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忠山學書

    三國演義中,我認為最狡猾的就是劉備

    劉備善使欲擒故縱之計

    桃源三結義時,初見關張兩位的劉備,利用關張二人產生的小矛盾,關張二人動起手來,在無人敢勸阻的情況下,劉備出手將其二人拉開,並與關張二人結拜,因為劉備知道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太小了,必須與像關羽,張飛這樣的勇武之人聯合起來,才能使自己有一番作為,本來自己的年齡比關羽還要小一兩歲,卻多說幾歲,使自己成為名義上的大哥,加上自己為人忠義,是關張二人徹底臣服

    和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劉備故意說出曹操最為鄙視的幾人,引曹操上鉤,曹操最後說出劉備才是天下真正的英雄,正逢天上打雷,劉備故意將筷子扔到地上,這樣才逃過一劫

    長坂坡趙雲救回阿斗時,劉備為了收買人心,其實也是為了收買趙雲等在場的其他將領的心,劉備故意將阿斗扔了,並說為了你差點兒損失我一員大將,這樣的話來激勵眾將士,使趙雲一生肝腦塗地,甘為其左右,趙雲一生基本上為劉的護衛,並無去駐守某地城池,這也看出劉備的私心,令二弟,三弟助手重要的城池,而這個趙雲四弟卻為自己的保鏢,待遇影響力遠不及關張二人

    劉備東征孫吳失敗後,在白帝城託孤,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沒有能力的話,你可自立為西川之主,其實劉備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在考驗諸葛亮,諸葛亮其實是非常忠義的,為了劉氏的基業,肝腦塗地,死而後已,這樣劉備還在試探諸葛亮,可見其狡猾的內心,召見諸葛亮之後,又召見了趙雲,說些什麼,只是表面文章,其實肯定有一句話就是諸葛亮若自立就殺死他,這句話是我自己猜的,大家別多想,我想說的是,劉備在臨死之際還能心存這樣念頭,可見其內心有多麼的狡猾呀

    綜上所述,劉備為三國時期第一奸雄

  • 2 # 手機使用者路子思

    曹丕是三國最狡猾的人。有肺癆病能瞞過多疑的曹操,能得到司馬懿的輔佐,傳言曹操最疼愛的曹衝之死也是他謀劃的,又使奸計饒過了曹植,讓眾兄弟都服他,最無恥的是三讓魏王,又廢了漢獻帝,自己稱帝。用了曹真管住司馬懿,用時讓司馬懿掌兵馬,不用是明加官進爵,暗地裡派臥底監視司馬懿,三國裡還有誰有這本事?

  • 3 # 市井九公子

    前言:

    馬謖駐守街亭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雲趕回解圍,最終大勝司馬懿。

    那真相到底如何?……

    我大膽猜想一下,在不知情的前提下,不管是在看書也好,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也罷,在前期我們大部分都把視線放在了劉、關、張三人以及曹操、諸葛亮等人的身上,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司馬懿這個人物。

    誰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司馬懿

    他善於審時度勢,面對明主如曹操、曹丕,便盡心竭力成為治世能臣;面對幼主、庸臣,便默默積蓄力量,努力獨攬大權;他度量深沉,面對強敵寧願受辱裝病,也不貿然出擊;他又老謀深算,靜如處子,動若脫兔,一旦出招就必然成功。他可怕,因為他幾乎算無遺策,心狠手辣;他可敬,因為他能忍人所不能忍,成人所不能成;他又會讓人覺得有些可悲,因為他一輩子鉤心鬥角,活得太累。

    如果司馬懿活在現代絕對是一個優秀的演員

    在我們看來空城計所體現出來的是司馬懿要比諸葛亮弱一點,可誰曾想這是二人唱的“雙簧”。“功高蓋主”同樣可以用在司馬懿的身上;馬謖失守街亭,司馬懿乘勝追擊,來到一座空城之下,只因諸葛亮若無其事彈唱於城樓之上,便料定城內有伏兵!換做我們也會先一探究竟,更何況他是謀略大師!就算城內有伏兵,他幾十萬大軍同樣可以踏平這座城!

    這裡就體現了他老謀深算的一面,曹魏朝堂之中有多少人對司馬懿不滿,之所以還留著他的原因只是用來制衡諸葛亮,如果此時殺了諸葛亮,回去之後第一個遭殃的就會是他!所以才有了這一出《空城計》,司馬懿擔任著必不可少的角色!

    他熬走了所有人,奪權政變,架空魏室,把天下收在了自己的手心裡!他可以說是整個三國史上笑到最後的人!

    司馬懿應該是三國中最聰明(不能用狡猾一詞)之人

    以上就是小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有錯誤之處,還望指教

  • 4 # 孤城影隨

    我們都說曹操是奸雄,但是要比奸詐這些人絲毫不輸給曹操。他們是誰呢?

      司馬懿 無堅不摧的大奸者

      司馬懿又上榜了,我們真的不得不承認司馬懿真的是《三國》中最牛逼的人物,“忍者之王”、“表演大師”都是他的名號,他的“奸”更是無堅不摧,出神入化,司馬懿屢遭孔明戲弄,為了矇蔽對方,憑著一張老臉都能安之若素,看到諸葛亮送他的巾幗婦人之衣,心中雖是大怒,臉上卻能笑出花來,真乃奸中之高人也。後來詐病除曹爽,只是小菜一碟,豢養親信,剷除異己,那是手到擒來,最終憑著他出神入化的奸詐為他孫子統一三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曹操 最出名的亂世奸雄

      《三國演義》中曹操被活活的刻畫成一個奸者形象的,導致後世很多人都對曹操產生很深的誤解,所以曹操有亂世之奸雄、和姦絕的美譽。曹操一出場就把“奸詐、狡詐”表現得相當精彩,刺董未成,獻刀董卓只是牛刀小試,殺呂伯奢,殺運糧官而解軍心,赤壁之戰大敗逃亡,上演著名的“曹操三笑”,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更利用關羽講“義”的弱點,從華容道逃脫;爾後的借酒瘋殺人,裝睡覺殺人等等,都將曹操使奸弄詐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劉備 最有境界的奸者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大家都認為羅貫中有意尊劉貶曹,劉備是被美化了的奸者,而且劉備雖然奸卻還能留下萬古美名,實在是有境界、有水平。桃園結義和平原縣縣令是劉備發家的原始積累,劉備工於心計,善於把握時機,在聽聞反董卓聯盟的矯詔後,趕緊假裝偶遇公孫趲,混入聯盟,又憑藉三英戰呂布一站成名。而劉備欲擒故縱的本領也是爐火純青的,三讓徐州,巧取荊州,豪奪西川,打著借的名義就把人家的地盤給佔了,還贏得了仁德美名。

      和曹操煮酒論英雄,面對曹操的試探,劉備假裝糊塗,迂迴搪塞,全身而退。在獻帝面前又以血衣反曹藉此行訛,使得獻帝親修皇譜,賜他皇叔之名,為其的政治生涯加蓋了皇室的公章,從此他以皇叔自居,打著代表皇室的旗號謀圖霸業。

      長阪坡趙雲百萬軍中捨命救阿斗,劉備覺得無以為報,既將阿斗往地上一摔,說出“為此小兒,險些壞我一員大將”的漂亮話,讓趙雲吃了秤砣鐵了心地跟定他。臨終託孤時,他又瞄準了孔明的性格,說出:“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等逆反言語,令孔明手足無措,從此任勞任怨,鞠躬盡瘁。

      賈詡 最有城府的奸者

      閻忠評價賈詡:“有良(張良)、平(陳平)之奇。”賈詡更像漢初的陳平,因為陳平的智謀中含有更多的奸詐成分。一次,賈詡被異族匪賊所抓,謊稱自己為異族所懼的段公外甥,成功脫身。賈詡臨走時怕有人知道他的底細安慰一同被俘的漢人,告訴他們,自己回去之後馬上籌錢來贖他們,自己桃之夭夭,可見賈詡的自私狡詐。賈詡為了自保,還慫恿李傕,使得長安城被屠城;為了挽回自己的名聲,他使計救出漢獻帝,把自己塑造成不記名利,忠於漢朝的高大形象。後又發現曹操勢大有成,勸張繡歸曹,自己也成為曹操謀士,因為知道自己是外臣不如郭嘉他們,行事都很低調,發現曹丕可成大事,又不顧曹操對曹丕的不滿,堅決支援曹丕,最後位列三公,成為三國最得善終的人物。

      司馬昭 最不動聲色的奸者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司馬師死後,他接替做了大將軍。司馬昭同父親、哥哥一樣,工於心計,謀略過人。三國中姜維曾說道:“司馬昭奸雄,比於曹操。”司馬昭的奸是不動聲色,笑裡藏刀的那種。司馬昭獨攬大權,曹髦不滿,欲剷除他,卻被司馬昭下令所殺,最後還將罪責歸於一個小卒,輕鬆地把弒君之事輕易地掩飾了過去。一個敢殺天子的人,歷史上能有幾個。後面還戲責阿斗,讓阿斗創造出了“樂不思蜀”的成語經典。

  • 5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部《三國演義》褒劉抑曹,把劉備打造成忠義仁厚,禮賢下士,愛民如子,賢良的明君。但事情果真如此嗎?到底何人最奸詐?本人認為出名的人物有幾位。

    第一、劉安

    鄙人卻認為,《三國演義》中,最奸詐、最惡毒的反一號,讓我最刻骨銘心的,不是三英戰呂布,更不是赤壁之戰。而是一個無關大局的小插曲——劉安殺妻以食皇叔。

    第二,司馬懿

    之所以把司馬懿的奸詐當做貶義詞,是因為他的品質確實很差,所做的事給後世造成的影響極其惡劣。從曹操的時候就非常看重司馬懿,讓司馬懿輔佐曹丕,曹丕也非常看重司馬懿,這兩父子都對司馬懿非常信任,曹丕死時,司馬懿成了四位輔政大臣之一。可是司馬懿做的是什麼呢?一步步的滲透權力中心,最終把曹魏給篡了。這之後更嚴重的是,司馬家為了得到士族的支援,一改曹操打壓士族、提拔寒門子弟的政策,提出“九品中正制”,士族輕輕鬆鬆就可以身居高位,而寒門子弟卻沒有了出頭之日。

    第三、曹操莫屬

    這個主要是歷史有記載,事例很多,不勝列舉,二是奸雄形象歷史有定論,而且也有雄厚的民意基礎,不容翻案。曹操奸詐的特點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奸詐狡猾,多疑陰險,頭腦靈活,想別人之不敢想,幹別人之不敢幹,基本不按套路出牌。曹操自己說的:“只許我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

    第四、劉備

    從師盧植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是不是隻為撈取政治資本呢?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結交豪俠來拓寬自己的人脈。“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這就是劉備用以拉人的手段。所以有扔孩子棄妻子的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了!先投公孫瓚後投曹操、袁紹、劉表,投誰誰倒黴,到處打著皇叔的名頭招搖撞騙,百折不撓,始終不肯屈居於人之下,也知道別人容不下自己了,所以後來不只是為了競利也是以避害啊!

    其實作為一個成功的政治家,哪個不奸詐?都不分伯仲。

  • 6 # 史官說史

    我覺得是司馬懿吧!忍辱負重,搶奪曹魏江山。作為曹家的臣子居然反叛,奪了曹家的江山,小人行徑實在是不值得推崇一人。

  • 7 # 瞪大貓眼看世界

    第四:曹操

    《三國演義》是站在封建統治的角度來寫的,所以書中有意尊劉貶曹,曹操被刻畫成一代奸雄。曹操一出場就是借刀行刺董卓未遂、被抓後給陳宮洗腦得以逃脫、誤殺自己的伯父呂伯奢一家、赤壁之戰敗走華容道,機關算進利用言語打動關羽,最後得以逃生,一直扮演著奸詐的角色。

    更有甚者,曹操借酒瘋殺人、裝睡覺殺人、望梅止渴騙士兵等等,

  • 8 # 一頓飯的味道

    中國曆朝歷代都存在有那些“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大賢人才,他們可上馬安邦,下馬治國,讓無數後人欽佩不已。可是,我們同樣也無法否認,歷朝歷代都不乏那些攪動乾坤的狡猾之人。

    三國中應該算是曹操最狡猾了 ,所以後人都稱曹操是亂世奸雄。曹操的狡猾之處數不勝數,但同時曹操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生性猜疑,進而導致後來和諸葛亮對上後屢遭慘敗。這並不是他智謀不足,主要是因為過分猜疑導致赤壁之戰後的接連失敗。

    還有賈詡也是個非常有才的人,但同樣也很狡猾。他不是曹操舊臣,深知曹操多疑,怕死在曹操之手,於是深居簡出,閉門自守,不與別人私下交往。他是三國時期是唯一活得時間最長的謀士,還保全了家人。此人才是三國裡面當之無愧的老狐狸,比曹操都要狡猾,鬼才軍事郭嘉見了他都要恭恭敬敬喊他一聲“老師”,即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在他面前也要自愧不如。

    賈詡說服曹操有殺子有仇的張繡星夜馳援許昌,對曹操粉碎漢獻帝劉協的奪權政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關鍵作用。

    賈詡隨曹操阻擊馬超的數十萬大軍時,臨危不懼以一封書信成功實施離間計,兵不血刃地幫曹操擊潰了馬超的關中聯軍。後來在曹操立儲的過程中,還幫助曹丕仗義執言,贏得了很多士族的尊重。當時天下談論智謀戰士時,推崇最多的就是賈詡。

    司馬懿也算是比較狡猾的人了,整場戰鬥從頭到尾鬥來鬥去,幾乎所有英雄都死了,只剩下司馬懿,之後還為子孫篡奪了魏國政權,為建立西晉鋪平了道路。

  • 9 # 一葉小舟168521774

    狡猾,字典中的釋義:詭詐不可信,狡詐刁鑽。其反義詞是:忠實,忠厚。看起來,讓人有點怕,有敬而遠之的感受。然而,在亂世中,狡猾卻是謀生的法寶。三國是亂世,誰最狡猾呢?非賈詡,賈文和莫屬。

    一介書生,單人獨馬走天涯。

    亂世中,人命如草介,不知何時,何地,遇到不合適的人,你就沒了。賈詡就遇到過這種可怕的窘境,但是,他輕鬆走了出去。

    賈詡三十三歲那年,因水土不服辭官從長安回老家涼州,途中被一夥叛軍抓住了。

    賈詡面對生死,沒有慌亂,他平靜地說:不要殺我,我是段穎的外孫,我家裡有錢來贖我。

    段穎是當漢未名將,在涼州地區有崇高的地位,叛軍非常懼怕他。賈詡和段大人非親非故,賈詡此舉純屬忽悠,然而,對方相信了。

    最後,叛軍把他禮送出境,而一起被抓的幾十個人都被殺了。

    三國中,謀士眾多,各方諸侯也不少,這些人無論謀略,膽量都相當出色,如荀彧,苟攸,郭嘉,龐統,法正等人,讓他們脫下官衣單人獨騎走天涯,能否如此輕鬆呢?未必。

    周遊於諸侯之間,且讓他們言聽計從。

    在三國的謀士中,賈詡所走的步伐最凌亂,但卻絲毫不慌亂。

    賈詡對李傕和郭汜的勸說,從道德層面上講,確實不咋的。他讓本來可能走向安穩的大局變得混亂,造成了千萬人的死亡。但是,單從個人角度上,不能不說是一次成功的策化。

    從涼州集團抽身的賈詡在段煨那裡打了秋風後,又成功地讓張繡歡天喜地把他接走了。在張繡這個小諸侯那裡,賈詡把他的謀略發揮的淋漓盡致,不僅讓深通軍亊蹈略的曹操,來了一次一生中最悽慘的失敗,而且,緊接著又來了一次教科書式的敗仗。

    最後,在關健時刻又把張繡打包送給了曹操。曹操不僅不記恨他,而且,打心眼裡高興,因為,他來的時間節點太關健了,官渡之戰即將發生了。

    賈詡不象其他謀士,他們投靠某人目標很明確,如荀彧,郭嘉離開袁紹投靠曹操,法正投靠劉備。或者,象諸葛亮投劉備,魯肅投孫權。

    賈詡似乎象一個玩皮的少年,玩夠了,瘋夠了,才窩在家裡不動。

    諸葛亮,司馬懿,魯肅,敢這樣走嗎?能走的這樣瀟灑嗎?未必。

    四兩拔千金,悄然改變歷史走向,同時讓自己壽終正寢。

    在曹操陣營中的賈詡似乎收斂了一些任性,如果說從此他就安份守已了,他就不是賈詡了。

    曹操的兒子們對儲位的爭奪白熱化時,賈詡同樣沒有置身亊外,但也沒有深陷其中。

    他對曹丕說了一段看似不著邊際的話,賈詡說: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養,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

    奇怪的是,曹丕卻明白了,最終也成功了。

    曹操對此事也曾請教於他,賈詡卻不發一言,在曹操再三追問下,賈詡輕輕說了一句話,我突然想起了袁紹和劉表。曹操哈哈大笑,一切都在不言中。

    榮登大位的曹丕沒有忘記他,賈詡走向了人臣的巔峰,位列三公。

    比起司馬懿的處心積慮,諸葛亮的鞠躬盡瘁,荀彧的鬱鬱而終,賈詡是不是要輕鬆的多呢?

  • 10 # 上將噯福斯

    是孫權。

    孫權此人,被三國演義嚴重美化和弱化了。歷史上的孫權,極其刁鑽惡毒,反覆無常,十足的小人。

    孫權的一生,就是陰謀的一生。

    首先,他陰謀害死孫策。成為江東之主。

    孫權的哥哥孫策自己有兒子,如果孫策不是意外死亡,江東八十一州郡怎麼也輪不到孫權當家。這一點孫權心理清清楚楚。

    孫策是怎麼死的呢?他是在打獵的時候,被許貢的門客伏擊殺死的。

    這就太可疑了。這幾個所謂許貢的門客,怎麼情報這麼準確?知道孫策什麼時候要打獵,還知道具體的路線,還能提前埋伏。這肯定是有內線通風報信啊。誰呢?大家想想孫策死了誰獲利最大?孫權啊。

    第二,他暗殺了周瑜。

    東吳的文臣武將,有很多都死的莫名其妙。很多都是在勞苦功高的時候突然掛掉。比如魯肅,比如周瑜。

    周瑜與孫策共同井創了江東基業。可以說沒有周瑜,就沒東吳!赤壁大戰,周瑜又立下蓋世奇功,威望極高。這就引起了孫權的猜忌。劉備會見孫權時,從中挑撥,說周瑜氣度恢宏,不會長久屈居人下。

    孫權由此更加嫉恨周瑜。趁周瑜到柴桑覲見的機會,暗中下毒。周瑜剛剛離開柴桑,就毒發身亡。

    孫權對周瑜的兩個兒子更是狠下殺手。千方百計找藉口,把他們整死了。

    第三,孫權反覆無常。

    背信棄義這種事情,孫權幹起來沒有任何道德障礙。為了奪取荊州,他先後兩次偷襲盟友劉備。真是無恥。他多次像曹操、曹丕稱臣,又多次背叛曹氏。

    無恥之徒,卑鄙小人。是對孫權最準確的概括。

  • 11 # 大象無形5153

    個人認為劉備。肯定有人說為什麼高舉興漢旗幟,以仁德著稱的劉皇叔是狡猾之人?因為有幾件事實在與他的人設嚴重不符。

    一 當年陶謙讓位劉備不多久就被呂布佔了,這確實是呂布不地道。但在那個混亂的時代誰拳頭大誰就是老大,打不過別人你怨誰。呂布至少還是留他在小沛作根據地。當袁術攻打劉備雙方向呂布求援,呂布出於自身原因也沒落井下石消滅劉備反而轅門射戟救了劉備一命。

    後來呂布敗在曹操手下時在白門樓向曹操投降求饒,因憐其才和他反覆無常的性格左右為難時身為客卿的劉備說了一句:“明公不見丁原董太師乎”徹底註定了呂布的下場。其實這樣原本不能怪劉備畢竟這倆人積怨已深但呂布好歹救過他,若真仁厚長者大可說一句“明公自有明斷”推脫。然而這麼一提兩位榜樣呂布註定涼了,而曹操又少了兩員虎將(若挾呂布說不定高順因願跟隨呂布而投靠曹操,也許有大機率可以招降其餘呂布勢力)難怪呂布臨終前說:“大耳兒最叵信者”後來藉口討伐袁術撬了曹操兵馬,殺了曹操手下重佔徐州,不管怎麼說都洗不白恩將仇報的行為。

    二 曹操進攻荊州,兵馬直逼江陵。若你劉備真的身系百姓就該勸百姓留在樊城而不是隨軍。然而當曹軍一到就丟下了老百姓和自己的兩個女兒逃命這算什麼長者。剛剛入蜀登基就用蜀地分封將領你心底有百姓嗎?

    三 你劉備總是說不忍奪同宗之地那你說說益州之地如何得的,原本是誰的。你可能會說他們決裂了,那麼在漢獻帝生死未卜的前提下搞登基又是怎麼一回事。

    四 劉備總自命愛才,張裕只不過笑他下巴沒鬍子而己。在得到益州後找個藉口就將張裕殺了。而且劉封忠心耿耿,就因為怕他有才劉禪壓不住他沒弄清楚就殺了他,哪有這麼愛才的君主。當然愛才事例也很多,倒如黃權投降曹操他也沒有怪罪黃權家屬,畢竟自己決策失誤才讓黃權無法回來,怎麼可以為難黃權家的人。

    綜合來看劉備一生總是在說著最漂亮的話做最狠辣的事。以興漢為大旗卻不理會獻帝生死就搞登基;說不奪同宗之地而自己的領地偏偏以前的主人都是姓劉的;自命愛才一點小事就殺人;到處做客卿到別人不行時總能拐了主人兵馬找理由逃跑。這樣的人不算狡猾恐怕誰都不信呢。

  • 12 # 唐明國亮

    我個人認為三國時期最狡猾的人是賈詡。

    賈詡這個人如果說他是有能力的,我想是沒有人會反駁的,畢竟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才能就已經展露了出來,並且被當時的世人也是很讚揚的,曾經小小少年卻有著自己的一番志向,所以說賈詡年紀輕輕就頗有知名度也是很正常的事。賈詡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什麼有武力的人,他一開始想的也不是做個武將,但是就是因為當時的年代限制,大多數的人都是比較的粗糙,沒有什麼禮節的。時間一長,賈詡也就沾染了一些的江湖氣息。曾經歷史上有一件事情就是以他為原型的。賈詡自己在路上行走的時候卻不被歹人圍困住,他為了脫身,便謊說自己是有背景家的人,這也就使得哪些人不敢對她做些什麼。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賈詡從小就是一個有著江湖氣息的熱,所以社會上的人才會對他有所避讓。

    賈詡成年以後,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和當時天下的所有謀士一樣,找一位君主,向他展現自己的才華,這個人好不好不重要,他需要的只是一個跳板,於是他便選擇了張繡。為什麼賈詡會選擇他呢,其實對於賈詡來說,君主是誰,他究竟有沒有能力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不能夠在他那裡得到最大的才能發揮。他想要的是是人都知道有賈詡這個人,並且知道賈詡是個有謀略的人,這就已經足夠了,所以在後來的時候,賈詡換了好多位君主,見異思遷。有人曾說,忠心的人從來都不侍奉兩個主人,但是賈詡就很看得開,他覺得自己跟著誰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發揮的空間,小編覺得這樣的人是沒有情義的,一般都是比較自私的,但是人和人不一樣,這是不能強求的。

    後來的時候,張繡投靠的那位君主選擇投靠了曹操,賈詡也就間接地成了曹操的人,其實賈詡在曹操哪裡也還是很受重用的,不僅僅是因為,賈詡曾經帶兵打敗過曹操,更是因為,賈詡在和曹操統一戰線之後,也給曹操提供了不少的幫助,這就使得曹操對她的信任也是比較傲大的,就連曹操想要立太子的事情都和賈詡商量,並且想聽聽他的意見,這就可以看出來賈詡這個人也算是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了吧。

    歷史上,不管是謀士還是將軍,能夠有很好的結局的並不是很多,但是賈詡這個人就有一個很多人都羨慕的結局。在當時戰亂的時代,很多人的生活都過得不是很安生,但是賈詡在自己年輕的時候,和各個人一起做過不少的事情,但是等到他老了,他也就不在管這些江湖上的瑣事,他選擇離開這個亂世,自己隱居在了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地方。我想這也更是他的智慧之處。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就開始有些感慨了,歷史上有那麼多的人,不管是年輕的時候,就算是到了晚年的時候,他們也還是放不下自己年輕時候所擁有的一切,他們一直都想享譽後世,這也就使得他們的一聲都在為這個亂世奔波,沒有時間機會享受自己的人生,但是賈詡就很聰明瞭,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在什麼時候辦什麼事。他覺得自己老了就到了好好生活的時候,他也還真的是看的他,所以說他能夠在歷史上也是被世人有所記載的,這也算是他自己的能力。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賈詡這個人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狡猾的一個人了,之所以說他從事是因為的生活態度,懂得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年輕時候跟隨過多位君主,把自己的名聲給打了出去,到了老了他就開始享受人生,這種心態也是別人想有卻沒能有的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就想知道今年多少人被信用卡套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