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anglaiming
-
2 # 正地山
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這個現象,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就是從眾心理。毛主席教導我們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
3 # 偉揚小站
從眾心理對個人的發展是否有害呢?
什麼是從眾心理?人類千百年所演化的做決定的重要依據。
在祖先那個年代,人類以打獵和群居作為重要的保命生存手段。如果一個人特立獨行的話,會被視為不合群,從而被群體所排斥甚至拋棄,而在那個生存條件極其艱苦的時代,被群體拋棄,就意味著死亡(因為個人是很難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存活的)。
這一點即使是現在也是一樣,比如:
(1.)在學校被同學們孤立沒有朋友;
(2.)工作之後,被領導和同事所排斥。
這些依然會對一個人的內心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幾百萬年的發展,追尋多數人的選擇,已經成為我們根深蒂固的依據。這會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即使這個選擇是錯的。
比如:
(1.)買東西,當我們不能確定這個東西,該不該買或者好不好,我們就會去看有多少人買同樣的東西,買的人越多,我們就越放心;
(2.)去找飯店吃飯,我們總是會去一些人多的餐廳,我們會覺得這麼多人吃,味道肯定特別好;
(3.)生活中每當我們拿不定主意的時候,我們都會去參考別人的決定,來獲得一份安全感。
這樣做的好處是:1.多數人的選擇,是大家抉擇、嘗試之後的結果,一般的情況下都是對的,跟大家保持一樣,可以省去我們很多的精力;
2.“安全感”是我們很重要的一種內心需求,跟多數人保持一致往往能夠帶來內心的“安全感”;
這樣做的壞處是:1. 商家已經越來越精通從眾心理的運用,很多時候,我們買東西,以為買的人很多。其實是商家營造出來熱鬧假象;
2.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大眾的選擇更多的是趨於安全。所以,如果是在企業發展等預測類的事情上,大眾的選擇往往只會止步不前;
3.我們選擇跟隨大眾的選擇,很多時候,也是出於本能的“獵奇心理”,想要去看看這麼多人選擇的東西,到底好在哪。
那該怎麼取捨呢?1. 嘗試思維
2. 綜合考慮,
不能一意孤行,也不能全聽大眾的,將所有的考慮結合在一起,在作出屬於自己的決定。
總結來說:從眾心理是我們的本能,但剋制本能用“嘗試思維”和“綜合考慮”等更理性的方法來做決定,是我們在今天這個時代更好的方式。
-
4 # 澗溪VX
從眾心理對個人發展是否有害?從眾心理對個人的發展有兩個方面,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
從眾心理的積極作用。它是個體社會化的基礎,它有助於形成和維護群體的規範、秩序和價值。對一個人養成良好的習慣,遵守法律和道德、社會善良的風俗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從一定意義上說,從眾有利於集體的建設,有助於集體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一些非原則問題上,能順從他人,容易找到共同的語言,增加相互的瞭解和信任。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和誤會。而孤僻、“不合群”“我行我素”等不從眾的人一般人緣都不會太好,被視為“奇葩”,難以融入集體和社會,對個人性格的形成和能力的發展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想想看,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孤芳自賞,自以為是、趾高氣揚,遭人嫌棄和厭惡。
從眾還可以避免固執己見,“鑽牛角尖”。固執是非理性的,是聽不進他人正確的建議、意見。能從他人角度考慮,從大局著想,虛心接受他人合理的意見,包容他人的不同。有助於不斷認識和完善自己。
從眾心理也有消極作用,主要表現:
(一)從眾心理容易使人形成做事無主見,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現象。盲目從眾會讓人盲目缺乏理性,可能會做出十分錯誤的事情。例如,盲目追星,往往使人失去理智,把偶像作為自己的精神依託,生活在一種幻想世界中,導致心理失去平衡,產生嚴重的心裡問題。還有不少青少年盲目追求高消費,穿看打扮追求“名牌”,認為這樣才能符合社會潮流。造成虛榮心澎脹和攀比之風盛行,既浪費了金錢,又不利於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同時,從眾心理作為一種思維定勢,許多時候,大家在明知一件事情是違法或犯罪的時候,一個人可能不會去做,但是如果一群人中有人做了,並且在當時只能看到得益而沒有產生相應後果的時候,他們之間就會相互感染,爭相模仿,產生“法不責眾”的心理,從而造成很大的社會危害性。
(二)是從眾影響創新。當代社會,任何重大成果的發現,都離不開創新意識的發揮,一個人只有敢於突破常規,打破侷限,走前人未走之路,敢於創新,才能有所成就。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盲目的跟隨他人不一定會有好結果,我們的生活需要有創新。創新是一個人永不枯竭的動力,只有具備銳意變革的創新精神,才能在未來競爭之中永立潮頭。
這就要求我們做到的就是破除從眾心理,學會獨立思考。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人是想的葦草”。這告訴我們:人的生命在大自然中和葦草一樣,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東西,然而,人類的高貴和獨特之處在於思想可以讓其強大,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思想的成熟。
即要學會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觀點,敢於表達不同觀點,敢於質疑,敢於對不合理的事情說“不”,敢於向權威挑戰,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
同時應注意到,要考慮他人的感受,批判不是人身攻擊,而是針對問題的探索方案。知道怎樣的批判更容易被人接受,更有利於解決問題。就如伏爾泰所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
5 # 傻妞妍妍姐姐
從眾心理是人社會化的一種提現,它可以讓人們收到一個好處,例如讓自己更容易的讓團體接受,更好的很快的適應集體的文化,讓自己可以不用思考就能得到一個觀念認識。但是從眾心理對人也是有害處的:據說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人站在大街上抬頭看天空,過來一個人問他“你在看什麼?”抬頭的人說“我在看燕子”於是過來的人也開始抬頭看天空。有一個人過來了,進行了相同的對話,也開始抬頭看天空、最後,一群人抬頭看著根本沒有燕子的天空。
這,便是從眾心理。它指的是指的是個體在真實的或想象的團體壓力下改變行為或信念的傾向。這個心理本身沒有好壞,可是卻值得我們額外的注意。
有很多好的從眾心理,比如說去圖書館學習,因為大家都在學習,自己也投入到學習當中。
可是,從眾心理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極其可怕的東西。
比如說,12年受到反日潮流影響,不少人們做出暴力打砸日系車輛、產品、傷人的行為;受過良好教育,深信不疑自己只是在執行上級命令,做好自己本分,屠殺了無數猶太人的納粹高官艾希曼;上個世紀華人們對於知識分子的廣泛迫害.......
這些行為無一不由從眾心理造成。
是不是在生活中,常常別人在笑的時候你也跟著笑了,別人在謾罵另一個人的時候你也開始對於那個人產生了厭惡,大眾選擇的東西你也會跟著選擇,經常在做一件事情別人告訴你或者自己發現這件事情做錯了的時候,你會安慰或者開脫自己說“反正又不是我一個人這樣做錯了”。
這是因為人們在不確定的情境中,選擇從眾會降低思考/獲取答案的成本。甚至,人們不想受到群體的排擠。社會學家米爾格拉姆的一個研究得出的結論:過路人模仿一個群體抬頭觀望的百分比隨群體規模增加呈增加的趨勢。兩個三人組引發的從眾比率要比一個六人組引發的從眾比率高。三個兩人小組引發的從眾比率更高。很顯然,多個小群體的一致意見會使某個觀點更可信。
古斯塔夫·勒龐認為,在群體中,每一種情感和行為都極具感染性。他在烏合之眾中還提出群體無意識的觀點,即人們處於一個群體中做出的判斷,理性的因素產生著微乎其微的作用,而情感、本能、慾望等“無意識因素”佔著支配地位。
“為什麼人家都xxx,就你xxx?”是生活中常出現的一句話。它其實顯而易見地揭露了一個人盲從的心理,想要不出格,跟大眾保持一樣。而那些盲目從眾的人、往往有這樣的特點,他們很喜歡找出問題。一旦當他發現另外一個人跟自己有半點不一樣,他就會指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提出各種各樣的壞處。他們齜牙咧嘴、咬牙切齒、站在道德的至高處指責著與自己不一樣的人。
因此,當人們不能夠清醒地認知到自己的從眾心理,選擇跟隨群體的選擇時,常會帶來極大的危險。
-
6 # 歸零Niki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從眾心理是有害的。推薦一本書——《烏合之眾》給你啊,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探索尋找找到自己的答案。
這本書多方面、多角度地描寫了群眾心理,方便你更好地深入瞭解你所在的群體與自我的關係等等。
-
7 # 鹿隱迦南
不存在絕對沒有害的事物,所以跳出這個問題吧。你可以探究那些個你察覺到自己在從眾的時刻,內心發生了什麼?害怕一個人不合群?躲避獨自思考和抉擇的壓力?你對自己的接納和認可度如何?
回覆列表
生活中儘量不要從眾,但也分不同情況。
工作中,領導總是少數,員工是大多數,而且員工大多都可以聊到一起去。但有責任心,贏得大家一致讚賞的是少數。
朋友中,被所有人接受的人也是少數,這樣的人跟誰都合得來,不會批判他人,不會小團體或隨大波人批判少數人。
從眾要有智慧,要先分析然後保持自己的立場。最好有博愛之心,這樣做出來的選擇會更好。
但是如果帶有嚴重的偏好,偏激,也容易判斷錯,這樣的話就不如從眾了。
所以最好是先培養自己的平等心,對所有人和事先有個平等心,然後在平等心的基礎上發展利他之心。這樣確保作出的決定是長遠的,正確的。
有情緒的時候不要輕易表態,這時候容易偏激,容易找錯隊伍,從了錯的“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