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投機客

    首先,命題是錯誤的,金融不會吸走全社會的錢,其次,金融也是一個國家一個重要經濟組成部分,是為實體提供融資!

  • 2 # 期日線上

    實體和金融好比就是輪子和潤混油的關係。實體經濟直接創造物質財富,是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社會財富和綜合國力的物質基礎。 金融是現代經濟中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槓桿。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金融透過促進資源最佳化配置,增加了資源分配的流動性 , 資源配置高效最終會促進經濟發展 ,但是金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雙重性的.能極大支援經濟發展,又使客觀存在的金融風險,同時也能對實體造成破壞!要看新增潤滑油的那隻手合理配置了【政府幹預】

  • 3 # 開水O白菜聊財經

    金融吸走了社會上的錢,利用得當,是可以支援實體經濟的發展的。

    金融行業吸納社會財富,也是把資金利用起來的,對實體經濟起到反哺的作用。

    實體經濟最重要的就是融資,畢竟想把企業快速做大做強,上市融資就是一種手段,這個時候,金融行業資金多,工業活躍,就可以支援企業了。

    企業不能上市,就需要跟銀行借貸了。銀行吸納的存款多,政策寬鬆,企業借錢也好借錢,也是支援了小企業的發展。

    房產貸款比較活躍,就限制了企業發展。這10年來房產是走牛市,很多銀行願意把錢借給客戶買房,對於創業者的貸款是嚴之又嚴,這是銀行嚴格把控風險的。這種事情,就是不利於企業發展了!

  • 4 # 早晚讀書甘肅運營部

    首先你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對。金融,是國之命脈,也是民生之根本,金融也是國家獨立的一個體系,而構成金融這個體系的就是全社會,醫療,教育,環保,科技,文學,商業,等等各行各業都在圍繞金融這個體系共生髮展。

    你可以把國有銀行當成幫國家管錢的大管家,把私企股份制銀行當成幫國家管錢的小管家。馬雲不是說過,當你的錢足夠多的時候,只是替國家管了一部分錢而已。

  • 5 # 股票散戶啊輝

    這個問題其實問的有些俠義,因為這兩者是相鋪相成的很大的聯絡。

    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在4月11日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由新華網思客、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聯合主辦,新華網海南分公司承辦的思客會在海南博鰲舉辦。其間,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研究所所長吳曉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圍繞實體經濟發展與金融力量展開了一場妙語頻發、思想交鋒不斷的深度探討。

    實體經濟在未來五到十年將有質的提升

    “中國實體經濟在未來五到十年之內會有一個質的提高。”李稻葵在思客會上表示。

    李稻葵作出上述判斷是基於三大因素。一是當前世界實體經濟正處在回升的起點,美國、歐洲、新興經濟體國家都處在回升階段,預計未來五到十年,全球實體經濟有望保持相對穩健的回升態勢,中國實體經濟要抓住這個機遇;二是以人工智慧、大資料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正在改變世界的投資面貌,雖然人工智慧不能立馬改變人們的生活,但以新科技為主題的投資會“蜂擁而至”,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第三個因素最重要,中國實體經濟能實現質的提高就在於實體經濟的佈局,中國經濟是當今世界實體經濟佈局最完善的經濟,既生產草鞋,也生產上萬元的高階皮鞋;既生產最簡單的腳踏車,也生產複雜的高鐵、火箭、發射衛星以及大飛機,如此完善的佈局,這是全球經濟沒有的。

    說到企業的發展,我們不得不提金融的力量,金融必須為實體經濟服務,也只有在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過程中才能找到自己發展的機遇。李稻葵認為防控風險是未來五到十年金融領域要做好的第一件事。消滅、化解不良資產正是防控金融風險的根本。

    目前金融監管常常用“堵渠道”的方法,但是“堵渠道”容易引發一些好企業透過正常渠道無法獲得資金的問題,這樣一來這些企業就要透過其他渠道借錢,資金壓力也就隨之轉移到其他行業。

    所以防範風險需要轉變思路。李稻葵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不良資產是金融體系的腫瘤,現在要把這個腫瘤幹掉。要消滅掉那些不斷吸納我們金融資產的壞的投資專案。該重組就重組,該關門就關門,該轉給財政的就轉給財政。這才是金融監管的根本,一定要把壞資產清理掉。”

    吳曉求則聚焦了“在改革開放中管控金融風險”這一話題,他認為中國金融體系的開放是必然的,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金融風險,但又不能在停止中靜態地控制金融風險。隨著整個市場的開放,整個金融行業結構和金融業態會發生變化,風險也會變化。現在的風險已由以機構為主,變成機構和市場風險並重,這個時候,市場風險的重要性驟然加大。

    吳曉求在防範金融風險方面也贊同李稻葵“堵渠道”不是監管重點的觀點。“因為金融風險發生了立體化的變化,所以光堵渠道是沒有用的。”未來中國的金融風險是立體的、高度流動的、市場化的,甚至是有國際傳遞性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風險了。

    張燕生:要想解決目前企業的高槓杆,核心問題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問題。

    防風險的關鍵是“去槓桿”。降低國有企業槓桿率是重中之重。張燕生指出,“要想解決目前企業的高槓杆,尤其是國有企業,核心問題還是全面深化改革”。

    張燕生認為,對於國有企業來說,如何解決其資本金問題,如何成為充分競爭市場中有效率的企業,如何對其非商業活動做一個更好的制度安排等,這些都需要全面的改革來實現。

    快刀斬亂麻,加快金融監管改革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支柱,振興實體經濟,製造業是主戰場。管清友指出,未來十年是我們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企業做強做大的一個重要的時間視窗,核心在於製造業。我們已經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的行動綱領,怎麼增強制造業的競爭力?金融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幾乎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力量。在這十年我們要完成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的轉變,完成大量境外上市企業向境內市場的轉變,要完成監管機構大框架的改革,要完成發行制度、交易制度的改革……這十年時間很緊張,我們需要快刀斬亂麻,要儘快完成這個轉變,以便給“中國製造2025”的實現提供金融力量。

    管清友:未來十年是我們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企業做強做大的一個重要的時間視窗,核心在於製造業。

    境外上市企業怎麼樣能夠大規模地轉向境內上市?最近幾個舉措,比如獨角獸迴歸A股,市場上也有非常多的評價,目前來看,管清友認為這個方式不足以解決所謂大量的中國企業在境內上市的問題。儘管現在已經形成了所謂大監管的格局,但是在很多具體業務上還面臨著多頭管理、監管縫隙過大的問題。什麼叫監管縫隙?就是監管層自由裁量的餘地太大,法治化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

    加快推進金融監管改革是十年視窗期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其中最重要的是發行制度和交易制度的改革,依託現在滬深兩家交易所來完成這個使命是非常困難的。未來需要透過增量改革去倒逼存量的改革,這也解決了現在面臨的大量企業境外上市,包括類似於同股不同權的企業無法接納的問題。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長期以來,融資難、融資貴是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老大難”問題之一。李稻葵主張金融體系多元化,認為這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關鍵。

    “我們金融體系太單薄,現在銀行吸納現金的量非常大,大量的貸款是經過銀行出去的。銀行是一個渠道,我們人為強迫很多貸款必須透過銀行走,只要不透過銀行,就好像你是歪門邪道,就是影子銀行。從這個方面看,我們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開啟渠道。”李稻葵強調,這裡有一個誤區,很多企業家總覺得上市是唯一的成功標誌。坦率地講,不一定所有的企業

    都適合上市,上市是美國市場經濟的玩法,其他市場經濟,比如德國,有大量的非上市企業長期都是家族或者投資者控制的,非常穩健,比如輪胎行業做得最好的是米其林,但是它不上市。所以企業應該把大量的資金用來搞研發,才能靠科技領先,變成全球品牌。

    長期以來,中國金融業處在一種脫實向虛的局面,吳曉求認為不要把金融業態的創新視為金融脫虛向實的表現,業態的創新是金融創新的必然趨勢,是為了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

    金融有它自己的規則,當企業所在的領域信用非常差的時候,一定會出現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因為資金的價格和信用是相匹配的。除非是基於大資料平臺之後,發現雖然是小微企業但是信用也很好,那它融資貴的問題也能解決,

    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不僅僅是提供融資,最重要的是財富管理,又被稱之為風險管理。吳曉求表示金融還要為實體經濟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服務,這需要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才能實現。現在人們的眼睛一直盯著金融要為企業提供投融資,而忽視了金融服務這個重要性。

  • 6 # 薑絲炒土豆絲

    不是金融吸走了錢,金融存在的價值在於資產的再分配,讓社會更有效率地使用資產。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有餘錢100塊,沒處用,就放在了銀行;而有個人正好需要100塊錢做週轉,他就可以去銀行借這100塊錢。這就是金融的價值。

    吸走全社會的錢的不是金融,而是房地產,當然金融也難辭其咎。總的來說,就因為錢一直在金融和房地產中空轉,所以其他實體經濟融不到資,發展不起來,這也是國內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啥英語老師都很漂亮?