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古浪

    雖然他們兩個看似都參與了叛亂,但是如果我們擦一下眼睛,仔細看一下歷史,就知道,他們兩個不但不是叛亂分子,反而是對大唐忠心耿耿的義士。

    駱賓王和李白,都是大唐王朝的忠臣,是歷史上的千秋二壯士。

    先看一下駱賓王。

    說駱賓王反叛,是因為他跟隨徐敬業起兵,徐敬業是誰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國公徐茂公,當然了,因為功勞大,所以被李淵賜國姓,李世民又給他改了個名字叫李勣,可見恩寵甚榮。

    因為這個原因,承襲英國公爵位的徐敬業又稱為李敬業,後來起兵的時候,就又改回了徐敬業這個名。由此不難看出,徐敬業是根正苗紅的大唐忠良之後。

    那麼徐敬業起兵是不是反叛呢?可以說並不是反叛,正所謂有人罵董卓的時候說“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叛之有?”也就是說,你不是我的君主,我也不是你的臣子,怎麼能說反叛呢?

    武則天的天下是從李唐手中奪取來的,奪取皇位後,武則天就大肆殺戮唐朝宗室,甚至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放過。李唐王室的悲慘,電視劇《神探狄仁傑》裡就曾經提到過。

    所以,從這方面來看,徐敬業其實是李唐的臣子,不是武則天的臣子,那麼,也就談不上反叛了。徐敬業不是反叛,那駱賓王自然就不是反叛賊人了。甚至來說,他們是為了恢復李唐天下的忠義之士,武則天才是背叛大唐的最大奸徒。當然武則天是個有作為的女皇,我們一般不這樣罵她。

    再說李白。

    當然了,李白也不是唐王朝的叛徒,雖然他跟隨永王李璘反叛唐肅宗,但他不是叛徒,永王李璘也不是叛徒。這麼說可能有人罵我,但是事實就是這樣。

    安史之亂的時候,唐玄宗李隆基才是真正的大唐天子,他給太子李亨和永王李璘的命令就是,李亨總督長江以北,平定北方戰事,而李璘則經略江南,負責南方平叛。可見,這個時候,李亨和李璘除了太子地位的不一樣,其他的權利是一樣的。

    但是李亨私自登基,將唐玄宗晾在了一邊,從這方面來說,是李亨背叛了唐玄宗,李亨背叛了大唐王朝。這個時候擁有了兵權的李璘自然不願意承認這個大唐叛徒皇帝。李璘不傻,太子李亨的登基如同叛亂,如果真的平定太子叛亂的話,那麼,他就必然是下一任皇帝,因為唐玄宗肯定拗不過他的,他有兵權,到時候名正言順的登基,豈不美哉?

    再說了,雖然李亨當了皇帝,但是李璘並不承認,因為你是非法登基呀,所以,李亨起兵更為名正言順,只不過後來李璘敗了,那麼李亨就給他安了一個叛亂的名聲,如果是李璘剿滅李亨這個叛徒的話呢,恐怕李亨就成為了大唐的叛徒了。

    從這一方面來說,李白並不是叛亂者。當然了,我們不能這樣看這個問題。我們說李白之所以沒有背叛大唐,是因為李白心裡想的是安史叛亂被平定,想的是恢復大唐。李白雖然參加了永王李璘的起兵,但是他並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他是被矇騙了。所以,我們一般從這個方面來說,李白不是大唐的叛徒,不是亂臣賊子。

  • 2 # 南風微史觀

    678年屈居下僚十多年的駱賓王升為侍御史調入朝中,但在隨後武則天執政時期呢,天生一副俠骨的他,因不滿於武則天竊取李家天下的所作所為,多次上疏諷諫,觸忤了武則天,隨後因受人誣陷貪汙被下獄中。

    最終於684年,因武則天廢中宗自立為帝,駱賓王跟隨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叛。對於駱賓王的反叛我們不能給出對與錯的簡單答案,所謂人各有志,人的行為又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他的狹義和豪情是需要辨鑑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在安史之亂之前,李白因為性格的原因,也可以說是知識豐富但是毫無當官的經驗說白了就是情商太低,而沒有發揮自己的才能、體現在經世治國方面的價值。

    安史之亂髮生後,李白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但是他依然渴望建功立業,但是太過心切,誤入永王李璘幕下,還寫了《永王東巡歌》,就是這幾首詩,不僅讓李白失去了最後的報效朝廷的機會,還淪為了階下囚。

    安史之亂中,李白雖然也入局了,但是站錯了隊,連叛軍在哪兒都沒搞清楚,就被打進了天牢。所謂不知者無罪,所以李白並不能算得上是亂成賊子。

  • 3 # 晨本布衣

    前言

    我們都不明白永王李璘是怎麼想的,“造反”這種事兒你找誰不好、找李白!

    李白也不知道是利令智昏還是酒令智昏,居然答應了!

    李白是在757年跟隨永王起兵造反後被捕,在759年押往貴州途中被大赦。

    李白打小是個高富帥,天馬行空狂放不羈,為人寫詩但求一個痛快,做過很多沒腦子的事,喝了人家的酒也寫過很多拍馬屁的應酬之作。

    李白的詩篇適合年輕意氣風發時讀,無論愁苦皆是痛快二字。

    這不痛快過頭了。

    1、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永王兵敗,李白因“造反謀主”被長流夜郎,這還是郭子儀等一班老臣,也包括杜甫,苦口婆心的結果。

    否則就是有再多的李白也被肅宗殺掉了。

    在李白流放途中,身處帝都的老友杜甫深感不安,他食不甘味,失眠以後寫了十幾首懷念李白的詩。

    尤其是《天末懷李白》誠摯感人。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杜甫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是這首卻詩直白的很,真情畢露。

    對於李白冤案發生後的真實處境,正史所記很少。

    杜甫則以詩歌的方式記錄了當時的真情實境。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那些喊“殺”之人,正是落井下石的魑魅魍魎的小人!

    這也難怪,李白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平時又走的是高調路線!

    只有杜甫,他的所為是難能可貴的,李白這朋友沒有白交。

    2、後來又有人造反,他也屁顛屁顛的跟風

    朝廷大赦天下,駱賓王才被放出來。後來又有人造反,他也屁顛屁顛的跟風,可惜造反失敗,從此下落不明。

    難道這也上癮不成。

    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在詩壇中地位很高。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我們必須師出有名,要讓人民清楚,我們並不是謀反,我軍反武不反唐,起兵只為討伐妖后,匡復李氏江山。駱先生文筆這麼好,就麻煩你寫一篇檄文,以昭告天下。”

    這是駱賓王擔任叛軍宣傳部部長後接到的第一個任務。

    檄文寫得好,可以鼓舞士氣,提振軍威,但卻於戰事無補。

    駱賓王的《討武瞾檄》,後來對手武皇看到這個,一點也不生氣,反倒覺著這種人才沒為我所用,是宰相的失職!

    就像那些社會哥的紋身,看著確實威猛,真打起來的時候,屁用也沒有。

    才短短几個月時間,叛軍就被朝廷剿滅,首領徐敬業被殺,株滅九族。

    《新唐書》中說:“賓王亡命,不知所之。”

    ▲駱賓王像

    3、好好寫詩不行嗎

    駱賓王7歲成名,一首《詠鵝》,力壓《靜夜思》,勇奪亞洲小學生最喜愛的十大唐詩之首。

    連續1000多年入選華語地區學前兒童教育啟蒙讀本,奠定了駱賓王在唐詩界不可撼動的地位。

    你們好好寫詩不行嗎?

    在678年屈居下僚十多年的駱賓王升為侍御史調入朝中,但在隨後武則天時期,天生一副俠骨的他,因不滿於武則天竊取李家天下的所作所為,才有了後來加入“造反派”。

    是為了忠於李家天下,還是對於自身遭遇的不滿?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了。

    結語

    至於駱賓王的結局眾說紛紜,至今未有定論。

    像李白有一個捉月騎鯨去的浪漫結局。據說駱賓王形跡全無是出家了,還曾給宋之問留下了"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的名句。

    這正是,文章再好也要有武略濟之啊!

    “亂臣賊子”不至於,最多是文人的愛湊熱鬧。

  • 4 # 江湖小曉生

    李白屬於,駱賓王不屬於。李白這輩子一直有一個宰相夢,他始終認為以自己的才能,做個宰相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可是現實卻啪啪打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他所謂的才華,只能寫寫詩,宰相跟他沒什麼緣分了。

    但是有一天,永王李璘屁顛屁顛地跑來,說自己要起兵鎮壓安史之亂,想請李白做他的軍師。李白那叫一個興奮,立刻答應了這件事。他似乎認為,這是他成為宰相的一個好機會。沒想到永王李璘那是為了自立為帝,結果被唐肅宗鎮壓,李白也因此入獄。

    駱賓王就是那個鵝鵝鵝的作者,他造反就比較富有正義感了。因為當時武則天篡奪李唐江山,屠戮老李家的子孫後代,駱賓王實在是氣不過,果斷選擇跟隨徐世績的孫子徐敬業反抗武則天,結果被鎮壓。徐敬業被殺,駱賓王應該也被殺了。

    李白下獄,純粹是咎由自取。

    李白本來花了好大的功夫,才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為此李白也非常賣力,給唐玄宗寫了不少詩,著名的就是給楊貴妃寫的那三首。

    他就等著唐玄宗給他委以重任,萬沒想到,唐玄宗就只是把他看成一個寫詩的,完全沒有重用他的意思,跟唐玄宗後宮的梨園弟子一樣,李白的存在,純粹就是給唐玄宗圖個樂。

    安祿山反,轉側宿松、匡廬間,永王璘闢為府僚佐。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當誅。初,白遊幷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會赦,還尋陽,坐事下獄。時宋若思將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闢為參謀,未幾辭職。---《新唐書》

    李白心裡很不高興,為此自暴自棄,長期飲酒。唐玄宗看不下去了,直接就給了他一筆錢,讓他滾蛋了。

    這個時候的李白,似乎失去了重返仕途的想法。他覺得自己的前半生就是一個笑話,一直在追尋不切實際的東西。

    其實他不知道,他的後半生才是一個笑話。李白放浪形骸了多年以後,安史之亂爆發,李白為了活命,不得不跑到江蘇一帶避難。

    這個時候永王李璘的出現,改變了李白的下半生。永王李璘認為李白的才華蓋世,一定是諸葛亮式的人物,所以就拜他為軍師,希望他能輔佐自己鎮壓起義軍。在永王李璘東巡的時候,李白還曾經給他寫過一首拍馬屁的詩,由此可見,李白的確是希望跟隨永王李璘幹一番大事業的。可惜永王李璘沒有雄主的韜略,李白也沒有宰府的才能。等到永王李璘兵敗後,李白也受到了牽連,以謀反罪被打入了死牢。要不是好友們相助,李白必死無疑。

    可以說李白的這一次遭遇,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他到了四五十歲了,依舊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連個知縣都沒有做過,怎麼敢覺得自己可以做宰相的呢?

    駱賓王被殺,實在是可歌可泣。

    駱賓王是初唐時期非常著名的詩人,被稱為初唐四傑之一。早在唐高宗時期,駱賓王就得到了重用,武則天開始掌權的時候,駱賓王就多次上書諷刺武則天,因此被抓入了大牢。

    此後駱賓王被釋放後,出任臨海縣丞。但是他不想給武則天干活,索性辭官不做,出去雲遊四海去了。

    等到武則天把唐中宗廢了,自己做皇帝建立武周王朝以後,徐世績的孫子徐敬業實在是受不了了,便在揚州起兵對抗武則天,恢復唐朝江山。

    賓王,婺州義烏人。初為道王府屬,歷武功主簿,調長安。武后時數上書言事,下除臨安丞,怏怏失志,棄官去。徐敬業舉兵,署為府屬,軍中書檄,皆其詞也。---《全唐文》

    這個時候駱賓王看到了正義的曙光,所以就跟著徐敬業一起討伐武則天。他曾經給起義軍寫下了《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從而再次聞名天下。

    可惜徐敬業這大兄弟顯然沒有他爺爺勇猛,剛出道三個月,就被武則天的人馬給鎮壓了。徐敬業被手下人給宰了,駱賓王也因此下落不明。

    當時駱賓王已經是68歲的老人家了,我覺得在徐敬業兵敗以後,他根本就無處可逃,應該是死在了亂軍之中。

    駱賓王的死,是可歌可泣的,因為他能夠第一時間支援李唐江山,反對武則天的霸權主義,這是很少有文人可以做得到的。

    都是才子,都選擇造反,但是價值完全不同。

    李白是大名鼎鼎的才子,名氣比駱賓王要響亮的多,可是李白分不清狀況。他始終沒有腳踏實地的想法。

    在他眼裡,他的詩詞水平就能夠取代宰相的才能,其實這是完全不相干的兩種才能。李白的詩詞寫得再好,他都未必能勝任一個縣城的縣令,更別說宰相了。

    但是沒辦法,他是個天才,天才的人,內心總是非常高傲的,你讓他從小兵站崗做起,這是不可能的。

    正是因為他搞不清狀況,所以他才會貿貿然就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僚。也只能釀成後來的悲劇了。

    駱賓王和李白的狀況完全不同,他寧可棄官不做,也絕對不願意給武則天打工。在他眼裡正統始終都是老李家,武則天才是造反的那個人。

    其實駱賓王的思路是對的,邏輯上也很清楚。只不過他忽略了一點,他們的力量和武則天比起來實在是太弱小了。

    武則天手裡不僅有天下兵馬,還有倆老李家的兒子在手。可以說就算武則天兵敗,她還是可以用倆兒子作為擋箭牌的。

    所以說駱賓王的起義,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但是他能夠為了自己的志向,努力去實踐,這本身就值得我們褒獎。

    總結:好的文人,一般都不適合做官。

    自古以來,在官場上混的順風順水的人,往往在文學上的成就就沒有那麼高。反倒是那些在官場上比較失意的人,在文學上的成就才非常高。

    比如說宋朝的蘇軾,不管誰來做宰相,他都是被貶謫的命運。但是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千古以來所有高官,都無法企及的。

    其實李白也是一樣,他是個天才詩人,文學貢獻不言自明。可他偏偏就是不適合做官,如果他要強求,只能落得滿身傷痕了。

    參考資料:

    《新唐書》

    《全唐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啥眾多人說C羅是好球員不是好榜樣,C羅人品球品真的很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