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瑩瑩生活日記0
-
2 # 藝教磚家
溝通很重要,兩歲的寶寶已經可以很順暢的溝通需求了。
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就固執、愛哭鬧的,關鍵是家長是否給孩子提供了好的生活環境,這裡的好不是家境必須富裕,而是家長能夠以身作則、通情達理善解人意。
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所以當孩子出現讓家長頭疼的事情的時候,家長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對於寶寶總是以哭鬧固執的樣子達到要求,如果家長在第一次就妥協了,那寶寶會繼續使用這個方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寶媽可以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幫助孩子打消使用此方法來達到要求。
-
3 # 阿明帶娃記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嬰兒的習慣應該從小培養。哭總是用來達到她的目的。她必須及時改正這個壞習慣,否則它會變得越來越難改正。
首先,父母不能妥協
如果寶寶哭了,父母會滿足她的要求,然後她會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以達到她的目的。她會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因此,當嬰兒哭的時候,父母不能妥協,但是要讓她明白哭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是沒有用的。
如果你知道孩子在哭什麼,你應該在孩子平靜下來後滿足她的要求,告訴她你可以停止哭,並引導她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他會逐漸明白哭是沒有用的,自然會少哭。
其次,培養寶寶的良好習慣
在與嬰兒相處的過程中,父母以身作則,耐心指導。如果父母之間不能很好地溝通,總是發脾氣,那麼嬰兒的脾氣也不會很好。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他們必須小心地陪伴和引導他們的孩子,這對他們的成長和習慣的形成非常重要。
事實上,雖然寶寶很小,但她的學習能力仍然很強,父母的言行會對寶寶產生很大的影響。父母經常爭吵和發脾氣,嬰兒的表情是哭。如果父母平靜地交流,嬰兒也會模仿父母的表情。因此,父母或更經常照顧嬰兒的人對嬰兒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父母不能掉以輕心。
最後,做負責任的父母
給你的孩子更多的陪伴,更多的耐心,更多的關心,想想你的孩子哭是為了什麼。
我的寶寶現在三歲半了,以前非常喜歡哭。我們都會問她為什麼哭。如果她不講道理,我們會告訴她,然後冷靜下來。過一會兒,當她知道這是她的錯時,她會自然地停止哭泣。如果她哭是為了滿足需求,那麼告訴她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而不是用哭的方式。
另一種情況是,嬰兒哭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她認為我哭的時候父母會哄我。因此,給孩子更多的陪伴,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慢慢地成長。
-
4 # 米多放映室
學步孩子和上幼兒園的孩子發脾氣、哭鬧相當普遍,這是他們情緒上遇到困難的表達方式。
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形式多樣、可大可小。
你孩子發脾氣時會有憤怒、沮喪和錯亂行為的驚人爆發。你可能看到孩子哭鬧、尖叫、四肢僵硬、背部隆起、亂踢、跌落、亂動或跑開;有些情況下孩子發脾氣時會屏住呼吸、嘔吐、砸東西或有挑釁行為。
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
1-3 歲大的孩子發脾氣很常見。這是因為孩子在這個年齡剛開始發展社交技能和情緒控制技能。孩子經常找不到詞來表達強烈的情緒。他們要更多自由,但又害怕和你分開。他們正在發現他們能夠改變這個世界運作的規律。
所以發脾氣是幼童表達和控制其情感的方法之一,也是他們試圖瞭解或改變他們周邊所發生事情的方法之一。
大一點的孩子也會發脾氣。這可能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更恰當的方法來表達或控制情感,或有些大一點的孩子發展自我調節能力的起步比其他孩子要晚。
對學步孩子和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有些因素會增加他們發脾氣的機會:
性格 – 這影響到孩子對那些讓他感到沮喪的事情反應有多快和多強烈;容易生氣的
孩子更有可能發脾氣。
緊張、飢餓、累和過分刺激-這些因素會增加孩子表達和控制其情緒和行為的難度。
孩子無法應付的情況-比如,一個學步孩子可能受不了大一點的孩子拿走玩具。
強烈的情緒-擔心、害怕、羞恥和憤怒會把孩子壓垮。
自我調節是理解和控制行為和反應的能力。孩子大約在 12 個月大時開始發展這種能力。孩子的年齡越大,越有能力調節對不愉快事情的反應並安靜下來,你看到他們發脾氣的次數會越來越少。
所以如何對付發脾氣、哭鬧問題?
為了減少孩子發脾氣的機會,你可以這麼做:
1.減少壓力。累、飢餓和過分刺激會增加孩子發脾氣的機會。
2.跟蹤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你知道孩子的感受,你就有可能察覺他的情緒是否要出現
大的起伏。你可以解釋正在發生的事,幫助孩子控制強烈的情感;你還可以試著轉移
孩子的注意力。
3.識別發脾氣的誘因。比如,你在購物時孩子可能會發脾氣。你可以透過提前做安排或變換環境來避免他發脾氣。比如讓孩子睡一小覺或吃點東西后再去購物可能會輕鬆點。
4.和孩子談情緒問題。當孩子控制不住情緒時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感受以及背後的原因。比如問孩子“你扔玩具是不是因為你氣它不好用啦?能不能換一種做法呢?”。
有時不管你怎麼做都無法避免孩子發脾氣,這個時候可以採取以下辦法來應付這個狀況:
1.保持鎮靜(或裝出鎮靜的樣子)。需要的話給自己一點時間。如果你生氣,你們兩個人要應付的局面會更加困難。如果你準備說些什麼,語調一定要保持平靜和平穩,行動要有目的而且要緩慢。
2.認同孩子的強烈情緒。比如,“冰淇淋從筒裡掉出來真讓人生氣,對嗎?”
這有助於防止行為失控而且給孩子一個機會重新調節他的情緒。
3.等著讓脾氣發出來。和孩子呆在一起,讓孩子知道你就在身邊。不要和孩子講理或轉移他的注意力,開始發脾氣了才這麼做已經晚了。
4.需要的話你得管起來。如果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想要什麼,不要給他;如果孩子拒絕做什麼,使用你的判斷力。比如,如果孩子拒絕從浴缸裡出來,把塞子拿掉可能比把孩子拎出來要來的安全。
5.你的態度要前後一致而且要平靜。如果孩子發脾氣時你有時給他東西、有時不給他,問題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上幼兒園的孩子及剛上學的孩子發脾氣。
你可以用以上所有提示來應付上幼兒園及剛上學的孩子發脾氣的問題。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更明白他們的行為有哪些影響或後果,就是說你有時可以利用承擔後果這一策略來控制孩子的行為。
重要的是要保證你不會在不經意間鼓勵發脾氣這種行為。比如,如果孩子因為你不同意給他買糖而發脾氣、隨後你買了糖,這就是對發脾氣的獎勵。孩子發脾氣時大聲衝他喊叫或求他也是一種獎勵,因為孩子得到了你的注意。
孩子表現好時要不斷表揚以資獎勵 。比如,當他說出“生氣”這個詞來表達強烈的情緒,
或在發脾氣前自己安靜下來。
應付孩子發脾氣,處理孩子發脾氣問題非常耗體力和耗精力。你可能會有直接介入阻止孩子發脾氣的衝動。不過,安全的話先讓自己緩一下,然後再決定對策。
以下是一些保持鎮靜和掌控全域性的建議:
1.制定一個應付發脾氣的策略。清楚地寫下在任何情況下你將如何應付孩子發脾氣的計劃。孩子發脾氣時要專注於按計劃行事。
承認你無法直接控制孩子的情緒或行為。你只能保證孩子安全並引導孩子的行為,這樣今後孩子發脾氣的機會要小些。
承認需要花時間做出改變。在脾氣永遠消失前孩子還有很長一段成長的道路要走。發展和練習自我調節技能是一項終身任務。
注意不要有孩子故意發脾氣或故意氣你的想法。孩子不會故意發脾氣 。他們只是養成了壞習慣或現在還沒有應付這種狀況的技能。
不要忘記你的幽默感。但不要嘲笑孩子發脾氣,否則這是在用你的注意獎勵孩子,甚至會進一步激怒他,因為他會覺得你在嘲笑他。
如果其他人對你白眼,不要管他們。他們要麼從未有過孩子、要麼很久以前家裡有過小孩,他們早就忘了是怎麼回事。
如果你的孩子有額外需要(比如自閉症),他可能會經常發脾氣或發脾氣的激烈程度很
高。向專業人士請教應對方法。
不要根據你孩子發脾氣的次數來判斷你是否是一個稱職的家長。要記住所有孩子都會發脾氣。把重點放在如何對孩子發脾氣做出反應。要記住你也是人,從錯誤中學習是育兒的其中一個過程。
-
5 # 馬小格
哭泣是一種自然而必要的情感表達
每個人都需要眼淚。 我們哭泣是為了釋放恐懼、憤怒或悲傷的情緒。 一旦表達出來,情緒就不再困在裡面了。 我們找到了平衡和解脫。
孩子的情緒釋放,從一開始就讓父母不悅。 我不相信孩子們是故意挑戰父母的脾氣,他們應該是有潛在的、未得到滿足的需求,包括自己或許有些小悲傷要處理。
很多人認為,小孩子哭泣是為了從他們的父母那裡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可能是個誤解。孩子們會因為各種外部因素而哭泣,有時候,可能是打著一些小算盤,為了得到什麼東西而哭,有時候,也許是為了逃避什麼,比如不吃他們不喜歡的東西,但這不意味著他們是用哭泣來威脅父母。
首先,孩子哭泣不是為了操縱父母孩子其實也像成年人一樣,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在一天中累積挫折感。 他們可能餓了,也可能累了。 如果沒有得到解決,他們的心裡就會承受著壓力。 當他們的要求被拒絕的時候,他們不太能處理拒絕背後的那種困擾。 所以他們哭,跟你有沒有滿足他們可能沒有關係,只是他們不知道怎麼處理被拒後的感情。
在孩子內心,哭泣有時候是自然處理情緒的方法。
指責孩子透過哭泣來滿足自己的要求,就像是在說他們會要挾一樣,其實這不能讓孩子健康的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果你批評他們,他們會哭,如果你因為他們哭而懲罰他們,他們就更生氣了,直到他們表現出不健康的習慣。
不能正確自然的表達悲傷和憤怒,與精神障礙和週期性虐待有相關性。這是因為精神障礙和週期性虐待壓制了孩子哭泣的自然表達,就像孩子吃飯,總是很讓人費力,大人也難免心情不好,於是批評指責甚至打罵,孩子會從一開始的哭泣表達,變得不哭也不鬧,但最終會形成其他惡劣的習慣,從其他方面進行情感宣洩。
孩子的哭泣不需要訓練和引導孩子哭泣是生理的需要和情感表達,這是生存機制決定的。有一種叫CIO的方法是專門來訓練孩子哭泣的,以便讓他們更好的休息,這其實很殘忍和違反情感。CIO方法訓練孩子的哭泣,已達到自我安慰的目的,其實這會損壞孩子的神經系統,在以後,會導致一些戀愛中的信任問題。
我知道,很多父母利用這種方法來減少孩子哭泣對自己的影響,透過CIO方法的指導,讓孩子間歇性的哭泣,然後再來安慰一下。實際上,有證據表明,我們可以透過更好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的睡眠和哭泣。
我們都知道,孩子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安慰的能力,所以父母必須照看和安慰他們。但是孩子有他自身而自然變化的睡眠規律,他不會任何時候都哭。你可能覺得,透過某種有利於自己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睡眠和不哭鬧,但這其實會造成孩子不平衡的生活節律。
哭泣並不意味著孩子不舒服孩子身體疼痛不舒服的時候他們會哭,以表明他們的需求要得到解決。因為他們不會說話,所以孩子需要哭來滿足他們的需要。 當大一點的孩子哭的時候,大多數孩子會用語言或者對話來告訴我們,他們為什麼不開心。 但是有時候,他們不會說話。 就像我的孩子偶爾需要幾分鐘時間才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
痛苦可能會在哭泣之前就有,並不是哭的時候才不舒服,但哭過之後會感覺好很多。 眼淚可以淨化並釋放孩子內心的痛苦。 哭有助於減輕疼痛和傷害,它幫助我們放鬆,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讓孩子不再哭泣,是大人普遍認為在保護孩子的想法,認為有必要幫助孩子停止哭泣。如果我們把焦慮當做一個訊號,那麼我們可能不用去試圖強迫的得到一個結果。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應該接受哭泣是自然表達。
如果讓孩子完全表達出來自己情緒,孩子們就會變得平靜,但是大人應該給孩子釋放情緒的空間和自由,而不是阻止他們。
《Tears and Tantrums》的作者艾麗莎 · 索爾特,是個育兒專家,她論述了眼淚是兒童健康發展一部分的重要性。哭泣和發脾氣對於情緒的釋放至關重要,哭,對孩子從出生到長大都有很大價值。來自幾個不同來源的證據表明,哭泣是一個重要和有益的生理過程,可以幫助各個年齡段的人應對壓力。
艾麗莎 · 索爾特是一個鼓勵依戀育兒的專家,不鼓勵獎勵也不鼓勵懲罰,取而代之的是,跟孩子建立親密無間的關係,允許他們的情緒釋放,允許他們發表各種奇特的意見,並且不會對他們的情緒和言論進行打壓,這是一種非暴力的養育方式。
要承認和確定孩子的感受前幾天,我小孩在吃完她的正餐之後,表示還想吃個烤餅。我的飯還沒吃完,當然不想去做,我就跟她說,“如果你說得早一些,我是可以幫你再做一個的。”然後她很失望,她聽出來了我的言外之意,我只是同情的看著她。
表達同理心對孩子要有同理心,同理心能夠消除我們對孩子的指責批評,同時表達我們是愛他們的。同理心也助於孩子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我們要引導孩子去為別人的立場考慮,但是我們首先自己要這麼做。
作為父母,我們將自己的經歷和認知灌輸給孩子,為了支援孩子的成長,我們需要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和一些觸發問題的因素,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應該把自己教育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最好的東西教給孩子。
最後孩子哭泣是減輕壓力的關鍵,他們和我們一樣需要情緒的十分,如果我們誤解了孩子的哭泣,就會限制我們養育孩子的能力,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用哭泣來要挾父母,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只是透過哭泣來得到某種精神上的解脫。
-
6 # 超媽的退休生活
這要看情況,不同情況不同對待。
一,孩子要求合理,就要滿足孩子的要求,不要非得等到孩子哭鬧才答應,這樣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暗示:哭鬧才能解決問題。
二,孩子不合理要求,要給她說明情況,講清道理,也要分情況對待,如果實在過分,就要該立規矩就要立下規矩。這時家長就要不能心軟不講原則。
-
7 # 望囑
首先我們要分析清楚孩子哭鬧的原因。然後針對性的輔導,就會改正過來。
1.是孩子不會有太多的詞彙表達內心,所以就給孩子灌輸新鮮的詞彙工具,大量的閱讀繪本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很有好處。
第二、之前孩子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用此方法得逞過,當然就繼續了!所以家長們要看哈形勢,不能讓孩子覺得,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然就會惡性迴圈造成孩子的性格障礙和溝通困難。
第三,遇到第二種情況就冷靜滴看著她,讓她哭,等孩子覺得哭鬧沒用時就會停下來,這時候家長拿過來腦筋擦擦臉,讓孩子知道您還是愛她的。
第四、狠心點,孩子才能明白自己不應該這樣,而且哭鬧也沒有用,解決不了問題!要求達到之後告訴孩子,不哭鬧的時候才可以達到要求。
第五、哭鬧也是小孩子的宣洩,吼住孩子是最愚蠢的辦法。
總之,要讓孩子明白,表達清楚了很快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哭鬧偏偏不能得。這樣壞習慣就會很快糾正過來……
我說明白了嗎?希望我能幫到您!
-
8 # 我家有個瑤姐
首先這從側面來說,寶寶是個有主見的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是一件好事。
其次2歲的孩子,應該讓她明事理,知善惡。
最後,如果寶寶的要求合理,那就從了她也無妨,如果寶寶的要求不合理,那麼請在陪伴她的前提下,堅定的拒絕她,別忘記告訴她原因哦!
而不是不行就不行,沒為什麼。
-
9 # 雙寶媽媽說育兒
我家寶寶剛3歲,非常能夠理解當面對2歲寶寶哭鬧固執時家長的無奈著急等情緒。2歲是非常特殊的一個階段,在國外還會有“terrible two”的說法。但是隻要了解了孩子的發展規律,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我們也可以做到從容應對。
一、2歲寶寶開始進入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歷2次誕生,第一次是肉體的誕生,即從母體中脫離開來。第二次是精神的誕生,這個過程在0-6歲這個階段會完成大部分。孩子在剛出生時,他的精神是混沌的,覺得和媽媽一體的。當2歲開始,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是和別人分開的,自己是不一樣的,這也是自我的初步產生。在這一敏感期,孩子行為一般會經歷3個階段,出現常見的3種現象:
會打人,咬人。甚至會去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經常說不,來拒絕和排除他人。什麼東西都說是我的。當他的這些行為沒有被滿足時,就會出現經常哭鬧的表現。這些是孩子在用實際行動說明:我想做主,我是有能力的,但是當這些要求不能被滿足,而且有些事情他的能力達不到時,就會哭鬧。
二、自我意識敏感期的重要意義這一時期的兒童,不斷透過上述的這些行為和語言來體驗和確定內在的抽象的我的存在。在不停的說我的的時候,也是透過佔有這個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這是兒童自我形成的基礎。
如果沒有了自我,就會混同於他人,我們所希望孩子擁有的獨立性,創造性,自主意志,幸福感都不會產生。所以,這一階段對人的一生及其重要。
三、面對2歲的孩子哭鬧,可以採用如下方法:理解孩子2歲的孩子,他的手,口,腿等器官已經發育到一定程度,但是孩子的語言還不能很好的表達,因此透過哭鬧的外顯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一些內心想法。給予這個階段的孩子足夠的耐心和愛心。
在安全的環境下,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例如: 有一次下過雨後帶孩子出去玩,孩子特別喜歡跳水,但是一跳水,鞋子就溼了。那我就給他準備了一個替換的鞋子,當跳完水後,給它換上去,在安全的環境下滿足孩子的需求。
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利。支援孩子說“不”。當孩子拿著玩具出去玩,其他小朋友想要玩他的玩具,他不願意的時候,可以教給孩子說“我不願意”。其他大人,未經孩子允許,也不能觸碰孩子。
教給孩子物權意識,形成一定的規則。讓孩子瞭解物品可以屬於不同的人。自己的物品自己有決定權,別人的物品,要經過別人同意才可以。公共的物品,需要排隊等候。在家中,可以經常指著孩子的物品說教孩子說這是我的,指著媽媽的物品說:這是媽媽的衣服,到公共場所,告訴孩子,這是大家的。
確實不能滿足孩子的意願,孩子哭鬧厲害,可以溫柔而堅定的對待。當孩子哭鬧厲害時,我們可以把孩子帶到一個相對人少安靜的地方,抱著孩子,讓他的情緒流淌。待他的情緒好了之後,再和他再次說明不能這樣做的原因,並給孩子提供選擇,他可以做哪些事情。
在這一階段,面對不當的評價,需要給予說明。當有人對孩子有不當的評價,例如“自私”“固執”等,家長可以向對方說明情況,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是有這樣的行為表現,當這個階段過去之後,很多行為就會消失。這樣可以避免讓孩子產生不好的感覺,並以此產生自卑心理。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成人不懂拒絕,而且也沒有能力說“不”,也有很多人在不停的尋找自我,其實大部分都是因為處於這一敏感期時,沒有被很好的接納和引導。所以,在這一時期,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和愛心,會為他一生的幸福打下基礎。
回覆列表
寶寶的習慣要從小培養,總是以哭鬧來達到目的是她用來實現自己需要的一種壞習慣,一定要及時糾正,否則會愈演愈烈,很難改正過來。
首先,家長不能妥協
如果寶寶一哭鬧,家長就滿足她的要求,那以後她都會用這種方式表達,來達到她的目的,她會覺得這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所以,寶寶哭鬧,家長一定不能妥協,而是要讓她明白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是沒有用的。
如果知道寶寶哭鬧是為了什麼,就要在寶寶冷靜後再滿足她的要求,告訴她你不哭鬧了才可以,引導她用正確的方式表達,這樣逐漸的他才會明白,哭沒有用,自然而然就會較少哭鬧。
其次,培養寶寶好習慣
與寶寶相處過程中,家長的以身做示範,耐心引導。如果家長自己遇事都不能好好溝通,總是發脾氣,那麼寶寶的脾氣性格也不會太好。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一定要給寶寶細心的陪伴和引導,這對寶寶的成長和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
其實,寶寶雖小,但她的學習能力還是很強的,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寶寶有很大的影響。父母經常吵架發脾氣,寶寶的表達方式就是哭鬧;父母如果心平氣和的溝通,寶寶也會模仿父母的表達方式,所以,父母或者是日常照顧寶寶較多的那個人對寶寶的成長影響是巨大的,家長決不能掉以輕心。
最後,做負責任的父母
給孩子更多的陪伴,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呵護,要想想孩子的哭鬧是為了什麼。
我的寶寶現在三歲半,之前也很喜歡哭鬧,我們都會問清楚為什麼哭鬧,如果她是無理取鬧,就會告訴她,然後冷處理,過一會她知道是自己的不對,自然就停止哭鬧;如果她哭鬧是為了滿足一種需求,那麼就告訴她要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要說出來,而不是以哭鬧的方式。
還有一種情況是寶寶哭鬧是為了引起家長的關注,她覺得我哭了爸爸媽媽就會哄我,所以,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吧,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慢慢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