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之融
-
2 # 落葉無情心
現在做口罩這個行業肯定不行,不要說現在開始做,哪怕三四月份投開始投資買機器生產的人都已經在虧本了。
三四月份買一臺機器的人,雖然說機器的價格沒有上漲太多,但是原材料包括熱熔布紗布那些都上漲的很厲害,但是等他們生產出來的口罩已經需求明顯下降了很多,加上生產的人太多,可以說供已經明顯大於求。
從某商城已經看到現在的非滅菌型普通口罩的話,價格已經下下降到,5毛至8毛錢一個了。
可以說口罩已經迴歸到疫情之前的正常價格水平。
其實疫情的時候口罩為什麼上漲這麼厲害,首先所有人都需要口罩,其次就是很多人都想在家裡存放一些口罩作為備用。這樣導致了口頭的需求明顯加大。但經過2~3個月的口罩24小時生產,現在已經滿足了需求。
只要迴歸正常口罩價格水平,這個時候投資生產的話,肯定不會有多大的盈利。
當然了第1批,生產口罩的人已經收回成本或者有明顯的盈利,但是現在投資的話,你想回本的話就需要更長更長的時間。
-
3 # 心意給力
口罩業在疫情前也不是怎麼樣的,因為市場需求有限,一般人是不會戴口罩的,況且天天時刻都戴口罩也不是什麼好事。
疫情爆發後,為了防控防止疫情擴散,有效遏制疫情蔓延,戴口罩是有效措施之一。既對自己負責也為他人負責,特別在關鍵時刻,關鍵環境時,口罩的作用較大。在這個期間,口罩的需求量爆增,催生了一大批口罩生產企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疫情的好轉,戴口罩的時候會越來越少,市場需求量會大幅減少。
我相信為疫情爆發新增的口罩生產企業會受較大影響,也不一定能競爭得過一直從事口罩生產的老企業。從質量把控,銷售渠道,到專業能力,專利技術等方面,專業生產企佔優勢。
-
4 # 爾東人韋0809
這波疫情後,市場整體的口罩需求量肯定會比疫情前高很多!
但這是個特殊行業,目前看是供大於求了。
所以,需要做進行行業整合,頭部企業肯定會比疫情前更好,
-
5 # 孤城浪子1
口罩業在疫情前也不是怎麼樣的,因為市場需求有限,一般人是不會戴口罩的,況且天天時刻都戴口罩也不是什麼好事。
疫情爆發後,為了防控防止疫情擴散,有效遏制疫情蔓延,戴口罩是有效措施之一。既對自己負責也為他人負責,特別在關鍵時刻,關鍵環境時,口罩的作用較大。在這個期間,口罩的需求量爆增,催生了一大批口罩生產企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疫情的好轉,戴口罩的時候會越來越少,市場需求量會大幅減少。
我相信為疫情爆發新增的口罩生產企業會受較大影響,也不一定能競爭得過一直從事口罩生產的老企業。從質量把控,銷售渠道,到專業能力,專利技術等方面,專業生產企佔優勢。
-
6 # 標識圈
01、幾家歡喜幾家愁 口罩行業上半年總覽
還記得四五個月前,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的原因,口罩這個小眾商品一舉成為了硬通貨。一次性醫用口罩均價7塊錢每隻你都不一定買得到。3M的N95口罩更是天價,倒爺坐地起價,態度傲慢愛買不買,仍舊賺的盆滿缽滿。口罩相關的上游行業也一度爆炸式漲價。口罩機變成了“印鈔機”,口罩原材料的“熔噴布”成了“黃金布”。一大批做口罩的老闆真可謂是一本萬利。網傳最暴利的時候,一臺普通口罩機一天就賺十幾萬,3天回本,有的村一個月時間家家戶戶瞬間就升級千萬富翁,掙得錢不知道怎麼花,輕鬆達成住海景房人生成就。
可隨著國內疫情逐漸接近尾聲,這一切都不復存在。我們隨便開啟一個電商平臺檢視,都可以發現口罩的價格已經跌至0.28元每片,一盒還包郵。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產能增加太快。有新聞統計,疫情前全國日產2000萬隻口罩,3月就迅速增加到日產2億隻,口罩廠約有5萬家。實際上可能還要高一些,因為很多散戶小廠沒有統計進去。供求關係決定價格波動,這一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鐵則再次彰顯它的正確和力量。跟著口罩價格的暴跌,口罩原材料也直接“跳水”。現在80級以下熔噴布價格,從巔峰期40萬/噸已經降到每噸幾千元,即便如此仍很難收穫訂單。
口罩機也是如此,疫情前,一臺KN95口罩機20萬,疫情開始後最高爆炒10倍到200萬一臺,而且是現款期貨,就是買家先付全款訂貨,幾周後才能收到口罩機。現在又跌回到20萬一臺並且還不是最低價。一次性平面口罩機5月份很多廠家甚至只賣3000元,但仍舊出不了手,只能放在廠房眼睜睜看著它生鏽。
現在還能繼續賺錢的只有體量大、管理規範,有各類證明的大型口罩生產企業,而那些小作坊式的口罩生產廠家,只能被過剩的產能和出口的高門檻加速淘汰出局!口罩行業的大洗牌,將洗掉無數腦子一熱就轉戰口罩市場的老闆們。排隊上天台,雖然只是網友的一個梗,但商業競爭的殘酷真的就是這樣。
02、一位轉做口罩的廣告店老闆-三個月實錄
有的人賺大錢有的人賠老本,有的人慶幸自己沒有踏入口罩買賣,有的後怕差點就跟朋友一起“幹一票大的”,也有的自詡自己可以在賺錢的時候進入在賠錢的時候及時退出...這三個月可謂是芸芸眾生相。
在標識廣告行業,就小圈所知,三四月份蠢蠢欲動的人不在少數,畢竟利益燻人,誰還不為賺錢心動。小圈曾在以前的文章中寫過一名河南的標識廣告老闆,他就是在3月初與朋友合資一起進入了口罩行業。據他表示一開始還是能賺到錢的,一直到4月份都還有訂單,雖然沒有最早期的暴利,但是利潤率還可以。
但由於是半路轉行,對機器根本不熟悉,機器剛用沒多久就出故障,口罩機廠家售後服務很不好,只能找外面熟練的除錯工程師。而那時候除錯工程價格更是貴得離譜,他們公開的報價:一天內調好10萬元,兩天內調好8萬元,三天及以上5萬元。大家都知道時間就是金錢,所以硬著頭皮也要修。後來趕上到處都開普通的口罩廠,又有人來勸說辦KN95的CE和FDA證書,這個也是坑,很多廠子花了大價錢辦下來結果都是無效的。
到了五月,一下子來要貨的就少了,價格很低成本都不夠。現在只能靠給一些專門做出口的工廠代工做白板口罩苦苦支撐。這位老闆還表示:像他一樣的代工廠比比皆是,利潤特別低,並且逐漸也不行了。他五月份都已經在清庫存、清機器,可是成效很慢。現在只打算儘快撤出來,看還能不能迴歸廣告製作的老本行。不過他也說:他起碼算是不賠不賺,圈子裡有比他更後面入場的人,才真的是賠的血本無歸,高價買來的口罩機和熔噴布一下子砸手裡,損失幾百萬都是少的。
總結一下口罩瘋狂歷程就是:先來的賺錢,後到的賠錢,知足的賺錢,貪婪的賠錢。這幾個月的激變再次印證中國製造從來不缺產能,缺的只是時間和技術。其實仔細想來,廣告標識行業同口罩行業稍微有一些相似,門檻不高,太多人看到別人掙錢了而爭相進入,但技術跟不上,產品賣不出價,競爭激烈,市場逐漸飽和後只能是越來越難做...這次事件也為無數標識廣告老闆敲響警鐘,投資,需要冷靜,不要僅僅追風口,一哄而上。尤其是對於你不熟悉、不瞭解的領域,更不要盲目進入,否則,最終往往是產能過剩,一地雞毛!
回覆列表
現在口罩行業肯定不行,我們這裡,除了去醫院或者公交車帶口罩,其他時間都不戴了,機器在手只能做長遠投資了,但話話說回來,我是不希望再有這種大規模戴口罩的事情,人們健健康康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