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6載春秋

    家長教育態度不一致主要表現在:

    對男孩女孩教育態度不一致,對男孩一般比較苛刻,對女孩比較寵愛。

    對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態度不一致,比如喜歡和別人的孩子比較,自己做的好沒什麼,做的不如就會批評。

    時間不同態度不同,比如同一件事在時間前後會導致家長態度不同,

    場合不同態度不同,比如在很多人面前父母會放縱你一點,但是在家同一件事就會很嚴厲。

  • 2 # 種豆南山9

    我感覺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跟我們長期的封建思想約束有關,大部分家長存在著這種思想,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認為孩子是整個家族的希望,所以有時常把整個家族的重任,壓到了孩子稚嫩的肩上,讓孩子從小從思想上倍感壓力。而忽略了孩子個性的培養。

    另外中國家長的認識是。學習好,考上好大學,是孩子和整個家族唯一的希望和出路。其實這種思想非常的偏執,片面的強調了孩子上學的作用。所以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的是上學的目的是為了以後能有更多的選擇,但不是唯一的出路。

    最後我想說中國式教育,教育的精髓應該是讓孩子個性充分展現出來,而不是眼睛只盯在成績上。

  • 3 # 體驗與思考

    這種缺乏表現在:

    第一、愛的錯誤

    現在,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對孩子的愛是極盡所能。一家兩代人,圍繞著一個孩子轉,不捨得讓孩子吃一點苦,不捨得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幾乎是,只要孩子高興,怎麼樣都行。卻從來不去思考,孩子長大,總要走上社會,自己培養出的孩子,能否順利走上社會,能否正確應對在社會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所有的孩子,都認為自己是公主 ,是王子,所有的人都應該圍繞著自己轉,所有的人都應該唯自己命是從,因為他(她)們從小到大,都是這個樣子的。可是現實呢?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都是自私的,甚至是充滿暴力的,語言的暴力,行為的暴力。真的不知道,這一代孩子要經歷什麼樣的磨難,才能改變原來家人造成的錯誤觀點,真正適應社會。

    第二、違背教育規律

    孩子的學習,是遵循由淺顯到複雜 ,由低階到高階,循序漸進規律的。可是,有的家長,急於求成,超前學習,幼兒園學習小學內容,小學輔導初中的,初中輔導高中的。讓孩子過多的感受到力不能及感,過早的感受到挫敗感,從而產生厭學,自卑等不良的內心感受。

    有一個案例,九歲的女孩跳樓自殺:

    這句遺言: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我們家長從中能悟出什麼來?能否給還在繼續著錯誤的家長以警醒呢?

    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讓一些家長做出了超前沒底線的事情。早教機構的早教,甚至早到了出生後的幾個月,家長也不惜花巨資,對孩子進行早教。更有那麼多家長,無論孩子有沒有天賦,都送去上舞蹈、美術、鋼琴等各種各樣的輔導班,讓那麼多的孩感到無盡的壓力,感到不能呼吸的壓迫感。家長過高的期望,壓垮了一個個內心稚嫩的孩子。青島十五歲女孩,勒死自己年僅四十五歲的母親,細思過程,我們又會明白什麼道理呢?如此痛心的悲劇,又能警醒了多少家長?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科學教育觀點,現在有多少家長能認識到這個道理,能對自己的孩子從實際出發,科學施教呢?

    第三、違背孩子成長規律

    孩子的成長,有三個明顯的逆反心理期,處理不當,後果很嚴重。網路中的一篇文章歸納:

    這樣的內容,網上隨處可查,有多少家長主動去了解,遵循規律恰當的去教育孩子。有的出現了血的教訓,也沒有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現在是疫情之後的開學季,有多少個孩子跳樓、溺水而亡,這些孩子年齡大多在五六年級到高中一二年級段,正是處在第三逆反心理期,也是最危險的一個逆反心理期。他(她)們處在外表堅強,內心脆弱;外表成熟,內心幼稚;外表平靜,內心激烈的危險期。有多少家長真正瞭解他(她)們內心的矛盾、痛苦,適時給他(她)們以幫助,解救他(她)們於危險之地。

    那麼多的家長,每天都在刷手機,卻不知道去了解怎麼教育孩子,去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懵懂中進行,盲目中施教,孩子處在以愛的名義而實施的傷害中,卻完全不自知。

    急切呼籲,由教育主管部門,有計劃有步驟的組織“無證駕駛”的家長們,培訓家長的教育知識與技能,築牢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家長教育為本的固本根基,讓我們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道路走的更加堅實。

  • 4 # 臨流濯足

    應該說,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多數家長都具備了教育孩子的正確認知。有了正確認知卻不一定能夠按照這個認知去做。

    能夠真正按照這個認知去做的,少之又少,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是知行脫節的問題,這就是“知易行難”的問題。

    家長都知道,不能夠溺愛孩子,可是又有多少家長在溺愛孩子呢?

    家長都知道,要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可是無形中卻培養了孩子好多壞習慣。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知道怎樣教育孩子,卻不一定能夠教育好孩子。

    舉個例子:家長都知道要教育孩子愛勞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可是又有多少家長能夠培養起孩子良好的勞動習慣呢?

    新的課程標準,把勞動教育納入必修課,可見勞動很重要,家長也認識到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很重要,勞動意識很重要。

    但是,很多家長卻很少讓孩子參與日常的家務勞動。打掃衛生,洗衣做飯,甚至許多孩子上高中的時候,還自己沒有洗過衣服,難道家長不知道要讓孩子從小養成勞動習慣嗎?家長是知道的,可是認為孩子洗不乾淨,認為孩子洗衣服耽誤了時間,所以就沒有讓孩子參與勞動,勞動習慣也就沒有培養出來。

    再比如家長,希望孩子擺脫“手機控”,不要整天沉迷網路,沉迷遊戲,可是很多家長自己卻整天抱著手機,一會兒看個小影片,一會兒讀個電子小說,家長並沒有做好不玩手機的表率,並沒有做孩子讀書的表率。

    所以說,教育孩子正確的認知只是第一步,這一步距離教育好孩子還有很大的距離。因為孩子不是看你怎麼說,而是更多的看你怎麼做。

    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做”永遠比“說”更重要,正確的行動比正確的認識到更重要。

    你的關注是我前進的動力。

  • 5 # 御貓老師

    從事幼教行業多年,我見過很多希望把孩子打造成全方位小天才的家長們。

    他們把孩子每天、每週、每年的計劃都安排羅列的滿滿當當,簡直是一場毫無浪費時間的造星計劃書。

    可是,他們恰恰不會明白,在這種一項項解鎖技能的學習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未必能在長大後記得或感謝他年幼時候辛苦學來的技能。

    這些缺乏平常心,相互攀比,對孩子期望甚高,卻不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按照自己所希望去強迫孩子學習各種技能,盲目追求提前學習,超前學習,讓孩子死記硬背詩詞歌賦,並且以此炫耀的家長們,

    我溫馨提示一句:

    讓孩子去學他該學的東西,做他該做的事情,還孩子一個真正擁有幸福和快樂的童年吧。

    寫字,鋼琴,畫畫等等技能,對孩子重要嗎?

    重要,但是真的是我們在孩子成長階段該幫他掌握的“技能”嗎?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技能是孩子必須掌握的

    我會對小朋友們說:

    孩子,在遊戲中去學習,在交往中去成長吧,

    勇敢地去探索大自然,並且敬畏大自然吧;

    我會對家長朋友說:

    多帶孩子體驗一下社會的生活,

    教會他樂於交往,理解他人,接納自我吧,

    教會孩子遵守世間的規則,教會孩子勇敢地面對挫折吧。

    作為一個幼教工作者,必須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幫助他們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勇敢探索和樂於想象的學習品質。

    而家長則應尊重幼兒自身的興趣、需要與獨特的學習方式,支援和引導他們主動學習探究。

    所有忽視幼兒學習品質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

    孩子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才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

    【更多育兒知識每天更新,請輕輕地點我關注吧】

  • 6 # 秋水映紅塵

    其實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只是以前會把更多的信任放在學校,放在老師身上。現在最無奈的是對教育外行的家長更喜歡對內行的教師指手劃腳,才更多地暴露、甚至是放大了這個問題。

  • 7 # 畫畫的阿緣

     心理方面,包括有效溝通、權衡、適時激勵等。有的家庭,最困難的問題就是如好良好地與孩子溝通。不管家長在外面是什麼身份,總經理也好,幹部也好,在孩子眼裡,你只是父母,你說的話,孩子很可能不聽、不信,你跟孩子沒法溝通。溝通這一塊是需要提前做工作的,否則你只能看著孩子往錯誤的方向走卻無法阻止。

    如果不解決好溝通問題,最後完成的志願方案總會是不如人意的,而受影響的最終也還是落到孩子身上

  • 8 # YAO大神

    你的問題大神答,答得不好莫笑話。@學浪計劃#

    家長是不是普遍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確認識?大神斬釘截鐵告訴你是。為什麼?因為教育孩子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很多培養孩子的方法來自於生活,更需要家長要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做保障。不要看那些專家巴巴的一講一大套,給他一個孩子教育,也能氣哭他。教育是作為每個父母必須承擔的責任,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終身。那麼到底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呢?下面這五種方法是最基本的,你若能夠明白,相信對你教育孩子事半功倍,不用頭痛和抓瞎。

    1、自始至終當孩子的好朋友

    動物都愛護幼崽,人人更都會愛孩子,作為每一個父母愛孩子是我們的天性,一份自豪,一份責任。尤其在培養孩子的日日月月中,家長要始終做孩子的玩伴和大朋友,不得以高高在上的身份去命令孩子,這樣給孩子的感覺是,他只能聽命於你,他覺得你不是他真正的朋友。也就會造成隔閡。你難於瞭解孩子的內心深處,自然沒發更好的教育孩子。

    2、著力培養孩子的自信

    誰都知道,自信是人生一重要支柱,沒自信的孩子,什麼事也做不好。而有自信的孩子,總會想方設法去克服困難,完成任務。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給予孩子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支援、更不是幫孩子規劃好人生未來道路,而是給孩子充分的自信和鼓勵!鼓勵孩子是家長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每當孩子有一些進步,都要適時鼓勵,告訴他你一定能行,而不是對孩子說:“你就是不行,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等等這些話來摧毀孩子的自信心。每位家長都應牢記:孩子的勇氣和自信是被鼓勵出來的,而不是在否認孩子的行為中建立起來的。太多的否定,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的。

    3、儘可能多的陪伴

    任何人都受怕孤獨的,老年人怕孤獨寂寞,小孩子更是,孩子出生後,如果他的成長過程中處在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那麼他就會孤獨、無助、沒有安全感。家長只有儘可能多的陪伴他,讓他知道父母時刻都在自己的身邊,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家長都會幫助他的。有了這種無形的依靠,孩子就會放鬆下來,否則,他會漸漸產生恐懼感、對人生充滿迷茫,也就沒有辦法健康成長。

    4、明辨是非很重要

    孩子太小,很多事是沒有分辨能力的,只憑自己的喜好做事,一個行為是對的還是錯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長在日常生活要告訴孩子哪些是對的,對的可以做。哪些是錯的,錯的就要改正,家長要客觀地幫助孩子分清是非。實際上確認是家長幫孩子培養價值觀的一系列過程。可惜的是,很多家長溺愛孩子,不管是非,只要孩子要的,就會滿足,即使不應該滿足的。孩子的是非觀從小就歪曲,以後難以成才。

    5、教育方式要靈活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幾乎是千篇一律,死板古怪的,一點也不會變通。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說過:“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用50種方法去教一個孩子,看他最適合哪一種,但是我們往往用一種方法教50個孩子。”

    家長明白了吧?五十種方法教一個孩子,而不是一個方法教所有的孩子。時代在變,孩子也會變大,你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得變,家長也要學,一生不停的學,才會培養出更好的孩子的。

  • 9 # 化學君閒談

    家長是不是普遍缺乏教育孩子的認知?

    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個人認為,家長並不缺乏教育孩子的認知,而且實施過程中出了問題,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一,對自己的孩子認識不清

    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但是,實際上自己的孩子可能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一般孩子,而不是天才。悟空問答裡就有過這樣的問題“平庸的家長為什麼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孩子一旦成績不好,立即給他/她報一大堆補習班,一聽素質教育,就給孩子報鋼琴繪畫舞蹈足球藍球羽毛球等等訓練班。孩子本來就學習不太好,還去分散他的精力,學習成績能提高嗎?再有,考慮過孩子的興趣了嗎?如果孩子不喜歡,逼他去學習,能有好效果嗎?所以,家長需要及早認識到,並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一個普通孩子。

    有些家長,在孩子很小時就每天灌輸一些關於成功的雞湯勵志故事,聽得多了,再對比自己,孩子反而沒有了自信心,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二,對孩子寬嚴過度

    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於寬鬆,認為孩子還小,大了就好了,對孩子的錯誤不能及時批評指正,這方面對孩子的成長危害太大,現在的熊孩子屬於基本屬於這種情況。對於孩子犯錯,很多情況屬於“無知無畏”,家長必須“及時”批評,我在這裡特意強調及時二字,因為如果不是及時的話,批評的效果大不一樣。而且,批評時必須就事論事,切忌套話和翻舊賬,孩子們反感這方式。同樣,對孩子的表揚也要及時和適度。另外,批評的時候儘量給出正確的指導,也許下次孩子就知道怎麼做了。

    另一些家長恰恰相反,對孩子過於嚴厲,對不對就批評,比如孩子的時間安排,精確到分鐘,其實大可不必,給孩子一個適度的範圍,只要在這個時間範圍內完成就可以。比如批評孩子不分場合,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反而不好。過於嚴厲,可能造成孩子性格偏激、固執、懦弱和壓抑。

    三,缺少對孩子的專心陪伴

    孩子需要陪伴,但是,許多家長並不能做到專心,陪伴孩子時家長要進來不要玩手機或做別的事。可以多陪孩子做一些完全沒有目的純粹“玩”的事,一起討論一些事,比如學校發生的事,新聞等,什麼話題都行,相互平等交流,交流中尊重孩子的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

    四,適當帶孩子一起勞動或家務

    適當鼓勵甚至獎勵孩子勞動和做家務,既能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也能使孩子的生活技能得到鍛鍊。允許孩子在這過程中犯錯,我一直以為,孩子在父母身邊時犯錯的成本最低。

    五,做孩子的榜樣

    雖然在學習上家長可能做不到,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尊老愛幼,遵紀守法,時間觀念,行為習慣,待人接物等等方面家長要做出榜樣。

  • 10 # 正氣華章

    我認為大部分的中國家長是。

    在中國,多數家長都在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教育著孩子,根本不去想孩子需要的是什麼,一個孩子長大成人需要的教育是那些方面。所以中國的孩子們基本都是在不全面甚至不正確的教育環境里長大的。

    我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最起碼應該做到的教育有:

    一、多陪伴

    任何人都是恐懼孤獨的,尤其是幼兒,缺少家長陪伴的孩子,就像剛栽下的小樹缺少澆灌一樣,內心乾涸,無處吸收水分。

    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中國農村的大部分人都進城市當了農民工,最早是男方,現在男女雙方都在外打工的也不是少數,把孩子留給家鄉的老人看管,對教育孩子基本上是放手不管,認為給吃給喝,長大就好,保證不碰著不傷著就行。孩子的整個童年就是孤獨的。

    而在城市,年輕人拉扯孩子的過程基本分兩類,一類是經濟小康的家庭,雙方家長裡交替出來一個老人,住在他們家裡,白天陪伴孩子做家務,晚上他們下班回來陪伴孩子;另一類是經濟富裕的家庭,僱個保姆,白天照看,晚上他們下班,親自照看,可不管是哪一類,都避免不了只給孩子洗洗涮涮,喂吃喂喝,從來不捨得用他們刷手機的時間來盯著孩子的眼睛,看看他內心裡想什麼。

    二、不溺愛

    也有不少家庭,雙方父母都是高知甚或加高幹,這樣的家庭,對孩子甚為重視,親呀蛋呀,從一開始的重視,漸漸演變成對孩子的溺愛,要什麼給什麼,幾位家長還恨不能上天摘星星,不能入海取龍鱗,逐漸使孩子的心裡,形成世界是我的,人人都是受我驅使的,為我服務的理念。諸如李天一,諸如“我爸是李剛”……

    三、明是非

    家長在陪伴的過程中,要透過大大小小的事情灌輸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是錯誤的,什麼事是不可以做的。就像小樹的成長,需要吸收養料和水分一樣,把人世間的美醜辨別、是非標準一點點的澆灌給他,等他融入社會時,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學歷,女孩子15年就工作了,只做過美容和電話銷售,好迷茫,還能做什麼其他工作,怎麼去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