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感恩不息努力不止

    抑鬱症是精神疾病,如果父母患有抑鬱症,那麼孩子也可能會患抑鬱症的,因為遺傳基因導致抑鬱症遺傳。

    另外呢,就是父母脾氣很暴躁,夫妻關係不和睦的家庭,父母不懂得用恰當的方式教育孩子,總是暴力施教,這樣的家庭的孩子也容易患鬱症。

    留守兒童的家庭,父母長年不和孩子在一起,這樣的家庭的孩子也會導致孩子抑鬱。

  • 2 # 父母望遠鏡

    1.自己不如意,有某種缺憾

    因為自己生活不如意,卻無力去改變,就奢望孩子能改變,對孩子恨鐵不成鋼。這樣父母看不到孩子進步,只能看到不足。

    2.掌控欲強,強勢的父母

    不管父親還是母親,只要強勢的人就是如此,一切都要按照我的要求來,一切都是為你好,這種父母眼中沒有孩子只有自己。

  • 3 # 果兒寶媽愛分享

    孩子最需要的是三樣東西:父母的愛,父母的陪伴,父母的尊重。

    給予孩子滿滿的愛,安全感不會缺失,自信心滿滿。

    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孩子不會孤獨,避免自卑。

    給孩子足夠的尊重,讓他擁有自我!

    給孩子這三樣,要抑鬱也難!!!

  • 4 # 心理諮詢師苗保平

    你好,我是心若無塵,心理諮詢師。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小孩子有很大的可塑性,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學說就更說明了這個問題。

    什麼樣的父母容易讓孩子抑鬱哪?當然患抑鬱症的父母,最容易將抑鬱特質遺傳給孩子。其次,最求完美的父母,對孩子的嚴苛管理,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尊心,這樣的孩子也容易抑鬱。父母平時愛發牢騷,或唉聲嘆氣抱怨生活的不易,父母經常吵架,沒有一個和諧快樂幸福的家庭環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夠自信,也容易抑鬱。

    當然,讓一個人抑鬱的因素是很多的,父母只是一方面的因素。

  • 5 # 彭華勇家庭教育

    面對孩子,也許一件你認為沒關係的事,但往往會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傷害,讓其內心扭曲,下面給出三件(僅作參考,不是絕對)。

    01 過早分離

    在孩子還不到六歲就和爸爸媽媽有長時間分離叫過早分離。

    02 嚴厲冷漠的教育

    有些孩子雖然有父母陪伴,仍然會留下創傷,因為他們的父母會非常嚴厲的對待他們。

    如果你真的希望你的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經驗改正,就要了解如何積極地表達對你的孩子的肯定和鼓勵。讓孩子自主的尋找不足和方法,這樣才是真正幫助孩子積極學習經驗教訓的科學途徑。

    03 欺凌

    這些年校園欺凌的新聞時有出現,但是還有一些輕度的欺凌更多的出現在孩子身上。也許在大人眼中是很小的,可以忽略的,但對於孩子卻很容易留下創傷。 對於這種容易忽略的欺凌行為,家長也要加以重視。要及時瞭解孩子在外的交往情況,關注孩子的感受,給予幫助。還要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勇敢,讓他在面對欺凌情況時敢於說不。

    其實很多細小的事情都很容易讓孩子受到傷害,我們應該從孩子的心態和角度出發,關心孩子,體貼孩子。

  • 6 # 心理諮詢師小澤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除了是血緣至親之外,更是孩子最初的心理依靠者。

    父母的行為確實會影響孩子一生,有這幾類父母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

    1.沒有給予愛的父母

    在孩童時期,父母沒有給予無條件的愛,而更多的是給予了,有條件的愛

    比如:孩子學習成績好,父母就對他態度好,如若不然就處處挑剔,數落髮脾氣,甚至對孩子出現人身攻擊的語言,會讓孩子覺得,我的父母因為愛我是因為學習,這種有條件的愛,是會改變孩子的心理狀態的

    2.給予了太多的愛的父母

    事事以孩子為主,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並沒有給予孩子自由。

    這種關係,不管是對於夫妻或者父子來說,都是讓人窒息的

    3.對孩子不信任的父母

    父母總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和抑鬱情緒,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是什麼事情都不成功。

    如果此時,父母還用言語攻擊孩子的話,孩子就會出現抑鬱或者自暴自棄的情況

    4.經常辱罵孩子的父母

    很多父母脾氣暴躁,雖然一心為了孩子好,但是語言暴力就可以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或有甚者,會出現語言攻擊或者辱罵,雖然當時父母是解氣了,但是這一句句就會成為孩子心裡的刺,長久下去會出現抑鬱或者反抗情緒

    5.家庭不和諧

    父母經常吵架,甚至於打架,在這種不和諧的環境下,孩子一部分會出現自卑抑鬱的情緒。

    還有一部分將會把父母的這套相處模式,帶到他將來的家庭中,並且出現以暴制暴的情況

  • 7 # 英姐的記事本

    脾氣暴躁,性格多變得父母,並且不斷否定孩子的任何決定,不支援,不理解不不鼓勵,對孩子的成長不管不問,對孩子輕則罵重則打的父母容易讓孩子抑鬱

  • 8 # 心理諮詢師心海

    在認知行為療法(CBT)中認為我們會出現抑鬱問題的原因是童年時期的經歷讓我們產生了無能類,不可愛類和無價值類三大核心信念導致的。當長大後生活中出現類似童年經歷的事件,這樣的核心信念就會被啟用。讓我們不受控制的,不斷出現負性消極的想法,併產生負性消極的情緒,導致抑鬱問題

    這三大核心信念都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

    無能類核心信念

    從小經常被父母批評打擊,貶低,總能聽到父母說自己不如別人的話語,時間長就會讓自己童年時期形成我沒有能力,我無能的信念,出現自卑的心理

    不可愛類核心信念

    從小父母不在身邊,或者父母離異,很少關心愛護自己,導致自己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會讓自己產生父母不愛我,我是不可愛的信念,出現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的心理。

    無價值類核心信念

    從小父母總是拿自己與兄弟姐妹比較,誇獎兄弟姐妹多麼多麼優秀,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做不好,會讓自己產生在家裡沒有存在價值的感覺,出現自卑,遇事逃避的心理。

    這是認知行為療法(CBT)中的理論觀點,該療法認為這三大核心信念是導致抑鬱的根本原因。就算沒有導致抑鬱問題,童年所形成的自卑,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遇事逃避的心理對我們成年之後的工作,人際交往,婚戀也會有很大的影響。這三大核心信念的形成跟父母從小對我們的不當教育方式有直接關係,而父母的不當教育方式又是來源於他們的父母,也就是你的爺爺奶奶,一輩影響一輩。我們沒有必要去埋怨父母什麼,他們也是受你爺爺奶奶的影響。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我們這一輩透過努力做出改變。讓這樣的影響從我們這一輩改變過來。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必刪

  • 9 # 玉梅姐有話說

    首先不信任自己的孩子,總在外人面前說孩子缺點的父母,嘲笑諷刺孩子身體的某個部位長的不好看等等……父母每天為一點小事就爭吵不休,沒有讓孩子在這個家庭中感覺到有安全感,沒有讓孩子感覺到愛,控制型父母,命令型父母,事事都要知道的父母,孩子一點隱私權都沒有,比如干涉孩子不許跟這個玩不許跟那個玩,孩子連自己的一個朋友都沒有,還有就是威脅型的父母,比如說我不要你了等等類似這種話……在這種家庭環境長大的孩子性格比較冷漠,孤僻,容易抑鬱!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關注!

  • 10 # keleni

    我覺得強勢的父母,不關心孩子的父母,沒有用心教育孩子的父母,還有一點我覺得還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也不能光找父母的問題,也應該找內因。

  • 11 # 國家心理治療師黃孜孜

    抑鬱的形成,首先我們要看到來自三方面: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文化因素。而父母的教育以及來自家庭的影響就屬於社會因素裡非常重要的一個。

    所以我們在這裡解答的是,在什麼樣的父母教養下和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孩子,他更有可能或者更容易抑鬱,但是這個關係也並不是絕對的。這一點提前說明。

    在我這麼多年的臨床個案裡面,我總結出四種父母特別容易養出抑鬱的孩子。

    第一種是過於控制型的父母。所有的決定都要幫孩子做,認為孩子就是必須完全聽自己的,不能有自己一點的主見。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完全沒有控制感,會慢慢的發展出一種無力無助,對自己的未來迷茫,情緒低落,而這些問題往往會在青春期的時候大量的爆發,形成抑鬱

    第二種,父母打壓指責型的。這樣的父母對於孩子很少關愛以及情感上的連結,更多的是給孩子設立很多的“不可以”,“不行”,嚴厲的去打壓管理孩子,那這樣的孩子也會自信心低下,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父母從小打罵指責的聲音會內化成他們內心對自我的批判,而抑鬱重要的一個核心特點就是覺得我不行,我做不好,我沒有價值,我很糟糕。

    第三種,父母關係不好,吵吵鬧鬧或者在家庭裡面父親缺位。在這種父親缺失或者母親情緒不穩定的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孩子,他的內心會過度的敏感,並且因為缺乏父親的陪伴跟關愛和母親情緒的影響,也很容易出現這種抑鬱的易感性。

    第四種,就是父母親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或者是教育理念不科學。我在臨床中經常接觸到到了十一二歲或者是初高中階段就突然間患上抑鬱的孩子,這些孩子之前發展都非常的平順聰明,有天賦,而父母也過度的強調孩子的聰明,而忽視了去肯定孩子的努力以及解決困難的嘗試跟決心。那麼我們說父母用這種固定型思維,導致了孩子特別容易患上抑鬱。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特別容易在遇到挫折困難之後就感覺沒有希望了,感覺自己無法扭轉局面,從而停滯不前,陷入一種無助無力的狀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抑鬱。

    當然了,抑鬱情緒跟抑鬱症不一樣,如果我們要非常準確學術的來區分抑鬱,它只是一種情緒。那麼我們也說過了,在孩子他有抑鬱情緒,不代表他會患上抑鬱症,而生活在我剛剛提到的四種家庭裡面也並不一定百分百就會導致他們患上抑鬱症,我們需要辯證客觀的來看待。

    當然了,我們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具體的情況,所以我們也要放到具體案例裡面去分析。

    作者 黃孜孜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國際催眠治療師

    家庭教育指導師

    正念瑜伽導師

  • 12 # 蘑菇沉香

    1.遺傳的因素。家族有抑鬱症候人群的後代,出現抑鬱傾向會比沒有抑鬱症的家族高出很多。

    2.與父母關係的疏離。幼年期父母沒有陪伴在身邊或長時間分離的,會導致孩子幼年期出現自卑,敏感的心理,繼而影響健康人格的形成。

    3.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的方式,會造成父母與子女之間難以溝通。情緒無處宣洩,這對成長期是人格形成重要時間的孩子,至關重要。錯過了就難以彌補。

  • 13 # PJR114426882

    1.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爆發家庭大戰,互相辱罵,甚至大打出手。

    2.經常在情緒激昂中說教、指責孩子,專挑孩子的缺點。

    3.暗示孩子做什麼都不好,一無是處。

    4.不允許孩子發表個人意見和觀點

  • 14 # 咕媽育兒百科

    少年抑鬱症患者的研究表明:在眾多“家庭環境”因素中,如下3個因素是造成青少年抑鬱的主要因素:

    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表達和親密度

    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性

    家長的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

    1.孩子的爸爸媽媽都是一板一眼、不善表達感情、不喜肢體接觸的(即:家庭成員間情感表達和親密度較低)

    2.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之間、家長和老人之間,經常發生分歧和爭吵(即: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性較高)

    3.同時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和想法,經常以“你這樣做不對、你的計劃不合理、你的想法不行”為口頭禪(即:家長的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較嚴重)

    當時家長只是覺得孩子和以前不一樣了,但都以為是學習壓力變大、孩子年齡增長的原因。卻沒有意識到,這些其實是孩子的抑鬱情緒在積累,是孩子的內心在求救。

    祝好!

  • 15 # 聽說吧心理諮詢

     孩子在家裡的心理角色和在學校的心理角色是截然不同的。真正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也是有很多區別,並相互補充的。廣州兒童心理諮詢為您解讀:父母是優秀教師,用心栽培,為何乖巧的孩子越來越抑鬱、退縮了?

      何老師帶著兒子暁鵬過來,希望透過心理諮詢化解孩子學習壓力問題。暁鵬今年十四歲,今年初三,因為父母都是教師,暁鵬上學比其他孩子早一年。據何老師介紹,暁鵬小學時成績很好,人也很乖巧,是老師們眼中的好孩子。但進入初中後何老師發現暁鵬對待學習沒有以前那麼積極了,做作業、背書的時候容易走神,人也變得越來越內向了,在家裡如果父母不主動問他,他是不會主動說一句話的。

      何老師自己是初中語文老師,現在在帶初三,看著暁鵬的狀態,她根據自己的教育經驗,感知孩子是進入了青春期,同時學習壓力比較大,才變成了這樣。何老師也勸兒子不要壓力太大,要放鬆,自己和他爸爸並不要求他考高分,也鼓勵孩子跟朋友玩一下,散散心。孩子也能理解,但那個心還是放鬆不下來,自己給自己很大壓力,怎麼都調整不了。透過朋友介紹,何老師求助擅長青少年心理諮詢的諮詢師來幫助孩子調整心態,化解孩子內心不必要的壓力。

      經過諮詢,發現暁鵬的抑鬱情緒的根源,不是在學習,而是源於與父母的關係。

      在暁鵬的內心裡,自從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父母就幻想著盡他們最大的努力,為他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他們相信自己是個好老師,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從而相信他們的孩子能夠很好的成長,甚至超過其他孩子。“雖然這麼多年他們一直沒有說出他們的期望,但他們的眼神、他們的語氣、他們的關注點早已暴露了他們的內心,我能感受得到。” 暁鵬說。

      從幼兒園開始,父母便用自己的資源和努力,讓暁鵬儘可能接受最好最貼心的教育。雖然作為老師他們日常工作非常忙,但對於這個孩子還是非常的關心和關注的,因為都是老師,只要媽媽給老師一個電話便對他今天在學校的情況一清二楚了。而那些老師也因此對暁鵬格外熟悉、關注和照顧。

      暁鵬感覺自己一直活在父母的注視下,不敢輕舉妄動,一個小小的錯誤便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傳到父母那裡去。

      就這樣,父母不自知不覺的用這樣的方式“全程陪伴”著。而暁鵬也不負眾望,成為老師、父母眼中安靜、乖巧、順從配合、認真學習、性格良好的“好學生”。爸爸媽媽也為有這麼懂事聽話的孩子感到驕傲。

      然而,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暁鵬卻越來越抑鬱,對生活越來越沒有激情,對未來也沒有太大的嚮往。雖然每次一家人談論未來的種種美好,暁鵬也配合地笑一笑,但內心卻覺得那些離自己很遠很遠,能不能實現都跟自己沒有關係。

      像暁鵬這種情況,在教師家庭中還是比較多的,尤其是一線老師的孩子。若細心可以發現,在我們身邊很多中小學教師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社會上優秀人才的並不多。部分成為優秀人才的孩子,還相對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員或學校行政的範圍裡,而真正一線教師的孩子實不多見。這種現象不僅現代如此,舊時的私塾先生也鮮有人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突出人才的。

      從客觀原因來看,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一線教師生存壓力大,考核比較多,工作量過大,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無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在學習或人格培養上處於競爭的弱勢。

      然而,若我們客觀看待這些孩子,其實他們的智力水平並不差,處於正常或以上水平。但他們的性格往往沒有那些學習優異、出生其他家庭的孩子活潑樂觀、積極進取、敢於冒險、鋒芒畢露。

      或許剖析一下他們與父母的互動,我們能夠看清孩子變成這樣的深層原因:

      一、角色混亂:父母or老師,家庭or學校

      父母是孩子出生後建立關係的第一重要人物,在每一個家庭中都有屬於他們的家庭內部秩序。而父母是教會孩子愛自己、愛父母、愛世界、愛生活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建立適當規則的第一任老師。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多的是無條件愛孩子,接納、理解、引導孩子。

      當孩子進入學校後,他有機會體驗到不同的規則,進一步從同學、老師、社會那裡瞭解、認識自己。在學校,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唯師是尊,對教師的旨意多不會違背。教師也習慣以聽話乖巧當做衡量好學生的一條重要尺規,把不聽教、言行不合常規的孩子視作後進生。

      可見,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學校的心理角色是截然不同的。真正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也是有很多區別,並相互補充的。

      但長期的職業習性,使得大多數教師在心理上有一種定勢,他們很擔心自己的孩子也會像班上某個特別難教的孩子一樣最終成為差或壞的學生。因此,教師對自己的子女也像對學生一樣,格外嚴謹,要求孩子言行舉止中規中矩,以對老師的態度對父母,以言聽計從為尺規,不可有超常的舉動。長此以往,最終導致孩子總是處於屈從的心理狀態,極難獲得最大創造型個性的發展。

      二、關注細節的習慣:對孩子的言行出格特別敏感

      就像臨床醫生對細菌、汙染等比較敏感,難以容忍“髒”,在衛生要求上比較高,容易出現潔癖一樣,當一線教師久了,對學生的言行舉止也有了一套固定的訓練模式,多數一線老師都不喜歡過於活潑奔放的學生,對那些有奇思怪想、言行出格的孩子總是格外“注意”,經常敲打,以期其能改善或至少不要搗蛋闖禍。

      這種敏感和擔憂,讓他們也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會成為那類孩子,容易關注瑣碎的細節,總是有意無意要求孩子乖巧、穩重,不能有那些習慣或動作,再小再輕微也不允許。他們關注細節過程比關注結果要強烈,對事物的發展是以避免不好的預期為主,對處事難度的預設也會更高。孩子在這種影響下,容易變得謹小慎微,也容易產生無力、退縮情緒。

      三、偏愛說教的溝通方式

      一線教師因為職業要求和工作性質等原因,對於學生的錯誤,會不遺餘力地對孩子進行教導,尤其偏愛說教。而在說教中又多“旁徵博引”“敦敦教導”“誨人不倦”。

      有個孩子曾經說到自己的經歷,自己在媽媽的班上讀書,一次一個同學犯了一點小錯誤,作為老師的媽媽把這個同學叫起來,批評了十多分鐘,說得這個同學羞愧得“泣不成聲”。同班其他同學偷來同情的眼光:同情他有這樣的媽媽。

      四、害怕冒險的心態

      不敢冒險,不敢挑戰,不敢嘗試,這些獨創個性的致命傷似乎在一線的中小學教師身上格外集中,無疑也會導致自己的孩子“耳濡目染”,沿襲這種個性。個性決定命運,把孩子的個性打磨得過於平整後,留下的就只有怯懦、服從、規則了。

      而那些能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又注重早期教育,不惟分數論,敢於放手讓孩子嘗試課堂外的領域,允許孩子自主發展。這些孩子最後都十分優秀。

      五、單純的人際,狹窄的圈子

      一線教師多以教學為重,長時間跟學生打交道,雖然需要面對來自各個階層的家長,但畢竟有距離感,多是止於表面的交流。長期單一而封閉的校園生活,使得教師的心智也普遍單純,且不善處理複雜的人際交往。

      這種生存環境對於教師自身而言可能習慣了,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大礙。

      但對教師的子女而言,父母人脈資源的睏乏,社會活動內容極少,人際交往簡單,無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動空間,還讓孩子失去了與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容易變成“書呆子”。

      在這種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個性上會顯得小心謹慎,缺少敢闖敢拼計程車氣;視野相對窄小,不容易接受新的知識或觀點;人際距離比較疏遠,親和力比較低,給人一種“禮貌,但冷淡”的感覺。

      廣州兒童心理諮詢結語: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學校的心理角色是截然不同的。真正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也是有很多區別,並相互補充的。作為教師,切記把工作的角色帶回家庭中,要在工作與家庭中間找到平衡點,在家做好父母的角色,在工作中做好職位的角色,如此工作、家庭兩不誤,才能夠婚姻幸福、家庭和諧、孩子獨立健康。

  • 16 # 如如不動321

    年輕的時候精力旺盛一味發狠。她過之處別人的想法寸草不生。還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

    老了開始賣慘討好或打著道德的旗號繼續發狠。又說父母愛子為子計深遠,順序搞錯了最可怕。

    年輕的時候逃責任,老了滿世界討債

    兒女抑鬱但不解決問題。對窮人家來說這是富貴病。沒有資格嬌情,還是現實點。臭毛病都是慣出來的。逼她出最狠的招,然後不給迴應。以後的日子就好過一些了。

  • 17 # 能提分的大劉

    特別強勢的父母。不講道理的父母,貪得無厭的父母,還有那種自以為是的父母。當然父母的基因裡有抑鬱的基因,也容易讓孩子抑鬱。 用好您家裡的“文昌位”,和孩子的生辰的“文昌星”,在這個位置上,擺上一套能旺文昌的文昌筆,學習就能進步,學習精力集中,就會主動學習,提升學習運氣和考試運氣。

  • 18 # 溫暖家園傑西西

    具備這是個特點的原生家庭更容易導致抑鬱。

    父母關係不和諧

    在不和諧的家庭關係中,父母經常吵架,他們不是爭吵而是冷戰。

    冷戰是什麼?就是問題發生了,誰也不理誰,誰也不願意去解決問題。

    冷戰也是一種家庭暴力,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抑鬱。

    因為在父母這樣的冷戰或吵架過程當中,孩子會害怕、哭泣、有的會逃避、漠不關心,有的也會參與,但是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狀態。

    這樣狀態下的小孩子一般就會有情緒低落,會生氣、失望、抱怨、不被理解,經常會有這樣的情緒。

    如果這樣的情緒經常性積累,那這樣的孩子在長大的過程當中就會有抑鬱的特質,他們經常會有不開心的情緒陪伴,如果這樣的情緒經常積累,人就會抑鬱了。

    父母雙方或一方有情緒問題

    這個情緒問題是我們平常說的無緣無故發脾氣,動不動就會發脾氣,要麼就是發脾氣像大聲說話、呵斥,要麼就是生氣不理人,就是指的這一類家長。

    這樣的情緒化的父母,他的情緒是會直接影響到小孩。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時時刻刻處在一種不安當中,因為他不知道有情緒的爸爸或者媽媽什麼時候突然之間又要發脾氣了,所以他時時刻刻在緊張著愛發脾氣的人。

    如果父母是情緒化的人,他總是時時刻刻會盯著媽媽,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媽媽喜歡聽話的孩子,或喜歡要按媽媽的意願去做事,他總是觀察著父母的情緒,漸漸地他的一些情緒問題就被壓抑了。

    比如說,他在外面和小朋友之間鬧得不開心,他回來本來想和媽媽講一講,想要媽媽給他一些安撫,但是媽媽這個時候正好情緒化,看到她一回來,情緒化的媽媽就直接去呵斥:哎!你怎麼現在才回家呀!就一通脾氣了,然後他本來想講的東西就不能講出來了。

    如果是這樣的一種孩子,他就會很壓抑,一點安全感都沒有,然後有時候也就沒有自己的情緒,他為了不想讓媽媽總是用這種發脾氣的方式對他,他慢慢自己就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不管好的壞的都不敢說了,全都不敢說了,都要時時刻刻注意著媽媽的情緒,觀察著媽媽,好像他要來安撫媽媽一樣。

    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揹負了太多的壓力,因為他自己的情緒不但不能去釋放,同時還要照顧媽媽的情緒,這樣的話,他內心的壓力就會很大,內心很沉重,這樣的人往往就會有抑鬱。

    父母比較嚴厲

    父母中有一人,總是很嚴厲,這種父母比較嚴厲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總是處在戰戰兢兢當中的。

    這種嚴厲不單單是說父母愛發脾氣,有的時候這種嚴厲指的是有的父親或母親就不說話,面無表情,眼神會稍微兇一點,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也時時刻刻會戰戰兢兢的,總是害怕著退讓著,有的時候會覺得好像是因為自己。

    爸爸媽媽不開心,特別是那種面無表情的說話比較少的父母,孩子會覺得可能是自己不聽話,或者做的不夠好,媽媽不夠開心,所以他就要讓自己變得乖巧。

    在這樣一類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是沒有自我的,也不能很好的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比較壓抑的,長期這樣的狀態之下,人也會變得抑鬱不開心的。

    抱養史或寄養史的孩子

    有抱養史或寄養史即不是自己親生父母養大的孩子。

    在這樣的家庭當中,有的是從出生就被送到其他家庭養,儘管養父養母對他都很好,很疼愛他,可能他一直不知道是養父養母在帶他,可能他會一直長到成年才知道原來自己的爸媽不是親生的爸媽。

    儘管是這樣,可是他的內心依然會有問題存在,為什麼呢?

    每一個人,他們在潛意識當中總是要去追隨與他們有直接血緣關係的人,他冥冥當中總是感覺到好像哪裡不對,儘管養父養母對他很好,但是他的內心深處總是覺得好像哪裡有點不對,好像缺點什麼......

    所以在他的內心總是要去尋找一種東西,他自己也說不清楚,但是總有一種感覺,好像總想弄清楚一種東西,好像要在尋找一些東西,總想弄明白一些事情。

    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會追求完美,會對細節非常要求,而且有些事情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相對比較敏感。

    有些孩子從小在親戚家裡住,他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在,可能是爸爸媽媽比較忙,或者是爸爸媽媽身體不太好,養不了自己;有些是因為自己姊妹比較多,經濟上有問題,就送到親戚家養了。

    對這樣的一些孩子,他們儘管從小會和父母見面,但是因為不是每天都呆在一起,始終會有拋棄感,內心會很孤獨,而且總會覺得好像自己總是在邊緣的一種狀態,好像總是不能回到中心。

    在人群中,他好像總是不能在人面前很自由、很放鬆地表現自己,好像總要壓抑一些、退讓一些,長期在這樣的狀態之下,人也會抑鬱的。

    在家庭中父母關係不和諧、父母雙方或一方有情緒問題、父母嚴厲或本人有抱養或寄養經驗的孩子很容易犯抑鬱症,希望各位家長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或情緒控制,為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生長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NG零封OMG,小龍堡2連MVP,玩家調侃:UZI上當了,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