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另類視角看歷史

    細究起來,漢景帝(劉啟)的皇帝生涯,確實乏善可陳。但因他承襲文帝的政策對路,依歷史慣性,覆蓋了景帝時代的一些不堪。尤其是鎮壓了七國之亂,此景帝濃抺重彩的一筆。

    (圖:文景之治之盛世圖)

    可見,景帝最大的歷史功績之一,就是鎮壓了七國之亂,但七國之亂又多因景帝而起。

    可以確定,景帝是個刻薄寡恩之人。但承父蔭,總算有驚無險地把王國過渡給兒子漢武帝。

    《史記》也認為:

    〝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姓〞。

    充分肯定了漢文帝的政策對路,景帝受益。

    可見,有史學家指出景帝並非好皇帝,並非沒有原因的。

    一:帶頭違法,汙穢後宮

    1,砸死吳太子

    劉啟做太子時,有次吳王劉濞叫兒子吳太子到皇宮,陪堂兄弟劉啟玩,聯絡感情。豈料,兩人因下棋起衝突。劉啟扛起銅棋盤,生生地把吳太子砸死了。

    當時劉啟歲數也不小了,應懂得基本分寸。因小事發怒,而且殺死的是自己堂兄弟和一個大諸侯國的接班人,其暴戾己初露崢嶸。

    吳王的憤怒和傷心自然可以理解,之後吳王帶頭髮動七國之亂,就與此相關。

    (圖:漢景帝登基)

    但皇太子殺個把人,殺了也就殺了。

    吳太子的屍體被送回安葬,仇恨的種子也在劉濞心裡種下。其他和劉濞關係親近的諸侯,也對劉啟不滿。這是七國之亂的基礎。

    2,報復張釋之

    小節上,劉啟也很莽撞粗鄙。一次,劉啟和梁王(劉啟同母弟)一起坐車入宮,但沒有下車,這在當時會被視為對皇帝不敬,是違法的。主管此事的公車令張釋之追上劉啟,要求其下車,發生爭吵。

    張釋之以〝不敬〞劾劉啟,劉啟受到文帝嚴厲警告,幸薄太后出面才脫罪。從此,劉啟對張釋之懷恨在心。

    張釋之以公正嚴明著稱,是文帝極為倚重的官員,升其為九卿,特意挑選留下來輔佐景帝。

    但景帝即位後,立即對人望極高的張釋之施以報復,把他貶出京城,下放至淮南為相。釋之憂懼而死。

    這樣的皇帝,又怎有資格與謹慎有度的文帝並列?

    (圖:晃錯的影視形象)

    二:刻薄寡恩,冤殺忠臣

    1,族誅晃錯

    晃錯是一代大儒,也是漢景帝的老師之一。本是景帝心腹,對景帝忠心耿耿。

    為劉家江山計,晃錯提出削藩。景帝欣欣然,正合其意。所以,兩人不僅是師生關係,政治理念也一致。

    然而,吳王造反,打的旗號是〝誅晃錯,清君側〞,為撇清關係,使七國出兵無名,景帝下令把晃錯斬首。斬首就斬晃錯一個人吧,但景帝卻殘忍地把晃錯〝族誅〞。

    殺了老師,並末阻礙吳王出兵。吳王造反的目的,顯然不是〝誅晃錯〞那樣的單純。無論殺與不殺,吳王和他領導的七國大軍,都要直取國都。這與他宿怨有關,他要藉機為兒子報仇。

    所以,殺了晃錯後,景帝遣人要吳王退兵。吳王哈哈大笑。〝我現在是東帝了,還退什麼兵,你傻不傻呀。〞軍隊繼續前進。

    2,折辱周亞夫

    周亞夫對漢家江山有再造之恩,正是他平了七國之亂。因治兵嚴謹,精通兵法,被漢文帝稱之為〝真將軍〞。本來是漢文帝悉心挑選,留下來輔佐劉啟的。

    結果硬是被景帝羞辱,並以謀反之罪下獄。周亞夫悲僨難當,絕食而死。

    (圖:周亞夫的影視形象)

    原來,周亞夫平七國之亂時,沒有按太后要求先救梁王,致太后和梁王都對其不滿。他還反對封皇后之兄為侯,得罪了皇后。

    周亞夫這樣做,全是為了大漢江山。為何不允許給皇后之兄封侯,周亞夫認為他不姓劉,不能違背〝無功不封侯〞的祖訓。

    生性耿直、寧折不彎的周亞夫,不久就受到了景帝的羞辱。一次,景帝請大臣吃飯,獨不給周亞夫筷子。周亞夫默默而去

    後來,周亞夫兒子為給父親準備喪事,買了五百甲盾做禮儀,這事周亞夫並不知道。

    於是有人告發周亞夫謀反,周亞夫被下獄,景帝又派酷史來審訊他。周亞夫悲憤難當,絕食而死。一代名將功勳彪炳,沒死在戰場,卻死在景帝的大牢。

    3,逼死親子

    漢景帝的原太子劉榮,在權爭中被廢,並無大錯。後被貶為臨江王。景帝對他不放心,擔心他對新立的太子構成威脅,想除了他,又怕難堵天下悠悠之口。

    終於找了個機會,〝有人〞告發劉榮大逆,侵佔宗廟外牆。這個罪可大可小,劉家的後代怎可能刻意侵撓先祖的安寧呢?

    (圖:漢景帝的影視形象)

    但漢景帝並未輕放,而是把劉榮輯至京師下獄,並讓酷史郅都審他。

    這個郅都,殺人如麻,死於其刑具下的大臣豪族甚多。劉榮十分畏懼,恐慌中自盡。

    王世貞曰:

    〝景有三冤臣焉:大夫錯,丞相亞夫,臨江王榮。嗚呼,文德遠矣。〞

    連親兒子都被〝花樣〞逼死,何談文德?

    三:心胸狹隘,專辱儒者

    〝儒者〞就是讀書人。《史記·儒林傳》中說劉啟〝不任儒者〞,意思是他不用讀書人,言下之意其手下多粗鄙之士。

    因為劉啟不拘禮法。讀書人在身邊,會指這指那。儘管有時不說,但會讓他很不自在。

    1,排斥張釋之

    比喻張釋之。張釋之是文帝特別留給景帝的能臣,對法律十分熟悉。文帝的想法是,劉啟身邊〝文有張釋之,武有周亞夫,必內外肅然〞。

    但劉啟對兩人都大不耐。

    一次,張釋之入朝,景帝身邊的紅人、博士王生,竟當著眾人面要張釋之為他繫鞋帶。張釋之身居九卿,但想了想,還是忍了,蹲下來給王生繫了鞋帶

    (圖:漢朝後宮)

    這是否景帝指使,不得而之。

    張釋之鬱鬱而終,他的兒子張摯隨後也被劉啟免職。

    2,外放石奮

    漢景帝的老師除了晃錯,還有石奮。

    石奮是文帝特別挑給劉啟的老師,自小就陪伴劉啟左右,教他讀書識字,熟悉禮法。石奮也是一代大儒,德高望重,以恭謹著稱於世。

    漢景帝嫌石奮〝囉嗦〞,束縛了自己的玩性,找個藉口把他貶到諸侯國為相,不復再回京城。

    對自己的兩個老師尚且如此,況乎別人?

    四:好用酷史,虐殺能臣

    漢景帝手下的酷史極多,如郅都、寧成、周陽由、趙禹等等,一個個都凶神皂煞,變著花樣戲弄和折磨大臣,讓人不寒而慄。

    不少大臣在審訊前就被嚇死了。如前太子劉榮,就是在審訊前畏懼自殺的。

    漢初祟尚寬厚。文帝廢了不少苛政。文帝上臺後,凡〝廢律、減刑、尚儉、罪己、納諫〞等等,史書記載很多。景帝不以為然,一上臺就開倒車,頗有酷秦遺風。

    (圖:漢文帝影視形象)

    董份曰:

    〝孝文紀備載詔令德澤…景帝不及文帝遠甚…〞

    《史記·酷史傳》裡記載的酷史,在景帝手下倍風光。如〝治民如狼牧羊〞的寧成,專滅豪族〝居二千石(官員)中最為暴酷驕恣〞的周陽由等等,一個個草菅人命,天下畏懼。

    結語

    景帝的一生,極少有寵臣,俱是利用和被利用的關係。用完就殺的也不少。終漢一朝,象他這樣沒有寵臣的皇帝,幾乎沒有。

    試想想,就象當今社會,如果一個人沒有朋友,那是什麼感覺?

    可見,景帝的〝刻薄寡恩〞,是深入到骨頭裡的。

    劉邦打下的江山,經呂后(惠帝)和文帝休養生息,無為而治,至劉啟時,天下己〝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景帝承先人餘蔭,博得〝文景之治〞美名。

    但劉啟逼反劉濞、誅殺重臣、縱容酷史,差點使王朝脫序。幸文帝留下的一幫能臣如周亞夫張釋之等,使盡最後一絲力氣,為之維持。

    (圖:劉徹)

    景帝在位只有16年,他的兒子漢武帝劉徹又活的夠長,使漢朝未出大亂。

    蘇轍曰:

    〝景帝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景帝之失道非一也,而猶稱賢君,豈非躬行恭儉,罪不及民故耶?〞

    意思是劉啟在朝廷中做的混蛋事不少,但暫時還未波及到百姓,所以仍有賢君之譽。

    其實,是來不及波及百姓罷了。試想想,假如“七國之亂”曠日持久,假如不是周亞夫應對得當,還有百姓活路麼?

    如此,劉啟就成〝八國之亂〞前的晉惠帝了。

  • 2 # 坦坦蕩蕩的尚格

    無論是與其父漢文帝,還是與其子漢武帝相比,景帝都顯得平庸,但是他偏偏又處在從“文景之治”到“漢武盛世”的過渡期。而雖有“文景”之名,但景帝可以說只是忝列其中。治國的智慧他遠不及文帝,而開疆擴土的武功又遠不如武帝。甚至他將漢文帝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碎,直接導致了所謂的“七國之亂”,而平定叛亂的功臣周亞夫卻又是文帝留給兒子的底牌。

    與文帝在削藩上的深謀遠慮相比,景帝此人又顯得太過急躁。而最初他力排眾議任用晁錯進行削藩,但是當激起眾怒、諸侯叛亂之際,眼見形式不妙,他又急忙腰斬晁錯安撫叛亂的諸侯。

    在大事上他沒有文帝的能力,他顯然也不明白文帝在削藩上的用意,對付吳王濞這麼一個行將就木的老頭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安撫,待其歸天之後再著手下一步,所以文帝多次拒絕晁錯的建議,而在很多問題上寬恕了吳王。但是文帝又考慮到了削藩可能的後果,所以他提拔了周亞夫,並在病重之時特別對景帝強調了此人。

    但是景帝顯然並沒有對削藩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於是在削藩的問題上任用了被文帝拒絕的晁錯,以至於釀成大禍,手足無措之時又只好斬晁錯來妥協,最後慌亂之中想起了文帝曾經的叮囑,任用周亞夫才解決了問題。以至於後人王夫之感嘆文帝高明之時說:

    “是誼(賈誼)錯(晁錯)之憂,文帝已憂之,而文帝之所持,非誼與錯所能測也……智者知天之消長以為動靜。”

    相比之下,景帝難免相形見絀,過於急功近利,且無戰略上的能力。司馬遷後來評價晁錯的削藩政策時說:“而錯為之不以漸也。”其實就是在暗示晁錯與景帝的急躁。

    但是等到周亞夫平定了叛亂之後,景帝的猜忌又至使功臣絕食而亡,甚至此前文帝的一些名臣也因此而亡。從他任用晁錯而後又腰斬大臣的前後態度來看,他在性格上就遠不如文帝。以至於後來蘇軾的弟弟蘇轍評價道:

    “景帝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

    甚至用蘇轍的說法,景帝此人在君臣、父子、兄弟等等事中,都是“背理而傷道”,甚至除了繼承漢文帝的節儉外,在其他方面都可以說“失道”。

    與漢文、漢武相比,景帝確實算作平庸,但是說其不是好皇帝卻有些言過其實,因為縱觀中國古代的歷史,景帝其實稱得上是賢君,所謂文景之治後西漢“海內富庶,風俗醇厚”,也多虧景帝在位這些年,能在大體上向其父親看齊。

  • 3 # 唐燏00

    關於“為什麼有史家說漢景帝不是好皇帝一說”感想如下。

    如果真有“漢景帝不是好皇帝”一說,也只能當做無稽之談啦。

    因為,做為史家,是不可以用個人情感態度來寫史的。事實是怎麼樣就寫怎麼樣,才是真正的敬業,不瀆職不失責。

  • 4 # 一個人的歷史

    漢景帝劉啟和他的父親劉恆相比,似乎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漢文帝劉恆以仁孝治國,臨終前的詔書更是感人至深,讓人對這位君主不禁肅然起敬。“文景之治”中的漢景帝難道真的只是一個刻薄寡恩、毫無作為的人嗎?從做皇帝的角度來說,漢景帝這個皇帝很稱職,在很多方面他做的甚至比自己的父親劉恆更好,同時也為漢武帝劉徹做出了表率。

    說漢景帝劉啟刻薄寡恩的人,會舉出很多例子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比如劉啟年輕的時候,曾經和吳國太子下棋,因為發生了爭執,劉啟一怒之下用棋盤把吳國太子給打死了。為了這件事,吳王發怒不收屍、不朝拜,差點導致了發生戰爭。但方面劉恆繼位以後,淮南王劉長殺死丞相審食其的時候,劉恆選擇了隱忍,當時是不得不忍,因為諸侯王們實力雄厚,劉恆對於這些諸侯十分忌憚,他剛坐上皇位,並不想因小失大。但這一做法助長了諸侯們飛揚跋扈的習氣,他們越來越不把皇帝放在眼裡,更不用說太子劉啟了。

    吳國太子就是根本沒把劉啟當做太子,不知道君臣之別,認為世家之人都要讓著自己,不知道禮讓才激怒了劉啟。劉啟可不慣他毛病,你一個小小的吳國世子,敢不把我這個儲君放在眼裡,該殺,罪不可恕,死在本太子手裡,是你的榮幸!年少的劉啟就露出了自己的獠牙和鋒芒,這和他的父親劉恆截然不同。這不是刻薄寡恩,而是帝王之威,威及四海的明證!

    面對諸侯王的咄咄逼人,漢景帝劉啟繼位之後,並沒有選擇和父親劉恆一樣的忍讓,而採取了更有進攻性的策略。他接納晁錯,採用他削藩的政策,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不過由於操之過急,引來了諸侯們的強烈反對,直接釀成了“七王之亂”。面對危局漢景帝積極性對,首先針對諸侯們提出的“清君側,誅晁錯”的說法,他殺死晁錯,讓這些叛亂的諸侯出師無名。而後重用名將周亞夫和竇嬰,並依託於自己親弟弟梁王劉武的支援,終於穩定住了局面,徹底平定了“七王之亂”。這不是刻薄寡恩,而是一個政治家在面對政治危局時,所採用的必要手段。

    對於周亞夫,很多人會說劉啟的心胸狹隘,將立下大功的功臣逼死,卻沒有看到周亞夫作為臣子卻咄咄逼人,不肯接受君主的派遣,如此人臣怎能為君主所信、所用,劉啟在周亞夫的身上看到了他父親周勃的影子,要知道當年周勃和陳平的聯手,清洗了孝惠帝劉盈一脈,他們可不是自我標榜的大漢功臣,而是大漢的危臣,對於皇權構成了強大的威脅,對此劉啟一直心有餘悸,所以對於功臣勇將,他一定要既用且控,否則自己的兒子劉徹繼位之後,這位神勇的將軍周亞夫,說不定又會上演其父親周勃那一幕。

    和父親劉恆相比,劉啟確實不能說為一位好皇帝,更不能說是一位仁君,但卻是一位有為之君,劉鶴的仁厚和劉啟的刻薄,不過是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政治表現和應對而已,可以說他們適時而生,又順勢而為,終於成就了“文景之治”。

  • 5 # 方圓論壇

    事實上任何一個皇帝,任何一個人,都沒有盡善盡美的。這世間沒有聖人。佛祖還會舉起屠刀扮作怒目金剛呢,更別說是普通人了。所以說,有人評價漢景帝並不是一個好皇帝,這一點都不奇怪。中國歷史上誕生了無數的皇帝,有哪一個皇帝不被人詬病嗎?並沒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們四位皇帝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皇帝這個群體中的翹楚了。但依舊會有很多人認為他們不是一個好皇帝。所以說,有人認為漢景帝不是一好皇帝,這真的不叫什麼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關於漢景帝的好的一面,做出過哪些貢獻,我們就不過多贅述了。我們簡單聊一下漢景帝那些被人詬病的地方。首先就是“嗜師”問題。晁錯可以算得上是漢景帝的老師了。漢文帝時期,晁錯還因為教導當時還是太子的漢景帝出色,而被漢文帝嘉獎。很多人認為晁錯是在漢景帝時期才開始主張削藩的。但實則不然。漢文帝時期,晁錯就已經主張削藩了。漢文帝雖然欣賞晁錯的建議,但卻並沒有採納。漢景帝即位後,晁錯感覺自己的機會來了。他再次上書漢景帝削藩,而漢景帝本人對於晁錯的削藩策略也非常的贊成。就這樣漢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建議開始削藩。

    實際上漢景帝自身也明白,削藩是非常正確的決定。因為從漢朝建立後,地方宗室權利不停的在擴張,如果不加以限制,很可能不久之後地方就會尾大不掉威脅中央。所以漢景帝才毅然決然的削藩。但漢景帝卻忽略了削藩的難度。在以吳國和楚國為頭以誅殺晁錯為名起兵造反後。漢景帝為了平息諸侯的怒火,他就犧牲了晁錯。但誰知道漢景帝殺了晁錯後諸侯們並沒有放棄造反。因此漢景帝才決心武力平叛。漢景帝最終順利的實現了削藩。但晁錯卻成了冤死鬼。

    其次就是漢景帝“過河拆橋”的做法讓很多人很鄙夷。眾所周知,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最大功臣就是周亞夫了。七國之亂事實上漢景帝一開始是很慌的。否則他也不會想要殺了晁錯來平息七國之亂。周亞夫受命鎮壓七國亂軍,在短短三個月內成功的平息了動亂。可以說周亞夫一手挽救了漢景帝的政治生命。但後來周亞夫這個大漢朝的功臣卻被漢景帝給搞死了,甚至還被扣上了謀反的罪名。由此可見漢景帝有多麼的狠毒。也正因此很多人認為漢景帝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事實上,任何一個皇帝都是冷血無情的生物。用好與壞評價他們那就太過於膚淺了。

  • 6 # 水一白聊歷史

    漢景帝劉啟在位十六載,前有仁智通明的文帝、後有開疆拓土的武帝,相比之下,確實很難被稱為好皇帝,再加上他一生之中還有幾個汙點和小肚雞腸的性格,被人詬病也是在所難免的事了,不過,從他執政這段時期整體來看,西漢王朝還是較為平穩發展的,西漢國庫日益充盈、諸侯日益削弱,為後來武帝時期的中央集權和指點江山,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算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中等偏上的皇帝了。

    先簡單聊聊景帝的幾個“黑點”吧

    1、砸死吳王太子

    這是景帝當太子時候的事兒,當時的吳王劉濞帶兒子劉賢來長安朝拜,文帝在前面招待劉濞喝酒,太子劉啟就和兄弟劉賢攤開了棋盤對弈。

    兩個人都是年少氣盛,加上不知道誰耍賴作弊,就發生了口角,結果一來二去就引發了惡性事件,太子劉啟一把操起棋盤就把劉賢給打死了。

    這個事後來直接導致吳王劉濞與中央政府產生矛盾,也算是吳王劉濞後來謀反的原因之一,“七國之亂”在此時便已埋下了禍根。

    2、誅殺晁錯

    殺晁錯其實景帝也是挺無奈的,算是形勢所逼。

    晁錯是文帝留給景帝的頭號助手,很早就在太子(劉啟)宮中當太傅,教授太子各種文化知識,所以,當太子成為皇帝的時候,晁錯也理所當然地成了頭號紅人。於是,晁錯就把他的頭號大計“削藩策”獻給了景帝。

    可問題就出在,景帝和晁錯也太想當然了,“削藩”削得那叫一個爽,什麼吳王、楚王、趙王,誰勢力大、地盤廣,就削誰,壓根兒就沒做相應的準備。結果,一年之後,當“七國之亂”爆發的時候,整個長安城都籠罩在恐懼的氣氛當中,晁錯自然而然也就成了眾矢之的。

    這時候,一而再、再而三的有人跑到景帝面前,告晁錯的狀,說只要晁錯死了,叛軍自然也就撤了。結果可想而知,晁錯被處以腰斬的極刑,叛軍依然高舉“清君側”大旗拼殺。

    最後還是靠著竇嬰、梁王劉武等人的部隊頑強抵抗、以及周亞夫的神機妙算才最終擊潰叛軍,只可惜,後來這幾位也都死得挺慘的,尤其是周亞夫之死,被認為是景帝執政時期挺大的一個黑點。

    3、周亞夫之死

    強如周亞夫,又在平定“七國之亂”取得如此巨大的功勞,自然很快就被推上了西漢外朝權力的頂峰。只不過,天才往往伴隨著極強的個性,周亞夫也沒能例外,再加他一貫直來直去的性格,幾次勸諫都衝了景帝的肺管子,不但丟了官職,還被景帝羞辱,最終因其兒子的一次過失,被關進了大牢,誣以謀反之罪,一代名將不堪受辱、最終在獄中絕食而死。

    4、廢太子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景帝“廢太子”倒也不算是什麼黑點,比起竇嬰、劉武等人之死,甚至都很少被提及,尤其是太子被廢以後就換成了大名鼎鼎的劉徹,也就是後來的漢武帝,就更是被很多人認為是正確的選擇了。

    不過,這其中的問題在於竇嬰、劉武等人的死終歸有他們自己的責任,而太子劉榮被廢卻在史書上找不到任何自己的責任,唯一的問題竟然出在其母慄姬的妒忌上,這就有點隨心所欲了。

    漢景帝也因此成為了西漢一朝唯一一位主動廢掉當朝太子的皇帝,在這方面,比他前面漢高祖劉邦、後面的宣帝劉詢、元帝劉奭都有行動力得多。

    景帝治政

    從上面這幾點看得出來,景帝在位十餘載,雖然有黑點,但卻都不是什麼影響大局的點,或者說都沒有對漢朝的發展造成什麼大的影響。

    這其中,唯一有問題的點就在於冒冒然削藩、沒有留後手,但是也算是錯有錯著,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叛軍就被消滅了,這也讓我們真正認識到了條侯周亞夫的韜略,以及與眾不同的梁王劉武,並且,開漢以來,一直困擾漢朝帝王的諸侯問題因“七國之亂”的平息,而得到了極大的解決。

    景帝藉此良機,將原有的諸侯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削弱,一方面直接收回叛軍原有封地,另一方面透過遷徙諸侯王封國的方式,減少其封地面積,再輔以加封景帝十三子為王,讓原有的大諸侯國都蕩然無存了,景帝一朝自此除其子江都易王劉非外,便不再有擁有兩郡及以上的封國了。這才是後來武帝可以施以“推恩令”的基礎。

    再加上景帝時期,遵循文帝的角度,繼續“休養生息”政策,西漢經濟也得以持續地發展,這也為後來武帝時期對匈奴吹響反擊號角打下了經濟基礎。

    這些都是景帝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他與其父文帝統治時期,也被稱之為“文景之治”,所以,景帝雖有薄恩寡義之嫌,但於整個國家而言,倒也算是個不錯的皇帝。

  • 7 # 夢想人生星辰大海

    "文景之治"是中國漢代史上一段″插曲",是後人對西漢初期明君治國有方的評價。

    文帝時期,掃清了呂后專制的殘餘勢力,讓朝政歸於常態。但同時匈奴屢次犯邊成患,內有兄弟相慘奪權之亂,險些葬送掉文帝一朝!

    而到了景帝時,國家雖走出了"宮鬥劇"的內憂,但和親匈奴的無奈之舉還在繼續,奢華之風漸盛。文景二帝的歷史貢獻,只是原則上捍衛了自漢高祖劉邦艱辛打下大漢江山,維護了劉漢政權的執政地位,但並未使當時漢朝實現鼎盛與輝煌。

    而真正讓整個西漢王朝揚眉吐氣的還在於後來的漢武帝、漢宣帝。漢武帝是結束匈漢戰爭的功臣,御駕親征多次率部攻打犯漢入侵者,尤其是麾下的霍去病、衛青諸將成了奠基強漢的標誌性人物!

    也是漢武帝收復廣闊河西走廊,開闢古絲綢之路通商貿易功在千秋!

    而漢宣帝則基本上坐穩江山,真正成為一個獨立自主駕駛時局的封建時代強國雄主!(圖片源於網路)

  • 8 # 物來則應

    個別史學家說漢景帝不是一個好皇帝,無外乎是說漢景帝有幾件事做的不厚道。

    一、漢景帝身為太子的時候,當時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入京,跟漢景帝劉啟下棋,倆人下著下著就發生了矛盾,劉賢沒有對身為太子的劉啟表現出應有的尊重,劉啟於是掄起棋盤打了劉賢,不想把劉賢給打死了。

    這件事劉啟過失殺人不對,劉賢同樣也不對,只能說兩個年輕人都很莽撞。因為太子劉啟打死劉賢,讓吳王劉濞懷恨在心,最後在劉啟當皇帝的時候帶頭造反,史稱七國之亂,漢景帝也算是為自己當年的魯莽買單了。

    二、漢景帝想要削弱諸侯國的力量,但是卻沒有采用當年賈誼提出來的“推恩令”,反而採納了晁錯用強硬手段削藩的建議,這一下刺激了吳王劉濞,新仇舊恨一起算,拉攏其他六國造反,引發了七國之亂,使生靈塗炭,差一點顛覆漢景帝的統治。

    晁錯雖然強烈建議漢景帝削藩,但是面對諸侯造反,卻沒有給漢景帝提出一個合理可行的解決辦法,只能挑事兒,不能平事兒,漢景帝對晁錯很不滿,結果在袁盎的挑唆下,漢景帝殺了晁錯,因為吳王劉濞造反的口號就是“清君側,誅晁錯”。

    晁錯死後,吳王劉濞等人並沒有放棄造反,這種事開工哪有回頭箭。

    三、漢景帝面對七國之亂,緊急啟用漢朝名將周勃的後人周亞夫為大將軍,總領漢軍平叛,周亞夫不負使命,三個月平定叛亂,為漢朝立下大功,周亞夫最後官至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周亞夫晚年因為悖逆漢景帝,最後被漢景帝示意手下官吏以莫須有的罪名下獄,逼死了周亞夫。

    四、漢景帝曾經答應自己的母親竇太后,死後傳位於弟弟梁王,後來食言,就連老太太都騙。

    五、漢景帝晚年廢了太子,把劉徹扶上位,最後逼死了原來的太子劉榮。

    如果拿這些事來抨擊漢景帝,我認為是幼稚並且可笑的。

    周亞夫是原太子劉榮的鐵桿支持者,漢景帝活著的時候周亞夫都不服管,漢景帝死了以後,劉徹新皇登基,更壓不住周亞夫,所以為了漢武帝劉徹的統治,漢景帝必須殺了周亞夫,逼死劉榮。

    漢景帝即位之初,就面臨他老爹漢文帝丟下的爛攤子,對外匈奴總是來劫掠漢朝邊境,威脅漢朝邊疆,對內各個諸侯國不聽中央管理,各自為政,可以說漢景帝剛接手漢朝的時候,是比較艱難困苦的。

    對外為了穩住匈奴,讓漢朝能夠有時間積蓄力量,漢景帝把自己的親女兒都嫁到了匈奴,這是漢朝唯一嫁過去的真公主,也是這件事,讓當時的太子劉徹對於匈奴特別憤恨,後來漢武帝發狠數次討伐匈奴,不但因為國仇,還有家恨。

    對內為了提升皇權,削弱諸侯是必須的,只是漢景帝沒有采用相對溫和的推恩令,引發了七國之亂,但是他正確啟用周亞夫,三個月評定叛亂,將叛亂國的權利收回,大大提升了中央集權,給漢武帝留下了一個內部穩定的皇朝。

    尤其對於老百姓,必須要著重說一下。

    文景之治之所以被推崇,是因為這段時期,漢朝的百姓從漢初的流離顛簸,發展到景帝時期,人人有房子住,有衣穿,有錢花,飯後還有各種娛樂活動,甚至家家還有大寶馬,政府堆在倉庫裡的錢數都數不完,這樣的生活,相對其他朝代,對於老百姓來說是幸福的。

    漢景帝劉啟對於老百姓的好,還體現在他一直在降低刑法的力度。

    景帝認為,如果一個人杖責四百,那就打死了,於是改為三百,後來發現打完三百,人是沒死,但是殘廢了,還不如死了,於是降為兩百,而且必須是一個人打完,中途不能換人,這樣又變相減輕了刑法,什麼叫良心,這才叫國民良心。

    相對於秦朝的暴政,漢景帝是真正把老百姓從暴政當中解放出來的皇帝。

    我始終認為,能給老百姓好日子的皇帝,才是一位真正的好皇帝,漢景帝他做到了,為漢朝積累了財富與實力,讓百姓安居樂業,又選出了漢武大帝作為接班人承上啟下,你還能要求他在多做些什麼呢?至於那些政治上的角逐較量,跟老百姓有何干系。

  • 9 # 龔柳輝

    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劉恆嫡長子,母親是孝文竇皇后竇氏。

    史學家對漢景帝的評價存在爭議,宋代部分著名學者,比如蘇轍對漢景帝持負面評價。

    當然大多數史學家,還是比較看中漢景帝的治國理政的能力,認為漢景帝是一代明君。

    前157年,漢景帝正式即位。他在政治上,推行“削藩策”,削減諸侯們封地,平定“七國之亂”後,鞏固了漢朝中央集權體制。

    他能夠勤儉治國,在經濟上,能夠繼續奉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減輕各種賦稅。

    那麼,為什麼有人認為漢景帝不是一個好皇帝呢?主要還是這麼兩個原因。

    其一、忌克少恩,缺乏氣量用棋盤砸死了吳王世子

    漢景帝做太子的時候,吳王劉濞來朝拜漢文帝的時候,吳王的世子曾經與年輕的漢景帝因為下棋而引發爭鬥,漢景帝當年還是年輕的太子,因為憤怒,居然順手用棋盤砸死了吳王世子。

    劉啟的脾氣也夠暴躁,年輕的時候就是不好惹的太子殿下。

    吳王劉濞之叛逆,其實根子就在於此,太子殺人,沒有獲得適當的處罰,這口氣擱誰都受不了,就算是家奴被打死,那也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畢竟吳王也是諸侯王,怎能忍住這樣的恥辱,如果能夠忍辱負重,那也可能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周亞夫、晁錯、鄧通、張釋之等朝廷重臣皆死於漢景帝之手

    張釋之是漢文帝時代的名臣,漢景帝因為他曾經彈劾自己的過錯,因而恨之入骨,登基後斥責張釋之,張釋之因為恐懼而死於淮南。

    鄧通也是文帝的倖臣,以“吮癰之怨”,困迫至死。

    晁錯始與漢景帝謀削諸侯,帝違背眾意而用他的削藩之策,等七國反叛的時候,袁盎挑撥離間之言,漢景帝居然深信不疑,立馬將晁錯腰斬之於東市。

    周亞夫曾經為大將,摧折吳、楚之鋒芒,不數月而平定“七國之亂”,後來周亞夫因此被任命為宰相,周亞夫本來能夠守正不阿,因為一些小節和過失,居然不能善始善終,最後以無罪而殺之。

    其二、漢景帝不能善待自己親人

    宋朝知名學者蘇澈認為: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親弟也,因為有些驕縱,差一點就因此喪命。臨江王劉榮,原來是漢景帝的太子,因為其母失去寵愛,以至於被酷吏殺死。

    漢景帝在父子、兄弟的關係處理方面,存在違背情理,而有損仁道的情況,以至於引發親人“命喪黃泉”。

    總而言之,漢景帝在節儉和仁德方面,雖然比不上漢文帝,但其天下還是太平盛世

    漢景帝雖然忌克少恩,有點缺乏君王的大氣量,他也不能始終善待自己親人,所以有人認為“他不是一個好皇帝”。

    但是,他的一些治國舉措能夠培植民間的元氣、厚養國家之命脈,所以當時的社會沒有太大的變亂髮生,相繼四十餘年,國家比較繁榮昌盛。

    可以說漢景帝的治下,還是海內富庶,風俗醇厚,因此史稱“文景之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175的帥哥和180的臭男,哪個更值得你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