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涼縣令
-
2 # 曉肥俠
縱觀歷史千年,如果要說中國古代最強大的朝代是哪一代,估計很多人都會想到大唐,唐朝在中國古代王朝中確實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不過也有人說,唐朝盛世僅僅持續數年,而且在武力面前也並不是特別出眾,畢竟中國歷史發展數千年,最能打的朝代並不是唐朝。
只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需要綜合各個領域方面來看,縱觀中國歷史王朝,元代版圖最大,軍事強大,但是國家管理上卻非常糟糕。而唐朝不同,太宗時期不僅征戰四方,疆域遼闊,同時,唐朝文化在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聲名遠播,甚至世界許多國家都派使者前來大唐學習,唐太宗更是被尊為天可汗。從軍事實力、經濟文化、制度管理上來看,大唐當時都是世界頂尖帝國。
只是,即便在強大的王朝,也會有衰敗的一天,畢竟時代在變遷,但是大唐的衰敗,卻是在開元之後的末期,唐玄宗李隆基之手開始衰敗,我們在學校唸書的時候,都瞭解過唐朝的開元盛世,而唐玄宗在天寶年間,卻發生了差點讓大唐覆滅的悲劇。這個悲劇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說的就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因為安史之亂,唐朝也開始進入了衰敗期,但是,如果唐朝沒有安史之亂,盛唐的一番景象是否能夠繼續延續下去呢?答案其實很簡答!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安史之亂髮生時候的原因以及當時時代的背景,唐玄宗晚年期間,非常寵愛楊貴妃兄妹,並且把楊貴妃的哥哥直接提升成為了宰相,在當時環境下,本來唐玄宗晚年,朝廷已經被李林甫糟蹋的一塌糊塗,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上位之後,更加變本加厲。所以,唐玄宗時期,政治管理方面,已經明顯下降。加上唐玄宗只顧享樂,朝政已然拋之腦後。
當然,唐玄宗雖然沉迷玩樂,這只是個人作風上的問題,而他唯一決策錯誤的就是,誤以為番將安祿山會對自己忠心,並且多番提拔,最終導致大唐差點覆滅。不過說起來,唐玄宗也算的上唐朝非常出名的帝王,可能也許是盛世太平日子過久了,以致於沒有之前的那番勵精圖治精神了,以致在晚年決策接連失誤,導致了當時社會的巨大變動。
此外,唐朝在當時社會發達,思想開放,以及民族之間的大融合,導致了唐朝很多精英部隊中,很多都是番將,而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胡人出身,不過當時同期的名將李光弼等人也都是番將。而在那個時候,即便安祿山不謀反,當時唐朝的胡化也非常嚴重,對於集權統治非常不利,並且這些番將雖然是唐朝的軍隊,可是一旦發生變動,必然會率先倒戈。安史之亂後,雖然唐朝對番將進行了諸多限制,但是到了唐朝的末期,依然出現了石敬瑭等胡人勢力,可見胡人文化對陶長社會影響之大。
最後,唐朝軍隊也出現了明顯變化,早期的唐朝,士兵的主要來源由於府兵制的制度,府兵制平時耕田,閒暇會組織訓練,一旦遇到打仗,就會各自備戰,隨時準備迎戰,士氣十足。而到唐玄宗後期,唐朝的整體府兵制戰鬥力已經遠遠低於太宗時期的戰鬥力。比唐朝更為強盛的胡人兵力逐步開始崛起,同時出現了一種新的招兵方式,那就是募兵制,也就是說,身為將領,就可以自行招兵或者徵兵。而安祿山如何會反叛成功,就是因為百胡興起,安祿山在號召方面有著非常強大的核心力,並且胡人善戰,而唐人一直都在享樂,這也就是唐軍為何最後不敵安祿山的胡軍。
綜上所述,唐玄宗後期,即便沒有安祿山造反,唐朝這麼下去,也很難繼續輝煌下去。即便沒有安祿山也會有其他人進行反叛,另外唐玄宗後期已經不大怎麼過問朝政,很多事務都交給外戚管理,導致奸臣當道,當達到一個點之後,一系列矛盾下,也會引發起義。因此,即便沒有安祿山反叛,唐朝最多也就多輝煌幾年,然後面臨更加棘手的新問題,因為胡人崛起,唐王朝已經喪失了集權統治力。
-
3 # 文史趣評
安史之亂可能沒有,說不定安祿山都當不了大官或者早早死了。但是北方遊牧民族侵略大唐的可能性則是100%。
歷史上漢家王朝最瞭解北方遊牧民族,並且能夠真正有效治理草原的,只有唐太宗李世民。
漢武帝那種千辛萬苦打敗匈奴,國內民不聊生,草原卻實際沒能有效佔領,大軍一撤走草原又回到胡人手裡。明朝朱棣所謂天子守國門,聽起來霸氣,其實細想就知道根本沒解決草原問題。
唐太宗親手培養了唐高宗,所以唐高宗處理草原問題也算得心應手,蕭規曹隨不會出大問題。但是武則天接手,就被北方遊牧民族欺負慘了,把高宗時期的廣大草原領土丟了大半。
到了唐玄宗,早年有一堆名臣輔佐,他也能聽得進納諫,中央強盛,地方野心家自然就潛伏爪牙。開元盛世,唐玄宗雖然有他的功勞,但他卻以為全是他的功勞。改元天寶後他眼高於頂,不把天下英才看進眼裡,自然就極大滋長了地方大員特別是安祿山這些胡人的野心。
參考明朝,即便唐朝沒有唐玄宗這麼坑爹的皇帝,積極防備北方少數民族,也很難阻礙契丹這些遊牧民族的崛起。原因是北方遊牧民族大一統政權的綜合軍力趕上並超過了漢人王朝。
-
4 # 行者文化傳媒
人生不能假設,歷史不能重來。
好多歷史的大事件往往是無數的小事件積累而成,所以看似偶然,又像必然,所謂的命運說也是如此。
歷史上的安史之亂造成的因素頗多,首先是安的發跡,其中數次遇貴人相助。要是沒有,安祿山都死了,自然也就沒有後來的事;
其次是李林輔的倒臺,李相應該是讓安祿山無比忌憚的人物;還有就是楊國忠的逼迫,唐中央軍的武備松馳,李隆基對安的放縱等等……
不過即使安祿山起兵後,不得不說關鍵的一戰,潼頭之戰。這幾日正好路過潼關,想一千年後的日寇都沒能攻陷潼關,為什麼遠在冷兵器的唐代,卻被輕而易舉的攻克了。潼關若不失,安祿山絕難打進西安。也許同為唐朝人的杜甫的《潼關吏》詩已在當年就道破了其真相:
潼關吏
唐代:杜甫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我們把譯文也附上
士卒勞役是多麼勞苦艱辛,在潼關要道築城。
大城比鐵還要堅固,小城依山而築,高達萬丈。
請問潼關吏:你們重新修築潼關是為了防禦叛軍嗎?
“那些防禦工事高聳入雲端,即使飛鳥也不能越逾。
胡賊來犯只要據守即可,又何必擔心西都長安呢。
您看這個要害的地方,狹窄到只能一輛車子透過。
在戰事緊急時揮動兵器拒守,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敗仗,唐軍死傷極多,慘死黃河。
請囑咐守關諸將領,千萬別蹈哥舒翰倉促應戰的覆轍。”
可是這能怪當時的名將哥舒翰麼?先不說他被臨危受命時已非“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的壯年時代,而成了被問“尚能飯否”的老將,且是半身不遂,被人抬著指揮作戰。
最重要的是楊國忠弄權逼反了安祿山,也要控制哥舒翰,逼其出城作戰。才使得叛軍有隙可趁。
這樣說來,楊國忠在安史之亂一事上,應該真正的始作俑者,罪魁禍首。但歷史上的事向來充滿了謎團和說不清道不明的詭異。也難怪,楊國忠在馬嵬坡被亂軍殺死,就連名滿天下的同族妹子楊貴妃也受期連累,香消玉殉。
不得不令人在千餘後後,想起往事,也只能一聲喟嘆。
-
5 # 當代曹植
沒有唐玄宗,沒有唐朝,當然就沒有安史之亂,但會有其他動亂。
安史之亂是因為,唐玄宗時期,土地兼併劇烈,自耕農成為佃農,府兵制遭到破壞,募兵又太貴,朝廷被迫在邊區建立藩鎮,由藩鎮節度使自行募兵,募兵需要錢,中央沒錢,於是又下放財政權給節度使。後來,節度使又掌握了人事權,至此,中央實際上無法有效控制藩鎮,藩鎮割據之勢已成,藩鎮造反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唐玄宗後期,氣候逐漸變冷,北方農作物減產,適宜農耕的土地大量減少,土地己經無法承載如此眾多的人口,動亂已經不可避免。
回覆列表
假如唐朝沒有唐玄宗,還會有安史之亂嗎?
一、人類的慾望
人類的進步或者我們活著在我看來都是內心的慾望在噴發,不管是為了改善生活條件、還是為了自己的夢想還是為了權利。
二、權利
那麼當權利得到的時候,人就會腐敗,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由此可見皇帝一旦沒有外在力量的制約,任何人在巨大的功績和權利面前,中晚期都會不可避免的走向腐敗和墮落。這是人性普遍的弱點。
三、世襲制
在中國有句老話“家族企業活不過三代”。皇權的繼承缺點太多,缺陷太明顯,皇帝知道,但是為延續家族榮耀不得而為之,導致庸主,昏君、暴君的出現,從而導致葬送基業,民不聊生。
四、參考物件
秦始皇創業期間,和統一之後。
李世民創業初期,和貞觀中後期。
民為水,水亦載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