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隆戈漫談
-
2 # 光明之聲條號
太極文化在社會上很流行,不但國人感興趣,就是外國人也喜歡探究。但是太極理論又很深奧,有很多關於太極的論述會讓人一頭霧水。比如五行八卦之說,有幾個人能說出其中的所以然?
本人在讀大學期間就曾經沉迷於太極,好像是受到一些報刊關於嚴新法師的報道的影響,當時也買來一些太極書籍學習,學著打坐,氣入丹田,運氣練功,結果感覺身體有些異常,怕是走火入魔課,後來又看到報紙上很多關於練太極走火入魔的慘案,自己就不敢再練了。
現在本人已經是不惑之年,已不再是血氣方剛和對什麼都想挑戰的青年,對太極文化和太極理論開始有了理性思考和認識,能冷靜對待,不存在感興趣或不感興趣的問題了。
最後,規勸年輕人,對奇妙之事感興趣可以,但必須冷靜對待,不可盲從,不可任性,更不要隨隨便便去冒險。
太極到底是什麼,至今科學家們都解釋不清楚,我們一般人能研究出個什麼名堂嗎?
-
3 # 庚辛太璞會
他既然是主動來學太極拳的,說明他感興趣的,適當的講一講可以的。每次不要說太多,以免引起誤會,認為只會說。隨著練習的深入,逐漸的講進去。
-
4 # 田園閒人383
太極理論是中國傳統文化,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華遠古智慧。太極文化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是人和自然的統一和諧。《易經》就是太極理論的經典著作。
《易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一陰一陽之謂道”。遠古的聖賢們發明了用影象來表示天理與自然規律的方法,既簡單明瞭,又便於保密與傳授。古人在河圖,洛書的基礎上,發明了先天圖、後天圖(太極圖)、八卦圖等,用這些圖象來標識了太極文化的哲學思想。天體運動產生陰陽兩氣,迴圈往復,陰陽交替,平衡發展,稱為“天道”。
太極拳就是在太極文化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一種結合氣功、武術、中醫學理論 的養生健身運動。初學太極拳者首先要了解太極文化和理論的源遠,只有真正理解了太極“天人合一”的思想,才能透過太極拳運動達到身心和自然的和諧。所以 初學太極拳需要對太極文化和太極理論感興趣。
學習傳統文化 共享國學盛宴
-
5 # 冷雪無語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太極是其中一種,她可以使人強身健體,內外兼修。講究陰陽結合,以靜制動,有四量搏千斤之說。我覺得是不錯的。
對予初學者來說,你覺得喜歡,就沒有乏味之意念,如果不喜歡,那就另當別論了。
-
6 # 晏青
陰陽太極理論是中華民族的至尊榮耀。太極圖玄妙神奇變化無窮。太極文化博大精深。人人可以學,玩易索有得。培養興趣,從玩開始。一物一太極,處處有陰陽。六爻時時變,否泰每經年。
-
7 # 北潤說風水
《太極與太極拳》作為一個有十多年易經文化與太極拳研究和練習的我,今天少少描述太極之意:不足之處,望有緣見文者多多海涵。所謂太極:天地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易經繫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
太極圖式說是《莊子》“太極”思想在儒、道兩家結出的碩果。名詞由來
太極是中國道家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範疇,就迄今所見文獻看,《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莊子之後,後世人們據《《周易·繫辭》相關“太極”的論述而逐漸推演成熟的太極觀念,著實吸收了莊子混沌哲學的精華。
同莊子渾沌哲學一樣,太極觀念這種迷離恍惚地看待萬事萬物的現象和本質的人生態度,以及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實則包含著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終極目的是希望人類活動順應大道至德和自然規律,不為外物所拘,“無為而無不為”,最終到達一種無所不容的寧靜和諧的精神領域。
《易繫辭傳》(西漢馬王堆出土版本)記載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的內容。意思是成卦的過程,先是有太極,尚未開始分開蓍草(易占卜用蓍草做工具),分蓍佔後,便形成陰陽二爻,稱做兩儀。二爻相加,有四種可能的形象,稱為四象。由它們各加一爻,便成八卦。這裡講的是八卦畫出的過程。原與天文氣象及地區遠近方向相關,後來被宋代的理學家以哲理方式進一步闡釋。名詞由來
太極是中國道家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範疇,就迄今所見文獻看,《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莊子之後,後世人們據《《周易·繫辭》相關“太極”的論述而逐漸推演成熟的太極觀念,著實吸收了莊子混沌哲學的精華。
同莊子渾沌哲學一樣,太極觀念這種迷離恍惚地看待萬事萬物的現象和本質的人生態度,以及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實則包含著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終極目的是希望人類活動順應大道至德和自然規律,不為外物所拘,“無為而無不為”,最終到達一種無所不容的寧靜和諧的精神領域。
《易繫辭傳》(西漢馬王堆出土版本)記載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的內容。意思是成卦的過程,先是有太極,尚未開始分開蓍草(易占卜用蓍草做工具),分蓍佔後,便形成陰陽二爻,稱做兩儀。二爻相加,有四種可能的形象,稱為四象。由它們各加一爻,便成八卦。這裡講的是八卦畫出的過程。原與天文氣象及地區遠近方向相關,後來被宋代的理學家以哲理方式進一步闡釋。
道家
太極在道家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狀態,出現於陰陽未分的混沌時期(無極)之後,而後形成萬物(宇宙)的本源。比較早使用“太極”概念的,有《莊子》和《易傳》,一般在宇宙論、方法論上用的太極概念,在中國的典籍中,《易》素來是作為窮盡天地奧秘的哲理書,對成卦過程的分析,根本說來,也是對天地開闢的概述。太極生兩儀,便是由太極的分化形成天地的過程,兩儀,即是天地,亦可是陰陽。太極的概念經常與易學一起出現。道家易有自己的獨特體系,太極的概念是道家易的宇宙論、修養理論的重要基本概念。
分類
太極圖有很多種,諸如周敦頤太極圖、先天太極圖(原名“天地自然之圖”,俗稱“陰陽魚圖”)、古太極八卦圖(先天太極圖周圍配以八卦符號)、來知德太極圖以及清朝端木國瑚太極圖。歷經流傳至今,各圖唯有先天太極圖以及古太極八卦圖人盡皆知,因此,現代人所稱的“太極圖”即“陰陽魚圖”或“天地自然之圖”,現代人所稱的“太極八卦圖”即古太極八卦圖正規化,甚至往往將“太極八卦圖”簡單的稱之為“太極圖”。
本詞條採用現代人習慣,將單純的陰陽魚圖稱之為“太極圖”,將附帶八卦符號的陰陽魚圖稱之為“太極八卦圖”。
定義
太極,中國古代哲學用以說明世界本原的範疇,“太極”一詞,出於《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太,即大;極,指盡頭,極點。物極則變,變則化,所以變化之源是太極。
關於太極的含義,有以下幾種解釋:
(1)指宇畝最初渾然一體的元氣。唐穎達《周易正義》:“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易緯·乾鑿度》認為“有形生於無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階段來解釋“易有太極”。以未見氣時為太易,氣初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氣形質混然一體而未分離的狀態,稱之為渾沌。渾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說的元氣。以元氣未分狀態為太極,斌以其原始物質的含義。這種觀點在兩漢較為普遍,如劉歆:“太極中央元氣”;王充引易學家的話說:“元氣未分,混沌為一”。鄭玄則以“淳合未分之氣”解釋大極(2)以虛無本體為太極,如王弼解釋“大衍之數,其一不用”說“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以“一”為太極,認為此“一”不是數,而是“無”,“無”為四十九之策數形成的根據。韓康伯註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說:“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
(3)大衍之數的四十九數未分為太極。崔憬說:“四十九數合而未分,是象太極也。今分而為二,以象兩儀矣。分揲其蓍,皆以四為數。一策一時故四策以象四時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據《黃氏逸書考》本)崔憬對大衍之數的論述及其太極說,不以不用之一為虛無實體,以四十九數未分為大極,並且認為八卦涵蘊在大衍之數中。此種觀點,在易學哲學史上有其重要意義,為宋易將漢易的宇宙生成論轉為本體論提供了方法。
(4)以陰陽混合未分為太極。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周敦頤以後,對太極的解釋分為三大流派。a、以邵雍為代表,以數說大極。指出“太極一也,不動生二,神也”;以一分而為奇偶解釋太極生兩儀。並認為在人則“心為大極”,在天地則“道為太極。”b、以朱熹為代表,以理說太極。“極是道理之極至,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朱子太極圖說解》)“太極者,其理也。”(《周易本義·繫辭上》)太極乃天地萬事萬物之理的總和,而在具體的事物中也有太極之理。故曰:“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朱子語類》)c、以張載“一物而兩體,其大極之謂與?”為代表,認為無有陰陽,其合一則變化莫測,其對立則相互推移,以此說明太極乃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源。王夫之闡發張載的學說,堅持以對立統一觀說太極。斷言太極和兩儀是體用關係,非父子關係。並認為太極為陰陽二氣合一的實體,此實體自身具有運動的本性和變化規律。且寓於天地萬物之中,一切現象都是此陰陽統一體不同的表現形式,發揮了以“太和之氣”為世界本原的思想。
(5)太極也指:“一陰一陽之謂道”也正是對太極的解釋。那麼何為道呢?指天道,地道,人道。萬事、萬物都有兩面,並且不斷的變化,也有一定的關聯。天道、地道大家根據科學已經證明並且好理解。關鍵是人道,人道又主要就是指思想,思想決定了行為、態度。講的也是大家在尊重自己的思想,尊重自然規律。學會控制情緒,如不生惡念,不怕惡念。探求正確的方法才是我們應該努力。一、道家文化是太極拳的源頭
太極拳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主要是講陰陽、虛實、攻防的,而陰陽學說正是道學文化的有機內容。道學文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商周之際的《易經》。《易經》是用一種演繹著符號系統的文化圖式,揭示了隱藏在自然界中和諧發展的內在奧秘,成為諸子百家哲學思想的源泉。
《易經》又是太極文化的源頭。“太極”可延伸為“道”,《易》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這是陰陽學說的起源。陰陽學說的原理又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老子《道德經》。《道德經》完整地闡述了自然無為的太極思維。道是萬物的起源和根本,動之為分,靜之為合,週而復始,陰陽互補,相濟相剋,永不停息。
道家主講煉心養命,沖和虛靜,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道可道,非常道”,指的就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是大道。太極文化講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正是道家文化的真實體現。相傳太極拳最早的前身是道家在長時間打坐、誦經之後的輔助功法,以後經過歲月的積澱,逐漸形成為一門獨立的拳種,再以後被後人加以太極文化的滋養,最終達到武學的最高層面。
二、太極拳集道、儒、釋三教文化之大成,劃時代地開闢了太極思想、太極思維、太極精神
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鏈條是道、儒、釋三教文化。三教文化的共同點探索宇宙認知、尋求生命奧秘、修煉精神潛能。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太極文化以道家陰陽學說為主體,吸取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佛家的心性學說。
其中,戰國是中國文明最輝煌的時代,老子的“道”,孔子的“中庸”、“和諧”,莊子的論手搏和論劍,“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越女的論劍,“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等,分別從觀念形態和技術層面上升華了太極理念。
道家文化主養生,講順其自然,清靜無為,是太極文化的高層境界。儒家思想講中正養德,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浩然之氣,行道濟世,是中國歷史的正統文化。太極拳的虛靈頂勁,中正安舒,八面支撐正是儒家思想的最好體現。
佛家學說講明心養心,心境空明。太極拳內功心法,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體現了佛學之明心和養心。道、儒、釋三教合流的共識是“無極而太極”,從而在我國五代時期產生了陳摶的《無極圖》,在北宋時期產生了周敦頤的《太極圖》及《太極圖說》,這是太極拳世界觀的哲源,也是太極拳內功心法最高範疇的源泉。在周敦頤《太極圖》及《太極圖說》的演繹下,宋明理學推動了中國武術在太極思維方式下的全面革命,在這個時代完成了太極勁的技術體系和運用技巧體系。
現在我們擁有的太極雙魚陰陽圖演繹了宇宙間對立統一的規律。太極總是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運動與變化的過程中,陰陽相互對立,滲透、作用、轉化,生生不息,體現了宇宙對立統一規律最原始的古代哲理,體現了“重了悟而不重論證,既非依附科學亦非依附宗教”的中國哲學特點。
綜觀大千世界,在一定意義上,太極文化無處不在,這也是以後產生的太極拳所以能夠卓爾不群、秀拔挺立,擁有大智慧、大胸懷、大健康的根本原因所在。王宗嶽《太極拳譜》(包括《太極拳論》《太極拳釋名》《打手歌》《十三勢行功歌》)和《陰符槍譜》,奠定了太極拳理論基礎,形成了完整的太極拳拳學體系。
在這裡,有兩個命題。
第一個命題是理論方面。我們從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看到的是它的理法技術體系,但這遠遠不夠,而更重要的是應該看到它的性命雙修體系。譬如:中正安舒、過猶不及、捨己從人、隨曲就伸、綿裡藏針、無為而治、順遂自然、盈虛有象、上善若水等等,無微不至地體現了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部《太極拳論》,字字珠璣,句句翡翠,夠我們欣賞研讀一輩子。
第二個命題是實踐方面。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為了適應當時滿族人群的需要,把拳術中激烈的練法改成了柔和的練法,把快速的改成了緩慢的,把著力的改成了輕靈的,盡乎完美地踐行了王宗嶽太極拳理論,使太極拳從閉塞的農村走向繁華的京都,創造了太極拳盛世,在中國拳術的改革中樹立了里程碑。應該重新評價楊露禪在中國武術史上的歷史地位,他首先是太極拳的改革者和先行者,而後才是楊式太極拳的創始人。太極拳與中醫經絡和兵家詭道密不可分
太極文化主張宇宙是一大太極,人體是一小太極。太極拳用自己一套獨特的運動方法打通任督二脈,啟用帶脈,通經活絡,疏通氣血,恰好適應了人體生理需要。這是太極拳為人類普度健康的理論依據。就太極拳而言,“氣”是指所謂“內氣”,或稱之為經絡之氣,在演練時,在動作轉換的過程中透過肢體微運動和開合呼吸使“氣”沿著經絡的走向順暢地流動,而不使其阻滯。內氣透過能量轉換,變為內勁。太極拳所謂的發放之力,乃是在意念指導下應感而發的內勁。
太極拳循兵家奇詭之道,特別講究以靜制動,“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避實擊虛的戰術。以柔克剛是太極拳的技擊特點,要求在勁路上以柔為主,柔中寓剛。所謂“以柔為主”,就是經常使肌筋骨節處於極度放鬆的狀態;所謂“柔中寓剛”,就是使骨骼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就像棉花裡藏著一枚鋼針。其關鍵在於千錘百煉後,使周身的張弛虛實全在用意,不在用力,全在精神,不在用氣。
太極拳技擊水平之高超,可達到如下境界:“未煞之先,毫不用力,猶如風吹楊柳,柔軟無力。及至煞手之時,正如天神下界一般,渾身如鐵而不可犯”(清代張孔昭述、曹煥鬥注《拳經·總論入身煞手猛迅精微秘要》)。這是由於太極拳利用太極勁沾連粘隨、引進落空、借力打力、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技法,創造出以小力戰勝大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轉化。太極拳,易經,都有相通之處,就是陰陽,一個變字!
-
8 # 趙日金141
太極,說及太極,普遍以為是《易經》的,其實《易經》卦辭爻辭找不出“太極”二字。
通行本《周易》,託名孔子的《易傳》與託名周文王的《易經》合為一書,是《易傳》論太極,“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然而,七十年代出土馬王堆西漢帛書《周易》,內容大不相同,且《易傳》與《易經》分離。《易傳》無“太極、四象”,而是“大恆、四馬”。
大恆變太極,有個演變過程。從大恆到太一再到太極。
三國時,虞翻注《易傳》:“太極,太一也,分為天地,故生兩儀”。
太一,《呂氏春秋.大樂》論音樂:“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太一,天上星辰之一。《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楚辭》有,“東皇太一”。
《史記.日者列傳》記有許多佔卜家,其中一家,太一。
太極,出自道家莊子,“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
道,比太極高得多。
宋儒周敦頤《太極圖說》,將老子的“無極”與莊子的“太極”,扯到一起,“無極而太極”。
太極,是道家的。太極圖,是道教的,出於明代,起初叫作,天地自然之圖。
太極圖,道教的標誌。太極,太極圖與《易經》無關。《易經》是儒家經典。《道德經》是道家與道教經典。為爭《易》話語權,道教否認周文王的《易經》和孔子的《易傳》,只承認不立文字的伏羲《易》,且不稱“經”。後人以伏羲《易》為先天八卦,周文王《易經》為後天八卦。太極,太極圖,屬道教的伏羲先天八卦。
-
9 # 易啟看世界
太極講陰陽,講動靜,又講平衡。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動為陽,靜為陰,進攻中有防守,防守時還要考慮進攻。沒有完全的隔離,只是能量多少分配不同。
-
10 # 陳家小姐MissChen
一名太極初學者進階成為了愛好者的發言:太極初學者是否對太極理論感興趣?我認為因人而異,初衷很重要,單純想運動還是因為喜歡太極文化?其次是人性的研究,她的學習模式是什麼?
激進者 只會著眼於當下的需求,只是想學會一套拳而不需要把太極研究得那麼透徹。對於此類人沒有必要把太極理論過多的傳習。
理論者 喜歡透過尋求理論支援來學習,喜歡反覆研究,“學拳先明理”,對這類人非常受用。
反思者 喜歡透過思考來學習,喜歡反覆思考,每一位老師的教導方法有別,學習者理解能力也有差異,當理論學習與手把手教學都不能使其明白的時候,就需要引導她進行思考,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應用者 關注實際利益,也就是所學招式對她有什麼應用的意義,喜歡在實踐中驗證,這類人在教學中除了理論,更應側重對每招每式在實戰中如何應用的解說。
我就是一名典型的理論型和思考型學習者,我跟兩位老師學過太極,一位是啟蒙之師,她帶我入門,一位受益之師,對我的影響深遠。
我不知道其他人學拳的初衷是什麼,但相信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只是想選擇一項運動學習。我初學時並沒有先學習理論,基本功學了幾節課就開始直接學套路了,一個月下來也能打一套十八式,但是招式名稱基本上都叫不出來,對八法五步更是一點都不瞭解。每次上課都是一遍又一遍重複的打,但總覺得打得相當醜陋,找不到感覺和意義,慢慢的興趣就下去了,後來由於時間問題也差點就想放棄。
一場比賽使我對太極的態度有了轉變,面對上臺的挑戰和壓力,自己又重新接觸太極,因為要去比賽老師介紹了另一位老師來帶我學習,兩位老師的教學方法截然不同,第二位老師非常注重拳理,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學拳先明理”,學習之前會要求先學習拳理,知道每一招的名稱、路線和實戰意義,學習時會將動作分解,教授要點,老師的口頭禪就是“這一招好在哪裡呢,你看…”然後就劈哩叭啦的把他的見解都講得明明白白。老師主張反覆練習和鞏固,也分享了相當多大師的作品、太極拳的要領、基本功的影片等等等等…給我同步學習。每次上完課,學習了新內容後再去看名師的教學影片,並且看不同的大師打的影片,找到共性加深印象。
這套教學方法對我非常受用,備賽這大半個月的學習讓我不由自主開始關注太極,研究太極,思考太極,短時間內有了很大的提升,也算是成功進階到了太極愛好者圈內。到如今我已堅持了兩年餘,不能說打得有多好,但有自己喜歡的領域,太極成為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對我而言就是一個很大的收穫。
-
11 # 我是陰陽人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傳統運動專案,是中華武術運動瑰寶之一,是一種極具韻味的文化拳,是中國奉獻給世界的一種高階的健身方法。它經歷幾百年的滄桑和十幾代拳師的潛心求索。在套路演練,格鬥技擊,防身自衛,養生健身等多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並贏取了世界性的聲譽。
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太極拳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的動作,氣沉丹田,心靜體松,垂在內壯,把拳術中的手、眼、身、步的協調配合與導引,吐納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是太極拳成為內外統一的拳術運動。太極拳要求“以意引氣”,“以氣運身”,滲透著中國古典哲學《易經》的陰陽學說和道家養生學及中國傳統中醫經絡學的豐富內涵,使東方文明與人體運動的完美結合。學習太極拳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豐富傳統體育文化知識,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經過二十幾年的太極拳學習,不間斷地習練,我對太極拳的認識更加深了一步。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樹木花草山嶽樓臺,無不在漸漸老化。俗話說,只有“變”是不變的。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在拳中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柔快慢,上下相隨,順逆纏繞,忽隱忽現,虛實分明,連綿不斷,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顯示氣勢充沛,隱時煙消雲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於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後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
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可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
-
12 # 空間提速
太極,中華古哲學源頭。三言兩語不可能說清!道生一太極,太極二陰陽,陰陽生四象即四季,四象生三爻的八卦,八卦類象萬物。此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13 # 木易2147
既然來學太極了,相比想必是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而太極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佔重彩濃墨的一筆。太極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們國人生活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我個人認為初學者對太極文化和理論是感興趣的。
-
14 # 龍虎山中客
初習太極拳,對太極文化和太極理論略知一二就行。關於太極拳的起源說法很多,太極拳的理論基礎是傳統武術的經驗,並不是憑太極理論創造出來的。當然,如果要再深入提高,剛有必要認真學好太極文化,因為太極文及理論,對於包括武術在內的社會方方面面都有指導意義。
-
15 # 鍾易程
太極文化是易經方圓文化的分支,初學者接觸太極比較好奇,需要堅持下去不斷學習結合生活實際才能慢慢產生興趣,悟性好的3~5年就能入門,一般堅持10年以前就差不多進入易經太極文化的殿堂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真是大道至簡,但也博大精深,太極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圖形,易經文化是無所不包的中國文化根源,古今中外有學習易經的人越來越多,是中國文化的明星和珍珠,我們作為華夏兒女更加應該愛好易經太極文化。
回覆列表
練習太極者必須理解太極原理,也就是太極的內涵,太極宏觀上是內動分兩極,兩極和一體。微觀上是人體內精氣神的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