹丕在後。不過,歷史上也有相反的情況,比如劉裕是(南朝)宋高祖,劉裕的兒子劉義隆是(南朝)宋太祖。

    最後,漢高祖劉邦的廟號實際上的是“太祖”,那麼唐高祖李淵是什麼情況呢?對此,和劉邦不一樣的是,李淵的廟號確實是“高祖”,因為他把“太祖”的廟號用在了自己的祖父李虎身上。由此,唐太祖李虎就屬於“太祖”廟號的第二種情況,也即自己的後代是開國皇帝,從而將“太祖”的廟號追授給自己。不過,在唐朝之後,宋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是自己使用“太祖”這一廟號,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等。總的來說,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開國皇帝的廟號一開始只有“太祖”,後來才出現了“高祖”的廟號,不過,一般來說,大部分開國皇帝還是使用“太祖”的廟號。

  • 6 # 相遇石頭城

    祖,宗,是皇帝的廟號,即皇帝在宗廟中的稱號。從漢代起,第一個皇帝一般稱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嗣君稱太宗、世宗等。皇帝一般是尊號,是皇帝生前奉上的

  • 7 # 史海擺渡人

    主要區別在於,“帝”為諡號,“祖”“宗”則為廟號。

    諡號

    古代中華文化圈內,王侯將相死後,朝廷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

    由於周文王和周武王開的先例,一個朝代的第一個及第二個國君常使用文武諡號。如魏武帝和魏文帝,晉文帝和晉武帝,唐高祖(初諡太武皇帝)和唐太宗(初諡文皇帝),清太祖(初諡武皇帝)和清太宗(諡文皇帝)。文諡號的褒義也通常在武之上。

    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有些諡號本身的意思並不壞,但被用某個皇帝身上後,意思就改變了,例如晉惠帝司馬衷以後,就沒什麼皇帝用“惠”這個諡號了。還有“恭”,如隋恭帝楊侑、後周恭帝柴宗訓,倒是成了亡國之君的慣用諡號。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諡,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經緯天地,道德博厚,勤學好問;武”為有開創局面、闢疆拓土等偉業才能配享此號。傳統上以文、武兩字為最高讚譽。

    中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蜀漢懷帝劉禪的“懷”表示“慈仁短折”。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遠禮”,周厲王的“厲”表示“暴慢無親”或不吉利,魯荒王朱檀的“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晉幽公的“幽”表示“壅遏不通”、漢靈帝的“靈”表示“亂而不損”。

    廟號

    廟號是皇帝在太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最初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都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發揚光大;世祖、聖祖、成祖開創新時代;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譽,但也指世系傳承發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愛孝順的賢主;憲宗、聖宗是中興之主;哲宗、興宗、成宗、顯宗是守成之君;肅宗有中興意願卻沒有成功,有心無力;宣宗、景宗有功有過;寧宗過於懦弱;德宗遭遇動亂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轉衰;玄宗、真宗、理宗、神宗、道宗為人好玄虛;文宗文弱無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順宗僅是過渡君主,影響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時間短且作為少;惠宗治國無方,江山殘破;熹宗、僖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則應用於較為悲情的亡國之君。

  • 8 # 老實人侃歷史

    “祖、宗”是古代皇帝的廟號;“帝”是古代皇帝的諡號。比如,我們都知道的漢武帝劉徹,他的廟號是“世宗”,諡號是“孝武皇帝”,嚴格來說,全稱應該是“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

    廟號,是古代給去世帝王在太廟裡祭祀時尊奉的名號。

    通常來說,廟號的授予是非常嚴格的,特別是在統治穩定的王朝,主要表現有三:

    一是嚴格遵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標準,因為王朝第一個皇帝都有開國之功,所以要稱“祖”,而後來的皇帝都要有守成之德,所以要成“宗”;

    二是廟號要嚴格按照招募制度確定,和諡號一樣,代表著對主人的評價,所以也可能有一些負面的廟號,比如“熹宗”代表腐朽之君,“哀宗”代表亡國之君;

    三是不一定所有的帝王都有廟號,比如漢朝的時候,西漢十二位皇帝只有七個有廟號,而沒廟號的就包括的文景之治的一位皇帝——漢景帝。

    在廟號中,“高祖”和“太祖”其實是一樣的,不過“太祖”是比較規範的用法。當年劉邦的廟號是“太祖”(太祖高皇帝),後來司馬遷稱其為高祖,後來就成為了習慣用法。後來的皇帝,有的用太祖(曹操),有的用高祖(楊堅)。五代十國時期,廟號濫用,很多人都自稱“高祖”,導致這個廟號“貶值”了,所以從宋朝開始,開國皇帝一律稱“太祖”,而“高祖”則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般來說,“祖”只有一個,就是開國皇帝稱“太祖”;明朝是特例,有兩個,多了個“明成祖朱棣”。這是因為朱棣和他的子孫認為朱棣是“靖難”,等於“重建大明”,所以也應該稱“祖“。

    諡號,是古人給故去的人的一個稱號,也有歷史評價的作用。

    不過諡號是可以授予給普通人的,而非皇帝獨享。但皇帝的諡號和普通人的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字越少,諡號越尊貴,比如大臣的諡號一般都是兩個字,而皇帝的諡號都是一個字,比如漢武帝的諡號就是“武”(那個孝字是所有皇帝都要加的)。

    在歷史上,通常叫隋朝以前的皇帝為其諡號,即”X帝“,叫唐朝以後的皇帝為其廟號,即”X祖“”X宗“。

  • 9 # 我輩不為蓬蒿人

    皇帝的稱號分為諡號和廟號,從漢朝開始,每個皇帝死後都有諡號,用幾個字來簡潔地概括該皇帝的貢獻以及錯誤(比如漢文帝劉恆諡號是孝文皇帝),但是廟號只有那些被認為貢獻卓越的帝王才有廟號,一般來說,開國之君稱為祖(如劉邦廟號太祖,劉秀廟號世祖),守成之君稱為宗(如劉恆廟號太宗),不過有一個例外,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廟號是祖而不是宗(不過是後改的)。

    大約自唐朝以來,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說起來越來越不方便,為了方便稱呼,乾脆壞了規矩,每個皇帝都發了一個廟號,以前是隻有被認為貢獻卓越的帝王才有廟號,所以我們稱呼漢朝皇帝為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等等,而唐朝以後的皇帝為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等等,而到了明朝以後,每個皇帝一輩子只用一個年號,於是我們乾脆用年號來代稱皇帝(如崇禎,嘉靖,康熙,乾隆等等)

  • 10 # 嘉佑風雲

    其實很好區分,凡是祖和宗的都是廟號,凡是什麼帝的都是諡號。

    祖和宗是廟號,簡單的說就是廟裡上香的時候,牌位上的名字,第一位皇帝一般都是祖,第二位皇帝一般都是宗。至於帝,指的是諡號。什麼叫諡號的呢,簡單的說就是好評、差評和中評。

    先說廟號

    顧名思義就是放在廟裡祭祀的,起源於商朝,這個是祭祀時給祖先的稱號,兩漢時期對廟號要求很嚴,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的,整個西漢只有四位皇帝有廟號.

    比如劉邦,他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但是司馬遷大人叫他漢高祖,所以後人也叫他漢高祖。再比如漢武帝,武帝是他諡號,是後人對他的評價,到處打仗麼,當然是武帝,他的廟號是世宗,如果稱廟號的話就是漢世宗。

    再說諡號

    諡號 諡號簡單的說就是評價,有好評,差評,中評。好評的比如:文,武,宣,明。差評的比如厲,靈,煬。諡號是周朝時期出現的。不僅皇帝有大臣也有,比如文正就是諡號。

    此外還有年號

    比如 永樂,萬曆,雍正,乾隆其實都是年號。

    那為什麼歷史同樣是皇帝,稱號會這麼多,不能選用一種麼,還真沒法選一種,

    比如你用廟號稱呼皇帝,可是在兩漢時期,對廟號的要求很高,沒有一定政績的皇帝是沒有廟號的,只是到了後來所有皇帝才都有的廟號,比如唐宋時期的帝王都是廟號。

    那為什麼不能用諡號呢,

    也很簡單,因為諡號後來太長了,剛開始人民評價皇帝基本就一個字,可是後來這個字是越來越長,比如唐太宗,他的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再比如康熙,他的諡號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足足23個字,你說這麼叫。

    所以基本上我們對皇帝的稱呼,基本上是哪個方便哪個簡單用哪個。

    總結一下,從漢朝一直到隋朝,對皇帝的稱呼都是諡號,從唐朝到元朝都是廟號,明清時期的稱號都是年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問心無愧自找上一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