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Hi8605

    被毛主席稱讚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在清學者趙翼的《甌北詩話》中也得“明開國詩人第一”的讚譽。獲此殊榮的詩人,就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高啟。

    高啟是江蘇蘇州人,在文學史上與劉基、宋濂併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為明初四傑。高啟在文學史上地位很高,但其本人結局卻十分慘烈,受腰斬而亡,享年三十八歲。

    高啟之所以被判腰斬,與另兩位歷史名人有關,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元末著名起義首領張士誠。

    官場黑暗,高啟不喜歡,於是在二十三歲的時候,隨便找了個藉口離開,此後隱居在青丘一帶。明太祖朱元璋建明統一天下後,於洪武三年請他出為戶部右侍郎。

    因為早先就曾入過仕途,不願入朝為官,所以高啟堅辭不受。朱元璋沒有強求,賜金放其歸還。但事實上,當時的朱元璋對高啟已經十分不喜。加之他本身就是個多疑的性子,懷疑高啟作詩嘲諷他,因此對高啟記恨。

    事實上當時高啟寫的《題宮女圖》:“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只是寫元順帝宮闈隱私的閒散之作,與朱元璋並無關係。但是朱元璋卻對號入座,認為高啟借古諷今挖苦自己,而這也成為日後高啟慘烈結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洪武五年,時任蘇州知府的魏觀剛剛到任,就著手修建新的知府治所。新修的辦公大樓,選址在張士誠宮殿遺址上。

    大樓修建好之後,依照當時的規矩,要作一篇“上梁文”。這和當時古代平常人家蓋好房子,上最重要的大梁時擺豬頭祭神,點炮竹驅鬼是一個道理。

    高啟文采出色,才華高絕,舉世皆知。正好當時他又隱居於青丘,於是魏觀就專門請來高啟作上梁文。此事不是大事,高啟便答應了,寫了一篇《郡治上梁文》。就是這麼一篇“上梁文”,最終將高啟送上了刑場。

    魏觀將辦公大樓修建在張士誠的宮殿上,朱元璋得知之後十分不高興,認為魏觀居心叵測,最後將魏觀殺死了。高啟因為此事受到牽連,也被問罪。

    在高啟所作上梁文之中,有“龍盤虎踞”字眼,直接點燃了朱元璋的怒火。朱元璋認為“龍盤虎踞”是帝王居所,而高啟卻將張士誠宮殿遺址形容為“龍盤虎踞”,其心可誅。張士誠是朱元璋爭天下時的大對頭,“龍盤虎踞”四個字,自然犯了朱元璋大忌,最後被判腰斬。

    《明史·高啟本傳》記:“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之未發也。”從這兒可以知道,《郡治上梁文》中的“龍盤虎踞”四個字,只是一個導火索。朱元璋對高啟的不滿,早就有了,一天天累級,到上梁文時達到頂點,從而爆發。

    因為四個字,而丟了性命。不管在哪個時代,文人的日子也不好過呀!

  • 2 # 微光愛分享H

    高啟是明代著名的文人,與張羽、徐賁、楊基被譽為"吳中四傑";與劉伯溫、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與王行等號曰"北郭十友",清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說高啟"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他的《詠梅》詩別具一格,尤其"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更是膾炙人口,久唱不衰。

    毛澤東曾和臧克家說:"曾經以為明代無好詩,《明詩綜》沒有看頭,但其中李攀龍、高啟的詩卻妙",他甚至贊高啟為"明代最偉大的詩人"。然而,就是這位偉大的詩人,卻被施以腰斬酷刑,身體截成八段。刑場上,高啟用半截身子的力量,手蘸鮮血,寫下三個醒目的"慘"字,真是慘不忍睹,慘絕人寰,死時年僅39歲。

    軼史說人死了喝彭婆湯,孟婆是誰?他的前世是?小程式

    一個文弱書生,犯了什麼彌天大罪,竟然遭此毒手呢?

    高啟生於元末,長於明初,因為才名遠播,也曾出仕,做過明朝官吏。但他不滿於明初政治現狀,尤其不滿朱元璋的"濫殺",遂採取了不合作的態度,辭官隱居,不肯接受朱皇帝戶部右侍郎之職,遂埋下禍根。後來朱元璋在高啟的《郡治上梁文》中找到了"龍盤虎踞"之句,便大開殺戒,用極刑收拾了這位"傲慢"者。

    朱元璋嗜殺成癮,他對那些幫他打天下的功臣都未心慈手軟,怎能對這些不聽話文人網開一面呢?因為高啟的不給面子,因為高啟詩文中"含沙射影"的"譏諷",當然這"含沙射影"、這"譏諷"都是朱元璋自己揣摩、炮製的。

    《牧牛詞》

    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禿速。

    共拈短笛與長鞭,南隴東岡去相逐。

    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飢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

    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

    這是一首樂府詩,非華贍清麗之作,乃平實深沉之篇。它借牧童的口吻展開,透過放牛的孩子們的調笑交流,表達了他們與牛相依相榜的關係。你聽,他們說:你家的牛角彎彎的,我家的牛尾禿禿的;你看,他們吹著笛子,搖著長鞭,在田頭地角趕著牛吃草。他們深知牛的勞苦與飢餓,遠處沒有好草,別讓牛跑得太累,別讓牛吃不飽。他們放牛時,要麼騎在牛背上唱歌,要麼坐在牛身邊休息,晚上回去,還要貼著牛身睡覺。牛是農家的重要牲畜,孩子們愛牛、親牛,與牛有著深厚的感情。高啟出身寒門,他曾"我本東皋民,少年習耕畜",他對農戶生活很熟悉,所以寫得真實可信,情趣盎然。

    寫到此,牧童與牛的感情似乎寫盡了,而在結尾處,高啟筆鋒陡轉,讓詩的主題瞬間深化。

    孩子們說,整天放牛沒有什麼憂慮,就害怕把牛賣掉去交租。繁重的苛捐雜稅,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含蓄點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不滿,鞭撻了封建剝削的殘酷性,表達了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

    此詩共十句,前八句寫牧牛之樂,後兩句寫牧牛之憂;前八句欲抑先揚,後兩句先揚後抑,牧童與牛相得之樂趣,更反襯牧童深切之憂慮。全詩明白如話,不說教,不空洞,以小見大,結尾畫龍點睛,引人深思,足見其藝術構思的新穎。

    在明初大興文字獄之時,高啟曾在文中有"不為五斗米折腰"一句,已讓朱元璋大大不滿,這回又"但恐輸租賣我牛",更讓朱元璋為高啟記上了重重一筆,然後藉著"龍盤虎踞"一事,老賬新賬,秋後算賬,一代才子高啟就這樣慘遭殺害。

  • 3 # 菡萏冰淚

    最偉大得詩人,我認為是于謙於少保

    他十七歲求學時候就寫下了《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他從小就立志做像文天祥一樣的人,而他也一直這樣做的。

    在他步入官場過後他一直兢兢業業,清廉正直。

    巡撫河南山西十八年,一年兩度太行山。為河南山西兩地的老百姓真正的辦實事,心繫百姓,盡心盡力地治理水患旱災。當地老百姓都特別信任他。還給他建造生祠。

    後來他任職到期,要回京述職。當時有個大太監王振把持朝政。每個進京述職的官員都必須要給他送禮物,不然就會被他反攻倒算。于謙的朋友都勸他,多少送點吧,于謙卻哈哈一笑,舉起兩個袖子,只有兩袖清風。為此還專門寫了一首詩“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後來,土木堡之變,英宗聽信王振的話,帶去了朝廷眾多官員和兵馬,在土木堡被也先包了餃子,50萬大軍全軍覆沒。

    也先帶著被俘虜的英宗一路攻城略地,就要直逼北京。京城裡只有老弱婦孺,群龍無首。一片混亂。于謙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臨危受命。以一介書生之軀,擔起了守衛京師的重任。抵擋也先大軍。

    沒想到的是,這個文弱書生,真的把北京城守住了,把來勢洶洶的也先打退了。還不得不交回明英宗。于謙真的做到了“救時宰相”挽救了大明朝。如果沒有于謙,估計,明朝當時就結束了。因為他,明朝才得以繼續後面的一百多年。

    于謙後來被複闢的明英宗一黨因為“意欲”之罪處死,查抄他家的時候,根本就沒查抄到任何財物,一個一品大員,家徒四壁,唯一有價值的只是景帝賜給他的蟒袍和寶劍。但他一直鎖在房間裡從未拿出來過,除此以外什麼都沒有除了書。

    于謙被冤殺,老百姓都來相送,老天爺都陰雲密佈,下起了雨。

    無論在人格魅力還是在貢獻上,我覺得,于謙都絕對當得起這偉大二字。

  • 4 # 生泉樓主

    明朝詩人高啟。代表作《梅花》二首: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 5 # 田園閒人383

    明代最偉大的詩人當屬高啟。與張羽、徐賁、楊基被譽為"吳中四傑";與劉伯溫、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與王行等號曰"北郭十友";清朝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說高啟"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

    毛澤東曾和臧克家說:"曾經以為明代無好詩,《明詩綜》沒有看頭,但其中李攀龍、高啟的詩卻妙",他甚至贊高啟為"明代最偉大的詩人"。

    高啟生於元末,長於明初,因為才名遠播,也曾出仕,做過明朝官吏。但他不滿於明初政治現狀,尤其不滿朱元璋的"濫殺",遂採取了不合作的態度,辭官隱居,不肯接受朱皇帝戶部右侍郎之職,遂埋下禍根。後來朱元璋在高啟的《郡治上梁文》中找到了"龍盤虎踞"之句,便大開殺戒,用極刑收拾了這位"傲慢"者。就是這位偉大的詩人,被施以腰斬酷刑,身體截成八段。刑場上,高啟用半截身子的力量,手蘸鮮血,寫下三個醒目的"慘"字,真是慘不忍睹,慘絕人寰,死時年僅39歲。

    他的《詠梅》詩別具一格,尤其"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更是膾炙人口,久唱不衰。

    《牧牛詞》

    明 • 高啟

    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禿速。

    共拈短笛與長鞭,南隴東岡去相逐。

    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飢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

    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

    學習傳統文化 共享國學盛宴

  • 6 # 種花家族

    偉大的詩人?

    為什麼是“偉大”?自然是不能單單說作詩方面的文采了,還要有其他方面了。

    我認為是于謙,為啥,別急,請容我慢慢道來。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應該是家喻戶曉了吧,文采方面絕對是槓槓的

    那麼接下來就是其他方面了

    于謙,明朝杭州府錢塘縣人【現在的上城區】,民族英雄

    重點來了:

    1,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于謙隨明宣宗朱瞻基親征。于謙被任命為御史,待高煦出降,宣宗讓于謙數落他的罪行。于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朱高煦在這位御史的凌厲攻勢下,被罵得抬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伏地戰慄),自稱罪該萬死。宣宗大悅,當即下令派于謙巡按江西,平反數百起冤獄。【就問你們牛不牛,“口如弓,聲如箭”,殺人於無形,不亞於諸葛亮罵王朗的那段啊】

    2,保衛京師:當時明英宗親征戰敗,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有人建議南遷,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于謙力主抗戰。當時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計程車卒不到十萬,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還是于謙請求郕王朱祁鈺調動各地軍糧運送京師,在於謙的部署下“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挺身而出,率軍陳師於北京九門,力退瓦剌大軍,拯救明朝【于謙可是文官啊,沒得說,給大拇指】

    3,為官清廉:當時一手遮天的大太監王振肆無忌憚的受賄,但凡外地的官員進京後都要“孝敬”他,當時有人問于謙為何不一起,于謙笑了笑,擺了擺手“兩袖清風”【送個毛給他啊,不鳥他】以至於被奸人陷害貶到山西任職,最後平反,回京讓他去其他地方任職,山西當地數千百姓紛紛到宮門前上書請求于謙留任,甚至包括一些藩王。

    于謙思想:

    重名節,輕名利

    重成仁,輕殺身

    重社稷,輕君王

    還有很多事蹟,以上舉例三個代表,我想于謙為明朝偉大的詩人綽綽有餘。

  • 7 # 電子競技沒有女朋友

    提到明朝詩人自然讓我想到,明代詩人高啟。他的一首《梅花九首》,就連毛主席都讚不絕口,這裡有個典故:

    1961年11月6日,毛主席寫信給秘書田家英,說:“田家英同志:有一首七言律詩,其中兩句是: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是詠梅的,請找出全詩八句給我,能於今日下午交來則最好。何時何人寫的,記不起來,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沒有,請你再查一下。”

    信剛出去,毛主席又想起了兩句,隨即追加一信,說:“家英同志:又記起來,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瓊枝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到處栽。雪裡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下四句忘了。請問一下文史館老先生,便知。”

    經查,毛主席找的這首詩,就是明代著名詩人高啟的《梅花九首》的第一首,全詩如下: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髙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毛主席讀後,親筆錄下了全詩,而且還特意加註:“高啟,字季迪,明朝最偉大的詩人。”這首梅花詩到底有何好處?能讓毛主席如此盛讚其作者呢?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首詩。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瓊姿:瑰麗的姿容,這裡指超凡脫俗的梅花。瑤臺:神話傳說中,崑崙山上有瑤臺十二座,這裡指仙宮。

    瑰麗的梅花,本來只應該棲身在瑤臺仙境之中,卻不知被哪位仙人帶到凡間,種在江南之地。

    首聯便寫出了梅花與天下凡花的不同之處,“瓊姿”、“瑤臺”這樣的詞,強調了梅花的仙人之姿,它是以“謫仙人”的身份來到凡間的。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山中高士:指隱居世個的高人。

    林下美人:《世說新語箋疏》:“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林下:幽僻之境;風氣:風度。指女子態度嫻雅、舉止大方。

    頷聯以高士美人喻梅花,深山之中,大地覆蓋在皚皚白雪之下,山中高士,安然獨臥,明月皎潔,深林之中,美人款款走來。山中高士,寫的是梅花出塵絕俗的情操,林下美人,寫的是梅花優雅美麗的風韻。

    《紅樓夢》中的判詞有這麼一句:“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前一句山中高士指的是薛寶釵,後一句林下美人指的是林黛玉。薛寶釵林黛玉是《紅樓夢》中最美的嫂子,而高啟的這一聯寫梅佳句,相當於說梅花集合了薛寶釵與林黛玉的美的特質,可謂美之矣。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寒冷的冬天裡,梅花與蕭蕭綠竹相依,春天來到,梅花零落,只餘殘香,掩蓋在漠漠青苔之中。

    蕭蕭竹與漠漠苔,同梅花構成了一種幽玄的美境,進一步在細節上襯托梅的清峻形態與高潔品格。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何郎,指南朝的詩人何遜,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

    自從何遜之後,再無吟詠梅花的好詩,多少年來,梅花在東風中,孤寂地開放。

    其實何遜之後,還有很多寫梅的好詩,高啟言無好詠,意在強調自己是千年難得的梅花的知音。

    梅花是中國人最喜歡的花之一,它被傳統文人賦予了高潔的形象,從古至今,有許多吟詠梅花的詩詞,其中最經典的有北宋林和靖的《山園小梅》,南宋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此後便是明代高啟的《梅花九首》,到了現代,毛主席的《卜算子·詠梅》,也是詠梅經典之一。

    毛主席如此盛讚高啟的這首詠梅詩,可謂是隔代知音。

  • 8 # 噬血30

    高啟明朝最偉大的詩人

      涼月輕風

      偉人毛澤東,對明初的傑出詩人高啟推崇有加,尤其喜愛他創作的一首詠梅詩。詩曰:“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1961年11月6日,毛澤東用草體書寫下此詩,並在右起處大大地寫上“高啟”二字,還註明:“字季迪,明朝最偉大的詩人。”

      高啟(1336——1373),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文學史上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元末,天下大亂,張士誠據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招為幕僚,敬為上賓。座上都是巨儒碩卿,當時高啟年僅16歲。高啟厭惡官場,23歲那年藉故離開,攜家歸依岳父周仲達,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自號青丘子。

      1368年,高啟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朱元璋十分賞識高啟的才華,讓他擔任自己幾個兒子的老師,並纂修《元史》。1370年秋,朱元璋擬委任高啟為戶部右侍郎,這是個副部級的高官,但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

      1371年,66歲的魏觀被任命為蘇州知府。蘇州地位重要,曾經是張士誠的根據地,是所謂的政治敏感地區。而蘇州百姓對於那位心腸比較軟的張士誠還是比較懷念的,雖然朱元璋已經統治了天下,但百姓們還是偷偷地燒香拜祭他。為此,朱元璋咬牙切齒,採取了很多抑制蘇州的政策,還特意派了一個厲害的角色——陳寧去蘇州擔任知府。但是陳寧為政苛刻,橫徵暴斂,用燒鐵烙百姓的肌膚,官吏和老百姓們暗地罵他為“陳烙鐵”!最後連朱元璋都看不下去了,所以他決定派一個得力親信前去,於是想到了魏觀。在朱元璋眼裡,魏觀完全符合他的要求,這個他當年攻打武昌時吸納的讀書人,有思想、有才幹,也有政績,明朝建國後,還做過太常卿、翰林侍讀學士等高官,有相當充實的工作經驗。魏觀到任蘇州後,廢除了陳寧的苛政,寬厚為政,很快,蘇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謂是政績斐然。

      蘇州原是個繁華重鎮,當年張士誠霸著蘇州,就是因為它的富饒,倒私鹽出身的張士誠亦成為當時三支起義軍中最有錢的一部。張士誠在蘇州的府衙富麗堂皇,形同皇宮,而朱元璋攻滅張士誠後一把火將它燒了。以致明朝建立後,蘇州府衙多年來都侷促在水司衙門的舊房中。直到1373年,魏觀看著蘇州的問題大致上已經得到了解決,他才決定改善一下自己的辦公環境,打算在張士誠舊宮殿的基礎上重修府衙,同時治理一下城中的水利工程,疏浚河道,減輕水患。按理說這都是好事,魏觀在工程的各個環節都沒有違反程式。

      但是,魏觀的同僚蔡本卻成為了他的心腹大患。蔡本是蘇州指揮使,和魏觀是書記和市長的關係,一直嫉妒魏觀的政績。他偷偷向朱元璋報告:“蒲圻(即魏觀)復宮開涇,必有異圖也。”這可不得了!“復宮開涇”一旦和“異圖”聯絡起來,問題就大了。朱元璋接報後,立刻派御史張度前去查實。張度到了蘇州,不動聲色,裝扮成一個搬運工暗中監視。

      在那時候要建房,上房梁的時候需要有一個好兆頭,得寫一篇像樣的上梁文。誰能寫一篇像樣的上梁文呢?魏觀想到的當然是自己身邊的蘇州大才子高啟。上樑這天,魏觀給每個民工賞了一碗酒,那位極具敬業精神的張度混在民工裡推辭不喝。而此時,高啟文思泉湧,瞬間做完了一篇《上梁文》。張度在心裡默記下高啟的《上梁文》,然後考察一番後,回京向朱元璋遞交了調查報告。

      朱元璋看畢高啟的《上梁文》,勃然大怒,因為發現其中有“龍盤虎踞”四字,這四個字通常是用來形容京城的。高啟用這個詞來形容蘇州府衙,的確有不妥當的地方。但在朱元璋看來,這件事就不只是用詞不當的問題了:第一,前面說過,蘇州是政治敏感地區,這蘇州府衙原來是張士誠的宮殿,你形容該地“龍盤虎踞”,那張士誠是龍呢還是虎呢?如果張士誠是龍虎,那我朱元璋又是什麼?第二,蘇州府衙現在是魏觀的府衙,你魏觀在那裡龍盤虎踞,到底要幹什麼?結合之前高啟請辭前的一系列舉動,朱元璋得出結論:原來他是要推翻新王朝,怪不得拒絕和新王朝合作呢。由此,說高啟和魏觀兩人大不敬還算是輕的,說你們圖謀造反也不為過了。於是這次事件被定性為“謀逆”事件,魏觀、高啟、王彝以“浚河擾民”與“修府治興既滅之基”之罪腰斬於市。

      朱元璋嗜殺成癮,除了對那些幫他打天下的功臣下狠手以外,他也特別熱衷於消滅文人。據有關史料記載,高啟被行刑時,朱元璋親自去監斬,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朱元璋大概是要親眼看著這位不合作、不給面子,多次用詩文諷刺自己的文人是怎樣痛苦地死去的。歷代“屠夫皇帝”的兇殘程度,莫過於此。

      高啟被腰斬後,並沒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手蘸著自己的鮮血,一連寫了三個鮮紅而又刺眼的“慘”字。最後,高啟的身體被砍成八段才嚥氣!

      高啟事件,是明初文人不依附朝廷必須付出的代價,可以說是朱元璋殺雞儆猴的犧牲品。高啟死時年僅38歲!這位最有聲望的詩人被腰斬處死,絕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刑事案件,而是一個政治事件,這是朱元璋向那些不願順從計程車人發出的高壓警告。正是高啟被腰斬這一慘劇,才切實加速了明初士風的轉變。

  • 9 # 故里逢春

    明朝最偉大的詩人

    明朝最著名的詩人,當屬高啟。尤其是高啟的《詠梅九首》,倍受毛澤東主席的推崇,並手書讚譽:明朝最偉大的詩人。

    高啟其人,少年多才,人如其詩,是一個有著錚錚傲骨,不媚權貴之人,和他最為喜愛的梅花氣質,頗有幾分相似。

    高啟,字季迪,號槎軒,另自號青丘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生於1336年,卒於1373年。

    高啟少年時,以才氣揚名,一詩定情,傳為美談。

    高啟出生的年代,正是元末明初戰亂動盪的時代,出生時家境殷實,卻因為戰亂不斷,禍事接踵而至,自此家道中落,父母也相繼去世,變得無依無靠。

    鄰居周家主人,雖然早就知道高啟少年多才,卻一直不太相信,隨手取出一副《蘆雁圖》,讓他賞畫作詩。

    讓周家主人驚訝的是,高啟幾乎沒有任何猶豫,提筆寫道:西風吹折荻花枝,好鳥飛來羽翮垂。沙闊水寒魚不見,滿身風露立多時。

    這首詩不但應題應景,將畫中意詮釋的淋漓盡致,還把自己孤寂一人的處境,隱含其中。

    周家翁倍感欣慰,讚歎不已,認為高啟才名名副其實,周家的漂亮女兒看了高啟這首詩,也被這位才子的才華贏得好感。

    從兩人的互相欽慕,到婚後的相敬如賓,才有了高啟這段“一詩定情”的故事,被傳為美談。

    高啟以文采服眾,以才名矚目,才子之名遠播。

    高啟自小就聰敏過人,讀書過目不忘,精通曆史典籍,尤其喜好詩歌,經常與王行、唐肅、呂敏、陳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切磋詩文,又因居住在長洲北郭附近,所以號稱北郭十友,

    聲名遠播之後,又被世人和宋濂、劉基並稱作明初詩文三大家。

    同時,因為主要活躍在吳中一帶,所以又與楊基、張羽、徐賁並稱,譽為“吳中四傑”。甚至當時有人將其四人,做比當初的“初唐四傑”。

    其文名之盛,也是他能被視作明初十才子之一的原因。

    明初洪武元年,朱元璋因其才名,招高啟入朝,授翰林院編修,才學受到朱元璋的賞識,並讓他給幾個兒子授課,並負責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傲,思想推崇儒家,又對佛道兩家有所涉獵,對朝政十分厭倦,對功名利祿看得很淡。

    所在洪武三年,朱元璋準備讓他做戶部右侍郎的時候,高啟直接表示拒絕,最後辭去所有官職,返回故土青丘,以教書種田為樂。

    這也埋下了引發朱元璋不滿的伏筆。

    一篇文采飛揚的《上梁文》,卻要了高啟的小命,真也是成也文才,敗也文才。

    高啟回到吳淞江畔的青丘隱居,時任蘇州知府的魏觀,仰慕高啟才名,在修復知府府衙的時候,請高啟撰寫了一篇《郡治上梁文》。

    原本中國傳統習俗中,家中蓋房上大梁的時候,都要上香祭拜,寫一篇上梁文,對於一府之地的衙門來說,原本也是件美事。

    可問題就出在,這府衙的地基,原來卻是張士誠的宮殿遺址。

    《上梁文》中,一句“龍螭虎踞”,徹底激怒了朱元璋。

    朱元璋原本就對高啟心生不滿,一個區區有些才名的文人,自己幾次禮賢下士,高啟都言辭拒絕,這讓朱元璋很丟面子。

    因為這次《上梁文》的文章,不禁藉故斬了給府衙選址太不講究的魏觀,還株連到了高啟的身上。在朱元璋看來,“龍螭虎踞”之地,那是隻有身為帝王才能居住的所在。

    更何況,這個地方,當初還是朱元璋的死對頭張士誠的宮殿遺址,誰知道你們這麼搞,是不是有什麼其他不軌的企圖,這種情況之下,朱元璋又怎麼能夠忍得下這口惡氣。

    不過據《明史高啟傳》記載: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之未發也。這也說明了,高啟之所以因此獲罪,並不是單純因為這《上梁文》中的某句話,而是早就對士人的不滿,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才讓高啟落了個腰斬的慘烈結果。

    也正是因為高啟被腰斬的慘烈結局,讓那些以才名傲世的文人士子,意識到了朱元璋的殘酷無情,改變了明朝文人入仕為官計程車子風氣。

    詩文如其人,高啟被毛澤東主席推崇為明朝最偉大的是人,名副其實。

    高啟曾在《青丘子歌》中寫道:不肯折腰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覓詩句,自吟自酬賡。不向權貴低頭,不為五斗米折腰,是高啟一生的人生寫照,也是對自身文人品格的堅守。

    高啟的《詠梅九首》,首首詠梅不見梅,尤其是其中一句: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直抒胸襟,表達詩人對文人高士品格的無限嚮往和憧憬,以詩明志。

    高啟因詩名而起,這在詩文已經不是主流的明朝來說,對當代的詩人來說,無疑是一件幸事。可是高啟也因為這詩名,惹來了殺身之禍。

    如果高啟沒有因詩獲罪,或許憑藉他對古人兼收幷蓄的文化積累,未嘗不能開拓出一片明朝獨有的詩歌流派。

    只可惜,一切沒有如果,只能說詩歌成就了他,也摧毀了他。

  • 10 # 彬哥快樂時光

    明朝最偉大的詩人是高啟。

    高啟(1336—1374),字季迪,號青丘子,長洲縣(今蘇州市)人,元末明初詩人。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與張羽、徐賁、宋克、王行等十人經常在一起切磋詩文,人稱“北郭十才子”。同時,他還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也稱作“明初四傑”。雖然同為“十才子”,雖然並列“四傑”,但高啟的文學成就要遠遠超過其他人。

    在文學方面,高啟可以說是一位天才,也是一位文壇“超級模仿秀”,而且學什麼是什麼,用紀曉嵐的話說就是“其於詩,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之所長無不兼之”。不過,高啟的這種模仿,絕不是流於形式和外表,更不是簡單的複製和刪減,而是“兼採眾家之長”,取其精髓,自成一體,絲毫沒有“偏執之病”。高啟在文學上的最大成就,則是在元末明初這段以演義、小說為主流文化的不利環境下,獨樹一幟的挑起了發展詩歌的重擔,並改變了元末以來縟麗不實的詩風,從而推動了詩歌的繼續向前發展。

  • 11 # 唐偉元

    明朝最偉大的詩人是王陽明,因為他在7歲時候就能做出充滿宇宙智慧的詩:

    山高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是人眼大於天,

    還見山小月更闊。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前,很少有講學活動,但其學術的成熟與學說的廣泛傳播,是在正德四年(1509)在貴陽書院主講“知行合一”之後。此後,他宦遊各地,所至皆講授自己的學說,甚至在軍中也不忘與門人弟子論學。經過二十多年的講學,王門弟子遍及海內,其大者分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粵閩、泰州七系,而在思想上受到王學影響的學者更是不計其數。嘉靖初年的刑部尚書鄭曉說:“王公才高學邃,兼資文武,近時名卿鮮能及之,特以講學,故眾口交訾。”

    之後,創立“心外無物”和“致良知”以後,陽明心學成為體系,對於後世影響最深遠的。

    相對於規行矩步的程朱之學,陽明心學在思想上更為活躍。王陽明主張“良知人人具足,一反觀而自得”,即一般人只要體認到良知,也能超凡入聖。

    王門高足弟子王畿更是由此推衍出“天性之體,本自活潑”“聖人之道無異於百姓日用”的觀點,這不僅是對程朱理學乃至王學的修正,還帶有一些近代啟蒙思想的色彩。

    這些思想雖然與王陽明在講學中傳授的學說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但究其始,卻不能不追溯到王陽明主張的“聖人之道,吾性具足”的根本理念,這正是陽明心學的進步性所在。

    其中“致良知”更是人人一生追求。

  • 12 # 自在自由的溪水

    明代最偉大詩人當屬高啟。他曾為仕,在明代當過官,後因不滿當時社會之現狀,便辭官,用詩來表達不滿情感。後朱元璋在高啟的《郡治上梁文》中找到了"龍盤虎踞"之句,便大開殺戒,用極刑收拾了這位"傲慢"者。

  • 13 # 雄辭

    臨江仙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單憑這首《臨江仙》的傳唱度就可以讓楊慎坐上明朝最偉大的詩人。

  • 14 # 民間流傳小故事

    明代最傑出的詩人是高啟,然後是陳子龍、劉基、李東陽、袁宏道、鍾惺、夏完惇、譚元春、李攀龍、李夢龍、王世貞、李贄、袁凱、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如果說廣義詩人,明朝最傑出的詩人有三位~陳子龍、高啟、馮惟敏,然後楊慎、施紹莘、梁辰魚、湯顯祖、李贄、徐渭、鍾惺,其它比較卓越的詩人還有袁宏道、李東陽、王世貞、金鑾、康海、王九思、唐寅、陳鐸、楊基、王夫之、夏完惇、譚元春、黃宗羲、王磐、顧炎武、李攀龍、李夢龍等。由於明朝及後來的清朝實行全面返古唯儒唯農的腐朽政治制度,禁錮了華人的思惟,思想文化及科技、文字都沒有創新發展,語言文字也固守舊制而僵化,文藝作品就基本沒有太大的變革和創新。清朝照搬明政,思想文化科技文藝也是如此。

  • 15 # 琅琊榜小書童

    于謙

    一位真正將愛國情懷,修身齊家治國付諸於實踐的人。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 ,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後巡按江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于謙獨運徵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被複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肅愍”。明神宗時,改諡“忠肅”。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 16 # 雨虹說文史

    明朝最偉大的詩人是高啟。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推崇他為“明代開國詩人第一”,毛澤東把高啟稱作“明朝最偉大的詩人”。

    高啟,字季迪,號青丘子,長洲縣人,元末明初詩人。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與張羽、徐賁、楊基被譽為“吳中四傑”,也稱作“明初四傑”。

    毛澤東把高啟稱作明朝最偉大的詩人是因為毛澤東要秘書田家英查詢一首詠梅詩,田家英查詢到了高啟的《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全詩是:

    瓊枝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瀟瀟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毛澤東所喜愛的第一首,以瑤臺仙姿贊其超凡脫俗,以高士美人歌其孤傲高潔,以疏影殘香憐其澹泊自愛,突出了梅花高潔堅貞的精神。

    毛澤東同臧克家談話時曾說:“我過去以為明朝的詩沒有好的,《明詩綜》沒有看頭,但其中有李攀龍、高啟等人的好詩。”毛澤東在查到這首詠梅詩是高啟所作後,他大為讚賞,不僅重新收錄了全詩,而且在詩前注:“高啟,字季迪,明朝最偉大的詩人。梅花九首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去擺攤該去做什麼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