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行偃1
-
2 # 先驅者雷神
曹操開始確實是想匡扶漢室。後來越做越大,思想肯定就會有變化,功高蓋主自古都是慘死,還不如自己做主。時勢造英雄說的就是他,當你做到那麼大的時候,就是不想做皇帝,也要裝出做皇帝的大志來才能讓手下人覺得你有匡扶宇宙之志。強將雄兵是不會服從和跟隨一個沒有大志的人。
-
3 # 歷史檔案館
世人皆看錯我曹操”這句話出自高希希導演的新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一句臺詞。相比於鮑國安先生塑造的原著三國裡的白麵奸雄的曹操形象,新版裡陳建斌更加突出了曹操的英雄氣概和胸襟抱負。就這點而言,我認為高希希導演改編是更加貼近史實的。
陳建斌飾曹操
至於曹操的志向和抱負,竊以為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兩個階段,一道貫之”。 所謂“兩個階段”,是指曹操的志向是隨著年齡階段變化的,大體可分為青年時期和之後兩個階段:在青年時期,他希望可以成為世人明知的“治世之能臣”; 在青年之後,則渴望成為安定天下的“亂世之英雄”。所謂“一道貫之”,是指他一直把儒家的修身治國理想作為自己的人生道路來踐行。
曹操青年時期被推舉孝廉,此時他的志向是做一方郡守,治理百姓,建立名譽,讓當世的名士見識自己的才能。因此當他接受第一份任命做洛陽北都尉時,就在縣門口設立了十幾枚五色棒,不避權貴,但有違法之人,皆棒殺之。幾個月後,漢靈帝寵幸的小黃門蹇碩的叔父晚上犯了宵禁,也被棒殺。自此,京都洛陽再也沒人敢犯法。之後他升任濟南相,管理十幾個縣。當時的縣吏大多依附權貴,貪贓枉法。他免除了八成的貪官,並且禁止當時勞民傷財的祭祀活動, 使得他所管制之地,一片肅然。然而,他的做法得罪了當時許多權貴豪強,被他們所嫉恨。
曹操怕招致家族禍患,因此託病辭官歸鄉,秋夏讀書,春冬射獵,待天下清明之時再出來做官。正如孔子所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之後西涼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造反, 聚眾十數萬,天下震動。國家為平亂,在洛陽雒陽西園訓練軍隊,徵募曹操做典軍校尉。此時曹操的志向是在沙場建功封侯,做一個徵西將軍。這樣他死後,就可以在他的墳墓上題寫“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我們可以看出在這個階段的曹操 (35歲之前),無論是做一方郡守,還是做徵西將軍,他的志向都是維護當下的社會秩序,也就是東漢帝國,做一個治世之能臣。這也是踐行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
在曹操人生的第二個階段(35歲之後),他開始興舉義兵,討伐董卓,破降黃巾,窮亡袁術,縊殺呂布,智勝袁紹,掃平劉表。在不斷征戰的過程中,他親眼目睹了下層人民顛沛流離,餓殍遍野的景象,為之斷腸。有曹操詩《蒿里行》為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百遺一”略顯誇張,但據資料統計,東漢人口最盛時將近5500萬人口,然而到蜀漢滅亡時,統計在冊的人口只有820萬。
東漢末年的戰亂,饑荒,瘟疫等天災人禍讓全國人口損失了超過85%!看到此等人間地獄,曹操的志向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維護行將就木、大廈將傾的東漢王朝,變成到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秩序;由原來做一個“治世之能臣”,變成到做一個“亂世之英雄”。這種思想的轉變是受孟子影響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渴望能夠結束戰亂,恢復國家統一,百姓安居樂業,不再流離失所。
為此, 他多次頒發求賢令,唯才是舉,求賢若渴,希望天下有志之士能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大業。有詩《短歌行》為證:“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在自己治理的領地內,招收流民,分配土地,施行屯田。他一生戎馬,征戰不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有詩《龜雖壽》為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他有生之年,基本統一了北方,與民修養生息,奠定了三分歸晉的基礎。儘管最後曹操十分天下已有其八,他仍然沒有代漢自立,並且每次讀到論語“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時,都會愴然流涕。此處先不管曹操是虛情假意,還是真情流露,起碼他作為漢臣,保留了大漢王朝最後的體面。
曹操一生將儒家思想作為自己立身之道,他的志向和抱負經歷了從“治世之能臣”到“亂世之英雄”的轉變,可謂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也”(《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
4 # 葉飄刀
荀彧要是看對了,他就不會被曹操逼死了。
世人認為曹操會篡漢,曹操就是沒幹,世人看錯了他。
荀彧認為曹操會延續漢室,而曹操培育曹氏家族,親手把漢室埋葬,荀彧也看錯了。
-
5 # 沉睡的天堂
歷史證明荀彧是對的。自曹丕廢漢獻帝之後,曹家的江山,又被能人司馬懿,司馬昭父子篡奪。之後五胡亂華,南北朝時期,也大都是權相篡位,應該說,曹家父子亂了綱常,開了很不好的一個頭,之後也是罪有應得。
荀彧的意思就是:如果天下是能者居之,你曹操能,你兒曹丕能,你孫還能嘛?你曾孫呢?總會出現更能的人,能者居之?那天下何來的太平。荀彧一直認為,能者平亂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平九州而匡諸侯,功成身退,留下一個美名於後世,豈不是最好的結局?
其實曹操和荀彧的對話每一句話都隱含著兩個意思。
一個意思就是:曹操跟荀彧之間關於應不應該廢漢獻帝,稱帝的問題;曹操覺得天下本就是能者居之,自己想當皇帝也是為了能更好的整合魏國政治經濟,早日天下一統。
荀彧覺得曹操與皇帝實質已經並無分別,只差一個名分,“一步之遙”就是皇帝,沒有必要為了一個虛名而廢皇帝,廢皇帝就是敗“君臣父子”的綱常,綱常敗壞,則君不君,臣不臣,即使統一天下,日後也必定打亂。
第二層意思,其實是曹操以自己的例子去質問荀彧,既然荀彧因為曹操是能人邊輔佐他,那荀彧為何守著一個立嫡長子為世子的規矩不肯放手?規矩能比能力、品德重要嗎?如果荀彧那麼看重規矩,為何能容忍他稱魏王?
而荀彧則是藉著反對曹操稱帝這件事情,來表明自己對於綱常倫理的原則,並且寧死不屈。應該說,荀彧從心裡並沒有覺得曹丕很差,曹仁很好,曹丕和曹仁之間的差距,在他心裡就如同曹操離皇帝之位的距離,僅僅“一步之遙”,所以他選擇誓死維護嫡長子繼承的綱常。
所以當荀彧走之後,曹操會說:世人看錯我。
這句話也是兩層意思,就是說:世人皆認為曹操稱帝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其實曹操自己是看到了稱帝的必要性;
第二層意思也是說,朝臣大多沒看出曹丕的刻薄寡恩,低估了曹仁的質樸仁愛之心,朝臣都以為曹操執意立曹仁是出於對於曹仁的偏愛,是私慾,就跟他想稱帝一樣的私慾。
其實英雄和梟雄的區別,就在忘我和自我之間。曹操一生惜才,而唯我獨尊,是一代梟雄。他說世人看錯我,有真實的一面,如有想結束戰亂的雄心。說這句話想掩飾的一面,就是世人沒有看錯的,那就是要以魏代漢的野心。
曹操哭荀彧真情和做戲都有一些的。哪怕曹操不滿荀彧,或者想叫他死,二十年的輔佐之情,不會只是做戲可了情的,這就是人性吧。演員在這段把握的挺精準的。
-
6 # Kongdzkkk
“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寧教我負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負我。”一句是對曹操才能的稱讚、另句說明曹操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的極端自私人性。 漢末皇綱失統,諸侯割據,爭雄天下。與中國歷史上大多數改朝換代,爭得你死我活大致相同。 爭霸天下收買人心的騙術不夠高強、做事或戰爭計謀不夠周密、遇對手不夠心狠手辣、不夠賴皮,往往難成大事。《三國演義》所描寫的曹操、劉備、孫權三個都是政治上的頂尖高手,都有同樣的奸詐無比、心狠手辣的一面。描寫歷史小說,要有為所處朝代的政治服務,故羅貫中把劉備當成忠君報國的正面主角加以褒揚,來維護作者所處時代的封建統治。把曹操當成亂臣賊子加以鞭達,寫曹操的奸詐水平高超,就連才高八斗的荀彧都被他騙過,而遺臭萬年。
-
7 # 正能量CC
曹操剛入仕的時候,是滿懷報國的理想的。而且他也是有能力者。汝南許邵對他的經典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其實初期的曹操是想當一個能臣,從他早起的文章,和業績就可以看出。隨著漢室衰微,群雄紛爭。但是這時期的曹操仍然是想救漢的,從加入袁紹義軍,討伐董卓的表現可以看出來。到後期,曹操本身並不是不想稱帝,只是情況不允許,而且也沒必要,不允許是因為,誰稱帝誰就是天下公敵,必然遭受圍攻。沒必要是因為,他手握天子,號令諸侯,在政治立場上佔有主動。荀彧是一直忠於漢室的,他輔助曹操,也是以為曹操是可以新復漢室之人,知道曹操自稱魏王是,他才看清他的真面目
-
8 # 小fan影視剪輯
曹操曾說世人皆看錯了自己,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世人對曹操的看法是亂世梟雄,是一個奸詐陰險之人。試想曹操所處時代,“奸詐”只是為了生存,甚至為了社稷,而曹操本性並非如此,故而曹操自己有此一說。
一、詭譎變幻的三國時代 大漢朝時期,光武帝劉秀自西漢以後,建立東漢政權,他勵精圖治,掃平關東,平復隴西,平定了王莽篡漢,一度出現了“光武中興”局面。但自劉秀以後,漢代皇帝每況愈下,尤其是孝靈帝,更是荒淫無道,漢代政權搖搖欲墜,各種勢力此消彼長、攪亂時局。我們的主角曹操,就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從幕後走向臺前。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是諸侯紛爭的亂世。時勢造就各路人馬風起雲湧,都想在各自的征戰中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大有瓜分漢室的氣象。在這種情況下,漢朝江山就是風雨飄搖中的一葉浮萍,任由風吹雨打而難以自救。因為這個時代已經到了無法抑制、無力迴天的時刻,各方勢力都在自保既得利益,所以要在這個時代擁有立錐之地那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倘有能想到漢室復興者,豈不是君子、仁義之人嗎。
二、曹操表示“奸詐”之鍋咱不背 展開全文 人生有尺,做人有度。曹操在三國時代自始至終確實擁戴漢室(始終沒有替代漢室),而且一直守護者漢家江山僅存的利益,在這點上,他得度把握得極好。 那麼,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我們還能說曹操是奸詐詭譎之人嗎,他充其量為了討生活、為了那個時代不被踩踏,而不得不逼著自己做出辛辣手段之事,這是那個時代的本能反映,他可以算是一代梟雄,不論是文韜武略還是家國情懷。 至於奸詐這個黑鍋,我覺得曹操不能背。咱們來細說一下他的行事,來猜猜他當時的心思。從董卓賊入漢室以來,曹操自始至終憂心忡忡,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積極和王允等人協商討賊大計,身為漢臣的他們,階級立場完全一樣。甚至曹操還隻身拿著王司徒的匕首,伺機行刺董卓,這等勇氣和膽識,卻是其他一些漢臣難以企及的。相對於當時的官二代袁紹或者是皇室宗親劉備,曹操在沒有後臺支撐的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大義凌然,讓人肅敬。至於史書或影視劇裡很多濃重筆墨都給了劉備,主要是因為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忠”,也是為了烘托劉備的仁義道德。 再看看曹操在三分天下時期的表現。他力主統一中原的初衷是為了光復漢室,這一點自始至終都未曾改變。南有劉備,東有孫權,曹操在身背“黑鍋”的情況下,難以洗白。為求自保只能“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是三國時代的烙印,這是夾縫中的生存法則。所以不管世人怎麼看我,“我仍然是我”,這是曹操的內心獨白。
三、世人是看錯了曹操還是脫離了時代 星爺有句打油詩: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在本文這個問題裡,我覺得可以替曹操改為:別人黑我是奸雄,眾口悠悠實難堵。 曹操的奸詐是時代造就的,也是政治的需要和迫使,所以我們要給曹操定性,就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不能把曹操從三國中剝離出來。退一步說,如果曹操想稱帝,或者真的想把漢室推翻,在當時是分分鐘的事情,但他始終沒有邁出這一步。 年輕時的曹操就曾想過,回身百年之後,墓碑上能寫上“故徵西將軍”就死而無憾了。所以平心而論,曹操的奸詐不是與生俱來、孃胎自帶的,而是那個時代的鮮明特徵與寫照,所以不能戴上有色眼睛去放大某些行為或言語,將曹操釘在不仁不義、奸詐狠毒的柱子上。
回覆列表
正如曹操自己說的:
我不僅是對諸位來訴說這些,還常常將這些告訴妻妾,讓他們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訴他們說:“待到我死去之後,你們都應當改嫁,希望要傳述我的心願,使人們都知道。”我這些話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這樣勤勤懇懇地敘說這些心腹話?
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書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跡,恐怕別人不相信的緣故!
但要我就此放棄所統率的軍隊,把軍權交還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這實在是不行的啊。為什麼呢?
實在是怕放棄了兵權會遭到別人的謀害。這既是為子孫打算,也是考慮到自己垮臺,國家將有顛覆的危險。因此不得不貪圖虛名而使自己遭受實際的禍害。這是迫不得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個兒子為侯,我堅決推辭不接受,現在我改變主意打算接受它。這不是想再以此為榮,而是想以他們作為外援,從確保朝廷和自己的絕對安全著想。
………現在天下還未安定,我不能讓位。至於封地,可以辭退一些。現在我把陽夏、柘、苦三縣的二萬戶賦稅交還給朝庭,只享受武平縣的一萬戶。姑且以此來平息誹謗和議論,稍稍減少別人對我的指責吧!
至於荀彧完全不是因為“看錯了”什麼的!而是荀彧德高望重、居中持重達十數年、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頗多建樹、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以他為中心的朋黨,這對曹操而言是致命的威脅!
雖然荀彧對曹操的忠誠絕不比夏侯惇差。但是,夏侯惇的威望卻是無法與荀彧相提並論!對曹操構不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