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陸家梧桐棲小鳳

    殲11是我國仿製俄su-27型。而殲11d是國產後的改型,單座截擊機。

    殲16是我國從俄羅斯引進獲得su-30mkk(外貿版)的國內仿製型,雙座多用途戰機。

    俄製su-30,北越命名su-27c型。原版雙座多用途戰機。

    國產殲11d,由於加裝有源相控陣雷達及先進的航電控制系統而效能大增,但是受制於渦扇10“太行”發動機效能,不能滿足空軍大半徑巡航執勤的要求,而被俄製su-35sk(外貿版)引進專案所取代。進口su-35sk可以強化我國空軍對臺海制空權的控制。可以空中迂迴至臺灣東部……

    當然了,效能最好的su-27系、su-30系還是俄本國空軍所使用的最新型號,這一點毋庸置疑。

  • 2 # 武漢謝濤律師

    一個是空優刑戰鬥機,主要用於奪取制空權,一個是戰鬥轟炸機,主要用於對地對海打擊。通俗地說就是,殲11更擅長空戰,殲16更擅長對地對海打擊。

  • 3 # 春秋軍備

    說起中國空軍,現在最撐面子的就是成飛的殲20戰鬥機,依靠強大的鴨式佈局和隱身設計,取得了多場空戰模擬不敗紀錄,10分鐘內打破殲11B和空警2000組織的鷹牆,也逼迫島國不斷加大外購訂單,向美國不斷購買F35應對,而且隨著殲20夜間巡邏的影片曝光,日本人也急了緊隨跟上4機夜間空戰巡邏,不過立即墜毀一架,至今沒有撈起來。

    假如將目光從殲20身上脫開,視野擴充套件到整個中國空軍戰鬥機隊伍,立即可以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事實,這就是中國空軍的先進戰鬥機機隊中,一半左右都是瀋陽系的,簡單來說就是,殲11B,殲11BS,殲16仍然佔據了幾乎一半,和成飛的殲10ABCS四大金剛分庭抗禮。

    殲11B拉開了中國國產蘇27的序幕

    熟悉中國空軍戰鬥機採購的朋友都知道,最近20年來,空軍戰鬥機採購策略從過去的偏向瀋陽,一家獨大,慢慢轉變成南北平衡,幾乎成飛有一款戰鬥機,沈飛也會有一款相應的戰鬥機與之對應,殲10A對應殲11B,殲10S雙座教練機對應殲11BS,但是到了殲10C批次之後,就有個謎團,沈飛的殲11D遲遲不見蹤影。

    4年前,殲11D第一架就在瀋陽現身

    網友不僅要問,殲11D怎麼啦,殲10C多用途戰鬥機漫天飛,對應的單座殲11D卻遲遲不見蹤影?從技術上來說,由於徹頭徹尾的原創設計,成都所從殲10A改進為殲10C並不困難,設計師主要修改了飛機進氣道設計,外加大幅度增強航空電子裝置,將殲20戰鬥機第一階段航電裝置移植到殲10飛機機體內,而且加強了飛機機翼機身,可以掛載重型武器!

    殲10C戰鬥機可以看做殲10A的中期改進加強版

    而在多用途戰鬥機設計上,沈飛則同時擁有2個選項,殲11D和殲16,前者是殲11B的重大單座改進型,後者是俄羅斯蘇30MKK的國產化型號。最終的結果,殲16滿天飛,而殲11D卻默默無聞,4年的時間過去,居然還沒有批次生產的跡象,這對一種改進型飛機來說是很不正常的。

    殲11D在試飛員飛過

    殲11D從外觀可以看到,飛機黑色雷達罩向上傾斜15度左右,這是一種典型的降低雷達反射截面的設計,而且機頭取消了尖端空速管,這都是相控陣雷達設計的外在徵兆,可以收,這款飛機雷達效能和殲10C類似,機頭左側可以看到可以側面開啟的雷達單元體維修口蓋,和殲10C戰鬥機設計類似,之前的殲11B飛機機頭雷達罩是向上翻起,不方便維修。種種跡象表明,殲11D遲遲拿不到中國空軍的訂單,或許和殲16有關,被殲16擠掉了戶口!

    殲16犧牲了一點重量,但是換來作戰效率的提高

    原因是,飛機都具備相控陣雷達和先進航電,都可以對空和對地對海攻擊,航電武器都高度一致,從機動性指標來說,殲11D單座機動性更好,空重比殲16少200-300公斤,重量差別就是後座的彈射座椅和顯示控制裝置。

    而從作戰效率來說,殲11D就遠遠不如殲16,原因是,殲16後座飛行員專注操縱飛機雷達火控和電子戰裝置,前座專注飛行,在高度複雜的作戰環境中,雙座型效率明顯超越單座型!

    或許,殲11D就是被“落後”的自家兄弟殲16擠掉了飯碗,上不了戶口。

  • 4 # 鐵桿軍迷

      殲11D與殲16都是蘇27/殲11戰機基礎上,開發的改進型號,算是同胞兄弟,可惜命運所不同。殲11D因蘇-35的引進,以及殲20的服役,面臨下馬的局面,無法投入量產。殲-16卻迎來新機遇,擁有幾乎與殲20一樣的主力機型地位。表面上看,殲11D與殲16區別不大,源於同一型號,發動機都為國產太行,雷達也為主動相控陣A雷達,連使用武器也可以通用,實際用途完全不同,殲11D為制空型戰機,定位與蘇35,殲20直接衝突,殲16則為重型多用途戰機,側重對地打擊和反艦能力,自然也就沒什麼競爭對手可言了!

    殲-11D是沈飛對殲-11B單座型戰鬥機的進一步發展型,主要改進在於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加強機身結構,增加機翼內側一對大掛架。殲-11D基本相當於殲-16的雙座型,兩者可能具有相同的雷達和航電系統。殲-11D在2015年首飛後遲遲沒有投入量產,在進度上嚴重落後於同期的殲-16,最近一次露面時2016年間殲-11D和殲-16原型機在高原機場展開測試。

    ▲殲-11D

    殲11D源於蘇27,蘇27有結構強度的缺陷,無法過載,掛副油箱都不行;而且還有跨音速陷阱,在0.85-1.25馬赫時,飛行只能採用最大5.5G的過載,也就是這個時候不能大轉彎,不然就要解體。而國產化後的殲11系列,只是採取剛度等代的原則,替換了一些複合材料,給飛機減了一些重量。

     殲11D從外觀可以看到,飛機黑色雷達罩向上傾斜15度左右,這是一種典型的降低雷達反射截面的設計,而且機頭取消了尖端空速管,這都是相控陣雷達設計的外在徵兆,可以收,這款飛機雷達效能和殲10C類似,機頭左側可以看到可以側面開啟的雷達單元體維修口蓋,和殲10C戰鬥機設計類似,之前的殲11B飛機機頭雷達罩是向上翻起,不方便維修。種種跡象表明,殲11D遲遲拿不到中國空軍的訂單,或許和殲16有關,被殲16擠掉了戶口!

    ▲殲-11D和殲16對比圖

    而殲16源於蘇30。蘇30已經被毛子改掉了那兩個缺陷,所以蘇30可以過載。而且蘇30的特點也正是強大的載彈量和對地攻擊。所以殲16和日本的F15J打,至少不用怕不能大轉彎;而它本身內油更多,還能掛副油箱,也就更適合去南海執行任務。兩者的航電其實是可以採用一樣的國產裝備。如果價格差別在30%以內的話,應該是優先考慮殲16。殲16是多用途,而殲11D畢竟只能空戰。

    ▲殲16

      殲16的整體佈局與殲11一樣,主要區別為採用雙座設計,由後座飛行員擔任武器系統控制員,比單座機更非常適合於攻擊任務,也可以擔任空中指揮機,負責指揮機群作戰的能力。主要為航電方面的,它換裝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個頭較大,雷達天線直徑約為1米左右,加裝新型的EOTS系統,或稱:光電探測系統,應為第3代凝視型前視紅外儀。以及新的電子戰系統,除了多款電子吊艙外,可見翼尖吊艙上有多個刃狀天線,可以推測為寬頻訊號感知和識別天線。許多人都認為,該機會發展專門的電子戰型號。

    ▲殲16

      其它方面的改進也不少,氣動在表面上只是小修改,其實內部結構變化不小,主要擴大油箱,以進一步擴大航程,估計僅憑機內燃油,航程達到4000公里,同時,也具備空中加油能力,航程可提高到5000公里以上;武備系統也更完善,除了一門航炮外,擁有12個掛架,載彈量8噸,可以使用我軍幾乎所有的機載武器及吊艙,除了各類空地導彈和航彈外,也有各種反艦導彈,以及各式空空導彈。

    ▲殲16掛新導彈

      該機確實偏重於攻擊,但是空戰能力也不弱,尤其是超視距空戰方面,憑藉先進的雷達絕不弱於其它型號。既便格鬥,也不見得差什麼。

      經過大量改進之後,殲16已成為多用途戰機,代替現役的殲轟7,成為主力攻擊機。我軍以該機可是期待不低的,本世紀初,解放軍在進口了一大批蘇30戰機後,再沒有後繼訂單。當時有人提出,既便使用的不錯,為何會拒絕追加訂購蘇30戰機?直到這款戰機低調入役才明白,原來我們要以國產代替進口。

    ▲殲16與殲20

      由於殲16效能的提升,將大大提升我軍的進攻能力!未來的作戰行動中,殲16將在殲20的支援下,擔當起摧毀敵方海上或地面目標的重視,為必不可少的參戰機型之一。

  • 5 # 狼煙火燎

    殲11D是我國在殲11基礎上開發的一款空優戰機終極版本,對標的是俄羅斯的蘇35,這款戰機第一次出現在視野範圍內是在2015.4.29日,採用類似殲10C那樣的傾斜雷達罩,內部應該安裝了我國最新的相控陣雷達,之後殲11D試飛了2~3年時間,還曾上青藏高原機場進行測試,而且殲11D是殲11系列戰機中第一款加設空中加油管的戰機,但最終可能因為沒有合適的發動機,效能方面並不是很理想,之後我國沒有繼續跟進殲11D,而是轉而採購了俄羅斯的蘇35戰機,也基本證明這款戰機沒能達到蘇35的水準。至於殲11D試驗機的很多技術,之後應該轉而用在了最新的殲11B上。

    而殲16戰機是我國在殲11BS雙座戰機基礎上,借鑑進口的蘇30MKK而開發的一款雙座多功能戰機,或者叫雙任務戰機,因為主要執行對地對海攻擊任務,因此加強了機體結構;其雷達採用最新的相控陣雷達,戰場感知能力更強;而且還在右側安裝了內埋式的加油管,可以執行空中加油任務。

    殲11D和殲16有哪些區別呢?

    首先在功能上兩者就不同,殲11D是一款三代半空優戰機,是用來奪取前線制空權的;殲16則是雙任務戰機,可以空戰也可以用於對地對海攻擊,目前我國對地對海攻擊的戰鬥機偏弱,因此殲16主要任務還是傾向於對地對海攻擊為主。

    第二,殲11D為單座戰機,至配置1名飛行員;而殲16因為要執行突防任務,而且對地對海攻擊搜尋、鎖定目標也更困難,因此配置兩名飛行員,一人負責飛行,一人操控武器攻擊

    第三,殲11D的前輪起落架應該與殲11B一樣採用單輪,而殲16由於加強了結構,以及加大了外掛荷載,因此前起落架採用雙輪;

    第四,殲11D的雷達罩位置採用與殲10C類似的傾斜一定角度的雷達罩,而殲16仍然採用常規雷達罩。而且兩者的雷達雖然都是相控陣雷達,但是效能上有很大的區別,殲16注重對地、對海搜尋,抗地面雜波能力更強,而殲11D這種空優戰機面對的是乾淨的天空,也就不需要這方面的功能。

    第五,殲16在殲11基礎上,在機翼兩側各加設了1個掛架,提高了掛載能力,而殲11D在掛架上應該和殲11B類似。

    第六,殲11D和殲16都在左側加設了半埋置式的伸縮加油管,IRST紅外系統也都像右讓了一個位置出來,這一點兩者是類似的。

    以上便是殲11D和殲16的區別,可能還有不全面的,希望各位看官補充!

  • 6 # 雲山珠水2018

    殲11D主走以空戰格鬥殲滅敵機科技系列,而殲16主走以對地對海目標通用攻擊科技系列,兩者只有蘇27氣動佈局血緣關係,但主攻發展科技側重點使用任務職責不一樣

  • 7 # 五嶽掩赤城

    殲-16是剛需,而且他是在殲-11BS基礎上改進的戰鬥轟炸機,而殲-11D是試水魔改

    先更正你的一個人錯誤觀點,殲-16並非仿製蘇-30MKK。雖然當初我們因要求分歧自行改進生產殲-11B,而跟俄羅斯一度鬧翻。但並沒有徹底撕破臉,蘇-30MKK並沒有被下手,殲-16並非是蘇-30MKK的逆向仿製,從掛點位置、垂直結構等外部特徵來看,他是在殲-11BS基礎上自行改進的,與蘇-30MKK沒有關聯。

    蘇-30MKK最明顯的外部特徵是他的垂尾頂部是平的,沒有切尖處理,因為蘇-30MKK加厚了垂尾,在裡面設定垂尾油箱以增載入油量,垂尾強度因此也得到加強,不再需要切尖處理。

    殲-16並沒有進行類似處理,還有掛點也比蘇-30MKK少了一對,他實際上是殲-11BS戰鬥教練機的基礎上修改而來,與蘇-30MKK沒有直接關係。

    殲-11A是完全俄羅斯授權生產的蘇-27SMK,但是這種前蘇聯晚期的航電水平已經連主流三代機都不如,F-16C/D都比他強多了,嚴重製約了其戰鬥力。然而在與俄羅斯談升級的時候分歧太大,俄方要求以他的為標準為主,使用俄製武器,最終談崩。我們自己按照我國航電和武器標準修改出殲-11B,可以說是達到通常意義上的第四代戰鬥機水平。

    蘇-27SMK/殲-11A的可憐型座艙電子水平

    殲-11B的座艙,逼格完全不一樣

    但是改進升級的道路是不會停止的,更何況蘇-27是個非常棒的戰鬥機平臺,前蘇聯時期的材料水平、加工工藝以及航電水平遠沒有開發完其應有戰鬥力。作為一款機內載油比F-16、殲-10的空重都還多,機動性和靈活性卻絲毫不亞於F-16這種輕型戰鬥機。所以繼續升級挖掘蘇-27平臺潛力完全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殲-11D作為殲-11B的下一步改進計劃自然而然的出爐了。

    殲-11D外掛上區別並不明顯,雷達罩因為使用AESA雷達進行了調整

    至於殲-16,則是我國空軍苦重型對地攻擊機型太久了。殲轟-7飛豹難堪大用,墜毀率奇高,而且逃生系統是“紙糊”的,一旦墜毀必有飛行員犧牲。蘇-30MKK數量有限,而且只能用俄製武器。殲-10雖然改進,但設計基礎是純空優,航程和掛點設定都不利於對地攻擊。這些因素導致強-5五爺的生產一直持續到2012年!慘不慘?所以空軍太需要一款靠譜的對地攻擊機了。

    殲-16的航電架構跟殲-20是同水平的,這樣兩者可以更好的配合作戰,空軍想這個真的是想瘋了,不惜砸重金

    並且蘇-27平臺對地潛力也非常好,超大內部油箱在不攜帶副油箱以及空中加油情況下就有1100公里的作戰半徑,11個向前的武器掛點,可以開發出7個向前的重型武器掛點,意味著在發射導彈類武器進行對地/對海攻擊時具有極大的優勢,這對於空中優勢並不明顯的國家來說更加適用。對比下美軍的F-15E結構堅固掛載能力極強,但只有5個可以空射的向前掛點,還要考慮副油箱佔用問題,所以F-15E實戰中更多是使用炸彈類武器進行臨空轟炸。美軍的超強制空能力自然可以無視隱患,但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則並不適合。

    前蘇聯/俄羅斯一開始也非常重視開發蘇-27平臺的對地攻擊能力,前有蘇-34,後有蘇-30。所以殲-16是剛需,而且先要滿足對地攻擊效能,替換掉原先強擊機團的強-5和飛豹。2016年投產後更是開足馬力生產,增長速度相當快。而殲-11D則更多是試水,看具體魔改升級後效果而定。

    現在來看,殲-11D並不能讓空軍滿意,其效能提升幅度恐怕有限,特別是備受詬病的結構強度和飛控等領域。在與俄羅斯和解後,隨著蘇-35的東渡,殲-11D專案已基本宣告結束。但不排除殲-11D部分成果與蘇-35結合,目前俄羅斯媒體最新訊息是,蘇霍伊集團正與某國商談授權生產100架蘇-35的合同,蘇霍伊集團提供部分零部件和配件。

  • 8 # KOHOK

    從空軍購買蘇35看,空軍需求四代半空優重型戰機,原因除了不能只有中型殲10C,要有遠端重型,而且需要換掉400多架老舊殲11B和蘇27,補充重型四代機數量肯定很迫切。

    有人說殲16替代了殲11D,有一定道理,但是空優與多用途合併,是小國的省錢思路,並不適合大國境外遠端的積極防禦策略。中國部署巡航空優壓制方向都是遠離本土的防空識別區或涉外邊境,特別是東南和西南方向;這種空優任務用殲20太浪費壽命,用舔地舔海的殲16不太輕巧,只能靠殲10C掛副油箱勉為其難上了,蘇35則在高危熱點區域獨苗苗挑大樑。

    有數量需求又有作戰任務,可是空軍為什麼不採購殲11D?只有一個可能,更需要遠端低價的五代空優,四代半的數量迫切,獲得五代機的質量和數量更迫切,因為日臺印都已經獲得了五代機和四代半,還有老美的重返亞太部署的。

  • 9 # 天下布武

    從2015年開始,網路上開始流傳有關殲-11D戰機進行試飛驗證的照片和資訊,而到了近兩年,有關殲-11D戰機的研發開始“搖擺不定”,時而傳出殲-11D正在研發試飛、時而傳出殲-11D專案已經下馬,而在近期則又傳出了殲-11D正在研發的訊息,並稱生產數量已經超過5。那在殲-20和殲-16批次生產的情況下,殲-11D又有多大存在的必要呢?

    首先,殲-11D是在殲-11B的基礎上進行最佳化改進的一款重型四代半空優戰鬥機,是用來奪取前線制空權的,在定位上與蘇-35類似,所以也被稱為“中國版蘇-35”。按照相關報道,殲-11D借用了殲-20、殲-16戰機的部分技術,如有源相控陣雷達、數字電傳飛控系統等,這也將使殲-11D的空戰效能再上一個臺階。

    在定位上殲-11D與殲-16並無太多的衝突,殲-11D是重型空優戰鬥機,主要負責奪取前線制空權的,是用來延續和替換蘇-27、殲-11戰機的;而殲-16則是重型多用途戰鬥機,並帶有一些戰鬥轟炸機的“味道”,主要負責遠端對地對海精確攻擊,是用來替換殲轟-7“飛豹”的,所以兩者並無太多的衝突。

    不過,殲-11D雖被稱為四代半戰鬥機,但在第五代隱身戰機面前,只要是第四代戰機都只有被“吊打”的份,而如今周邊已擁有大量的F-35等五代機,殲-11D與之對抗並佔不到多少便宜,而且第五代隱身戰機殲-20也屬於重型空優戰機,已經批次生產,再去研發一款新的型號去批次生產殲-11D其實沒有太多的必要。

    另外,超視距作戰已經成為主流,在超視距作戰的環境下,戰鬥機已經沒有必要近距離“狗鬥”(近距離纏鬥或格鬥),所以效能單一的空優型戰機不再被各國空軍所寵愛,而兼顧對空、對地以及對海打擊的多用途戰機逐漸成了“香餑餑”,而殲-16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殲-16戰機還搭載有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還可以攜帶霹靂-12、霹靂-15中遠端空空導彈,這使得殲-16也擁有著不俗的對空打擊能力,這也是為何殲-16戰機被大批次生產的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縱然殲-11D可以採用殲-20、殲-16戰機的新技術,效能相比之前的殲-11B會有很大的提升,但在第五代隱身戰機強勢崛起的情況下,再去發展新型號的四代機已經沒有太大的必要。況且與五代機殲-20進行高低搭配,採用多用途的殲-16戰機似乎更“香”一點。

  • 10 # 鷹鴿分析

    殲-11D和殲-16都脫胎於殲-11B戰鬥機,兩者有什麼區別呢?直白點講就是,殲-11D是殲-11B制空型的魔改延續,而殲-16則是殲-11B後續發展而來的多用途戰鬥機,或者說其定位更像是殲擊轟炸機,兩者之間的區別一目瞭然。

    從作戰定位角度來看,殲-11B其本身就是一款比較典型的三代重型空優戰鬥機,我國基於殲-11B源於蘇-27的優秀氣動佈局特點,在其基礎上先後發展了殲-15重型艦載機和殲-16多用途戰鬥機。在殲-11B的後續改進中,大致有兩個思路,第一個就是延續其空優作戰效能,應用先進科技進一步提升其空戰能力;第二個思路就是借鑑美國F-15和俄羅斯蘇-27譜系多用途化發展思路,基於殲-11B成熟技術在短時間內拿出一款成熟、先進的多用途戰鬥機,從而完善海空軍作戰體系。

    基於上述兩個思路,殲-11B優先發展了多用途型號殲-16,官方也官宣其為殲轟-7的替代者;綜合各種訊息來源,在殲-16發展的同步沈飛也展開了其空優改進型殲-11D的研發工作,並有不少的測試細節照片披露出來。就在網路流傳殲-11D的時候,空軍突然從俄羅斯引進了24架蘇-35戰鬥機,隨著蘇-35的到貨,殲-11D開始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所謂的殲-11D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更換了新型雷達,機頭部位雷達罩有明顯的結構隔框重新設計的痕跡,外界普遍認為其很可能搭載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另外機體結構也有了部分調整,翼尖掛架由原來的梯形結構改成了一字型結構。其改進方向基本集中在提升制空能力上,這也是作為一款典型空優戰鬥機的特性所決定的。

    升級後的航電框架,相較原來的殲-11B將有較大的提升,尤其是提升了該型機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這對於空優作戰是極為重要的一點。同步航電系統的升級帶來的是武器裝備體系的同步升級,使得其能夠掛載國內更先進的制空武器,並能夠有效拓展其多用途作戰效能。整體上來看殲-11D改進的方向主要還是集中在提升制空作戰效能上。

    殲-16則不同,其兼顧了制空與對地打擊效能,這從殲-16服役以來的具體應用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空軍裝備的殲-16更多的還是協同其他機型進行制空作戰,除了和空軍三代制空戰鬥機規模有限的因素之外,充分說明殲-16的憑藉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新型空戰武器組合,在體系支撐下,具備不錯的超視距空戰能力。

    核心的來講,殲-11D的空戰效能指標相較殲-16會更突出一些,同時也兼具一定的多用途作戰效能;但殲-16更突出的特點是在制空與多用途作戰效能取得了一個很好的折中,既能遂行一定的制空作戰,也能在對地、對海打擊任務中發揮出無與倫比的作戰優勢。這就是這兩款殲-11B戰鬥機衍生型號最本質的區別所在。

  • 11 # 桑榆22272842

    殲十六和殲十一d都是以蘇27為版本進行研製的。殲十六注重對地,對海攻擊,提高飛機的綜合性能。殲十一d是注重對空爭奪制空權的效能。效能是以蘇35為藍本進行研製的。引進蘇35和殲20投入生產後,殲十一d的研製好像停止了!

  • 12 # 魂舞大漠

    前者被指空優版的殲-11,後者以對地攻擊為主。

    殲-16兼具制空能力,殲-11D亦有一定對地攻擊效能,二者同時出動,可謂相得益彰。同一生產架構,兩型作戰飛機,在世界大多數空軍,還沒有開啟五代機空戰的背景下,四代機當家的空軍,即可執行更多工。

    個人的判斷,殲-11D從一開始,即被定位於與蘇-35同一思路下的產物。以單座制空為主的的殲-11,是當年引進俄製蘇-27生產線的國版編號。由沈飛組裝生產,使用國產航電後,可以發射我國武器。

    網友們以此設定,繼續推進殲-11的國產化改造,使用殲-16技術,即可實現一爆款的殲-11,完成從三代到四代的嬗變,在效能上得與蘇-35並肩。有無可能呢?

    在使用需求上不得不說,有一定空間,要不然我們即不會引進蘇-35了呢。技術方面,在四代機還是我空軍主力的客觀條件下,吃透了全部蘇-27系列技術的沈飛人,打造了完全自主技術產權的殲-15和殲-16,借鑑參照蘇-35,推出國產版蘇-35,不謂沒有可能。

    有需求,有技術,似乎殲-11D的下線就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個人觀察並不是這樣。

    理想化的殲-11D,與殲-16在效能上多有重疊,特別是我空軍進入了五代機時代,有了殲-16,再在五代機上折騰,意義已經不大。

    就技術上來說,畢竟來自引進,要想做到脫胎換骨,一需要時間二要資金,時間上不允許,與其在三代機身上折騰,還不如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五代機研製之中,在成本使用上也不划算。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殲-11有與沒有,不是在兩可之間,而是並非易事。俄羅斯作為母國,研究得透透的,我們則非常需要時間。

  • 13 # 雛菊西瓜Peterpan

    殲-11D和殲-16的定位是不同的,一個是側重於空戰的重型空優戰鬥機,一個是側重於對地對海打擊的多用途戰鬥機。從表面上看二者有點像,不是帶有一定功底的軍迷可能都分辨不出來,但絲毫不影響雙方各自的側重方向。

    下面這張圖是網路上流傳的殲-11D,其實和殲-16相比很好辨認,一個是單座機一個是雙座機。因為殲-16要擔負繁重的對地對海打擊任務,所以專門設定武器和雷達操作員,也就是那個後座飛行員。這點和多用途的Su-30是一樣的。

    殲-11D和殲-16其實是同門師兄弟,很多網友覺得殲-16是Su-30MKK的國產化版本,其實這本身就是個誤區。中國並沒有取得Su-30的生產許可證和生產線,從根本上沒有國產化的基礎。殲-16真正的原型是殲-11BS,也就是雙座型多用途機/教練機,而殲-11BS又是替代原裝進口的Su-27UBK。這點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來,Su-30MKK垂直尾翼的頂部是平的,但殲-16和殲-11一樣都是斜的。從掛點上看,Su-30MKK的掛點也比殲-16多。下面圖1是Su-30MKK,圖2是殲-11BS,圖3是殲-16

    當然我們還是從任務上去分析,殲-11D是傳承於殲-11B,仍然屬於空優重型戰鬥機,只是進行了航電系統的大幅度升級,可能加裝了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數字電傳飛控並適配更多的機載對空武器。如果說任務,那麼重點就是直接參與空戰並奪取戰場制空權。至於什麼殲-11D沒有繼續走下去,可能與本身的效能也有關係,在五代機橫飛的前提下,是生產新的殲-11D還是改造現有的殲-11B就成了問題。另外進口了24架Su-35也是一部分原因,不過目前來看Su-35應該不會再進口了,所以殲-11D復活的議題也是不斷出現在網路上。

    至於殲-16,他的任務是取代飛豹、強-5這類對地對海打擊戰機,並具備一定的空戰實力,屬於重型多用途戰鬥機,類似於美國的F-15E。本身強-5就已經達到服役年限,而飛豹則只是戰鬥轟炸機,只能對地對海但不能空戰,再加上飛豹的不穩定性和逃生系統的缺陷,所以殲-16的出現直接將中國的空中打擊力量提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它的載彈量達到10噸級,也是帶彈種類最全的多用途戰鬥機,攜帶常規航彈執行轟炸任務;攜帶鐳射制導炸彈、空地導彈執行精確對地打擊任務;攜帶反輻射導彈執行壓制對方防空力量的任務;攜帶反艦導彈執行對海打擊任務;攜帶中遠端空對空導彈可以執行遠端獵殺任務;攜帶近距格鬥彈也可以執行低烈度空戰。

  • 14 # 一杯清茶182860292

    現在的蘇系列飛機都是在單座蘇27改進來的,殲11D是在國產化蘇27基礎上發展而來,殲16是在蘇30基礎上發展而來,而蘇30是在蘇37雙座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中國在繼續使用蘇系列飛機氣動外形的基礎上,基本實現了機載裝置國產化,也就是完全使用中國機載和武器系統的蘇27,與俄羅斯現役蘇系列飛機只是外形相像而已

  • 15 # 武器前沿視角

    作為沈飛的兩款基於蘇霍伊平臺建設的兩款戰機,殲-11D和殲-16備受廣大軍迷關注,那麼這兩款戰機各自有什麼樣的區別,他們孰優孰劣呢。

    首先,殲-11D的技術平臺直接來自於我國上世紀九十年代引進自俄羅斯的蘇-27戰機,由我國引進生產線生產的蘇-27戰機被稱之為殲-11,在當時的國際主流三代戰機中,蘇-27擁有優異的氣動效能和機動優勢,但在飛控航電和武器上存在一些落後,我國在完全掌握蘇-27生產技術後獨立改造完成殲-11B戰機,在航電飛控領域實現國產化。殲-11C和殲-11D是對於殲-11B的技術提升版本的兩種嘗試,最終殲-11D達到了預期目標,成為殲-11家族目前最先進的型號。在最初引進蘇-27時,多用途戰機的概念並未成熟,蘇-27缺乏對地打擊能力,而對於對地打擊有需求的人民空軍甚至不得不為蘇-27加裝無制導火箭彈。到殲-11D時,經過多次改進已經具備發射各種對地彈藥的能力,但整體上未脫出空優戰機的範疇,仍然以進行制空作戰為主要手段。

    殲-16戰機有人認為是蘇-30戰機的國產化改進,但仔細觀察發現殲-16卻完全優勝超出於蘇-30,甚至在設計思路上就與蘇-30截然不同,蘇-30是基於蘇-27系列研發的多用途重型戰機,多用途戰機與此前的戰鬥轟炸機最大的區別是,戰鬥轟炸機的空戰能力僅僅只能自保,其主要作戰方向仍然是對地攻擊。而多用途戰機既可以進行對地搭載進行對地打擊也能空優掛載奪取制空權。但蘇-30在設計之處還處於多用途戰機剛誕生的時候,尚未成熟,在彈藥通用性掛載上稍顯劣勢,在空戰效能上不及蘇-27而對地打擊也不如蘇-34。而殲-16則結合了殲-11和蘇-30的優點,又參考了引進的蘇-35戰機,其空戰能力甚至與先進的蘇-35不相上下,與殲-11D不遑多讓。為對地攻擊準備的重型掛架也可以搭載遠端空空導彈,成為空中防空陣地。而對地打擊時,其威力更是對得起炸彈卡車這一美稱。

    總的來說,殲-11D是原生殲-11系列的最終產品,是一款優秀的戰機,但殲-16則是整合了整個蘇霍伊系列的集大成者,因此殲-16自然更勝一籌。

  • 16 # 國平軍史

    殲-11D,說是換裝了新型相控陣雷達,於2015年4月29日成功首飛,機身編號為“D1101”,這個有網路上的圖片為證。

    此型戰機,是在殲-11B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翼尖掛架從殲11B的梯形掛架,改為了常規的一字型掛架,能外掛霹靂-10高機動效能的近距格鬥空空導彈。

    此外,殲-11D的發動機換成了第606所研發的國產渦扇-10“太行”發動機,取代了原俄製AL-31發動機,採用大推力涵道比以及全數字化控制系統,最大推力超過了12噸。

    網路上幾乎所有推文都說包括電子系統和機體最佳化和升級的殲-11D儘管研發且首飛成功,卻並未裝備我空軍殲擊航空兵旅,此專案被指已經於2017年4月4日下馬,具體下馬原因都語焉不詳,原型機僅作為技術儲備而已。

    殲-16,是國產殲系列戰鬥機中,僅次於殲-20隱形戰鬥機的存在,是所有非隱形戰鬥機中作戰能力最為全面且戰力最強悍的多功能戰鬥機,已取代殲轟-7A“飛豹”戰鬥轟炸機在軍中的地位,成為空軍對地打擊的絕對主力。

    在非隱形戰鬥機的外殼下,殲-16卻裝備了隱形戰鬥機上的主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以及其他先進的航電裝置, 能同時識別攻擊多個目標,具備遠距離超視距空戰能力和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

    殲-16擁有12個外掛架,最大掛彈能力高達12噸,超過了專門研發用來實施對地打擊的殲轟-7A“飛豹”戰鬥轟炸機最大9噸的載彈量,被譽為空中“炸彈卡車”。

    非常難能可貴的是,殲-16不僅具備強大的對地(艦)打擊能力,而且空戰能力也屬於一流,是真正的既能戰鬥又能轟炸的戰鬥轟炸機;而殲轟-7A“飛豹”儘管被命名為“戰鬥轟炸機”,但其戰鬥能力卻非常差,不具備和其他戰鬥機進行格鬥的能力。

    殲-16則是一架多用途戰鬥機,不僅制空效能優異,對地(艦)打擊也非常強悍,成了我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已與殲-20隱形戰鬥機搭配使用,在實現優勢互補的前提下,發揮各自作戰效能的最大化。

  • 17 # 123觀察室

    殲11D和殲16都是中航工業沈飛的產品,它們的效能和成飛的殲10C一樣,都位居四代半的水平,只是殲11D和殲16都是重型戰機,對殲10C這樣的中型戰機構成了一些方面的基礎優勢,但總體來看,重型戰機和中型戰機是共存關係,誰也無法從根本上取代誰。但是,殲11D和殲16之間則比較尷尬,雙方都是重型機,而且都是殲11B戰機的深度改進機型,將它們同時列裝的話,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二者之間很多定位都存在“重疊”,少許的差異也是本身定位的關係,並不能說明什麼。

    殲11D戰機是一款側重空優的戰機,而殲16戰機則是側重於多用途。單純從制空作戰來看,殲11D戰機優勢更大,但殲16同樣不俗。但如果到對海打擊,對地支援和電子戰能力等諸多方面的話,殲11D戰機則有些吃力。此前,外界對殲11D戰機的評價是,這款戰機裝備了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飛控程式碼編寫和整體設計和裝置的安裝,都是側重機動性和空戰而展開的。對於複雜的多用途作戰任務,它兼顧不足,殲16戰機雖然犧牲了部分機動控制能力,但是獲得了優勢的多用途能力,雙座設計的殲16在複雜的多模式戰場上,都能比單座的殲11D發揮的更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殲11D戰機是殲11B傳統思路的“終極型號”,也是蘇27家族空戰能力最強的一款,蘇35戰機雖然被譽為是俄系蘇27最強,但是面對華系的殲11D和殲16,還是顯得太嫩。

    但是,過於強調機動性和空戰的殲11D也為自己的失敗埋下了伏筆。誠然,它作為國內空戰能力僅次於殲20的空優機,它的表現的確很強悍。但是,它卻不符合超中國空軍乃至海軍航空兵的未來發展。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欠缺的機型是多用途戰機,空戰雖然也會強調,但這只是次要一級的考量。殲11D的空戰強悍表現在自己空中格鬥時,能夠發揮更大的機動能力和加速度,控制曲率也比殲16更為強悍。但是殲16戰機也有自己的“制空殺手鐧”,它獲取制空的手段就是趁著對方立足未穩,攜帶遠端打擊彈藥,直接把對方的“機窩”給炸了。沒有了空戰最基礎的地勤條件,對方戰機也就無法升空,制空權也就順手落入了我方手中。當然,這也輸出為什麼弱一級的殲16能夠獲勝的根本原因。和殲11D一樣,殲16也是從殲11B的基礎上衍生改進而來的,但是二者的思路卻沒有重合。可以說,殲11D的失敗並非是自己的原因,而是它的定位已經不符合解放軍現階段的發展需求,如果是放在過去,殲11D必然會是我們最需要的機型。

    解放軍在制空需求最迫切,體系作戰能力幾乎為0的時代,制空只能依賴於少量的蘇27和蘇30,後來的殲11A和殲11B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壓力,但還是有所不足。這裡的不足,表現在我們的體系作戰建設上,還無法達到歐美那樣的水準。後期,解放軍的作戰體系構建完善,對戰機的需求也從制空改為了多用途。沈飛之所以在多用途戰機需求迫切的時代仍舊推出殲11D這一方案,也是想給解放軍“留備份”,萬一空戰體系在戰鬥中消耗嚴重,多用途戰機無法獲得戰場制空權時,殲11D這樣的制空機也就有了自己的發揮空間。相較於殲16,殲11D對體系的依賴更低,如果是與外軍先進戰機在陌生空域展開對抗的話,殲11D的表現必然會強於殲16戰機一頭。只不過遺憾的是,殲11D生不逢時,現如今的解放軍作戰體系,已經能夠確保多用途戰機發揮完整戰力。即便是到了體系網路被打亂的地步,那也意味著對方的作戰體系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環顧全球,真正能夠做到將解放軍作戰體系完全打破的,除了美軍尚有可能之外,其它國家包括俄羅斯,都是沒有這個機會的。而美軍即便是打破瞭解放軍的作戰體系網路,那也意味著它的體系網路也已經被打破了。在這種“互相傷害”的情況下,殲16戰機多用途的功能,反而還是要比殲11D更好。

  • 18 # 文忠入道

    如果是區分同為雙座的bs和16

    第一點,先看翼尖掛點,11bs的翼尖掛點是為了發射霹靂8的梯形掛點,而16的翼尖掛點則是發射霹靂10細長的梭型掛點。

    第二點,bs前起落架是單輪,16則是雙輪

    第三點,bs的駕駛艙前方沒有空加油管,16有可伸縮式加油管

  • 19 # 煤電老兵

    區別用一句話概括:殲11D是對標蘇35的單座空優戰機,殲16是對標蘇34的多功能雙座戰機、側重對地和對海。

  • 20 # 海事先鋒

    殲-11D戰鬥機就是一次戰機科技的小嚐試,是沈飛對於趕超蘇-35S戰機的一次”倔強嘗試“,他對標的就是蘇-35S,想要搞出一種空優戰機。殲-16戰鬥機則是空軍的“心頭好”,是空軍夢寐以求的多用途戰鬥機,他擅長縱深打擊、遠端制空,機動能力強,是中國空軍在殲-20數量不足的情況下,重要的補充力量。

    圖為殲-16戰鬥機。

    說起這個殲-11D,就不得不提中國此前進口俄羅斯的蘇-35S戰鬥機。話說這蘇-35S戰鬥機,效能了得,在中國已經10年沒有進口國外武器的情況下,硬是在2018年買來12架。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並不是我們自己的戰機技術不行,也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夠戰勝蘇-35S的戰鬥機,而是為了避免技術上的“閉門造車”。

    圖為試飛中的殲-11D戰鬥機。

    因為眾所周知、大可不必明說的原因,中國在國際上,目前只能從俄羅斯買到比較先進的武器,而俄羅斯的武器現在又不是特別的先進。如果我們不去買俄羅斯的先進武器,只是自己根據自己對未來戰爭的理解、對軍事體系發展的認知、對國際武器發展趨勢的判斷來研發武器,那難免會走上歪路,難免陷入“閉門造車”的尷尬,即便是我們技術再怎麼先進,也會在缺少對外交流的局面下,出現武器發展目標的偏差。

    為了避免這一狀況,中國從俄羅斯進口了12架蘇-35S戰鬥機,這12架戰鬥機雖然不一定就比我們自用的戰鬥機強多少,但是足以告訴我們,其他軍事強國對於四代半戰鬥機的理解和設計是怎麼樣的。殲-11D和蘇-35S的引進是在同一年,就在這一年,殲-11D以獨特的”傾斜陣面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特點出現,很多人以為,這款名為殲-11D的戰鬥機,會是中國新的戰機型號,並且加入現役。

    圖為高原測試中的殲-11D戰鬥機。

    但是,殲-11D最終並沒有服役,而是在多次試飛和測試,甚至進入高原地區進行測試後,選擇了停止發展,同時,中國還啟動了殲-11B戰鬥機重啟型的生產,把一些殲-11D上驗證過的技術運用到殲-11B重啟型上。殲-11D從前到後都像是一次對於新技術的探索,而不像是一個嚴肅的戰鬥機研發設計專案。殲-11D戰鬥機上出現的有源相控陣雷達、14噸大推力WS-10B發動機、新型複合材料等技術,都被應用到殲-16和殲-11B戰鬥機上。

    殲-16卻不同,研發殲-16戰鬥機是空軍的剛需。殲-16最大的特點就是適應遠端作戰,而且掛載能力較強,這意味著殲-16本身就具備遠端、縱深作戰的能力。因此,殲-16成為了一種攻擊性的戰鬥機,空軍還為他專門配備了電子干擾吊艙,這樣他就可以在電磁壓制的掩護下,實現對敵人縱深目標的攻擊。同時,還可以攜帶YJ-91反輻射導彈等武器,對地面雷達、防空裝置進行專門壓制打擊。

    圖為殲-16戰鬥機。

    殲-16可以攜帶YJ-83反艦導彈、LS-6精確制導滑翔翼炸彈、鐳射制導炸彈等武器,執行對地面目標的遠端精確打擊任務,這都是他的特長。但是在特長之外,殲-16又是一種優秀的遠端空戰戰機,雖然作為雙座重型戰機的殲-16,在近距離格鬥中不是那麼靈活,但是在超視距距離上,他就是空中的巡洋艦。

    他使用了低可視塗裝,全身灰色,目力難以發現。他使用了電子戰吊艙,能夠實現對空中戰機發現距離的壓制,有效縮短敵機對他的發現和攻擊距離,而殲-16自己本身又裝備了大孔徑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實現對戰機目標近200公里的遠端發現,其配備的一種長達7米的空空導彈,可以在250-300公里的遠端距離作戰,甚至可以直接攻擊預警機、偵察機等敵後支援類飛機。

    正是因為殲-16比殲-11D更加符合空軍的要求,也擁有更加完善的能力,因此被空軍迅速投入量產,目前以大約每年40多架的速度生產,截止2020年,有超過60架殲-16交付空軍,規模已經算是很大。而倔強的殲-11D,則停止了發展,從此,中國在空戰為主的重型戰機方面,徹底進入了第五代戰機殲-20為主,殲-16為輔的時代,殲-11B和殲-10的一系列改進型,都成為從規模上進行補充的戰機。也只有殲-16,才有足夠的技術基礎和殲-20配合作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有沒有經常因為婆婆,和自己老公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