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歲月如刀z
-
2 # 初級歷史愛好者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年至約公元前90年)字子長,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經濟學家,漢武帝時任郎中、太史令、中書令,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為“二十六史”之首。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早年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司馬遷和司馬光都是偉大的史學家,但從對後世的影響來說,司馬遷更厲害一些。
-
3 # 小太拾
一個區區太史令,敢直言進犯皇帝,經歷嚴重牢獄之災,並無掌權經歷《史記》(司馬遷)。
一個兩度掌權為相,頑固守舊派,誰都不服,明顯司馬光權勢心比主持的修史之心更重。《資治通鑑》(司馬光)
-
4 # 中國男寶
司馬遷厲害,被迫自宮以後,完成了傳世的《史記》,試問現代男同胞們,換作是你,早費了。古人的精神力量多麼強大,何止是正能量啊,就是高不可攀啊
-
5 # 冷月青史
在文學和歷史領域,兩位司馬都是不可逾越的泰山北斗。
非要比較一番,我認為:
一、司馬遷的高絕。
1、開創了史書書寫的體例模範。後世的官修史書都遵循了他的這個體例。
2、求實求真、敢於犯上的鐵筆著史精神。後來的所有史官沒有人能做到。
3、獨立完成了《史記》。
《資治通鑑》是劉頒、劉恕、範祖禹等眾多優秀史學家協助司馬光完成的,並且得到宋神宗大力支援。
而司馬遷在世時,全靠自己查閱浩瀚的竹簡資料,獨立書寫。《史記》還一直被稱為“謗書”受到打擊禁止的。
究天人之際的太史公
4、文筆傳神、精確。
用《離騷》文筆書寫充滿人性的歷史,強調人在歷史中的作用。
《史記》裡的人物是生活在歷史時空下的,充滿了立體感有個性靈魂的人。
因為司馬遷要給這些人物畫工筆畫,是畫給後世人看的。
《資治通鑑》裡都是軍國大事,都是王侯將相,更像是歷史車輪中一段故事裡的演員。
因為他們的作用就是專門演給皇帝看的。
敢於在史書中明確自己觀點立場的,不僅需要眼光胸懷經得起歷史考問,還要有膽量。
司馬遷敢於向後世歷史表述“太史公曰”,他已經把生死置於度外了。
所以,他們寫的史書水準可想而知。
二、司馬光的厲害。
1、他儘量客觀去描述歷史,不像司馬遷帶了個人強烈的感情色彩。
(比如司馬遷明顯偏愛項羽、李廣、荊軻,也明顯不喜歡衛青、霍去病。
所以,《項羽本紀》《李廣列傳》《刺客列傳 荊軻刺秦王》
寫的是《史記》中最精彩的篇章。
李廣在歷史中的作用明顯比不上衛、霍,但《衛青霍去病傳》就像在應付差事)
司馬光寫的相對客觀公正,不去刻意抬高誰,或貶低誰。
一絲不苟 校刊嚴謹的 司馬光手跡
2、開創了編年體通史,區別於二十四史固定的紀傳體模式。
但它的史料價值,一點不低於任何史書。
其他史書的缺漏、疑惑往往還要從《通鑑》裡找參照。
編年通史的好處,就是可以把一件事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看清楚。
紀傳體側重於人,《通鑑》側重於說事。
3、多人撰寫,文筆如出一人。
雖然《通鑑》是多人撰稿,但每個字都經司馬光一絲不苟校刊、嚴謹增刪確認的。
讀起來絲毫覺不出是多人手筆,加上司馬光身兼政治家、詩人、文學家、史學家多重身份。
使得《通鑑》既有政治家高瞻遠矚的胸懷氣魄,又有史學家求實務真的可靠,還有優美傳神的文學家手筆。
歷來人們對兩位司馬都是滿滿的景仰,各有破天荒的創舉,只是側重點不同。
他們對歷史和文學的貢獻,堪與日月同輝。
不能簡單地說誰更厲害,那樣會有失偏頗。
最好他們的書互相參考著看,這樣才能更立體地接近歷史。
-
6 # 靜靜地觀魚
自周朝始,王的一舉一言,都有史官跟在屁股後面記錄。也不知道王為什麼那麼怕把自己的醜事記錄在史冊,而且尤其耽心死後的名聲。所以史官的筆就成為了緊箍咒,而死後會受萬世唾罵則成了咒語。
受此制度的約束,統制者的言行常常自我節制。史官的地位也相對尊崇。
史官依據年曆將重大事件編纂成書,即為史書。事件的篩選,與史官個人的價值認知觀有相應的聯絡。所以我們看見的歷史並不是全面的歷史,我們所見的只是透過作者的眼光,看見的作者眼裡的區域性歷史。
在秦以前根據個人社會價值觀留存下來的史書,比較出名的也不少,如《春秋》,《左傳》,《戰國策》,《國語》,《呂氏春秋》等。大多都是按年月順序記錄。直到司馬遷的《史記》問世,才出現真正出現了以主人公事蹟為時空軸的記史形式。
按理說,歷史就是一年一年過的,每一年的重大事件按順序記錄下來即可。可是這樣記下來,人物事件散亂交叉,不便總結。必竟,歷史都是以人為中心而演變的,如果人的行為太過分散,歷史就顯得枯燥乏味。
所以司馬遷以紀傳體的形式將華夏曆史上至炎黃,下至漢武,以人物為主軸,完整全面地進行了一番整理。當然一個人的事件不能雞毛蒜皮的都記下來,司馬遷依據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及個人的文化修養進行了挑選。這些事件能夠充分體現主人公的性格及歷史地位。
也因此紀傳體多少也有些文學的特性,魯迅曾評《史記》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每一篇未,都有太史公的評註,有人說歷史是要人民評說的,作者批評是顯多餘。我覺得,司馬遷作為當時的最高文化人的代表,他的評說,既反映了當時的價值觀,同時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突出於當時的歷史見地。與現下的歷史觀作對比,還是有價值的。
在北宋司馬光編寫了一部《資治通鑑》。這本史書與《史記》的側重點大不相同。司馬光選擇編纂的歷史事件,都是圍繞如何治世而定。每一次歷史事件對統治者有什麼影響,後人能從這次事件中總結出什麼歷史經驗,透過這些歷史經驗,統制者如何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從而為施政提供些歷史借鑑和佐證。
司馬光在歷史事件選排上,眼光還是比較獨辣準確,統治者基本可以做到以史為鑑的目的,固此取名《資治通鑑》。
至於這兩部書誰更歷害?文無第一,要看透過那個角度去看歷史了。從文學角度著歷史,顯然《史記》更站上峰。要從借鑑經驗以治世的話《資治通鑑》應首選。所以二司馬又誰歷害呢?也要從這樣角度評判。
-
7 # 伴君讀史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倆人都是古代著名史學大師,都有共通點,也有差異之處!
一是倆人著作學術過程不同! 司馬遷著作《史記》,成為歷史之父,《史記》是他私修的歷史典籍,在為李陵兵敗,辨解受宮刑情況下,憑個人堅韌意志編成,此書紀錄從黃帝到漢武帝共計3000年曆史,開紀傳體史書先河,被史學家盛讚“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雲”從司馬遷編書過程,和後人評價看,比司馬光厲害,而且書中內容符合史實,《史記》中沒有讚美漢朝,運用公正之筆,記錄!
司馬光是受皇帝之命編寫《資治通鑑》這本書是我國最大部編年史,內容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記錄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到五代後梁後唐未年趙匡胤建立宋朝滅周,共一千百六十二年!史實。編書時“日力不足,繼之以夜”!二是倆人幼年都愛好學習! 司馬遷家住在黃河,龍門附近,從小飽覽山河名勝,他家世傳歷史家,天文家,父親太史令,曾考察遊歷,全國10年,探索大禹故鄉,到孔子遺址觀察,等等,身處漢朝國勢強大,文化興盛時,使他充滿對歷史編纂的熱情!、司馬光,自幼嗜學,20歲就中進士甲科!少時喜愛讀《左氏春秋》常常手不釋書,不知飢渴寒暑,能熟練背誦《左傳》自已能把歷史梗概說清楚!後來為編史書,製作警枕圓枕頭,一睡著翻身,就會驚醒,以此激勵自己!這倆個著名史學家,品格優秀,司馬遷,意志超拔,不畏皇權,司馬光為人剛正不阿,溫良謙恭,被贊為儒家三聖之一!
-
8 # 跪射俑
我認為是司馬遷,他開創了紀傳體這一史書體裁。《史記》思想性比《資治通鑑》強,《史記》批判性強烈,不以“成敗論英雄"。
-
9 # 紅塵彌勒
大致瀏覽了一下兒各位高士的回答,我認為是大部分進入了誤區,沒有直接回應題主的真意。
要比較文學兩司馬誰厲害,首先要搞明白誰和誰是兩司馬。
西漢文章兩司馬,南陽經濟一臥龍。
這裡面說了三個人:兩司馬,指的是西漢時期的兩個大文學家,一個叫司馬遷,一個叫司馬相如,臥龍就是諸葛孔明。
並非答題者所說的司馬光,歷史上司馬光和司馬遷也不是並稱關係。
雖然司馬光和司馬遷一樣,用十九年時間編撰了一部帝王心書《資治通鑑》,但他和司馬遷還不能並論,必須留給賦體大家司馬相如。
司馬遷司馬遷是《史記》作者,可謂開天闢地第一人,網羅三千年歷史於一爐,雖被漢武大帝腐刑治罪,還是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一部曠世經典。
《史記》的價值就不說了,它是我們民族有史以來記載最全的一部紀傳體通史,從三皇五帝到武帝,整整幾千年盡收眼底,若不是有大氣魄大手筆,根本無法完成這一撼世鉅著。
或許,正是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和兇殘暴戾,才促成了司馬遷這部煌煌史書的永留後世。
司馬遷被後世譽為“史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乃前無古人之作,故而司馬遷也成為記史第一人,誠不虛也。
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別名司馬長卿,蜀郡成都巴郡人。生卒年約公元前179年─約公元前118年。
提起司馬相如,不得不說賦體,而提及賦體,必然繞不開司馬相如,因為司馬相如就是歷史上以賦體揚名天下的第一人,是漢賦的代表作家,被譽為賦聖,或辭宗。
他的代表作有很多,特別出名的大致計有《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把司馬相如和司馬遷放在一個專節里加以評述:“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其實,讓司馬相如名燥天下的,還因為他和卓文君那一段可歌可泣、纏綿悱惻的愛情傳說,迴文詩情真意切,當壚沽酒哀感頑豔。
他的賦作,辭藻富麗,結構宏大,瑰麗奇崛,華麗已極。
比較司馬遷《史記》獨樹一幟,別無分店,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高到不能再高。
司馬相如詞賦承前啟後,前有屈夫子,後有一大群,他就是那個佼佼者。
司馬遷開史家之先河,司馬相如尚有來者,從這一點來說,司馬遷絕對豐碑高聳,高山仰止。
但文學向來不是這麼比的,兩個人雖然都膺重譽,但各有千秋,不能拉抬一個打壓一個,說誰比誰好都不合適,也不是辯證的看待文學作品的正確態度,他們都是中華文學的點睛人物,也都留下了無可超越的經史典籍,一樣需要我們虔誠以對,一樣需要我們頂禮膜拜。
-
10 # ZBLiu
題目問的是“史學兩司馬”,弄個文學兩司馬來應對,要是考試的話,就是不及格。
史學兩司馬,司馬遷開創體例,成了二十四史的標配,這個司馬光是沒法跟他比的。其他方面,不同時代來排序,只能籠統說事,沒法量化比較的。
-
11 # 無月文化館
如果能穿越過去,我會和司馬遷做朋友,但我卻不想理司馬光。
史學兩司馬,分別是西漢寫《史記》的司馬遷和北宋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
要說誰厲害,這很難,因為各有不同。
但是要問無月心底裡比較佩服誰,我想說我比較佩服司馬遷,如果穿越過去的話,我想我願意和司馬遷做朋友,但對於司馬光,我則敬而遠之。
司馬遷司馬遷的《史記》是在司馬遷被漢武帝處以宮刑之後的力作,即使在西漢,一個男人被去勢都是奇恥大辱,很多男人都會覺得這比被處死還要讓人難受。
但是司馬遷在遭受了那樣的身體創傷之後,仍然潛心創作,嘔心瀝血寫完這部鉅作,《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是誇誇其談。
而司馬遷不畏強權,堅持公義,為自己好友說話,即使遭到了那樣的處罰都不退縮,這一點,司馬遷比很多男人還男人。
司馬光司馬光呢?一個典型的政客。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的初衷並不是要為大眾留下一部匯聚他個人觀點的史書,《資治通鑑》是司馬光寫來給皇帝的,是為政治服務的一部鉅製。
在《資治通鑑》裡,司馬光非常主觀的加入了很多自己的觀點,包括他影射王安石變法的一些觀點。
而《史記》和《資治通鑑》最大的區別在於,《史記》記載了司馬遷所處時代的內容,這需要勇氣,因為都說為尊者諱,但是司馬遷並不避諱,他從自己的視角記錄下了那個時代的人物和事件。
而且,司馬光是奉命修書,他修書的全過程都由國家為他買單,司馬光的日常生活非常奢靡,《資治通鑑》雖然是部鉅著,但不需要司馬光一個人嘔心瀝血,有龐大的團隊幫司馬光編撰,而司馬光卻是整部作品的署名者。
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是司馬光在王安石變法過程中所做的事,一個十足的政治流氓。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回覆列表
鄙人才疏學淺,就知道個司馬遷,後人還認為此公大作都是阿諛奉承之辭,狂舔統治階級,只能“僅供參考,如有雷同,真不要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