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沫111823316
-
2 # 序東1947
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獨,因為兒女們都不在身邊,大都以讀書打發時間。“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優秀小說家馬爾克斯的代表作,幾年前讀過,不太感興趣,更沒有刻骨銘心的孤獨感。最近又草草地讀一遍,讓我看到阿拉卡塔卡人們在神話、鬼魂、孤獨以及對往事的眷戀中苟且偷安。進而感到個人的孤獨與時代背景的大孤獨息息相關。最可怕的是人們不能在孤獨中覺醒。由於美國的經濟侵略和統治者對大罷工的武力鎮壓,造成阿拉卡塔卡的經濟崩潰,人們背景離鄉,往日那種用錢當臘燭燒的輝煌心境,而代之以壓抑和孤獨。如今美國揮舞霸權主義大棒,實行美國優先,干預他國內政,搞經濟侵略或軍事戰爭,擾亂國際秩序。但有些人還像“百年孤獨”中阿拉卡塔卡的公眾那樣,認不清美國的侵略面目,還把當時追憶為“幸福時代”。奉勸這些人對美國要丟掉幻想,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為國家的發展盡一份力量。孤獨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在孤獨中自賞自毀,不能自拔。
-
3 # 入心皆寂寞
孤獨有時候不痛不癢,卻早已深入骨髓。我們都身在孤獨,卻無往不在尋找之中。人生中總會有些時刻讓人覺得孤獨,孤獨不是一個人的孤苦伶仃,而更多的是無法排遣的落寞,以及無法言說的無可奈何。有些事我們改變不了,卻在承受所帶來的後果。生活就是如此,轉動著孤獨的齒輪,推搡著我們漸行漸遠。
-
4 # 藍紫橙
第一遍沒弄明白裡面的人物關係。
第二遍對照人物關係圖來讀,總算弄明白了誰是誰。內容還是讀不太懂。太複雜了。從馬孔多的第一代開拓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第七代長著豬尾巴的奧裡利亞諾,名字被重複使用的讓人讀的發懵。
每個人都在孤獨中出生,又在孤獨中死去。歷史總是出奇的相似,命運的悲劇也是在驚人的重複著。
每個人都固執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自拔。
百年以後,隨著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譯出羊皮卷,整個家族乃至整個馬孔多都被颶風抹去,從世上消失,再也不會第二次出現。
這是一種充滿魔幻和神秘,生於孤獨死於孤獨的生命輪迴。
曾經因為家裡的親人生病的原因,一時難以接受現實。不想和自家人以外的人任何人來往,不想和任何人說話。所以是往來無朋友,聚會無相親(相互來往的親戚)。
孤獨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許多年。現在想開了,願意走出孤獨圈,融入親朋好友圈,卻發現自己跟他們早已生疏,人家在一起說的誰誰我都一概不知。自己就像是一個局外人。
每次都是一個人站在熱鬧的人群外不知所措。那種尷尬難受的感覺一輩子也忘不了。
那個世界不屬於我,我只是遊離在圈外的邊緣人。
有時衝動的想馬上離開,也許只有離開心裡才會舒坦自然些。
好在孤獨的時候有書有友,可以跟自己仰慕的大師們一起笑談人生百態,和許多沒見過面的友友們為了夢想相互支援,一起努力!一起進步!
現在的我早已把孤獨當做一種享受。
孤獨的路上並不孤單。
-
5 # 行路時記得仰望星空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所展現給讀者的更多是人性中不可逃避的宿命。很多巧合看似偶然,其實必然。作家敏銳的觸角比平常人更能看到現實中永遠都無法解決,無法平衡的社會和人性。他在人性裡找不到,他在現實生活的社會制度裡也找不到,他在宗教裡也找不到命運的歸宿。馬爾克斯對世界的感知是矛盾和絕望的,他一顆悲憫的心在那個時代的哥倫比亞無法解決現實中的任何問題,又怎麼可能不孤獨呢?
-
6 # 落子讀書
說實話,第一遍讀這本書的時候,光是去確認誰是誰以及確定每個人物之間的關係,就廢了好大的勁。當我能夠完全理順裡面的人名和人物關係之後,整個讀完之後,有種身上起雞皮疙瘩的感覺,是一種冰冷的孤獨感。
無知老布恩迪亞愚昧無知,把吉普賽人帶來的一切新奇玩意當做稀世珍寶,放大鏡、冰塊這些稀鬆平常的東西都成了他的至寶。他一味的去尋求所謂的智慧,學習鍊金術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把自己老婆的嫁妝融成了一堆泥渣。
缺愛烏爾蘇拉是家裡的頂樑柱,男人靠不住,只能靠自己,她忙裡忙外的為家裡打點著一切,卻疏忽了對家裡四個孩子的關懷,老大整天跟自己的情人鬼混,她全然無知;老二受老大的影響想要被愛,她無曾知曉;女兒和養女同時喜歡上了鋼琴師,她不問緣由的從中阻攔。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老大離家出走,老二終生沒有真正去愛過一個人,女兒一生活在懊悔當中,養女開始吃更多的土。
教條主義奧雷里亞諾第二的老婆費爾南達是典型的教條主義,每天的生活起居就像是一個固化好的程式,沒有任何的變動,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自己的男人揹著自己找別的女人,自己的女兒也被她硬生生的送到了修道院孤獨至死。
-
7 # 西西濃裡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作者在小說中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而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一、《百年孤獨》簡介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
1、故事梗概
介紹一個家族在一個世紀中的崛起與衰落的過程,圍繞著其中兩個兄弟與取了他們相同名字的後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而又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擁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信條與行事的標準、動機與準則。每個人都有光明與陰暗,並以自己的方式為這個家族付出一生。
2、創作背景
從1830年至十九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透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3、寫作特點
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
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二、《百年孤獨》中的孤獨感《百年孤獨》描寫了六代人的家族史,全過程中雖然人名各種重複,但基本並不輕易造成混淆的混亂——原因在於每個人物的人生歷程都太奇特鮮明瞭,其中隱隱的原因——父母關係或時代變遷的影響,又是那麼可以理解。
當去看這樣一個個充滿了張力的人,鮮明而激烈的故事,首先是感到有趣和滿足;而當歷史行到低潮,人性中的幽微處卻突然刺痛人心。
1、孤獨是人類心理的永恆屬性
孤獨之所以痛苦,是因為它是被一種存在於人們“找到生命意義的需要”和“對人世本質的虛無的覺察”之間的矛盾所激發的。不懂自己生存的意義,必然想賦予其意義。
靈魂與靈魂的隔閡,讓孤獨更加深入骨髓。換個角度想,孤獨何嘗不是一個人終生浪漫的開始,不需要依附他人排遣寂寞,亦不受他人約束,靈魂上取得絕對的自由。不懂得愛,孤獨也是痛苦的。
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愛,也許正是因為我們總渴望得到別人的愛,也就是說我們總想要從他人那裡索取些什麼,而不是無條件地投入其懷中並且只要他這個人真實的存在。孤獨它總是在那裡,至於你怎麼樣看待愛與孤獨,這才是奧雷連諾家族悲壯歷史不再重演的關鍵所在。
2、孤獨的可悲,是不帶情感地活著
馬爾克斯給了我們孤獨的原因:布恩蒂亞家族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愛情,不通人道。在小說裡,大家看到,長了豬尾巴的奧雷良諾是布恩地亞家族在整整一個世紀中唯一由愛情孕育而生的後代。
我們如果要相信馬爾克斯,就附帶了要相信他所說的愛情,甚至相信書中奧雷良諾•布恩蒂亞和姨母阿瑪蘭塔•烏蘇拉的亂倫的愛情。
在閱讀了他對愛情場景的描述後,我們所能夠得到的印象仍然是零碎的,依然不太清晰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得愛情如此偉大,最終戰勝了一個在家族中延續了百年的莫名的孤獨感。“一種休慼與共的感情”,這是作者留給我們的些微的一些線索。
3、 孤獨感體現了整個家族的孤獨與悲哀
馬爾克斯筆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開朗還是封閉,是堅毅向上還是墮落腐化,不管他們的生活是積極向上還是紙醉金迷都給人一種深深的孤獨無奈感,他們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瑪蘭妲;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美人兒蕾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奧雷利亞洛·布恩迪亞上校。
當美人兒蕾梅黛絲連身體帶靈魂才昇天,涼薄的費爾南達就在角落裡踱來踱去,為那些被捲走的床單憤憤不平。當奧雷里亞洛們在墳墓裡屍骨未寒,奧雷里亞洛第二就又點亮家中的燈火,聚上一群醉漢拉起手風琴,渾身澆透香檳酒,把那個瘋人之家變成為墮落的垃圾場。
不會因為誰的存在或消失而帶來情感的波動,他們都在按自己方式活著,不帶情感地活著,最終敘寫的是整個家族的孤獨與悲哀。
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迪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
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哀。
三、《百年孤獨》中孤獨產生的緣由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窮。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
馬爾克斯是樂觀的,在刻骨銘心地寫就了布恩蒂亞這個百年孤獨的家族後,他仍舊滿懷信心地認定團結的可能性,愛情的可能性,他讓馬貢多這樣一個孤獨的小鎮最終從地球上消失:
“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1、 孤獨的可悲,源於自我封閉
布恩迪亞家族的人除了為馬孔多開創了繁榮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外,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的狹小的世界中的,拒絕任何人的進入。
終身未嫁的阿瑪蘭妲無情地拒絕皮埃特羅·克雷斯皮和赫裡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不是因為邪惡的報復心理和痛苦的怨毒,而是被自己飽經摺磨的內心戰勝無窮愛意的結果。
因為內心那無法戰勝的膽怯,阿瑪蘭妲對自己封閉了一生,孤獨了一生,最可悲的不是無伴侶相伴終老的孤獨,而是他人無法理解自己,自己就採取沉默、孤僻來武裝自己,把自己包裝得似乎不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巨大落寞。
就像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的馬孔多一樣,在缺乏信任和了解,在孤獨、苦悶、猜忌,中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成為了一段外鄉人不知曉、不認為存在的歷史。
2、孤獨的可悲,源於無力去愛
書中烏爾蘇拉總結到:“實際上他的成功和失敗都因為同一個原因,即純粹、罪惡的自大。她最終得出的結論,自己不惜為他付出生命的這個兒子,不過是個無力去愛的人。”
當奧雷利亞洛·布恩迪亞上校還在烏爾蘇拉的腹中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曾被他清晰可辨的哭聲驚醒時,烏爾蘇拉就渾身顫抖地確信這深沉的哭號正是那可怕的豬尾巴的最初征兆,這就是故事悲劇的預言與開端。
晚年的她更是確信胎兒在母腹中的哭泣不是腹語或預言能力的先兆,而是缺乏愛的能力的明顯訊號。無力去愛,是人活著的最大悲哀,人是情感的動物,人因情感而富有,世界因情感而生動。
但是《百年孤獨》中的每一個人都顯得那麼脆弱,奧雷利亞洛·布恩迪亞上校試圖用永無休止的戰爭與殺戮來回避孤獨、排遣孤獨,但是戰爭帶給他的最終只是更加寂寞。他對生命沒有憐惜,對行軍中與他發生關係的女人沒有愛,對他留下的十七個血脈沒有愛。
3、孤獨的可悲,源於容易忘卻
如果我們忘卻了自己與他人共同的命運,我們就會感到孤獨。
在這本書中,不乏變態的愛情和亂倫的關係。有祖母與孫子之間曖昧的情感,有中年人對一個小女孩朦朧的佔有慾,有兄弟倆和一個女子間錯綜的性愛關係,也有對美麗的女孩最直接的嚮往、追求與佔有,其中也有對性的直白描述。在這些近似尋常的關係中,發洩多於理智,尋求刺激多於情感。
這部作品會讓人陷入沉思,會陷入落寞。每個人身上都有孤獨的因子,每個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但慶幸的是,我們沒有自我封閉,沒有放棄帶著情感去生活,我們還有去愛的能力。
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一個存放孤獨與悲傷的空間,也許在這一生中你會許多次地光臨這個空間,在這個空間中自我放縱,但是我們要學會在排遣這個灰色情緒後,走出這個空間,排遣這種情緒。
正如《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所說:希望一個個體,一個民族,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會伴隨著馬孔多的消失而永遠消失,再也不會出現。
我是《百年孤獨》的崇拜者。
若干年後,當我第十次讀完《百年孤獨》,我準會想起我第三次讀完此書後產生的孤獨感,所有時刻所有人都是如此的孤獨,合情合理卻又無從躲避:
有愛的——烏爾蘇拉——子孫滿堂,孤獨至死;
有智慧的——梅爾基亞德斯、老布恩迪亞——孤獨至死;
有智謀有權利的——奧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孤獨至死;
美若天仙的蕾梅黛絲——孤獨昇天;
富可敵國的奧雷里亞諾第二——孤獨致死;
強壯如熊可與20個人同時掰手腕的阿爾卡蒂奧,無法融入家庭,孤獨至死。
無論帝王將相,平民百姓,有錢的,有權的,有力的,有貌的,無不自孤獨中出生,在孤獨中死亡,從遠古到永遠。
回覆列表
所謂的強者不是你有多豪橫,你有多少肌肉;而是你熱愛和寬容身邊的人和事,是你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後影響了多少人,給別人帶去那麼多珍貴和美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