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乒乓
-
2 # 騎馬寺的少年
波爾、奧恰是德國戰車“雙星”,正是由於這兩名經驗豐富的悍將存在,日本男乒也一直難以坐穩國際乒壇的第二把交椅。波爾出生於1981年,今年39歲,而奧恰洛夫則與馬龍、張繼科是同年,都是32歲。以上這幾位選手的年齡在歐洲、亞洲呈現出不同的職業特點,而中國選手能夠打到“乒壇常青樹”瓦爾德內爾退役的年紀50歲,是完全不可能的。
亞洲、歐洲職業化運動員訓練方式差異明顯,隨之也帶來不同的運動壽命。像波爾、馬龍等國際乒壇的優秀運動員,都是職業選手,但歐洲的體制及訓練理念、對乒乓球運動的理解與國乒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化。波爾、奧恰包括日本水谷隼等球員,平時都是各自為戰,訓練也要靠自己來請教練、陪練,完全是一種自負盈虧的模式。只有到國際大賽時同一個國家的運動員才短期集中配合訓練。
1.歐洲乒乓運動員,更多把這項運動當成工作。國乒的目標永遠是:升國旗、奏國歌,甚至是包攬全部的金牌為國爭光。而波爾、奧恰當然也會有這種榮譽感,只是在平時的比賽中他們把乒乓球更多的是當成一項工作來完成。國際乒聯一年有多達15站公開賽,還有總決賽以及T2聯賽等高獎金的商業型比賽。對於波爾個人的一個小團隊而言,以他的能力和成績完全是可以達到自負盈虧的。除此之外,波爾、奧恰還是歐洲各俱樂部職業聯賽爭搶的高水平選手。這些比賽的收入完全可以滿足他的正常的工作收入,乒乓球即是他們非常喜愛、熱衷的運動,又可以獲得足夠的報酬,波爾、奧恰當然希望自己的運動壽命更長久。
2.訓練方式差別大,國乒高度模式帶來更多傷病。可以說,歐洲運動員的訓練方式更加合理,波爾在採訪時就曾說過:“我一週基本上保持訓練2次,這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而馬龍、張繼科、樊振東等人幾乎每天都是大運動量的高強度訓練,如果不保持這種水準的訓練,你很難在國乒內部站住腳,波爾、奧恰由於相對競爭力較小,他們可以把訓練當成玩,而中國選手必須把訓練當成玩命,否則更新換代可以隨時上演。像女隊孫穎莎等新生代,技術先進、體能充沛,如若丁寧這種老運動員不加強體能、技術的訓練,完全就是被打得找不著球的節奏。不過,正是因為這種訓練模式,也給運動員的身體造成了巨大傷害。像張繼科就因為腰傷嚴重,有一次國乒賽後總結會,他竟是用擔架抬到會議室聽完會的。
乒乓球作為國球絕不容有失,國外運動員更多是證明個人在這項運動上的價值。中國體育與管理層的政績是緊密掛鉤的,像之前的陸元盛,就是因為重用牛劍峰而導致女隊戰績不佳而被下課,排球界蔡斌也亦是如此。當年鄧亞萍輸給小山智麗更是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乒乓球作為國球,國乒選手和教練組承受的壓力還是非常大的,而波爾、奧恰洛夫則相對輕鬆的多。
1.歐洲運動員力量突出,國乒選手更注重技巧。我們不得不承認人種上確實是有差異的,像黑人運動員在短跑上的爆發力,亞洲選手很難匹敵。對於乒乓球這種小球類的專案來說,則更側重於技巧化。中國隊的前三板速度一直是壓制歐洲乒壇的法寶,但隨著國際乒聯大球改革,速度減弱了30%,而歐洲運動員人高馬大的力量優勢完全被釋放出來。像小胖樊振東也曾有這種感受:“以前像我這種球速、力量別人很難打出來,但現在奧恰洛夫也可以打出這樣的球質,我們在和歐洲人對抗的過程中,也逐漸體會到了廝殺的感覺。”如果你不增加技術的訓練,在同樣的擊球速度、技巧的前提下,單板進攻的力量中國隊還是要遜色於歐洲選手的。像皮切福德、西蒙高茨等在中遠臺的相持能力、正反手的殺傷力也是十分可觀的。
2.國乒人才輩出競爭激烈,歐洲“常青樹”已經超越比賽榮譽。國乒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特別是對於像奧運會這樣的大賽而言,僅有兩、三人才可以拿到名額。即使是強如鄧亞萍這樣的運動員,能夠一人統治2個奧運週期的非常少見。馬龍現在在樊振東的衝擊力,已經難以坐穩一哥寶座。而國外其他球隊,競爭的力非常小了,甚至是青黃不接。乒壇首位大滿貫歐洲“常青樹”瓦爾德內爾打到50歲才正式宣佈退役,他與國乒對抗長達20餘年,這種經歷已經遠遠超越了比賽成績和榮譽了,老瓦在乒壇證明了他對這項運動的價值。
-
3 # 一抹微笑115483946
我覺得還好吧!不過說實話,外國人的體質真的好,像波爾這個年紀還在打,中國就很少,都是到差不多三十就退役了。
看你比什麼了,馬龍和張繼科都是大滿貫!也可能中國訓練更嚴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會更高吧我覺得,畢竟拿冠軍單靠先天性潛力是不能一直拿冠軍的,還要後天的努力,如果是從這個出發點的話有傷病是正常的!波爾,奧恰我覺得他們也是值得尊重的運動員,雖然支援的是國乒們,但也希望他們好好地!
國乒有時會給我帶來動力,看到他們那麼努力,自己也不能鬆懈!努力吧,為我們的未來!
-
4 # 體育生活不分離
首先要看人種的不同。
白種人與黃種人,身體結構,肌肉組織略有不同,飲食文化也不同。歐洲人飲食肉食較多,牛肉牛奶食用比亞洲人多很多,中國人吃豬肉較多。牛肉與豬肉的脂肪含量不同,對人體的肌肉組織產生不同的影響。
第二,日常訓練與比賽的不同。
波爾,奧恰洛夫,以及很多外國的運動員,可以稱為職業運動員。國外的組織機構與中國很大不同。
國外的運動員,大多數是個人訓練,付費自己找教練與陪練,自己練。有些運動員簽約俱樂部,這樣訓練比賽還能方便些。外國的乒乓球國家隊,只是個臨時組織,只有在大賽要開始前,國家隊教練臨時選用隊員參加比賽。日常是沒有國家隊集中訓練的,所以波爾,奧恰洛夫的訓練強度以及訓練的質量,無法與中國隊相比。
中國乒乓球隊,是國家設立的,長期存在。進入中國乒乓球隊後,一直在隊內訓練生活,每天訓練多少,怎麼練,練的強度,都是國家隊教練來佈置的。訓練強度,訓練方式,比外國運動員要大很多。
訓練多了,自然傷病就會多。張繼科,馬龍,丁寧,劉詩雯都受到了傷病的困擾。如果因為傷病而停止訓練,競技水平又會下降過多,如何平衡已經成了難題。
國外的運動員,練的少,比賽多,國乒是練的多,比賽少,兩個相反的方式。
在歐洲,乒乓球只是個一個小眾運動,無法與足球籃球網球相比。波爾,奧恰洛夫的技術能力並不比張繼科,馬龍,只是外國運動員比賽多了經驗多。
國球在中國的地位極高,國乒訓練自然是苦中苦,波爾,奧恰洛夫如果跟隨國乒訓練,估計一天都很難堅持,訓練量,以及訓練強度超過他們的能力範圍。
所以說,身體好,與競技成績,有時也成反比。
當然個人的自律性也是很重要,科學的飲食與休息,科學的訓練減少傷病,都是有很大的關係。
-
5 # 乒乓那些事
前言:
波爾和馬琳、王皓同一年齡段的運動員。 波爾81年出生,奧恰洛夫88年出生,2人仍然征戰在歐洲乒壇,而與他同齡的選手馬琳已經是國乒女隊的一名教練, 王皓則是樊振東的主管教練。奧伊洛夫比波爾小7歲,但是在中國也已經是30多歲的老將了。一方面說明中國的後備力量充足,老中青形成了很好的梯隊建設。另一方面說明歐洲後備選手匱乏,很難有真正的年輕小將脫穎而出,只能依靠“幾桿老槍”在戰場廝殺!
那麼他們的身體為何看起來比馬龍、張繼科要好呢? 我試著從以下5個方面做個陳述,僅作為拋磚引玉,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中國和歐洲運動員選拔體制不同,訓練方式不同,所帶來的的身體機能差異就有所不同1) 中國是少年體校、青年隊、省隊、國家隊的培養模式,孩子從小如果喜歡打乒乓球或者喜愛這個運動,父母一般會送到業餘體校去學習,經過幾輪的淘汰真正留下的可以考慮進專業體校,然後一步一步進入青年隊、省隊、參加國家二隊的選拔,進而進入到國家一隊。比如張怡寧從小就是在什剎海體校學習,後來進入北京隊,然後進入國家隊
2)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劉國樑在15歲時是破格進入國家隊的。當時1988年,中國青年乒乓球在全國破格選撥2名12歲的小男孩,而劉國樑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什剎海體校打了一圈,沒有敵手,順利進入了國家二隊,15歲又破格進入國家一隊。
3)現在女乒青年隊的代表人物王曼昱和孫穎莎,第一次交鋒就是在全國青年錦標賽,而這個比賽冠軍可以直通國家二隊,決賽中王曼昱以4:3戰勝了孫穎莎,直接進入國家二隊,而孫穎莎在第2年透過其他方式進入的二隊,不過2人在二隊很快展露頭角,雙雙進入國家一隊。而其實大部分優秀的隊員一般在省隊打個幾年就退役了,因為國家隊門檻太高,競爭太激烈。好多人要繼續追逐夢想只能去其他國家打比賽,這也是海外兵團的來歷!
因此我們國家的培養模式就是金字塔式的舉國選拔體制,進入國家隊的都是各個省隊的佼佼者。從小到大,吃住和日常訓練都是國家負責,個人只需訓練和比賽。而國外歐洲國家和我們國家有著很大區別,國外平時訓練完全靠自己掏腰包,自己找訓練場地,自己尋找高水平的陪練。在世錦賽或者奧運會來臨前的幾個月,就集中訓練1-2個月即可。
大家眾所周知的網球選手李娜,其實就是這種模式,平時訓練開支、找陪練,包括自己的體能師和教練都是自己重金聘用,到時國家有比賽,李娜只需要代表中國參賽即可。
4)而歐洲運動員是出於對這項運動的愛好,有俱樂部推薦優秀的選手進入國家集訓隊名單,這種方式有些像NBA的巨星參加奧運選拔賽類似,歐洲運動員更看中的是在俱樂部的表現和收入,在代表國家隊時,雖然也在積極備戰,但是在主動性和意願方面明顯不如俱樂部那般強烈。
2、歐洲是“以賽帶訓”,中國是“以訓備賽”在德國有甲、乙、丙俱樂部,有升降級比賽,低級別的前2名自動升入上一級別的聯賽中,而高級別的俱樂部後2名自動降級。有些類似於我們的中超、中甲和中乙球隊,各個俱樂部為了有好的名次,不惜重金邀請歐洲和亞洲的一些乒乓高手加盟,當然也包括中國一些運動員,中國二隊的退役球員還有地方省隊的球員也都加盟了歐洲的一些俱樂部,比如中國選手上海選手尚坤加盟的是德國薩爾布呂肯俱樂部,而豪門奧克森豪森俱樂部中國原國手馬文革、巴西的雨果都加盟過。德國俱樂部每年大概有60多場賽事,總體來說比國內乒超聯賽舉辦的時間更長,賽事更加頻繁,對運動員的體力要求更加嚴格。而國內是以訓練來備戰諸如公開賽、巡迴賽、世錦賽、奧運會等。國乒大規模的集訓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主要對手是誰,打法如何、都有相應的陪練來進行。
3、 歐洲的體制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中國更多的是“家長制”只要大的經濟環境執行正常,又能保持一個良好的競技轉檯,俱樂部會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可以說只要有困難提出來,俱樂部都會想方設法解決。而運動員只要保證充分延長運動壽命, 多為俱樂部打幾場球即可。現在是11分的比賽,比賽時間大大縮短,對於體力不佔優的選手,比如波爾、奧恰洛夫等人可以有很好的休息時間。
4、 好狀態源於生活節奏慢,國內生活節奏快德國人生活節奏慢,每天只 需要訓練3-4個小時即可,剩下的時間就是休息。而像波爾、奧恰洛夫這樣頂級的球員可以進行練習,而其餘時間可以在體能師的幫助下進行恢復性訓練。而國內運動員比較單調,國家隊的一般都要訓練7-8個小時,而且訓練量不夠的話,還要加練,晚上還要進行總結,可以說個人時間不多。這樣帶來的弊端是每天都要保持高強度的訓練,如果沒有足夠的訓練量,就會被年輕的小將淘汰掉。而馬龍、張繼科為了不被淘汰,只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訓練、比賽和總結中度過!
5、歐洲運動員更多的是喜歡和愛好,中國則更看重的是榮譽國外運動員打球更多是出於對這項運動的喜歡,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巴西運動員雨果在接觸乒乓球之前,喜歡魔方、沙灘排球和跳遠,後來偶然接觸,才真正喜歡上這項運動。而打球除了在俱樂部賺錢,更多體現的是個人價值。而國乒的馬龍、張繼科由於代表國家出場,因此相對於國外選手壓力還是非常大的。因為乒乓球在中國是國球,它打開了中美外交的大門,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
總結:多年來中國乒乓球一直雄霸天下, 作為教練組和運動員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王皓雅典丟掉冠軍後, 好長時間一直是“口誅筆伐”的焦點,直到今天,“千年老二”的帽子一直沒有摘掉。而歐洲選手斷層比較嚴重,新生代沒有頂上來,只能老將繼續發揮餘熱,在面對中國選手時,大刀闊斧開路,如果輸了,那是正常。如果不小心贏了,那是超水平發揮,因此像波爾、奧恰洛夫的壓力自然小很多,而看起來身體要比馬龍、張繼科更好在正常不過了!
-
6 # 燃燒的永恆700
喜歡乒乓球的朋友們可能對於歐洲球員的普遍印象就是他們的運動壽命比較長、傷病非常少。像瓦爾德內爾、薩姆索諾夫、波爾、奧恰洛夫等名將出道以後已經同三、四代中國運動員都交過手,跟他們同年齡的我國選手已經成為教練員了,這些歐洲老將們卻還在繼續打球。難道真的是人種原因導致歐洲選手比中國選手身體更好、運動生涯更長嗎?下面我就把其中原因給大家分享一下。
中國球員訓練量非常大,歐洲選手的訓練量則連我們的一半都不到!因此,歐洲選手受傷的機率相對就要小的多了1.中國球員實行的是類似軍事化管理的集訓制,每天至少訓練6-8個小時體能和技術
以2017中國女隊備戰世錦賽的訓練時間安排表為例,中國隊一天要進行兩到三次訓練課,從上午8:00左右開始,一直到下午18:30分左右,晚上還有加練,每天單純的體能和技術訓練時間就有至少6-8小時,除此之外還有專業學習等非身體訓練的課程,真的是比上大學安排的時間還要緊密。
至於說訓練量有多大,我們看看“人肉發球機”劉國樑怎麼操練張繼科就知道了。央視探訪中國乒乓球隊日常訓練時,看到這一幕:劉月半拿起一盆球,對著球檯的前後左右各個角落發出如同疾風暴雨的“乒乓球彈雨”,讓向來以身體素質出眾著稱的張繼科拼了命地左擋右架才勉強接個差不多。打完一盆球以後,張繼科已經累的腰都直不起來,大口大口喘著粗氣,劉國樑才意猶未盡地說了句“這樣的訓練量就差不多了!”
2.歐洲球員很少實行集訓管理,大部分是球員自主掌握訓練量,有個別球員甚至連體能訓練都懶得參加
關於歐洲球員的訓練量,原國家隊資深教練李曉東曾經這樣評價“歐洲球員能夠打出來的,都是天才!因為跟國乒隊員比,他們的訓練量簡直少的不可思議!”以德國著名球員波爾為例,他每天大約只訓練一個多小時,然後就優哉遊哉地去喝咖啡了。世乒賽期間,我們的隊員在比賽間隙,全都抓緊時間進行各種有球無球練習,而波爾卻依然滿大街的轉悠找咖啡店“我們的咖啡機壞了,想喝咖啡就得到外面了!”
在歐洲,比波爾訓練量小的比比皆是。例如向來以“懶”著稱的奧地利名將施拉格,作為曾經奪得過世乒賽男單冠軍的世界頂尖選手,他平時居然從來不參加體能訓練,因為“太累了”!然而,就是這位被很多國乒教練開玩笑稱為“野路子”施拉格,卻奪得了2003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單冠軍。歐洲球員的訓練量這麼小,受傷的機率當然也就小的多了!
中國與歐洲在乒乓球后備人才數量方面有很大不同,這也導致了歐洲球員運動壽命非常長1.中國乒乓球隊高水平球員比比皆是,競爭異常殘酷,一代更比一代強,所以新老交替也非常頻繁
都說乒乓球是中國的國球,這個稱號可不是白叫的。實行舉國體制的國球擁有龐大的人才基礎,每年都把源源不斷的優秀球員輸送到國家隊。在中國乒乓球隊,十多歲就拿到世界冠軍的天才選手幾乎隔幾年就會出現。因此,中國乒乓球隊的競爭異常激烈。老一代球員一旦體能和技術稍有下降,就會被新生力量所替代,根本就不可能出現一打幾十年的現象。
以1980年出生的削球選手侯英超為例,由於競爭激烈,他早在2014年就不得不退出國家隊。之後他輾轉前往日本打球,在2019年已經39歲“高齡”的他被評為日本T聯賽最有價值球員,並且在馬龍、許昕、樊振東等球員缺席的情況下獲得了全國錦標賽男單冠軍。但是,當記者問到他是否有回到國家隊打球的想法時,侯英超毫不猶豫地說道“沒有(回國家隊的想法)!根本就跟不上國家隊的訓練,技術也落後太多了,沒法跟他們(馬龍、許昕、樊振東)打!”
2.歐洲由於乒乓球基礎薄弱,因此打球的人太少,後備力量跟不上,所以波爾、奧恰洛夫等人才能在國際乒壇鏖戰多年
與乒乓大國中國相比,歐洲比較重視大家喜聞樂見的大眾運動、健身運動,類似乒乓球這樣的小眾運動、競技類運動不但參加的人員少,而且國家也很少捨得投入資金進行支援。以乒乓球發源地英國為例,幾乎在全國各地就找不到什麼像樣的專業乒乓球運動場館,青少年也很少從事這項運動。因此,整個英國就沒有職業乒乓球運動員,基本上都是業餘愛好性質的。
基於以上因素,歐洲在乒乓球后備人才方面非常匱乏,即使偶然有少數人喜歡打球,但是水平也很少能夠同世界水平相比。所以,一個國家能夠出現一名世界級選手都很不容易。像薩姆索諾夫、波爾、奧恰洛夫等球員一直沒有新人能夠替代,自然也就能夠長期代表國家隊出征各種世界大賽,同中國好幾代乒乓球選手進行持續較量了。
中國與歐洲運動員在對待傷病的態度方面有很大不同,所以身體保養的程度也不一樣1.中國球員由於競爭激烈,因此帶傷訓練和比賽已經成為常態,所以運動壽命自然而然受到很大影響
前面已經提到了,由於中國乒乓球隊競爭異常激烈和殘酷。每個主力位置,隨時隨地都有很多年輕球員在盯著。因此,不管是主力球員還是非主力球員,帶傷訓練和參賽已經腸胃家常便飯。沒辦法,時間不等人,機會不等人。一旦錯過這個機會,可能一輩子再也沒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了。
有位前國手甚至說過“像世乒賽這樣的大賽,運動員一輩子能有幾次機會?除非斷手斷腳,否則豁出命都得去打啊!你不去,立刻就會有人取代你的位置!下一次世乒賽你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在如此激烈的競爭條件下,即使是大滿貫張繼科都不得不帶傷上陣,以至於傷情始終無法得到時間恢復,而不得不早早地從一線淡出。
2.歐洲運動員僅僅把乒乓球視作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受傷就會停止訓練和比賽,所以身體保養的比較好
同中國隊相比,歐洲運動員就要好的多了。像波爾、奧恰洛夫等頂尖球員面臨的競爭沒有那麼激烈,可以放心地去進行治療,在養傷期間也不用擔心突然冒出來一位新秀把他們位置給頂了。而且,與中國球員不同,歐洲球員普遍只是把乒乓球當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絕對不會是全部。因此,對待自己的身體更加重視,很少會出現帶傷訓練比賽的情況。
以波爾為例,在2008年廣州世乒賽之前,波爾發現自己的膝蓋肌腱發炎了,感覺需要進行休息,因此毫無猶豫就放棄了世乒賽。對於當時正值黃金年華、競技狀態非常好的他來說,這個時候正是他最好的奪金時間段。如果放到中國隊,肯定沒有任何人放棄,然而放到歐洲,這樣的情況大家全都習以為常。德國隊為此還發表了一個宣告,表示對波爾的決定非常支援。
看完以上的介紹,想必大家對於波爾、奧恰洛夫等人的職業生涯為什麼能夠那麼長有所瞭解了吧!平時的訓練量少、傷病能夠得到及時恢復,而且沒有後備力量能夠對他們構成威脅,同樣的情況下,換成中國隊的馬龍、張繼科去,運動生涯一樣短不了啊!
回覆列表
有科學家專門研究過黃、黑、白三大人種的體能和智力。
研究表明,黑人的體能最好,白人第二,黃色人種體能排在第三。但在智力方面,恰好相反,黃色人種排第一,白人第二,黑人第三。造成這種天生不同的原因是三大人種婦女懷孕的時間長短有差別。黑人婦女懷孕期是39個星期,白人婦女是40周,而黃色人種婦女懷孕是41周左右。懷孕最後時間是用來發育大腦的。剛出生的黑人小孩普遍頭部較小,黃色人種普遍偏大。
由此來看,人種的基因決定了人種的天賦。
波爾是1981年的,今年39歲,奧恰洛夫是1988年,馬龍和張繼科是1988年。張繼科現在基本上已經處於退役狀態,2018年韓國公開賽以後就不打球了,馬龍仍是現役,但現在是選擇性參加國際賽事。
歐洲盛長“常青樹”,老一茬的有著名的老瓦,一直打到差不多50來歲了才宣佈退役,大塞弗,佩爾森,普里莫拉茨,這些都打了很多年才不打。而現在還有一個白俄羅斯的老薩,鬍子都白了,還在打。波爾同樣,現在是39歲高齡還在打。
當然,中國選手裡也有打得時間比較長的。比如2019年拿全國冠軍的候英超,也快40歲了,出國打球的何志文,還有一個奶奶級的倪夏蓮,50多了,參加了好幾屆奧運會,還在打。所以說,也不是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